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义
23785100000018

第18章 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致富要以义为先(3)

诸子之言: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你在和人交往的时候遵循道义,就不会感到孤单,必要的时候就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如果一切都依照是否有利于个人私利来行事,就会造成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孔子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切都贯彻“利”,而是要把一切都摆在“义”的天平上去衡量。即拿人们内心的是非善恶标准来衡量是否讲道义。

如果一切都能以“义”来衡量,那就可以摆脱个人私善好恶的干扰,真正地达到“道义”的高度;而如果一切都以“利”来衡量,追求个人私欲,就会引起人心不正当的善恶喜好,也就不可能达到“道义”的高度了。

荀子也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君子虽然追求功名,但是不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勤求》也说:“由于夸诳,内抱贪浊,唯利是图。”

延伸思辨:做人不能唯利是图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在当时奴隶制的野蛮情况尚存在的情况下,孔子能说出这样的见解,显示了他对仁义、道德的充分认识。孔子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要求人能够省己迁善。而省己迁善的内容之一就是戒贪。

有一个老太婆卖松花蛋,松花蛋卖得很火。老太婆动心眼了:我为什么非要这么实诚呢?于是她就把大鸡蛋换成了小鸡蛋,外面涂了层厚厚的泥。没想到,照样卖得火。老太婆尝到了“甜头”,就把鸡蛋换成了土豆,照样卖得火。一不做二不休,老太婆索性用鹅卵石代替了土豆,冒充松花蛋卖!有一天,当她高高兴兴点着钞票时,头上突然下起了“雹雨”——一块块鹅卵石,一颗颗土豆,一个个鸡蛋纷纷向她砸来……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现实生活中,像老太婆一样为赚钱而昏了头的人,其实大有人在。当人的行为只是从赚钱的角度出发,就会招致很多怨恨,当行为违反了公众的道德准则,违背了道义,就会遭到良心的谴责和公众的蔑视。所以,我们不能干那种六亲不认、不顾礼义廉耻的事。

成大事不能唯利是图。要想把生意做大做好,首先就要学会做人,要讲情义。崇尚道义,不计较眼前的得失,就能有所得;而忽略了道义,只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可能会“偷鸡不成蚀把米”,甚至触犯法律。

精彩典故:

冯谖焚券

周朝战国时候,齐国有个冯谖。有一次他在替孟尝君到薛的地方去讨债的时候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百姓们欠他的债都赐给百姓们了。后来,冯谖又把这许多债票、当着百姓们的面统统烧掉,百姓高呼万岁。孟尝君看见冯谖回来了,就对他说:“债都收完了吗?为什么来得这样快呢。”冯谖回答道:“收完了。”孟尝君又问冯谖买了什么回来呢。冯谖回答道:“买了义字回来。我看你的府上,金银谷米绫罗绸缎都是富足得很,只缺了一个“义”字。所以我替你买了稀有的东西回来了。”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但也没有办法。后来,齐国换了新的君主,国王因为听信谗言,就把孟尝君的宰相之职撤了,并贬他回薛。孟尝君上任时,老百姓纷纷扶老携幼,前来迎接孟尝君,欢呼之声不绝于耳。这时,孟尝君才恍然明白,幸亏冯谖当初买来了“义”,自己才能够再做了齐国的相国。

当代镜鉴:成大事要将道义放在第一位

清朝的和珅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而他却总用不光明的手段求取不义之财,因而成为超级贪官,害人害己,不得善终。其实财富本身没有错误,关键是你怎么用。如果用符合道义的手段谋取财富,就能获取大的成功,反之,不但不能成功致富,而且还会迷失自我。

庄子说:“终身役役而不知其所归。”终身被功名所束缚而不知道人生的真正本意应该归结到何处。高人重道,常人重术,很多商人在赚钱的时候都比较注重经营之“术”,这样,就很容易被物欲所控制。庄子说“物物而不为物所物”,不要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把自己的本性都丢了,丧失了最基本的道义。

要想成就大事,必须有大智慧,将道义放在第一位,在道德标准下实践自己的行动。“以义求富贵、富贵后施仁义”,是商人永远应该追求的境界。义利合一的传统思想是很多中国商人的成功经营之道。

日本有一个人叫做涩泽荣一,参加过明治维新,后来觉得自己不合适从政,改行经商,一生创办了150多家银行和企业,是日本劝业银行的创始人之一。他在经商的过程中,一直以《论语》作为参考,把道义渗透在商业活动中。他还到处宣讲《论语》,并且写成《论语加算盘》,《论语》中宣讲的是道义,而算盘代表的是经济利益,他将这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正因为他没有把小聪明当做自己赚钱的主要手段,而是将诚信、道德一以贯之,因而被日本人视为“经营之神”、“经营之父”。

不耍小聪明,义利兼顾,最终创造极大的财富,这在加拿大商人林思齐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林思齐在香港生活到1967年,当时他已44岁。他想利用50万加元现款及同等价值的嘉华银行股票,收购一家濒临倒闭的信托公司,但遭到家族成员的反对,他只好自行创业。但是他的创业并不顺利,所以他就进入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夜校攻读房地产估值课程。功夫不负有心人,林思齐掌握了一定的房地产业务知识后,在温哥华找到了一份经纪工作。后来,他在香港嘉华银行工作时又与香港的很多客户有了紧密的接触,凭借自己的才华,林思齐于1973年创立加拿大国际房地产公司。林思齐还运用自己在美国读书及在加拿大夜校时学习到的知识,再加上在香港从事金融业务的经验,发挥合作者的资金作用,不断把握时机,吸纳地皮,然后与人合作,建成物业。仅用了10年多时间,林思齐就在商海中如鱼得水。然而他在功成名就之后一直热衷于慈善公益活动。从1983年起,他每年捐赠超过100万美元的资金给各项慈善事业。他积极为加拿大华人服务,捐献大量钱财给有困难的华人和兴办图书馆。因此,1987年7月他又获得加拿大三级勋章,被誉为“杰出的华人慈善家”。

以上的事例都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对构建我国现代化企业伦理价值取向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现代企业也应用“义利两全”的理论,在追求利润、开展竞争的同时,以“公利”、“道义”、“国益”为前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6.急功近利反误事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译文:

子夏担任莒父的邑宰,向孔子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不可求速成,不可只顾小利。求速成,就达不到目标;只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国学链接:何为邑宰

1.家邑的长官。春秋时卿大夫的封地置邑管理,这种邑称为私邑或家邑。家邑也与国家的县一样,设有若干职官。晋叔孙氏的郈邑有邑宰、马正(家司马)、工师等官,这种家臣可以自由任免,一些强家取代国君之后,家臣就成了国家的官吏。

2.县令的别称。《文选》晋潘岳《河阳县作》诗之一:“谁谓邑宰轻,令名患不劭。”

诸子之言:

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也就是说为了眼前利益单纯追求速度,就可能达不到最初的目的,因而难以成就大事。

有关“欲速不达”的问题,朱熹在《论语集注》中也作了解释:“欲事之速成,则急遽无序,而反不达。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由此看来,急功近利很难成就大事。凡成大事者,一定能循序渐进,高瞻远瞩。

此外,朱熹的十六字真言也对“欲速不达”作了诠释:“宁详勿略,宁近勿远,宁下勿高,宁拙毋巧。”其中“宁拙毋巧”的意思就是宁可装作愚蠢的样子,也不能投机取巧。这个道理在经商致富中同样适用,告诫人们不要为了私利而投机倒把,否则就可能害人害己,这是违背道义的表现。因而,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按部就班,讲求章法,即《吕氏春秋》中所说:“圣人之行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

延伸思辨:深悟商道,成大业

孔子认为,办大事要坚持两点原则,一要符合大道,二要利益众生。因为贪图小利之人,必定只有自我的私念,少有大道的追求,也一定不会得到上天的辅助与护佑,因而不能成大事。

从商者不能不顾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讲求商道地追求利润。作为从商者,应该明白什么是小利什么是大事。能够把自己的经济利益当成小利,把恩泽后世当成大事的才是真正有智慧、有道义的商人;相反,就可能是只追求蝇头小利的奸商。

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小利不舍”的贪婪往往让人失去更多,而不是得到更多。沙漠由一粒粒细沙堆成,财富也由一枚枚银币积累而成。“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只有深悟商道,在坚持道义的路上从商,一步一个脚印,逐渐积累,财富才能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精彩典故:

刘敏不贪小利仕途顺

明初,刘敏被推举为孝廉,就任中书省官员。他任楚相府录事时,中书省长官把从罪官那里没收来的女仆分给文臣家,大家都劝刘敏请求上司分配一个来侍候老母。但刘敏坚决推辞道:“侍候母亲是儿子和儿媳的事情,为什么要支配别人?”到中书省长官获罪时,中书省官员多因分配女仆而受到处罚,只有刘敏没有参与而得以幸免。朱元璋认为他贤能,便提拔他为工部侍郎,后又改任刑部侍郎。刘敏不贪小利,品性纯正,坚持道义,因而人神俱敬,仕途大昌。

俞生收受贿赂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