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信
23784800000008

第8章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信是修身之道(2)

对“水门事件”的诚实报道,使《华盛顿邮报》顿时成为全世界知名的报纸,被列为全世界九大报纸之一。凯瑟琳也成为华盛顿最有影响力的女人以及世界十大女杰之一。记者在采访凯瑟琳时问道:“您就不怕打击和报复吗?”凯瑟琳回答道:“如果我隐瞒事实真相的话确实可以避免麻烦,但是我的内心却永无安宁。我相信,正义一定会取得胜利,诚实、公正的报道一定会得到人们的认可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凯瑟琳诚信的精神不仅使其获得了内心的安宁,同时也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诚信这一崇高的道德准则将像灿烂的星空一样永远熠熠生辉,不管时代怎样发展,它都不会过时,它的光芒将洗涤着我们每个人的灵魂。

3.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信使人快乐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一切在我身上都齐备了。反省自己做到了完全真诚,就没有比这更大的快乐了。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就没有更近的路可以达到仁德了。”

国学链接:孟子的地位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逐渐上升。

诸子之言: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虽短短数语,儒家思想的几个重要观念:诚、乐、恕、仁均包含于其中了。

“万物皆备于我矣”是说天地万物我都能够思考,认识,所以天地万物我都具备了。如果说,“万物皆备于我”体现的是人的最高境界的话,那么“反身而诚”和“强恕而行”是讲人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来修炼自己的道德。

“反身而诚”强调的是内省,“反身而诚”之“反身”,即通过反省的功夫来使自己达到道德的完美,如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乎吾身”,这是达到仁之境界的基本途径。

“强恕而行”则强调的是通过外在的约束来使自己的品德臻于完善,如果说“反身而诚”是君子之德,那么“强恕而行”则属于常人之德。“强恕而行”中的“强”字,朱熹认为是“勉强”之意。朱熹说:“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在学者也知得此理是备于我。只是未能反身而诚,若勉强行恕,拗转这道理来,便是恕。所谓勉强者,犹未能恕,必待勉强而后能也。所谓恕者,也只是去得私意尽了,这道理便真实备于我。”

“反身而诚”与“强恕而行”二者的关系,体现了《大学》所说的“诚于中,形于外”的情形,“反身而诚”是通向仁德和快乐的基本途径,它要比“强恕而行”的境界高出许多。

延伸思辨:诚信需要自律

诚信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且是万世载誉的美德,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更是人生最基本的自律要求。唐代张九龄在《贬韩朝宗洪州刺史制》中说:“不能自律,何以正人?”诚信主要靠自律,他律是自律不足时的补充手段。他律具有强制性,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如果一个人不自律,犯了诈欺罪,即使把他抓住坐牢,得到了法律的治裁,日后出来仍不思悔改,还想着再去欺骗他人,这样的他律没有起到治本的作用。相反,自律在诚信行为的养成中起着治本的作用,自律就是从严要求自己,自觉用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那么不诚信的念头一萌生就会遭到扼杀。这样的自律较他律更彻底,更有效。

精彩典故:

张说不作伪证

张说,字道济,唐代文学家。武后策试贤良方正,张说对策第一,授任太子校书,迁左补阙,累官至凤阁舍人。

关于张说不作伪证的故事就发生在他官至凤阁舍人的时候。当时,狄仁杰死后,魏元忠当了宰相。武则天宠幸张昌宗、张易之两个官员。这两人权势很大,满朝文武官员见了他们都要让三分,唯独宰相魏元忠不把他们放在眼里。魏元忠是个硬汉,三次遭诬陷被流放,还差点被处死,他都没有屈服。他在洛州担任刺史时,张易之的仆人在大街上仗势闹事,行凶作恶,魏元忠知道后,即将那仆人捉拿到堂,一顿板子打死了他。为此,张昌宗和张易之把魏元忠恨得要命,必先除之而后快。

长安三年(703年),张昌宗在太后面前诬告魏元忠谋反,说魏元忠在背后议论:太后老了,不如跟太子靠得住。武则天一听大怒,即刻把魏元忠打入大牢,准备亲自审问,并要张昌宗、张易之当面对质揭发。张昌宗怕辩不过魏元忠,就偷偷地去找魏元忠的部下张说,胁迫他作伪证,并许诺只要张说答应作伪证将来就提拔他,张说假意应允了。

第二天,武则天上朝,召集太子和所有宰相,让张昌宗与魏元忠当面对质。魏元忠根本不承认有那回事,两人争了半天也无结果。张昌宗说:“张说亲耳听魏元忠说过这些话,可以找他来作证。”武则天立刻传令张说进宫。

张说进了朝堂,武则天问他:“你听到魏元忠诽谤朝廷的话了吗?”魏元忠见张说进来,就大声吼道:“张说,你想跟张昌宗一起诬陷人吗?”张说回过头哼了一声说:“魏公枉做宰相,竟说出这种不懂道理的话来。”张昌宗见张说的话头不对,赶忙催促道:“你别去管他,快来作证。”张说于是向武则天说:“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诬证之耳!”张昌宗阴谋败露后,又气急败坏地反诬张说与魏元忠共同谋反。张说又据理反驳,并说:“我怎么会不知道今天如果帮昌宗作证那么我立即就可以做大官,而帮助元忠就会遭致灾祸呢?但是我畏惧元忠冤魂,不敢诬陷他啊。”

武则天是个聪明人,一听张说的话就知魏元忠的确是冤枉,但她又不愿让张昌宗下不了台,就骂张说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令侍从将张说抓起来,随后又派人继续审讯。张说横下一条心,一口咬定就是没有听到过魏元忠说什么谋反的话。武则天没有抓到魏元忠的证据,但还是撤了他的宰相职务,并将张说判了流放罪。

张说非常清楚自己讲诚信可能要付出的代价,那么他为什么要坚持不作伪证呢?他说是“畏元忠冤魂”,其实也就是怕自己良心难安。当时,朝廷中的官员都为他感到不值,但他却说:“我帮张昌宗作伪证虽然可以升官,但是我的良心怎么能安宁呢?与其终日背负着良心债,还不如被流放生活得潇洒快乐。”

当代镜鉴:结伴诚信,快乐生活

为什么有的人成为英雄,有的人成为罪犯,有的人成为义士,有的人成为懦夫?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行为?人不是一个无从捉摸的动物,每个人的行为背后,必然有一个主要的推动力量,这个力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每个层面,它就是“快乐与痛苦”。可以说,人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不是为了逃避痛苦便是为了寻求快乐。

在痛苦与快乐的驱使下,每个人面对诚信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的人选择坚守诚信,有的人选择失信。失信虽然能够给人带来暂时的外在的满足,却让人长期受良心的煎熬,背负着大痛苦。而诚信给人带来的却是内心恒久的大快乐。是选择大快乐还是选择大痛苦,这需要做人的智慧。

一个年轻人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将“诚信”丢弃到了水里,只带上了地位、竞争、快乐上路。“诚信”拼命地游着,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上。“诚信”就躺在沙滩上休息,等待哪位路过的朋友允许它搭船,救它一命。

过了一会儿,它发现“地位”来了,于是“诚信”忙喊道:“地位地位,我是诚信,我可以搭你的船吗?”“地位”忙把船划远了,回头对“诚信”说:“不行不行,‘诚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来之不易啊!有了你这个‘诚信’我岂不倒霉,并且连‘地位’也难以保住啊!”“诚信”失望地看着“地位”的背影,眼里充满了不解。

“诚信”只好接着等。过了一会儿,“竞争”们乘着小船来了,“诚信”喊道:“竞争,竞争,我能不能搭你的船?”竞争说:“原来是诚信啊,你这不是存心给我添麻烦吗?如今竞争这么激烈,如果带上你我岂不是会失败得很惨?”言罢,扬长而去。

过了一段时间,“诚信”听到远处传来一阵欢快的音乐声。它于是马上站起来,向着音乐传来的方向望去,原来是快乐的小船。“快乐”看到“诚信”忙喊道:“诚信诚信,年轻人派我来接你回去,自从他丢弃了你,由于不正当竞争,到手的地位和荣誉转眼间就失去了,他现在明白了,如果没有你他是不会快乐的。”于是,“诚信”赶紧跟着“快乐”回到了年轻人身边。

有人说,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是快乐的;有人说,手里有花不完的钞票是快乐的;也有人说,和朋友在一起享受友谊是最快乐的。的确,成功、金钱和友谊能够带给人快乐,但是如果追求成功和金钱的手段不符合诚信的准则,对朋友做不到以诚相待,那么我们的心灵就无法获得踏实和安宁,所得到的快乐也是转瞬即逝的。

相反,坚守诚信的人不会因为欺骗别人而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可以拍着胸口说:“我做人问心无愧。”只有诚信才能让自己的良心备感轻松,在面对每天的阳光时,才能感到欣然自得和快乐安详。所以,只有与诚信为伴,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诚信是一轮圣洁的明月,惟有用它的皎洁来对照自身,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诚信是高山之巅的净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虚诈,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澄澈。诚信如缕缕阳光,让见不得光的欺骗和狡诈远离生活,让心灵焕发勃然生机。让我们在生活中与诚信结伴同行,让内心因诚信而快乐永驻。

4.君子慎独:不自欺亦不欺人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译文:

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德行。

国学链接:《礼记》的价值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礼记》是部儒学杂编,里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史料相当丰富。研究早期儒家思想,需要读《论语》,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儒家思想,就不能不读《礼记》了。读《论语》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确立,读《孟子》、《荀子》、《礼记》能够看到儒家学派的发展。

诸子之言:

慎独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东汉人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就是说,君子应该戒慎自守,防微杜渐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

《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君子应内外一致,不自欺欺人,并且对于坏的东西要像厌恶腐臭那样,将其除掉,对待好的事物要像喜欢美丽的颜色那样,力求得到。而小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什么坏事都敢干。一旦见到有道德的君子在旁边,马上遮掩,伪装良善。这样表里不一,毫无益处。人应该意诚在内心,显像在外表,所以君子务必在任何时候都谨慎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形成自觉的高尚的品质。

在《中庸》中强调“慎独”,用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对不正当的行为意念加以节制。而在《大学》中,则将“慎独”道德规范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即不仅仅是在无人监视的情况下,能克制住不良的思想与行动,而且还要把自己的思想提升到全无邪念,自觉自愿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使思想信念与行为举止纯然一体的境界。

延伸思辨:适度的虚伪是必要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人非草木,哪能不食烟火?因此人身上难免有虚伪性。人们一般愿意承认自己有虚荣心,却少有几人会承认自己虚伪。其实,不承认自己“虚伪”,反而更是虚伪。

汉语赋予“虚伪”的是彻底的贬义,传统美德留给“虚伪”的是无情的责难。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也说:“肋肩谄笑,病于夏田。”但是,虚伪不是与生俱来的。统而观之,大概只有两种人不会虚伪:一种是婴儿,不懂虚伪;一种是精神病患者和痴呆者,呓语梦幻,出自失控。

人生活在世界上是需要适度虚伪的。曾子说:“善言而可避灾祸。”连孟子也承认:“大人者,言不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在动物界,变色龙、章鱼等很善于使用保护色来猎物或避难,同样,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人也需要把虚伪作为生活的保护色。当然,这不能是为谋私利、私欲而虚伪。

另外,虚伪不同于伪君子。一个人言行不一: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背后言他人之过,捕风捉影,妄自猜测,夸大其词;恶意中伤,挟私报怨;居心叵测,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等等,这些都是伪君子的行径,而不能列入虚伪的范畴。虚伪是指不得已的谎言、善意的隐瞒、不可告人的心事、隐私的保护等等,虚伪对个人有益,而对他人无害。

精彩典故:

何岳拾金不昧

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二百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何岳是一个穷书生,但是他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不动用别人的财物,做到了慎独。

许衡不食无主梨

宋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背井离乡,四处逃难。许衡身背行囊,腰挎长剑,朝着通往河阳县的路上走着。他是去向一位老学者请教学问。

这时正是三伏天,炎炎烈日炙烤着大地,空中一丝风也没有。许衡走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真想找个地方乘乘凉,喝上一口水。可这里刚刚经过战火,四周的人家都跑得一干二净,哪里去找水喝呢。走着走着,他看见前面路边的大树下,有几个人正在那里乘凉。他急忙赶过去,希望能讨口水喝。走上前,发现这几位是赶路的小商贩。一问,才知道他们身边带的水也喝光了,因为无处找水喝,正在那里唉声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