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圣贤经典——仁
23785300000030

第30章 以人为本:管理中的仁道思想(3)

4. 也有的虽然知道要授权,却不懂得如何授权,以及授权的同时如何监督。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掌握好授权的艺术。下面介绍两种授权的技巧:

1. 选准对象,视能授权。

孔明北伐,街亭失守,过不全在马谡,还在于孔明弃魏延而用马谡为先锋,是授权者选择对象不当所致。所以,在选择授权对象时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既要考察授权对象的政治与道德素质,又要考察授权对象的实际才能。有德无才难担重任,有才无德贻误事业,两者不可偏废。选定授权对象后,应注意根据其能力大小和个性特征适当授权。对于能力相对较强的人,宜多授一些权力,这样既可将事办好,又能培养锻炼人;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人,不宜一下子授予重权,以免出现大的失误;对于性格明显外向的人宜授权让他解决人际关系及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事情;对于性格明显内向的人宜授权让他分析和研究某些具体问题。

2.授以全权,权责一体。

古人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因为只有亲临一线的人才能通晓掌握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做出相应的决策。所以,授权必须授以全权,必须保证被授权者的权力与责任相一致,即有多大的权力就担负多大的责任,做到权责一体。只有这样,被授权者行动起来才有准则,才能根据客观变化的条件和环境等因素及时采取应变措施。也只有这样,授权者检查、督促才有标准,才不至于左手授权,右手掣肘。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周易·艮》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去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君子考虑问题从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

国学链接:关于《周易》

《周易》一书起源于上古时代古人用甲骨卜算的实践,传说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的合理性,但就不能以此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诸子之言: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分内的事情。“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也同样是这个意思。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从本质上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的恰恰是“在其位,谋其政”。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相近。

延伸思辨:明确对“位”的认识

“在其位,谋其政”,这是孔子的从政格言,也被后世的从政者视为金科玉律。后世所涌现出的卓越政治家,或尽心尽职,精心政务;或引咎自责,以一身而谢天下,都是受到孔子明训的影响。当然,那些尸位素餐、碌碌无为者,则另当别论。

但这句话往往会引起人的疑问:这不是提倡自私吗?这不是“本位主义”吗?这不是“自扫门前雪”吗?这不是提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吗?这不是反对“学雷锋”吗?这不是否定“团队精神”吗?

这些问题,是因为对“位”的理解不深,把“位”看成是固定的、唯一的东西产生的。实际上,位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位”,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的职位、身份、地位,即各种各样的角色,有什么样的角色、地位,就有什么样的职责,就应该完成相应的职责。人可以同时有多重角色,这些角色还在不断变化之中,不同的角色要承担不同的职责,也就是“在其位,谋其政”。

一个人,在家里可以是父亲、儿子、丈夫,在公司里可以是员工、上级、下级,这都是不同的角色,“在其位,谋其政”就是要求他能够认识这不同的角色,根据需要区分、扮演好这不同的角色。

“君、臣、父、子”是不同的角色,“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讲的就是不同角色的行为标准,使人“在其位,谋其政”。

一个企业有不同的岗位,不同岗位的人如果能认清自己的岗位职责,“在其位,谋其政”,完成自己的职责,企业自然能够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像某些企业流传的那样:“董事长干总经理的活,总经理干部门经理的活,部门经理干员工的活,一般员工在考虑:公司该怎么发展呢?”那注定是做不好的。

那么,“团队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又如何理解呢?实际上,这些话都是在强调平时容易被忽略的角色。团队精神是提醒一个人在作为一个团队的成员,一个企业的员工这一个角色时应该互相帮助。但角色应该区分主次,一个员工,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同样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在国家危亡的情况下人对自己公民角色的职责的认识,曹刿论战就是一个典型。

一个人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履行该角色地位的职责,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其位,谋其政”,专心完成自己的职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分散精力,不互相干扰,不互相掣肘,不“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工作效率一定是最高的。一个家庭、组织、社会如果能够让人都明确自己的位置,安心完成自己的职责,和谐社会也就不远了。

精彩典故:

欧阳修为政严谨

“在其位,谋其政”,首先是要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兴利除弊、救时救世。宋朝宰相欧阳修为官一生,便是个中表率。

欧阳修为政严肃认真,没有丝毫懈怠,虽身为一代文宗,却不以诗赋为事,而是开口即谈政事。有人向他请教说:“读书人见了大人,都想聆听你道德文章上的宏论,为什么你却讲为政之道呢?”欧阳修回道说:“我以前被贬官到偏远荒僻的夷陵,正当壮年,渴求学习,想找《史》、《汉》一类书研讨学习,但是遍寻找不到。无以消遣时光,便取以前的案卷反复研讨,发现其中错误百出,枉屈正直,偏袒伪诈,混淆黑白,颠倒是非,违法徇私,各种败坏律令、害苦百姓的事多如牛毛。像夷陵这样的小地方况且如此,天下就更不用说了。当时我对天发誓:对于政事,不敢有稍微的差池。到现在三十多年了,敢不勤勉为政吗?”

欧阳修作为一代大文豪,为官三十余年,处理政事勤恳认真,以政事为根本,以文章为末事,与某些身居高位却崇尚清谈的官员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有些人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因为慵懒怠惰,而另有些人则是因其能力所限、不堪重任,那便应当急流勇退,以通贤路。

石庆庸碌无为

石庆是汉武帝时丞相,封牧立侯。武帝连年用兵,无数行伍出身的军人都建功立业,受赏封侯。而石庆位居宰相9年,却只知对武帝唯唯诺诺,俯首听命,瞻前顾后,谨言慎行,毫无建树。至公元前107年,关中流民达200万之多,石庆认为自己责任重大,便引咎辞职,但武帝不许。两年后,石庆竟因忧虑愧疚成疾去世。

因此,身在其位,首先应干好自己分内的事,尽心尽责,否则就会祸害扩大,败坏未就之事,损害已成之事。

当代镜鉴:在其位即善谋其政

何谓领导,即其手中有一定的权力,可以指挥其他人为一个目标而努力、行动。一个领导手中有多大权力,就应该发挥多大的能力,否则就会出现孟子所说的“不能者”与“不为者”之间的矛盾。

一次,齐宣王问孟子:“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即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孟子答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意思是说要人做背着泰山以跨越北海的事情,如果他回答不能做到,那是真的不能,但是让他为长者折一段树枝,他如果说不能,那就是有这个能力而不去做了。

其实,一个普通人当然做不到“挟泰山以超北海”。但是如果领导集中天下人的力量,那就另当别论了。这里孟子是暗示齐宣王,你有施行仁政的权力,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不肯做而已。正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也。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一旦身在其位,就必须善谋其政,该做的、必须做的,不仅要做,还要做好。否则,于人于己、于家于国,有害而无利。

清代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官员死了之后去见阎王,自称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水,不收一分钱,自认无愧于心。不料,阎王却大声训斥道:“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员辩解:“某虽无功,亦无罪。”阎王又言:“公一生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

这个故事是对古代庸吏入木三分的刻画。这种庸吏的形象放在今天,就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涣散、政令不畅,虽然两袖清风,但却无所作为。庸吏之害在于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以不作为的方式处理百姓急难,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误国误民。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其位则善谋其政,即便身处领导岗位,也能游刃有余。

5.自己发达时,莫忘了他人和社会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使自己修身养性恭敬谦逊。”

子路问:“像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说:“让自己修身养性使亲朋好友安居乐业。”

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