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仁
23785300000020

第20章 以友辅仁:社会交际中达仁之道(2)

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当代镜鉴:道义之交,可以终身

人在一生当中会有很多朋友,经过多年的洗刷之后发现,其实真正算得上朋友的没有几个。古人说的好,“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可见朋友也是分等级的。

择友如择书,要少而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不慎,反累自身。俗话说:真金不怕烈火炼,日久天长见人心。友情是瞬间开放的花朵,而时间会使它结果。真正的友谊,并非一时之冲动,而是日积月累地打基。坚持到底的,才是你心灵的钥匙、情感的寄托。

择友如择妻,当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一生一世,不离不弃。“君子之交淡如水”,平时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可当你最需要的时候,他就站在你的面前。

当你发现身边的朋友在逐渐减少时,在检讨自身之后应当庆幸。“小人之交甘若醴”,因为你失去的,多是平时和你“称兄道弟”的朋友,说白了,顶多是一群酒肉朋友——本因利益相交,利尽交情止。

“博弈之交不终日,饮食之交不终月,势利之交不终年,惟道义之交,可以终身”,惟有志同道合的人才可结交为朋友。远小人、近君子,终身受益。

3.保持距离,掌握好交往的分寸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擅长与人交往,交往愈久,愈是互相尊敬。”

国学链接:晏子其人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国人。晏婴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孔子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晏子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诸子之言:

晏子这个人了不起,是个善于和人交往的人,他的交往之道就在于“久而敬之”。朱熹评说论语,对晏子此举推崇有加,曰:“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后世钱穆认为,“敬之”此“之”字有两解:“一指人敬晏子。故一本作久而人敬之,谓是善交之验。然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因晏子之善交。二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国学大师南怀瑾也说:“交朋友之道,最重要的就是这四个字——‘久而敬之’。”

延伸思辨:相敬如宾——中国人的夫妇之道

宾是客人,对于客人无论如何带几分客气,如果夫妻俩正在吵架,突然来了客人,一定会暂行停战,先招待客人,也许脸上的怒意没有完全去掉,但对客人一定客气有礼,这是中国人的夫妇之道。

夫妇之间,在最初谈恋爱时,不管是逛街、看电影或是吃饭,总有一方等另外一方,等候的时间如果长了,难免会心生怒气,此时一旦对方来了,总还得笑脸相迎,并且表示再等两小时也没关系。而如果结婚之后,再这样等两小时,肯定将会爆发一场家庭内部战争!所以夫妇之间,最好能够永远保持谈恋爱时的态度——相敬如宾,这样的夫妇感情一定好。不但夫妇如此,朋友也如此。扩而大之,领导对于下属,下属对于领导,也是一个道理。

精彩典故:

文人相重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的家里相识,二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人们常说文人相轻,而他们两个并未“相轻”,而是“相重”。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很是投缘。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

此后,杜甫一直处于对好友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这就是二人交往的距离——若即若离,皆无所求。这也印证了“久而敬之”的交友之道。

天宝十五载,李白参加了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行动,被唐王朝中央政府所迫害。此时的李白是孤独而落魄的,但是,却有一个人,对李白的认识和崇敬并没有随着朝中的舆论而改变。他写诗为李白抱不平、为其剖白辩护。而这位与李白患难见真情的诗人,正是杜甫!

闻一多先生认为李杜的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刻,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能与之相比,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这两位诗坛巨匠间的忘年之谊是毋庸置疑的,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和博大的襟怀,撑起了唐代诗坛一片“高不可及”的瑰丽天空,都以其高贵的人格和真挚的友情,谱出了文学史上一段“文人相重”的千古佳话。

当代镜鉴:距离是朋友之间的氧气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歌中唱道:“朋友多了路好走。”人们也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交几个朋友总是会有益处的。

但是,朋友关系不像父子和夫妻关系那样,事关亲情和法律,也不像上下级之间,有制度和法律的约束,聚也容易散也容易。所以,交友不但要慎,而且朋友之间也应该随时保持距离,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自身,更是为了友谊的长久。

人就像冬天的刺猬,太近了刺人,太远了又觉得孤独和寒冷。古人曰:“与朋友交,敬而远之”,敬也就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俗语“过近无君子”、“有距离才会有美”,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朋友之间以诚相待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朋友之间就应该毫无保留,没有一点隐私。

许多人常有一个错误的想法:挚友之间无须讲究礼仪,因为好朋友彼此之间熟悉了解,亲密信赖如亲兄弟,财物不分,有福共享,讲究礼仪拘束便显得亲疏不分、十分见外了。

其实,朋友关系的存续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的,容不得半点强求、干涉和控制。彼此之间情趣相投、脾气对味,则合、则交;反之,则离、则绝。朋友之间再熟悉、再亲密,也不能随便过头、不恭不敬,否则,默契和平衡将被打破,友好关系将不复存在。

在文坛中,流传着两位世界级文学大师的故事,能让我们更好地明白距离对于友情的重要性。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尔加斯·略萨则是近年来被人们说成是随时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西班牙籍秘鲁裔作家。他们堪称当今世界文坛最令人瞩目的一对冤家。他俩第一次见面是在1967年。那年冬天,刚刚摆脱“百年孤独”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应邀赴委内瑞拉参加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文学奖项的颁奖典礼。

当时,两架飞机几乎同时在加拉加斯机场降落。一架来自伦敦,载着巴尔加斯·略萨,另一架来自墨西哥城,它几乎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专机,两位文坛巨匠就这样完成了他们的历史性会面。因为同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主帅,他们彼此仰慕、神交已久,所以除了相见恨晚,便是一见如故。巴尔加斯·略萨是作为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奖的获奖者来加拉加斯参加授奖仪式的,而马尔克斯则专程前来捧场。所谓殊途同归,他们几乎手拉着手登上了同一辆汽车。他们不停地交谈,几乎将世界置之度外。马尔克斯称略萨是“世界文学的最后一位游侠骑士”,略萨回称马尔克斯是“美洲的阿马迪斯”;马尔克斯真诚地祝贺略萨荣获“美洲诺贝尔文学奖”,而略萨则盛赞《百年孤独》是“美洲的《圣经》”。此后,他们形影不离地在加拉加斯度过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4天”,制定了联合探讨拉丁美洲文学的大纲和联合创作一部有关哥伦比亚——秘鲁关系小说。

基于情势,拉美权威报刊及时推出了《拉美文学二人谈》等专题报道,从此两人会面频繁、笔交甚密。于是,全世界所有文学爱好者几乎都知道:他俩都是在外祖母的照看下长大的,青年时代都曾流亡巴黎,都信奉马克思主义,都是古巴革命政府的支持者,现在又有共同的事业。

作为友谊的黄金插曲,略萨邀请马尔克斯顺访秘鲁,后者谓之求之不得。在秘鲁期间,略萨和妻子趁机为他们的第二个儿子举行了洗礼,马尔克斯自告奋勇,做了孩子的干爹。孩子取名加夫列尔·罗德里戈·贡萨洛,即马尔克斯外加他两个儿子的名字。

但是,正所谓太亲易疏。多年以后,这两位文坛夙将终因不可探究的原因反目成仇、势不两立,以至于1982年瑞典文学院不得不取消把诺贝尔文学奖同时授予马尔克斯和略萨的决定,以免发生其中一人拒绝领奖的尴尬。当然,这只是传说之一。有人说他们之所以闹翻是因为一山难容二虎,有人说他们在文学观上发生了分歧或者他们原本就不是同路人。更有甚者说略萨怀疑马尔克斯看上了他的妻子。这听起来荒唐,但绝非完全没有可能。后来,没有人能再把他们撮合在一起。

文学大师尚且如此,普通人更应该注意,朋友之间一定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异性朋友自然不必说,距离太近了容易使友情走偏,其实,同性朋友也应该防止过分的亲近。比如,随便插手朋友的私事并且乱出主意,想方设法打探朋友的隐私,随便翻看或动用朋友的私人物品,对朋友的妻子缺乏分寸感等等,都是没有把握好距离的表现。

拿破仑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朋友之所以不能永久,是因为我们往往情不自禁地把好事做尽,没有给友谊留下必要的生长空间。

一对朋友就像两条铁轨,平行才能走远。面对朋友,心扉完全敞开,容易将彼此陷入困境。将内心的隐秘昭示于恶人,会成为他手上的把柄,昭示于善人,会成为他精神上的负担,因为他要为你恪尽守口如瓶的责任。所以,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会自找麻烦,也不会让朋友为难。

与朋友保持适当的距离,则彼此的心灵就可以自由呼吸。一旦距离没了,氧气也就没有了,心灵就要窒息。

4.规劝朋友,不可则止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

译文:

子贡问交友的道理。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有技巧地劝告他,如果他不听,就应该停止,不要自找侮辱了。”

国学链接:子贡其人

端木赐,字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且列言语科之优异者。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端木赐死于齐国。死后至唐开元时追封其为“黎侯”;宋时加封为“黎公“,明嘉靖时改称“先贤端木子”。

诸子之言:

这里孔子讲“忠告而善道之”,是说你在规劝朋友时,要娓娓道来,不一定要苦口婆心地说,这就是“善道之”。如果这样还说不通,就要适可而止了,不要等到人家不耐烦而自取其辱。因为有些朋友虽有不对的地方,却偏偏不善于听别人的建议。这样一来,你劝告的次数过多,他反而会与你慢慢地疏远,甚至你们会变成冤家。

老子曾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增广贤文》中也有相关记载:“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生不耻”,都可以理解成规劝朋友时应当注意的方式方法。

《弟子规》中也有这样的论断:“亲有过,谏使更;悦吾色,柔吾声。”意思是说,父母有过失时,我们要给予劝谏,同时在劝谏的过程当中,要和颜悦色、语言温和。推而广之,当我们看见身边的朋友出现过失行为,应采取适当的态度和方式方法,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以真诚的心态加以规劝,方能收到规劝之功。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结合生活实际通俗地解释了孔子的话:“朋友有不对的地方,听不进你的建议,如果你劝告的次数过多,他反而还会与你慢慢疏远,甚至变成冤家。”

延伸思辨:将眼睛多停留在朋友的长处上

中国文化中朋友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朋友的过错要及时指出,“忠告而善道之”,尽心劝勉他,让他改正错误,但实在没有办法时,“不可则止”,就不要再勉强了。自古忠言逆耳,假如忠谏过分了,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历史上有许多先例,往往知道实不可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后还保持朋友的感情。

朋友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规过劝善”固然好,也不应过度,否则便会失去朋友。让自己的眼睛多停留在朋友的长处上,这样既勉励了自己,又不至于走进友谊的误区。

一个人要赢得友谊,就要多看到对方的长处。比如,某人在事业上很有才气,但在生活中处世能力却很差,那么,如果择其长处学习之,你就会和对方建立友谊,相处和睦。你睁开两眼看对方,要求对方什么都好,那么,最终是你失去友谊和失去朋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朋友,也是一种宽容的处世之道。如果某人从前曾冒犯了你或做了对不起你的某件事,如果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了改过之心,你也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昨日的误会与冲突随岁月而流逝。这不是无缘无故的宽恕,而是一种风度,让对方认识到你有不凡的胸襟。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交友应求大同存小异,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些挫折,从挫折中经受失败的考验,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认识弱点走向克服弱点,那么,我们不必要把对方的缺点洞察得透明化。你只要认为对方是一个真诚的人,即使他有某些与你格格不入的嗜好、缺陷,你也不必大加追究,非得扭转乾坤不可。

睁一只眼,多看到对方的长处;闭一只眼,少看到对方的弱点。享受友情的阳光,不要让喋喋不休的规劝使朋友离你越来越远。

精彩典故:

陈世恩劝弟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这是孔子传授子贡与人相处的方法,其中有很深的道理,因为人的观念是多年形成的,改变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规劝朋友时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

明朝的时候,有一位读书人叫陈世恩,他的弟弟每天在外面游手好闲不干正事,陈世恩的大哥就很生气,每天弟弟三更半夜回来,大哥就对他破口大骂,气得半死,结果持续了一段时间,弟弟仍然没有改善,反而导致兄弟关系僵化。很明显,大哥的表现就是自取其辱。

后来陈世恩就跟他大哥说:“哥哥,你就别再骂弟弟了,让我来试试看。”当天晚上陈世恩就站在门口等他弟弟回来。当他弟弟一回来,他马上跑过去说:“弟弟,你穿得这么少,会不会冷?”说完就一边扶着他说:“你肚子一定很饿了,我叫嫂子帮你煮一碗面。”然后把弟弟带进来。第二天还是一样站在门口等,三天、四天都是这样做,而且每次见到弟弟都是充满一种关怀、爱护,把他带进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