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义
23785100000017

第17章 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致富要以义为先(2)

孔子说:“做一个君子,要老想着这九个方面:看到一个现象时,要想一下,是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否真正理解、明白所看见和看到的东西;听到什么的时候,要考虑一下,偏听了没有,轻信了没有;说话处事时,要老想着自己的脸色不要冰冷地板着,任何时候脸色都要温和才是;要考虑自己的态度是否恭谨,不论贵贱,自己的态度都得恭敬;说话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在撒谎。是否说了实在话;做事时,要想一下自己是否敬业、认真;有问题或疑问时,是否马上问人了,以求得正解;自己要发脾气时,要想一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想一下你自己也反感别人发怒;若是可以不劳而获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是否自己应该得到。”

国学链接:孔子为什么以“九思”概括如何做一个君子

孔子的九思强调的核心就是一个“思”字,实质是如何用脑去考虑分析问题的方法。由此看来,孔子的“九思”不只包括九个方面,还有更多的内涵。因为“九”在古代是阳数之极,代表多的意思。意思是要从多方面去思考、多角度去想问题,而不仅仅限于对九个方面的列举。孔子教给我们思考问题的具体途径、方法、对象、载体和内容,对今人颇有启迪。

诸子之言:

孔子所谈的“君子九思”是其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对“九思”进行了评述。他认为,这九个条件,完全讲到思想问题,也是做人做事的九个重要标准。“九思”从字面上好理解,但要看其内在所蕴涵的意思。如“视思明”,当然看东西要看得清楚,但这并不是指两个眼睛去看东西,而是讲对任何事情的观察,要特别注意看得清楚。“听思聪”,就是说听了别人的话以后,要加以考虑,所以谣言止于智者。“色思温”,是说脸色态度要温和。“貌思恭”就是对人的态度,处处要恭敬,恭敬并不是刻板,而是出于至诚的心情。“言思忠”就是讲话言而有信。“事思敬”就是对事情要负责任。“疑思问”就是说有怀疑就要研究,找寻正确的答案。“忿思难”的“忿”,照文字上讲是忿怒,实际是情绪上的冲动,就是对一件事情,在情绪上冲动要去做时,要考虑考虑,每件事都有它难的一面,不要一时冲动就去做了。最重要的是“见得思义”,凡是种种利益,在可以拿到手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是否合理,应不应该拿。

延伸思辨:

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说的“君子九思”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其中与人际交往有关的有“五思”,即“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

色思温,就是在与人交往时,要考虑脸色是否温和。孔子讲“色思温”,温和的脸色表现出的是友善,是对对方的尊重,是平易近人,是不卑不亢。

貌思恭,就是接触人时,要考虑容貌态度是否恭敬有礼貌。孔子讲“貌思恭”,这和“色思温”有紧密的联系。脸色不过是人的容貌态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恭”,就是待人恭敬、谦虚、和顺,要有礼貌。

言思忠,就是对人说话,要考虑是否真诚、实在。孔子讲“言思忠”,就是强调对人说话要真诚,要心口如一,说到做到。如此,就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

事思敬,就是做事情要考虑是否踏实认真。孔子讲“事思敬”,指的是那些踏实认真的人,才会为人们所喜欢。你踏实认真地做事,自然会受到周围人的重视,你的人脉就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了。

疑思问,就是遇到疑问,要考虑怎样向人请教。孔子讲“疑思问”,这是讲一种谦虚好学的精神,有了不懂的问题,千万不要自作聪明,不懂装懂,要勇于向别人请教。

“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讲述了建立人脉的几个方法。如果我们能按照孔子所说的去规范和纠正自己的行为,就能收获幸福的人生。

精彩典故:

马英九名字的来历

马氏家族历来都有严厉的家训和族谱,给家族子女取名也按中国传统的“字辈”,马氏字辈有“学遵在人、英才继起”八个字,马鹤凌是“人”字辈,取名为“马人初”,直到读书后才改学名“鹤凌”,马英九是“英”字辈,马鹤凌十分喜欢家族字辈中“英才继起”四字的含义,所以按字辈给马英九取了名字,并且没有另取学名,而是沿用至今。

至于马英九名字中的“九”字也是深有含义,马鹤凌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十分之深,“九”字即源于孔子《论语》中的“君子有九思”,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段话。取名“九”字,就是其父亲马鹤凌寄希望马英九能以此激励自己时刻不忘检讨自己在工作中的得与失。

当代镜鉴:如何利用人脉致富

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人成木,二人成林,三人成森林”,要想做成大事,必定要有做成大事的人脉和人脉支持系统。

人脉关系需要建立,可以借鉴孔子所说的“五思”——疑思问、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色思温。也就是,我们和人交往时,脸色要温和,行为要礼貌,说话要真诚,做事要踏实认真、有疑问还要虚心求教。遵循以上几条原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丰富的人脉网也是事业腾达的助推器。

很多成功的商界人士都深深意识到了人脉资源对自己事业成功的重要性。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因此,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掌握并拥有丰厚的人脉资源,你就在成功路上走了85%的路程,在个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9%的路程了。由此可见,积累和经营人脉对于个人事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致富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积累和经营自己的人脉呢?

熟人介绍是一种事半功倍的人脉资源扩展方法,它具有倍增的力量。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他的精力和时间也是固定、有限的。因此要想在短时间内积累较多的人脉,就要利用介绍的机制。

一个推销员拜访一个成功人士,问他:“您为什么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成功人士回答:“因为我有一句神奇的格言。”推销员说:“您能告诉我吗?”成功人士说:“这句格言是:我需要你的帮助!”推销员不解地问:“您需要他们帮助您什么呢?”成功人士答:“每当遇到我的客户时,我就会和他们说:我需要您的帮助,请您给我介绍3个您的朋友的名字,好吗?很多人答应帮忙,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推销员按照那位成功人士的经验,不断地复制“3”的倍数,通过真诚的交往和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一年内销售超过10亿美元寿险的成功人士,他就是享誉美国的寿险推销大师甘道夫。

熟人介绍加快了与人信任的速度,提高了成功合作的效率,降低了交往成本,是一种人脉资源积累的捷径。因此,要想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财脉就要善于利用朋友拓展自己的交际圈并且加以维护。

另外,对自己已有的关系网也要注重平时的维护。对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千万不要与人失去联系。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更要加强联系,要让朋友体会到你的真情实意。这样,在你有难的时候,他们才会伸出援助之手,为你排忧解难。

当然,和你的家人、亲戚保持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有空就给远在异地的亲人、朋友打打电话,询问一下对方的工作和学习情况,经常进行互动和交流对你成功致富也是大有裨益的。

社会是一张网,我们每个人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结,你和越多的人建立了社会关系,你就越能够四通八达地赚到钱。否则,即使结再大,也还是孤零零的,终究于事无补,尤其是在注重人伦关系的今天。这就需要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以诚相待,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义,以此赢得别人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当我们在别人帮助下成功致富后,也不能忘记最大限度地服务和回报社会,这是致富的两个方面,义利相济,一个都不能少。

4.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财富假如可以求取的话,即使是市场上的守门人我也愿意干,假如不可求取,还是干我喜欢的吧!”

国学链接:关于《论语·述而》

《论语·述而》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一篇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还对他的其他思想做了阐释。

诸子之言:

孔子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反映了他的一个思想,贫穷不是他理想的社会,他希望人民富裕。正如孟子所说:“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不过在孔子看来,致富要走正道,要合于义。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财富,那孔子绝对不干。如果是那样,孔子宁愿吃粗饭、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他认为这种穷困生活也快乐。行不义之事得来的财富在他看来好比天上的浮云。

孔子还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一直强调的观点就是求取财富要走正道。

孟子也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不管身处怎样的境地,都不做违背道义的事情。因为不义之财原本就不应该是自己获得的,正如刘向在《列女传·齐田稷母传》所说:“不义之才,非吾所有。”

总而言之,以上诸子的观点就是,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

延伸思辨:见利思义

孔子主张安贫乐道,并非是鄙视财富。孔子从未排斥过财富,他肯定追求财富是人的天性:“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但他同时强调获取财富的正义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义利的问题,孔子重视用伦理道德统摄、主导经济利益,主张“合义之利则取之,悖义之利则舍之”。在儒家看来,以利害义、见利忘义是道德人格的毁灭。当义利之间发生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就要为义而舍利,牺牲利益乃至生命。这种“义以为上”、“义然后取”、“以义制利”的义利观从社会伦理学意义上来看待利益关系,注重社会稳定、群体和谐、人伦秩序和人格境界。尽管这一观点超越了经济学中的利益关系,但对于现代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市场经济的规范,商业交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商品经济背景下,利益关系在人际关系中的比例空前增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简化为单调的金钱关系、交易关系。重财轻德、见利忘义的倾向使社会道德滑坡。金钱、物质及权力崇拜之风兴起,竞奢弄富,挥霍浪费等现象严重。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假冒伪劣产品横行,商业运作中存在种种骗术,所有这些,既破坏社会文化生态的平衡,也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益面前“见利思义,义然后取”。

所以我们有必要从伏根深远的传统文明中寻求精神滋养,将其作为自我的道德调试机制,用当中的人文思想规范、制约和引导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和完善人的精神生活的目的。

精彩典故:

杨震拒金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人。直到50岁时,在朋友的劝说下,才应聘到州里任职,为官以廉明著称。杨震在荆州刺史任上时,见王密是个人才,便举荐他做了昌邑县令。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王密当天晚上趁夜深人静时怀揣着十斤黄金献给杨震。“这是干什么?”杨震喝问。“学生的一点心意。”王密在杨震瞋怒的目光下有些慌乱了。“你不知我为官的信条吗?”“学生早知,可现在无人知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是无人知晓?”杨震强压着怒火,他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声音都变得颤抖了。王密吓得不敢再说半句。“王密啊,”杨震慨叹道,“我当年举荐你,是知你是个贤能之士;可如今,我不知你,你也更不知我了。”王密听罢,无比羞愧,便收起桌上的黄金辞别而回。作为古代的知识分子,杨震有一个修身的准则那就是“慎独”,即使面对眼前的利益,也绝不做违背道义的事。

当代镜鉴:树立商德,方能利义共生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如此,对于现代商人来说,还是应该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儒家并没有从根本上反对经商,而是强调正义之道是经商之道的前提。儒商所讲究的是在商不唯商,求利不唯利。儒商的价值观囊括了许多内容:仁爱善良的道德观、强国富民的目的观、取财有道的价值观、以民为本的服务观、见义勇为的责任观、公正平等的权益观等。儒商推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即发展经济,追求货币增值,这是商人的本性;“有道”即讲人性、守道义,这是做人的根本。两者结合,才是真正的儒商。所以,商人除了金钱之外,还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也就是对“义”的追求。作为一名儒商,子贡继承了中国最传统的文化精髓,捍卫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些思想直到今天对于经商者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子贡看来,追求金钱只是实现人生目的的一个条件,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积极以自己的优势服务于社会的一种活动。因此,他时刻都保持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见危受命”的经营信条,可见其内心的光明磊落。赚钱就应该用正当的手段,取得正当的利润,或者能“义利并重”、“合义取利”。所以现代商人就要勤俭致富、智慧致富,能义利相济。

当“义”和“利”不可兼得时,商人应该舍“利”而取“义”,绝不可以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利益去致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是人类不断发生的悲剧,也是以“利”为目的的商人必须警惕的。商人要知道,只有在不失德、不违法的前提下,才可以光明正大地讲利益,理直气壮地赚大钱。《论语·述而》中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如果是值得追求的财富,就是我给人赶车做仆也愿意干;如果是不可取的不义之财,那么还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好了。由此看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取之有道是商人最基本的信条。

作为一名现代商人,应该从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使自己具有“义”的品格,以义促利,进而义利共生。此外,商人不能以假冒伪劣产品去搞不正当竞争,或者以违法行为来获取利润,而要根据“见利思义”的原则,遵守国家政策法令,使自己赚的钱合法合理,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现代商人应该严格遵守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

5.致富不忘施行道义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道德不失去,就一定会有人亲近。”

国学链接:古代君王为何自称“孤”

在先秦时,君主(王)一般自称“本王”、“孤”、“寡人”,孤是说自己是孤家寡人,即说明自己位高,没有与自己平起平坐、处于相同位置的人。随着秦朝的建立,嬴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辛亥革命中国帝制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