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义
23785100000012

第12章 君子义以为质:与人交往要讲义重义(2)

诚信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对人们的共同要求。与人交往时,自己首先要保持诚信,而且正常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维持需要双方或多方都遵循诚信的原则。信字还有彼此同心相知,彼此信任的意思。如果双方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友好的关系得不到维持,朋友之间也就谈不上道义和感情了。庄子曰:“菑人者,人必反菑之。”意思是害人的人,一定会被别人所害,这里的“菑人”就是“不信”之人。现在的社会生活光怪陆离,诚实与欺骗同在,真理与流言共生。种种骗局,不可胜数。而且社会文明越发展,社会情况越复杂,“不信”之人更是防不胜防。怎么办?这里有几条识别的方法。

1.谎言中掺杂几分真情,就容易使人轻信,骗局中带有几分实在,就容易使人上当。有的人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特征,采取或虚或实、或真或假的手法,使对方摸不清底细,以至于使对方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行为错误。

2.巧施手段,用具有诱惑力的实物和信息,使你信以为真,或者暂时给你一点小实惠,吊着你的胃口,使你亦步亦趋地进入他设下的圈套,然后在后面的交往中谋取更大的利益,让你遭受大的损失。

3.黄鼠狼给鸡拜年。见义勇为最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和信任。现实社会中,某些人打着“行侠仗义”的旗号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4.浑水摸鱼。《三十六计》中的“浑水摸鱼”之计,是利用对方混乱迷惘而从中渔利的计谋。

5.暗中使坏。如果双方出现了矛盾,就故意树立假的对手,并且明示以企图,吸引对方注意,实际却在暗地里进行另一个计划,这就是所谓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6.四两也能拨千斤。可能有些人的手法并没有多么高明,只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就能达到蒙骗对手的目的。

人际交往中,通过以上方面的对照,你可以在识别那些“不信”之人招数的同时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与人交往首先要信人,如果总是用怀疑的心理去防范别人,就会为其所累。这就违背了“君子义以为质”的根本要求。所以,要在信任和防人之间把握恰当的尺度,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和谐中进行。

3.不可拒绝有道义的“察言观色”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阳货》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国学链接:孔子三斥“巧言令色”

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出现过三次,第一次就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另外两次分别为《公冶长》中提到的:“不知其仁,焉用佞?”此外,还有曾子在《洋阳货》中说的“胁肩谄笑,病于夏畦”。意思是说: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盛夏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让人难受啊!

诸子之言: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在孔子看来,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可见,小人就是善于“巧言令色”者,孔子并不提倡。

孔子的这一观点,在后世也得到了响应。司马光也说:“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作臣子的道理,应当是直言无隐,陈述正当的观点,决不苟且地逢迎和顺从上级的意图。人际交往也一样,要心胸坦荡,不能没有原则地曲意逢迎。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广纳郭攸之、向宠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民之理”,不让奸邪得势,造成内外异法,赏罚不明。由此看来,为人处事襟怀坦荡,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才能成就大事。

延伸思辨:不要以“巧言令色”来判断人是否讲道义

什么是“巧言”?就是能说会道的人。孔子就说,有些人很会说,表面上讲义气讲得头头是道,可这样的人未必可信。“令色”是看上去好像很讲道义,但是假的,是“鲜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义”。

孔子提倡人们要正直、坦率、诚实,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所以要远离那些心口不一的小人。这符合孔子培养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在为人处事时应该学习的方面。但是从现代社会对社交的环境来看,孔子的这句话有其局限性。

巧字一般是指聪慧、灵巧、美好之意。《诗经》里有诗句如巧笑倩兮,巧言如簧;令字亦是指好的、善的,《诗经》里有诗句如“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孔子也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看来宰予的确是巧言令色讨人喜欢,其实真诚不真诚,合时宜不合时宜,仁义不仁义和“巧言令色”无关,不要一味地以是否巧言令色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讲求道义。

现代社会中也一样,言辞婉转、春风满面的人更容易让人接受。从我们自身考虑,也很少有人喜欢身边都是不苟言笑的严肃面孔。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交流很频繁,陌生人之间的交往也很多,并且人和人之间有平等的地位。这种情况下,为了和平的交往、良好的沟通,就需要我们适时地“巧言令色”。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要以“巧言令色”来判断人是否讲道义,而应该积极地学习别人“巧言令色”的技巧,将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不断拓展自己的人际网络。

精彩典故:

先生巧言解梦

古代有一个国王,晚上睡觉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满口牙掉光了,于是便找了两个解梦的先生。第一位先生说:国王啊,您家里人都死了之后,您才是将要死的人。第二位先生说,至高无上的国王啊,您是所有家属和亲戚中最长寿的一位。虽然这两个先生说的是一个意思,但是第一位先生说的话使国王生气了,给了他一百棍子,但是第二位先生表述得比较委婉,在二人之中占据了优势,达到了解梦的目的。同时,他也得到了国王赏给他的一百两黄金。

东郭巧言令色知伐莒

齐桓公和管仲商量伐莒,还没有商量出结果,但是国人都知道了,齐桓公对此事有些奇怪,便以此问管仲。管仲说:“国内必有圣人!”齐桓公叹道:“嘻!今天我到城墙上巡视在下边干活的民工,有一个拿拓水杵的人一直向上注视我,估计就是他吧?”于是齐桓公命令这些人重新来服役,并且不得由他人代替。没过多长时间,卫士们带上了一个叫东郭的人。管仲说:“此必是要找的人!”于是,命令迎宾侍者站立台阶两边,把东郭迎接进来。

管仲说:“是您说我国要伐莒的吗?”他说:“是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过要伐莒的话,您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东郭回答说:“君子善于谋断,小人善于揣测。这是我暗自推测出来的。”管仲说:“我没有说要代莒,您怎么去推测呢?”东郭回答道:“我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悠闲自得、宴享喜乐的时候,是钟鼓之色;愁闷悲伤、清静无为的时候,是丧服之色;勃然奋发、踌躇满志的时候,是兵革之色。有一天,我望见国君在城台之上,一脸踌躇满志的神情,这是兵革之色。国君嘴动而不发声,所说的是莒的口形;国君举手臂而指,指的方向与你所指的都同样是莒国。正因为此,我私下猜测现在我们周围未臣服的小诸侯国只有莒国,所以这样说。”

当代镜鉴:要善于察言观色

从古到今,人们大多喜欢善于察言观色之人,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从小孩子到上年纪的老人,从男人到女人,从老百姓到高官,会察言观色的人走到哪儿都很受欢迎。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会察言观色者,一般都会见机行事,会说话,会办事。如果运用得当,对于人际交往有重要的意义。

会说话是人际交往中的艺术,本质上是沟通能力与涵养的体现。历史上,人们总是赞赏那些能够直言进谏的忠臣,他们顶着冒犯皇上被杀身的压力也要为国家社稷献计献策。关龙逢不满桀的残暴,向桀进谏而被炮烙;比干不满纣的暴虐,向纣进谏而遭剖心;朱厚照正德十四年,因上百名朝官连续奏谏而震怒,连续廷杖168人,15人被打死。自古忠言逆耳,虽是良言却很难被人接受,也就无法达到进谏的目的。古代直谏忠臣为国家社稷尽心尽力却没有完成他们效忠皇帝的使命,也没有得到好的结局。他们为了“道义”二字不知变通,却不知道当政者也是凡夫俗子,也喜欢听好听的话。良言进谏并不一定要直谏、苦谏、死谏,如果运用智慧,换一种方式,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问题。研究现在流行的成功学,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教你怎样建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怎样克服心理障碍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他人形成良好的沟通。如果一个人善于察言观色,那么他就掌握了和他人形成良好沟通互动的技巧,这也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技能。只有懂得迁就别人,学会用美好的语言与人相处,懂得理解他人的意图,时常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说话,才能完成与他人的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察言观色必须在遵循基本道义的原则下进行,一定要公正、客观、坚持自我价值观。因此,学会如何“说话”、如何察言观色,使自身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对现代人来说,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4.君子重质,不以貌取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论语·颜渊》

译文:

卫国大夫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内在品质良好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文采去显露呢?”子贡解释说:“遗憾呀,大人这样认识君子,其言论如驷马不奔跑,不能显示马的能力呀。文采就是品质显象,品质就是文采内涵。”

国学链接:文与质的辩论

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棘子成针对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君子只要“质”,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文”呢。子贡捍卫了老师的观点,于是与棘子成展开了辩论,强调“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实际意思依然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只不过进一步举例作了发挥而已。

这一段辩论可以显示出子贡雄辩的口才:先声夺人,首先以不容辩驳的感叹口吻指出对方已经大错特错。尤其是中间插入“驷不及舌”一语,意思是说,你不仅说错了话,而且错得追悔莫及,就是想收回去都不可能了!在把对方压得只有招架之功而无反驳之力后,才正面亮出自己的观点,并举例加以论证,有理有据,毋庸置疑。

子贡为捍卫老师的观点而如此雄辩,老师将其列为“言语”方面的高材生(《先进》)也是很自然的事。

诸子之言:

子贡讲的是表里一致的问题。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而孔子则进一步论述了君子的表里关系,他说:“质朴多于文饰,就会显得粗俗;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恰当,才能达到君子的修养境界。”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掌握火候,恰到好处。如何因不同的时空条件变化和人的不同,而调适自己的言行举止,也是君子风度的体现。

朱熹不但讨论了君子的表里关系,他还认为质与文的排名还是有先后之分的。朱熹说:“言文质等耳,不可相无。若必尽去其文而独存其质,则君子小人无以辨矣。夫棘子成矫当时之弊,固失之过;而子贡矫子成之弊,又无本末轻重,胥失之矣。”在他看来,“君子”不宜从道德含义上去理解,而应是指在上位者,向子贡提出探讨的棘子成或许是个办实事而不讲排场的官员。

《朱注》杨氏则说:“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李泽厚认为:《朱注》有理,宁朴质粗放,有生命活力,毋迂腐死板或华而不实。为人、做事,似均如此。

在君子的表里关系中,“质”是里,“文”是表,“质”是内容,“文”是形式。如果表里一致,相辅相成,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把握或者拿捏不好,那么,宁可质朴粗放一些,也不要矫揉造作,令人反感。

延伸思辨:善于察人

对于“文”与“质”的问题,孔子的弟子子贡讲得很明白:“文犹质也,质犹文也。”也就是说,子贡认为“文”与“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说,人们在对待事物的时候,不能仅仅盯住眼前的表象,因为他只反映了这个人或者这件事的外在状态。人们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是由丑小鸭变来的,美丽的蝴蝶是从丑陋的蝶蛹变化而来的。其实,这些都为我们如何认识人,如何考察人提供了方法。

我们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你能不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人,怎样去公正地判断一个人。如果对一个人的了解缺乏深度、广度,就会引发错误的意识,使自己的行为缺乏君子的道义。

因此,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要以貌取人,而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从本质上对人对事进行分析和判断。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一个人作出公正的评价,而不至于做出错误的举动。

精彩典故:

孔子错判子羽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39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侍奉孔子。

可是当孔子抬眼一看的时候,顿时皱起了眉头。因为澹台灭明长得十分丑陋,不仅如此,他的体形也极不端正。所以,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孔子想,他想学点什么就教给他点什么就好了,至于伺候的事暂时就不说了。后来,子羽在孔子那儿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就回去了。

子羽回去后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300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就是一代圣人孔子犯的错误,他因此而得到了教训。

当代镜鉴:以貌取人要不得

乌鸦和喜鹊在争论谁最受人欢迎,双方争执不下,这时,一群人正在盖房子,乌鸦提议说:“我们比一比,看谁受盖房子的人欢迎,谁就赢了。”

喜鹊欣然同意。乌鸦首先飞到一棵大树上,对着盖房子的人高声叫道:“高楼大厦!高楼大厦!”盖房子的人看到乌鸦在枝头上,觉得晦气,不禁大怒,便捡起石头朝乌鸦砸去,乌鸦落荒而逃。

喜鹊说:“看我的。”它飞到枝头,高声叫道:“快要塌了!快要塌了!”人们看到喜鹊在枝头高叫,认为很吉祥,就赶忙扔些食物给它。喜鹊衔着一块食物飞走了,乌鸦十分羞愧。

乌鸦高叫“高楼大厦”,结果却得到了石头;而喜鹊大喊“快要塌了”,却得到了人们的厚待。在这则寓言中,人表现得愚蠢透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