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卢思道又去拜访刘松,同时非常恭敬地把自己的文章拿给刘松看,请他指教。刘松仔细看了一遍,然后拍掌赞叹:“想不到你这么小的年纪,居然能写出如此文情并茂的文章,真是不简单呀!”赞叹完之后,刘松还非常认真地向卢思道请教,因为其中的一些典故他自己也不明白。刘松认为,向一个比自己年轻很多的人请教问题,并不是一件难为情的事情。
通过两次拜访刘松,卢思道深刻地认识到了“学海无涯”的道理,于是他在学习上比以前更加自觉、更加刻苦了。而就是因为他的不自满,才为他成为著名的学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代镜鉴:别让自己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今天的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所以“学无止境”在今天也就有了另外一种含义,即如果你停止了学习,也许就要被社会淘汰。何况,现代社会的知识寿命大为缩短,个人用十几年所学习的知识,会很快过时。如果不再学习更新,马上就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据统计,当今世界90%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电池一样,会随着时间和使用而逐渐流失。因此,人们的知识需要不断“加油”、“充电”。
现在,有很多人都陷入了一个相同的误区,他们以为人一旦离开了学校就没有必要再学习了。其实,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即使没有意识到,你也是一直在生活、工作中学习。但这种被动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会明显。如果自己能具有不断的自我教育意识,提高持续学习的能力,你就能克服所有危机,赢得你所希望的一切合理的东西。
小刘曾经在北大度过四年的大学时光,他现在就职于一家软件公司,做他最擅长的行政管理工作。不久前,他的公司被一家法国公司兼并了,在兼并合同签订的当天,公司新的总裁就宣布:“我们不会随意裁员,但如果你的法语太差,导致无法和其他员工交流,那么,不管是多高职位的人,我们不得不请你离开。这个周末我们将进行一次法语考试,只有考试及格的人才能继续在这里工作。”
散会后,几乎所有人都拥向了图书馆,他们这时才意识到要赶快补习法语了。只有小刘像平常一样直接回家了,同事们都认为他已经准备放弃这份工作了。然而,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当考试结果出来后,这个在大家眼中肯定是没有希望的人却考了最高分。原来,小刘离开学校以后一天也没有停止学习,他在工作之余不仅自学了法语和希腊语,还成为了一个软件编程高手。
在被称之为“信息爆炸”时代的今天,不及时“充电学习”,我们随时都会落伍。所以,我们要时刻鞭策自己:学无止境,要与时俱进,别让自己成为时代的弃儿。
3.学无常师,择其善者而从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
国学链接:孔子的老师
据记载:孔子问礼于老聃(老子)、访乐于苌弘、问官制于郯子、学琴于师襄,甚至还向七岁的项橐学习过(《史记·甘茂传》)。这便是孔子成为当时大学问家的原因。
诸子之言:
通过解读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不难看出孔子自觉提高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提高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自身都能提高。
唐代韩愈那篇著名的《师说》里也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孔子的学习状况。
朱熹说:“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朱子引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皆有此意。
延伸思辨:以不善者为师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我们一定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不能固执己见,以封闭的、狭隘的心态看待不同的观点和新的东西。只有做到这两点,才可能通过理性的比较做出恰当的选择,然后才能实现“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对他人的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炼、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精彩典故:
叔山无趾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很多人都追随孔子想拜他为师。鲁国有个名叫叔山无趾的人,他因为违犯了法律而被砍掉了一只脚,他遇见孔子以后也一直跟在孔子的后面,要见孔子并想拜孔子为师。
他见到孔子以后,孔子说:“你做事不谨慎,已经因为犯罪被砍掉了一只脚,即使你现在找到我也补救不了,有什么用呢?”
叔山无趾回答说:“我只是因为不明白事理,所以才会失去脚。现在我找到你,是因为还有比脚更为尊贵的东西存在,我要保全它。天没有覆盖不到的地方,万物都被地所承载,我本来把夫子当成天地,但没有想到夫子您是这样的态度!”
孔子听后,非常惭愧地对叔山无趾说:“我孔丘实在浅薄,先生怎么不坐下来呢?请您把您知道的道理都讲出来,我会非常认真地听,诚恳地向您学习。”
但是叔山无趾没有理会孔子就走了。
孔子就对弟子们说:“我今天竟然犯了这样大的错误,怎么能根据一个人以前的善恶来判断他的为人呢?像叔山无趾这样因为犯错而断了一只脚的人,都还努力求学以弥补以前的错误,何况是没有过错的人呢!我们一定要记住,即便只有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也一定有人可以做我们的老师,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把他们的缺点当做自己的借鉴,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吾不如老农
诸葛亮年轻时曾在当时还是荒山野岭的隆中定居,结草为庐、开山为田,过着躬耕陇亩、博览群书、游学访友的生活。
春风化雨,万物更新。转眼之间,麦浪翻滚,诸葛亮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他叫全家做好明日开镰的准备。
第二天一早,太阳还没出来,诸葛亮兄弟二人已把麦子放倒了一大片。当火辣辣的太阳冒出来时,诸葛均已是满身大汗,禁不住道:“好热的天啊!二哥,还是歇会儿再割吧!”
诸葛亮边割边道:“小弟,你我还是一鼓作气,趁今日天气好割完了再歇吧!”
这时,一个老农夫挑着一担斗笠从田边经过,不由好奇地望着这两个年轻人,忍不住叫道:“喂——割麦的小哥,开镰也不看天气,今天哪能割麦!”
诸葛亮听老农夫这么一嚷,抬起头看了看天,然后不解地问道:“老伯,您老怎么啦,这天气不是很好吗!”
老农一听,把这哥俩好生打量了一番,这才说:“今天就是不能割!”
兄弟俩相互看了看,问道:“为什么?”
老农夫拍了拍脑袋:“看样子你们是读书人。但是农家都知道今天不能割麦,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反正这是农家的规定。今天有雨,信不信由你。”
诸葛亮望望霞光万道的天空,说这位老伯可是想雨想迷了心窍,大白天说梦话。
老农夫听了很生气,干脆把斗笠担子一放,找个石头坐下来,冲着诸葛亮说:“好,就冲你这句话,老汉我今天就坐在这看你们的好戏,看是我老汉大白天说梦话,还是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诸葛亮哈哈地笑了起来,转身继续割麦。老农夫见状,反而坐不住了,走进田里,动手帮他们将割倒的麦子捆起来。就在地里的麦子快割完时,山冲里起了风。老汉忙跑到诸葛亮身边,焦急地说道:“冲内有风,冲外狂风。小伙计,你别再跟我赌气了,眼看你一年的血汗就要白流!快跟我把捆好的麦子搬到高处去堆起来!”说罢,抱起捆好的麦子就往高处跑。
诸葛亮看着老农夫那紧张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
这时风紧了,霎时,乌云滚滚而来,一道闪电划过,雷声四起,接着瓢泼大雨倾盆而下。诸葛亮还没反应过来,大雨已把他淋了个透。不一会儿,山洪冲了下来,把他二人割倒而老农夫还没来得及捆绑的麦子冲了个一干二净。他目瞪口呆地站在田里,羞愧得无地自容。他想起了孔子关于“吾不如老农”、“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导。他省悟了,忙来到老农夫面前,长揖施礼道:“请老伯教我!”
老农夫叹口气道:“这只不过是我们这里传下来的千年农谚中的一句,‘早上放霞,等水浇荣’,是说一定有大雨;‘晚上放霞,干死蛤蟆’,明天就必定是好天气。”
诸葛亮听罢惊异地说:“天哪,没想到农谚还有这么大的学问!老伯,弟子就拜您为师了!”
从此,诸葛亮便经常向这位老农夫求教学习,老农夫还把他带到懂得农谚更多的农夫那里学习。不久诸葛亮就记了一大本农谚,这又逐渐打开了他研究天文地理的通路。如果没有这些知识,诸葛亮日后在赤壁大战中,怎敢“草船借箭”,又怎能巧妙地瞒过周瑜,借来神奇的东风火烧战船,最后平安地回到刘备身边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对于优秀的人,他们身上的发光点很多也很耀眼,向他们学习你会受益匪浅。对于更多的平凡的人,他们身上也至少会有几处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些地方是你自己缺乏或者并不具有的,向他们学习就是弥补这些不足方面的最好机会。
当代镜鉴: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
我们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弱项,只要你细心就会发现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的亮点。所以我们做人做事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学习别人的长处就是要保持低调;学习别人的长处就是要倾听声音;学习别人的长处就是要肯定他人的长处。
学习别人的长处要保持低调。对于我们大多数的人来说,说得容易,做起来很难。人都有虚荣心,不愿意低下身子,这些虚荣心就变成了向他人学习的最大障碍,如果你认为自己多么有本事,多么有才能,写的文章都能被称为经典,那么你就离遭到别人疏远的时间不远了;相反,如果你能低调做人,遇事能请教朋友,就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引起好友的共鸣和好感!低调做人,你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收获一定有助你创造成功的人生。
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倾听不同的声音。俗话说“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忠言逆耳利于行。”倘若我们大家能够放下那颗自尊心,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肯定能够从别人的意见当中发现自己的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又是成功人士所必须克服的缺点,“以铜为镜,以人为镜,以古为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知道怎么倾听别人的声音、怎么开启别人的心扉是人生又一大学问。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肯定有许多知识未曾掌握或者根本无法了解,通过倾听他人的声音,大家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信息,只要你善于倾听从而得到别人的好感和支持,那么,无论哪个朋友都会乐意把自己的知识与你分享。学会倾听不是一言不发,那样会让对方感到你是一个索然无味的家伙,所以你要饶有兴趣地引导谈话,诱导他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真实看法。要想对方开启心扉,应该让对方消除顾虑,一旦对方觉得与你交谈很安全,而你又打心眼里欣赏和佩服他时,他便会乐意向你开启心扉。每个人实际上都需要有人与他分享自己的感受,但又害怕向别人表白,得不到共鸣。这就要求自己与他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即使不能接受对方的观点,也不要横加指责,要随声附和。因为人的思想情感都基本相似,接受这些观点并不可怕,要站在人性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赢得了对方的好感,对方的情感有人理解,便会全心地支持你。这将对你的成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习别人的长处就要肯定他人的长处。当我们认真学习别人的长处时首先要肯定对方的长处。一个人不分高低贵贱都有他的闪光点。不会写故事的,他会写诗歌;不会写散文的,他会写杂文;不会写小说的,他会贴图。在生活中他知地理,不会处世;他知天文,不会家事;他会做生意,不会管理……如是种种,不一而足。每个人都期待别人发现他的闪光点。你做到了这一点,相信他会对你信任有加。因为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你做到了这一点。他肯定会把自己的长处淋漓尽致地展现,你就得到了他许多的智慧,这将会对你的一生有着极大的帮助!
4.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实践为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译文: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之而推及其他方面的东西,那就不能再往下深教了。”
孔子说:“读了《诗经》后,让他参与政事,却完成不了任务;让他出使各国,却不能妥善应对。这样的人,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
国学链接:何为《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存305篇,1147章,7231句。它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后人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语言大胆而清丽,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诸子之言:
孔子在第一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