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说认为,一次,戚继光率军队在台州府围剿一股逃窜的倭寇,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倭寇,戚继光立即命自己的儿子戚印为先锋,率领军队抄近路在白水洋常风岭一带伏击。戚继光一再交代戚印,不要急于求胜,要佯装失败,将敌人诱至仙居城外再予以反击,以迫使城中的倭寇出援,一举歼灭,违反军令者要按军法处置。但是,戚印见到倭寇在这一带胡作非为后,气愤万分,再也沉不住气,将父亲的嘱咐抛到脑后。后来戚印率军回营,戚继光勃然大怒,要以军法处置,任凭将士们如何求情,还是斩了儿子。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
还有人根据《仙游县志》中:“继光至莆田,将出师,烟雾四塞,其子印为前锋,勒马同,求驻师。继光怒其犯令,杀之”的记载,指出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应该就是发生在福建莆田,斩杀儿子为戚印。
那么,史学家如何看待这些传说呢?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在《明史》、《罪惟录》、《明书》和汪道昆的《孟诸戚公墓志铭》、董承诏《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闽书》中的《戚继光传》等较为可信的史料中均无记载,戚继光后人所编着的《戚少保年谱耆编》中也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载。而且根据《戚继光墓志铭》的记载,戚继光的子女中,并无传说故事中的长子戚印这个人。因此,许多历史研究者认为,戚继光斩子之事并没有存在。民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故事流传,也许是人们根据戚继光将军治军严明,军纪如山的特点演绎出来。
知识链接
“倭寇”是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经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其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而是陆上城市。他们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倭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由于这批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为倭国),所以被统称为“倭寇”。
李自成真出家当了和尚么
“迎闯王,不纳粮”,这句流传千百年的歌谣,深刻反映出广大民众对李自成的支持和拥护,亦成为李闯王传奇生平的最大亮点。入京后的李自成集团志得意满,在胜利的果实面前迷失,最终兵败如山倒,李闯王本人亦下落不明。
一代英豪竟落得如此下场,令后人扼腕痛惜,更令人猜测:李自成究竟去了哪里?
刚开始的记载是,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一带遇难身亡。但是,这个“遇难”说却难以令人相信。因为李自成雄才大略,骁勇非常,他退居湖湘时,手下还有40余万兵马,驻九宫山一带至少也有数万人。如果李自成真的被杀,他的几十万大军岂能善罢甘休?九宫山能平静吗?而事实上,当时九宫山很平静,那几十万大军也很平静,因而,从反面证明,李自成未死!
于是很多人猜测,李自成跑到了夹山寺当和尚,隐居起来。据说,清朝初年,即将上任的云南同知张凉伯在赴任途中,游访石门夹山寺,与寺中方丈谈古论今,颇为投缘。几年后,他又重访夹山寺,不料方丈已死。悼念之中,方丈的徒弟告诉他:方丈就是当年的闯王李自成,当时在九宫山死去的,乃是他的部将孙某。又有人说,乾隆初年,浚州知州何某在夹山寺中亲眼见过一幅李自成的画像,称作“奉天玉大和尚”。
1981年,考古学家为证实此传闻,在夹山寺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结果发现了奉天玉大和尚墓。墓中的一个瓷坛中盛的遗骨,与李自成身材相近,而更令人惊奇的是,墓中陪葬物与李自成家乡陕西米脂县的习俗相同!
但很多人对此说法并不认同。奉天玉大和尚墓等的发现,只能说明石门夹山寺确实有奉天玉大和尚这个人,并不能证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他们提出的反驳证据之一,就是李自成生前左眼曾受箭伤失明,但李自成画像却双目炯炯有神,以此证明,奉天玉大和尚并不是李自成。
但是,关于李自成下落何处,仍然是众说纷纭,究竟何者为是,实在令人无所适从。
知识链接
李自成(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阁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胆略。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七年(1644年),他建立大顺政权,并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则必骄的错误,逼反了吴三挂,满人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也有人认为他被杀害。
崇祯太子曾存身何处
1644年3月18 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进了明朝的都城北京。当群情激奋的农民起义军簇拥着李自成浩浩荡荡地开进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拟召见崇祯的三个儿子时,发现皇宫早已空无一人,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杀,而众多皇亲贵戚早已不见踪影。
史籍记载,崇祯有三个儿子(太子为朱慈烺),既然他们当时不在宫中,也没有发现尸体,那么,他们逃到了何处呢?
清初,顺治、康熙两朝经常出现一些自称为崇祯太子的人。他们以此名号来号召各地人民反清复明。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北京有人就自称是崇祯的三子,又有人自称崇祯太子,在两广招兵应和吴三桂,两人被捕后,送至北京,公堂对质,竟互不认识,均被处死。
那么,真太子朱慈烺的下落究竟如何?有人说,真太子在李自成掌握之中。李自成进城后,有大臣把太子献给了李自成。李自成封太子为宋王。后来,李自成与吴三桂谈判,吴三桂提出要求“归还太子”,李自成便把太子交给了吴三桂。此后便再无太子的消息。有人考证太子在一名大臣的带领下,潜逃到粤东一带的灵光寺当了和尚,度过余生。
还有人说,太子先被一民间老太收留藏匿于家。3个月后,因其家贫无力收养,被送到亲属周奎家,周奎不敢收留,听到清廷的搜捕命令后,便将其上交刑部,清统治者担心崇祯太子会成为明末遗民的精神支柱,就下令将他处死。
此外,还有许多说法层出不穷。有说太子从吴三桂军中逃出,先在皇姑寺暂住,后与太监高起潜一起从天津乘海船南下;也有说太子逃亡时死于乱军之中等,不一而足。可能,这将永远是个谜案。
知识链接
南明是自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到后来清朝入主中原这段时间内,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的抵抗政权的统称。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共历18年。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首先建立弘光政权。由马士英、史可法等奉明福王朱由崧称帝,年号弘光。
顺治二年闰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及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等,奉唐王朱聿键称帝,年号隆武。
顺治二年闰六月二十八日,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及故明官吏缙绅的扶持下,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
顺治三年十一月初二,朱聿键之弟朱聿鐭在广州称帝,改元绍武。
顺治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改元永历。
这些南明政权最后均因内部争权夺势或者外部压力失败,也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故事,如史可法、郑芝龙、郑成功的事迹。
天地会是怎么起源的
天地会又名“洪帮”、“洪门”。是清初兴起的一个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重要的秘密组织。当年虽经清廷捕杀,仍屡屡崛起,顽强抗争。然而,关于它的起源,却有多种不同说法。天地会起源之谜被称为洪门学术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有说法认为天地会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地点在广东。根据是天地会的秘密文件上称,康熙年间,福建少林寺众僧帮朝廷平定了西鲁番,但朝廷随后却焚毁了少林寺,幸存的5位僧人逃至广东惠州长林寺,与万云龙等人结成了天地会,立志反清复明。
还有人认为天地会是在明末清初的1644年,由居住于南城县的明益藩罗川王、永宁王等宗社党骨干创建。根据是南城县有庞大的明益王墓群,和天地会最古老的内部文件——姚大羔所藏的《会簿》。
另有说法认为,天地会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由郑成功以前的部下所组建。根据是藏在英国伦敦的原抄本《西鲁叙事》和《西鲁事》两书。
还有说法认为,天地会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由福建漳浦县的洪二和尚所创建。根据是清政府当时追查、镇压天地会的档案。
以上观点各有根据,所以天地会起源之谜至今仍无定论。
知识链接
清前期除了天地会本名外,还有添弟﹑小刀﹑双刀﹑父母﹑三点﹑三合等十余种名目。鸦片战争后又出现了哥老会等大量分支(哥老会后发展为独立的秘密结社),以致各地山堂林立,成为天地会一大特点。鸦片战争后,天地会发动的武装起义影响更大。重要的有厦门小刀会起义、上海小刀会起义。但进入民国时期以后,国内的天地会组织大多成为少数人争权夺利的工具或沦为反动统治阶级反对革命﹑镇压人民的帮凶。海外的洪门组织,则大多数仍继续作为团结华侨的重要纽带而存在,只有少数成了黑社会组织。
吴三桂有没有降清
“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两句诗来自吴伟业着名的《圆圆曲》。千百年来,口耳相传,几乎成为晚明降清将领吴三桂的标志性符号。但是,历史总是会被许多迷雾和困惑笼罩,吴三桂降清事件也不例外,在似乎已经铁案如山的证据背后,还隐藏着什么罕为人知的细节呢?
认为吴三桂降清的一方提出两点理由:第一,清朝最高统治者视吴三桂为降将,如清摄政王多尔衮为了奖励吴三桂在战争中的功劳,“授三桂平西王勒印”。后来清帝要除去吴三桂爵位时,也把他称为降将。《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就说:“逆贼吴三桂穷蹙来归,我世祖章皇帝念其输未投降,授之军旅。”第二,吴三桂入关后的所作所为也表明他已真心降清,吴三桂打着为明王朝复仇的旗号引清入关,但是在南明政权的福王多次派人拉拢吴三桂时,吴三桂却断然拒绝。可以看出,不管当初引清兵入关时吴三桂是怎么想的,但在清兵入关后,他就投降了清朝,为了向清王朝表示他的忠心,他立下赫赫战功,十分卖力,俨然成为清廷平定天下的一把利刃。
而认为吴三桂并未“降清”的人则认为,北京失守后,形成了三股政治势力鼎立的局面,即吴三桂、农民军、清王朝。而吴三桂势力最弱,同时考虑到其父亲吴襄被农民军扣押、爱妾陈圆圆受辱,吴三桂选择了联合清朝的道路,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投降清朝。主要理由是:首先,吴三桂一贯抗清,不会轻易就“冲冠一怒为红颜”。在任辽东宁远总兵期间,吴三桂曾多次参加抗清斗争,甚至在明清松锦战役后,明军明显处于下风的情况下,吴三桂对劝降函都“答书不从”。其次,多尔衮在山海关之战胜利的当天,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又将一万步兵交给吴三桂。可见,多尔衮依然要靠政治手段来拉拢吴三桂,他没有降清。同时,在这次战斗之后,吴三桂在发表的檄文称“周命未改,汉德可恩”、“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之正统”,倘若吴三桂已降,也不会发布这样的檄文。第三,后来在攻陷北京时,吴三桂欲立朱明太子,又“传帖至今,言义兵不日入城,凡我臣民为先帝服丧,整备迎候东宫”,但是多尔衮阻止了他,他势单力薄,无法行动。
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吴三桂最终还是以藩王的身份举兵叛乱,其意图究竟是反清复明还是个人权利欲扩张,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得知。而他的降清谜团也依旧无法定案。
知识链接
吴三桂(1612~1678年),字长白,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高邮。以父荫袭军官。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镇守云南,清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被封为平西亲王,永镇云贵。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撒藩,吴三桂叛清,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口号起兵反清,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长沙病死。清军平定云南后,被掘坟折骨。
孝庄太后到底有没有下嫁多尔衮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她13岁出嫁,一生经历过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皇帝福临、康熙皇帝玄烨四代帝王。而她与睿亲王多尔衮的关系,数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历来的宫闱之事就是如此,其中的纠葛错综复杂,令人难见其全貌,更无法得知事实的真伪。
史书记载,她与多尔衮差不多同岁,是多尔衮的嫂子;后来,多尔衮迎娶了她的姑姑为妻,多尔衮又成了她的姑父。在盛行多种婚姻制度的蒙古与女真人中,这种情形十分常见。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康熙遵照太皇太后的懿旨,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拆迁移建到孝陵附近的昌瑞山下,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正式建陵安葬。但奇怪的是,孝庄陵并没有像其他葬于清东陵的皇族一样葬在风水墙的内侧,而是被葬在了风水墙的外边。孝庄为什么不肯葬回皇太极的身边,孝庄的陵墓又为什么被葬在风水墙的外边呢?这种奇怪的葬制要从问题的源头——孝庄曾经下嫁多尔衮的传闻开始说起。
赞成者认为,孝庄太后之所以不愿意回关外与皇太极合葬就是因为曾经下嫁多尔衮,无颜相见于地下。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多尔衮在入关之后权势极大,总揽朝纲,掌握军权,可谓真正的摄政王。所以孝庄和顺治为了稳住这位摄政王,先后加封其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进而又不惜下嫁给多尔衮,称其为“皇父摄政王”。其实,根据满族的风俗,兄终弟娶其嫂的礼俗一直存在,因此孝庄下嫁多尔衮并没有什么值得质疑的。同时代的南明遗民张煌言《建夷宫词》一诗中说道:“上寿殇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里面就明确说出太后下嫁之事,看来,此事已成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