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接
道光帝是一位勤政的皇帝,却少有作为。他主政的时代,看似波澜不惊,却成为中国历史的分水岭。他算不上是昏君,但也绝非明主。基本可以用通俗理解的“中庸”来描述了。但他作为鸦片战争的头号当事人,却不能逃避这个责任。他曾力图继承嘉庆帝的遗志,励精图治,曾勘定西部边疆,以重现盛世的辉煌。但是道光的性格疑虑犹豫、反复无常,加之社会弊端痛入膏肓,其决策成效甚微。他在禁烟时,严禁与驰禁犹豫摇摆;他在战争时,主战与主和反复无常;他在用人时,任贤与任奸功罪倒衡。战争失败后,他更是心灰意冷,得过且过。
节俭皇帝陵墓“节俭”吗
清代史书对道光皇帝的评价是“勤政图治,克勤克俭”,他一生崇俭戒奢,向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常言道,细节反映出真实。他是否真的节俭,我们可以从他的身后事略见一斑。
首先,他曾废弃已经完工的东陵内的陵寝,却另外在清西陵界内重新修建新的陵寝。这是何故?
原来,在工匠建造陵寝的过程中,负责大臣发现由于此处地下水位较浅,地宫出现渗水问题。此时保险的办法是重新选址,但是这样就浪费了大笔民脂民膏,而且会触怒本来就十分苛刻的道光帝。所以,负责大臣决定硬着头皮干到底。但是,后来道光帝验收工程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顿时怒火冲天,下令另外选址重建。结果导致了整个陵寝的重建,浪费极大,实在令人发指。难道他真的是因为对东陵选址失去了信心,才将自己的陵寝修建在西陵的吗?恐怕这仅仅是借口。其实,即使重建地宫,或在东陵界内另卜陵址,也要比搬到数百里之遥的西陵重建要节省得多。但是,道光帝为了自己能够实现“子随父葬”的夙愿,就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他并不知悔。这不能不令人怀疑道光帝平日反复表白的“恪遵成宪”、“节俭”、“爱惜民力”是否发自内心。
而我们再来看道光帝的陵寝工程,虽然号称节俭,但是,当时的史料记载,此陵共耗白银240多万两,比建筑宏伟、工艺精美的乾隆皇帝裕陵还多花了37万两,比穷侈极奢、耗费无度的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亦多花了30万两。那么,慕陵为何如此浪费?在它貌似俭朴的外观下,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奢侈?
例如慕陵虽减裁掉三座门,但是其门却改变以往的砖瓦木石结构,改用巨石构成一处3间4柱3楼的牌坊。牌坊上的瓦垅、吻兽、斗拱、椽飞、梁枋均以青白石料精心雕琢而成,这项工程要求工艺精湛,花费不知多了多少倍。
又如墓中的木架构件均为名贵的金丝楠木。历代帝王对楠木建筑青睐有加,不仅因为楠木具有良好的防蛀功能,而且时时发出清香,醉人肺腑。但由于多年采伐,到了明清时楠木已是十分珍贵稀少,故多数殿宇只是在一些重要部位用金丝楠木。例如雍正泰陵的隆恩殿,只有门窗、梁柱用金丝楠木,其他各处多以他木代替。而慕陵就连柱子、梁枋等全是独根楠木,这不能不令人惊异,节俭皇帝原来还有这样的“新特色”。
知识链接
一般说来,按清朝的陵寝制度,皇帝陵的陵名都是要在墓主人死后,由嗣皇帝确定。可是道光皇帝的慕陵却是道光皇帝自个起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道光皇帝在西陵陵寝竣工后,在亲祭奠酒的时候,不觉感慨万千,挥泪如雨,一挥而就写下了“其幕与慕也”的谕旨。掷笔于案,道光帝唤过18岁的四皇子奕詝和六皇子奕,命他两人恭读。读罢,命人将朱谕珍藏在隆恩殿的东暖阁内。此事过后不到两年,道光帝撒手西归。遵诏即位的咸丰皇帝奕詝,重读道光帝的遗诏,特别是见到其中“其幕与慕也”一句,思想前番情景,遂猛然醒悟,原来皇父是在暗示将来要用慕字命陵名。于是就颁谕,正式命名龙泉峪陵寝为“慕陵”。
西太后为何葬在了东边
她年方豆蔻就走进后宫,经历了无数政治风雨的磨练,终于夺取了清朝第一权力,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国的命运。如此一位历史人物,留给后人的一定是无数难解的谜团……
同治五年,咸丰帝的定陵完工。按照清制,他的两位皇后慈安、慈禧的陵墓只可在定陵附近选址,并只能建一座皇后陵。但是,这两位太后,一为东太后,一为西太后,本来按照中国传统的是,东为大,西为小,所以,东太后慈安应该葬在东边,西太后慈禧本应葬在西边,可是,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东太后慈安葬在了西边,而西太后慈禧却葬在了东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由于慈禧太后生前的飞扬跋扈和权势之大,人们普遍认为是西太后见东边的陵园风水又好,陵园建得也豪华,就想占为己有。她巧布棋局,绞尽脑汁,设计害死慈安,在最高权力的位置上硬是将慈安太后葬入了西边的陵,把东边的陵园留给了自己。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根据专家的说法,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我国古代兆葬制度密切相关。在清代,同一宗支的墓葬中,葬地位置与主位的远近,体现了亲疏尊卑的差别。凡较亲较尊者,其葬位距主位越近,反之则较远。根据史料记载,慈安是咸丰帝生前名副其实的中宫皇后,而慈禧则仅为一贵妃,比皇后低了两级。同治皇帝继位后,尊慈安为皇太后,那是名正言顺,天经地义的事。而慈禧同被尊为皇太后,是母以子贵的原因。无论从地位上,资历上,还是名望上,慈禧都要逊慈安一筹。
东太后慈安陵虽处定东陵的西边,但它紧挨位于西边的咸丰帝的定陵,而西太后慈禧陵虽然建在东边,但它与咸丰帝的定陵却要相对远一些。由此可见,西太后慈禧的陵址明显低于东太后慈安。
所以,我们分析事物,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因为,很多表面现象有太多的巧合。
知识链接
1861年10月4日,清廷正式颁定东西两太后徽号分别为“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慈禧与慈安的关系,以咸丰帝去世为分界线,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咸丰二年至咸丰十一年。在这一阶段里由于两人宫中位阶差异太大,似乎无法构成恩怨。第二个阶段,从咸丰十一年咸丰帝死至光绪七年慈安去世。在这一阶段里虽然两宫垂帘,但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似乎也不构成对彼此的威胁。然而,其中发生的两件事情却令慈禧耿耿于怀,一件是慈安命令山东巡抚丁宝桢杀掉慈禧宠侍安德海,另一件是慈安与同治帝违背慈禧选后懿旨,一致坚持选慈禧并不看好的阿鲁特氏为皇后,这两件事情是两位皇太后恩怨的源头。
慈禧陵中随葬了多少宝贝
自清顺治皇帝开始,先后有5位皇帝葬在清东陵,此地宛若虎踞龙盘、充满王者之气。这个满清一代的皇家禁地,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不再神秘,偏又遭逢乱世,自然屡受劫难。清朝的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五十年,不仅给中国近代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留下了一串骂名:专横跋扈、玩弄权术、残暴、奢糜,尤其是她利用至高无上的权力,营建起了她豪华奢侈的地下王国,其中有多少宝藏,更通过民间传说越说越玄……所谓树大招风,慈禧陵自然是广大盗墓者日思夜想的宝地。
那么,慈禧陵中究竟埋藏了什么样的绝版宝藏呢?晚清大太监李莲英口述的《爱月轩笔记》,详细记载了慈禧地宫中陪葬的众多无价之宝,仅是慈禧棺椁内的珍宝,价值就有5000万两白银,堪称世界之最。此外,清朝极盛时期的乾隆堪称最富有的皇帝。他的陵寝修建得富丽堂皇,殉葬品也一定极尽奢华。例如,在棺底铺的一层金丝镶珠宝的锦褥,上镶有大小珍珠12604颗,红光宝石85颗,白玉203块;锦褥上的丝褥,上铺圆珠2400颗;在上面还有一条串珠薄褥,上有珠1300颗。此一层共有一尺厚。而慈禧所穿的金丝串珠彩绣袍褂,上有珍珠5920颗,宝石1135块;头戴的凤冠镶嵌着一颗重达四两的宝珠,价值白银1000万两;口含夜明珠,此珠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凡此种种,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这还只是她的随身物品,而陵寝中的其他随葬品更是不计其数:例如一枝玉制莲花,三节白玉石藕上,有天然的灰色泥污,节处生出绿荷叶,开出粉红色莲花;一棵玉雕红珊蝴树,上绕青根绿叶红果的蟠桃一支,树顶停落一只翠鸟,构思奇巧,匠心独运。还有玉石骏马八尊,玉石十八罗汉等宝物共700多件。可见,陵寝中埋藏的不仅仅是天然的宝物,还有当时无数杰出工匠匠心独运、构思精巧而制作出的珍贵工艺品,这些珍宝不知蕴含了多少人民的血泪和智慧,却被一个残暴无道的最高权力者带进了自己的坟墓,其浪费程度令人发指!
也许你会问,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宝藏的下落如何?这样的宝藏,不知有多少人觊觎,只是苦于没有机会盗掘而已。
1928年7月,当时的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团第12军军长孙殿英率部驻扎在清东陵附近。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位曾经是土匪的孙殿英,就趁此机会以“剿匪”名义扫清了清东陵附近的其他军事力量,名正言顺地开进陵区,他带人直奔慈禧陵墓,大肆挖掘,所有殉葬宝物很快被一抢而空,其后果简直难以想象。当时孙殿英为了避免上级的调查,就将部分东陵宝藏用来行贿,因此得以逍遥法外。
至于这批财宝最后流向了哪里?恐怕谁也没法说清了。
知识链接
当年孙殿英在东陵放手大抢,成为臭名昭着的东陵大盗,那么,他抢夺的东陵珍宝都流向了哪里呢?据史实记载,孙殿英为了避免自己被上司调查,就先不惜血本向有关人员行贿,用的都是东陵的珍宝,尤其是他的顶头上司徐源泉。后来,徐源泉在武汉建成徐公馆,极尽奢华之能事。于是,后人就怀疑徐源泉是将宝藏埋在了自家公馆的地下密室。据徐氏家族当年的亲戚和仆人回忆,徐公馆富丽堂皇,地道里尽是值钱的宝贝。徐源泉的妻子当时有一顶凤冠,金光灿烂,价值连城。而且公馆建成后,徐源泉派出2个连的兵力保护。但是,许多人试图找到密室,也没能成功。还有人怀疑从徐公馆建成到1949年徐源泉离开大陆期间,他可能已将宝藏移往它处了。更多详情请参阅本书第八章《清东陵珍宝如何流向了武汉徐公馆》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