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义
23785100000006

第6章 义,人之正路也:做人做事要有一套准则(1)

“义,人之正路”具有广泛的意义,这里的“义”就是“规则”、“秩序”。它要求人在说话、做事、为人等方面要用一套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真正的君子内心都有一把自我检验的标尺,能够自我克制。有了这个前提,做事才会更加勇敢。但是在坚持自我的同时还应该尊重他人,使得“秩序”能够在和谐中建立和体现出来,也就是“和而不同”。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秩序”具体表现为:做人做事公正合宜、不为权势和利益所动摇,坚持道义。这些秩序在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我们要用心中的标尺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先律己而后律人,达到了行大义的最高境界。

1.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一群人整天聚在一起,说话不讲道德原则,胡吹乱侃,漫无边际,好逞能耍小聪明,对这种口无遮拦,心中空虚,不能以道德来约束心身行为的人,对他们进行教化真感到难呀!”

国学链接:孔子感慨“难矣”的背景

孔子周游列国,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人聚集在一起闲聊,一聊就是一天。那些人说的话没有一句是讲的正经道理,专门耍小聪明,说些毫无意思,惹人发笑的话。孔子看到这些人如此打发时光,颇有感慨。他认为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群居。因此,他竭力反对许多人聚在一起生活。有一次,孔子对他的学生说:“许多人聚集在一起终日闲聊,危害极大,使得那些人无法造就成才。”

诸子之言:

孔子除了曾对“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之流说过“难矣哉”外,在《阳货·二十二》里,也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有同样的评语,认为他们将一世无成。

东汉儒者郑玄认为,“小慧”是指小才小智,终日无法有所成就;而朱熹解释“小慧”是基于私心的智慧,言不及义者一定有邪恶的念头,只要有机会便会存着侥幸心理去冒险,最终难免造成祸害。

有人认为孔子指的这两种人是他自己的学生,尽管他主张“有教无类”,但毕竟还是有学生不受教,其中以“终日群居,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两种人最让孔子感到无能为力。

之后,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对此产生了共鸣,他在《日知录·南北学者之病》中写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今日北方学者是也。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今日南方学者是也。”

清代学者刘宝楠认为:“此为夫子家塾之戒。”“群居,谓同来学共居者也。”就是说这是孔子对住在一起的弟子们的告诫。现代学者认为“群”可泛指一切社会人。“言不及义”,现已作成语,辞典一般解为“说话不涉及正经道理”。义,在这里应是特定的“道义”,而不是笼统的“意义”一词。具体而言,这种道义包括人生之路应该怎样走,社会如何达到正义和公平,能够指导一切的最高思想是什么。

钱穆先生说:“群居不以善道相切磋,终日言不及于正义,专好逞其小才知,小聪明,难为人,亦难为群。”《阳货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与本句意思相近,也可以相互参照。

其实,孔子批评的现象一直存在,如今亦然。这样,浪费时间,消磨意志,腐蚀思想,就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当然,有益无害的休闲、放松应该存在,但不健康的无聊、庸俗却应该批判。看似琐碎的谈话可能隐藏着大道理,这也启示我们在今后的谈话中要讲一些有意义的、合乎“道义”的话题,也就是“义气”、“情义”。

延伸思辨:君子义以为质

孔子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后来孔子又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这是对上面一句话的引申。孔子并没有只是对“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发出“难矣哉”的感叹,而是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即做一个“君子”,并对“君子”的言行进行了描述和说明,提出了“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质”的“义”,同时也就是义理的义,用它作为本质。表达在外面的行为是礼,有高度文化修养的行为。孙就是逊,态度上非常谦虚,不自满,不骄傲。对人对事,处处有信,言而有信,自信而信人。具备了这四个条件,就是君子之行,也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合于一个模范人格的标准,绝不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可比。

精彩典故:

三个金人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当代镜鉴:为人处事要把握分寸

孔子所感叹的情形,今日依然没有太大改变,尤其是八卦当道的今天,聊天、吃饭、喝酒,讲讲办公室政治、演艺界和朋友圈的八卦,或者说说卖弄小聪明的小笑话等等。有的人也许认为孔子在生活上采取“道德严格主义”,其实不然,孔子的这两段话并没有禁止聊天和休闲,只是不要“终日”罢了,也就是掌握分寸。

人在做人做事的时候,最难把握的就是“分寸”。分寸就是尺度,就是规矩。孔子说,他到70岁时做人做事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这就说明恪守分寸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因而把握好办事的尺度十分重要。

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过分和不及都是不好的。

分寸是一种力量,能够把握分寸的人通常是真正富有智慧的人。

清末曾国藩回湖南组建湘军,先后攻克了许多重要的城池,因此,曾国藩受封为一等侯爵。可就是在这个时候,曾国藩发现自己的湘军总数已达到30余万众,是一支别人很难调动的私人武装。曾国藩很清楚功高震主的严重性,于是开始削减兵权,从而解除了朝廷的顾虑,使自己依然能得到重用和信任。

历史上很多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终究没有逃脱“狡兔死,恶狗烹”的命运,而曾国藩却及时地把握了自己作为一个将军大臣的分寸,故而全身而退。

人生在世,既追求结果又要经历过程。人的成败兴衰无不在分寸的把握之中见分晓。只有把握好分寸的人,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也是这么一个道理:人们说话办事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就不符合要求;而一旦做过了头则超越了标准。超过标准和不够标准一样都是偏差,都是毛病,所以一定要掌握好分寸的艺术。而真正有分寸感的人必定做事得体,说话微妙,善于在张弛之间透露出原则感、正义感、力量感以及智慧感,这样的人,在成功的路上才能顺风顺水。

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人:一个总是逆来顺受的人也会有奋起反击的一面,将那个比他厉害、比他强壮的人打得鼻青脸肿。一个害怕妻子不敢向自己的父母表达孝心的人,也会有忍无可忍的一天。这就表明,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分,否则就会遭致不利于自己的结果。这就又回归到一点:做人做事都应该以“义”为出发点,有一定的准则。

因此,为人处世的时候要掌握分寸,把握尺度,杜绝不顾分寸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人生变故如流水,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只有恰到好处才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2.说话转个弯,不伤人

庄子曰:“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庄子·齐物论》

译文:

庄子说:“大道是不可言说和衡量的,正真善辩的人是不与人争辩的,真正有仁爱的人往往不会在表面昭示自己的仁爱,品行高尚之人不会做假意谦让的行为,而最勇敢的人却不是外表强悍的人。”

国学链接:何为“大勇不忮”

不少书上在解释庄子的“大勇不忮”时有点犯难,主要是“忮”不太好理解和把握。这是因为人们忽视了庄子是战国时宋人,即现在的河南商丘人。在河南的方言中“忮”即“忮咋”。河南人有时候说一个人爱动手动脚地表现自己,显示自己,就用“忮咋”这个词。知道了这一点就好理解庄子“大勇不忮”的意思了,即大勇之人从来不好表现自己,不显示自己的强悍。

诸子之言:

从庄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正有涵养的人不会在外在的行为或者语言上表现自己,而是比较内敛,这也是做人应该有的思想境界。

《庄子·齐物论》中说:“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意思是,圣人把事务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南怀瑾也很赞同庄子的观点,他认为真正有勇气的人“不忮”。那些孔武有力的人,可以到处打架,站在那里都要摆出一副样子给人看,但是这不是“大勇”。

延伸思辨:直言直语是把双刃剑

庄子的“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说的是如何做人,但同时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好多事情不能太直白地表露,而应该委婉一点。就像“大道、大辩、大仁、大廉、大勇”一样,要委婉地蕴藏于内,而不要浅薄地表现于外。其实,这个道理完全可以用到说话办事方面。比如有的人说话就喜欢直言直语。尽管“直言直语”的人性格中有一种很可爱、很值得大家珍惜的特质,也惟有这种“直言直语”的人,才能是非分明,邪恶分明,美丑分明。但是说话办事,过于直白会让对方感到突兀,强化彼此的利害冲突,出现关系紧张的局面,难以收场。善于隐晦表达,则会举重若轻,使双方达成协议。

现实生活中,“直言直语”却是性格的致命伤,他们要不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现象,要不就直指要害。这就使得当事人不得不激活自卫系统,倘若招架不住,还会怀恨在心。再者,直言直语的人一般都具有“正义倾向”的性格,言语的爆发力及杀伤力也很强,所以往往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还会成为别人利用的对象。这样,不但起不到循循善诱的作用,而且不利于内心正义感的发挥。

在现代社会,直言直语是把伤人伤己的双刃剑,若想把内心的正义感转化为实践行动就应注重说话的艺术。孔子也说:“谏者有五,吾从之讽。”意思是劝告别人有五种方法,我推荐最富技巧的比喻和暗示。

所以,真正有价值的语言技巧只能是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之上的,要有公正之心,还要辅以委婉的表达方式,这是真正智慧的体现。

精彩典故:

婉言示意·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朝廷。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不过宋太祖心里总是不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伤亡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主要是因为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平安无事。”

宋太祖连连点头,夸奖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掌握重兵,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依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怕他们身不由己啊!”

宋太祖这才顿悟:“幸亏你的提醒啊。”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要不是你们的帮助,我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得踏实。”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想拥有啊?”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这样说啊?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即使你们不愿意也不行啊。”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泪道:“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轻轻松松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岂不更好?”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想得真周到啊!”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迈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故事中的宋太祖并没有直接表示自己对地方割据的担忧,而是巧妙地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这样,大臣们就能领会自己的意思,自愿交出兵权。所以,委婉说话是相当重要的,既达到了自己预期的目的,又能让听话的人心服口服。这种说话的艺术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镜鉴:会说话是本事

庄子曰:“古之村生者,不以辩饰知,不以智群天下。”庄子认为,说话应该尊重别人。如果认为自己有学问,知道得多,说话时就会处处显示自己的高明,好像别人在你面前就是傻子,这样别人心里自然不会畅快。况且“术业有专攻”,你懂的别人未必懂,别人懂的你也未必懂,如果你听到别人说话的瑕疵,就大声讲出来,那么别人的颜面何在?能转弯说话,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才叫会办事,才能办成事,和人相处才能更愉快。

那么到底要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要从五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不以抬杠的方式显示自己的智慧。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很聪明,而且也喜欢争辩抬杠,以显示自己是个有想法且比别人聪明的人。事实上,你越是把别人逼得无话可说就越自绝于朋友和同事。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只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都得不到对方的好感。”所以要想改变这种坏习惯就不要在不必要的琐事上斤斤计较。

二、顺着对方说话。

思想品德高尚的人绝不会为了自己一时的快乐,而置别人的感受于不顾;他们往往能看到对方的优点,让对方心里舒坦。如此一来,做起事来也能顺顺当当。

你要明白,你的观点未必都是对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都是错的。如果能看到对方观点的合理性,求同存异,那么你的意见至少有一半是对的。如果你不懂得转着弯说话,总是颐指气使,就会让自己看起来没有教养,没有君子风度。

三、君子之交绝不出恶声。

人和人的交往应以诚相待,纵然交恶断绝往来,也不可口出恶言,说对方的不是。这样,你才能做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