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持反对意见的一派也有证据。孝庄与多尔衮从早年就相互倾慕的说法并没有真实的证据。孝庄是两朝皇太后,曾经担负过辅佐两任君主的重任,如果孝庄曾下嫁多尔衮,她就变成了王妃,怎么会有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身份呢?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并不稀奇,古代中国皇上称有功的大臣为父并不奇怪,古代就已经有过称大臣为尚父、仲父的先例。张煌言是前明遗臣,他从汉人的角度来诋毁清朝君王不合礼俗也是可能的,更何况他本人在江南,如何得知其中细节?倘若真有太后下嫁之事,那么在当时朝鲜的《李朝实录》中应该有所记载。因为当时清朝的诏书都会将之发给藩属国朝鲜一份。但其实没有,这就难以支持了。因此,孝庄下嫁多尔衮之事纯属野史小说中的传言,不是史实。
可见,孝庄下嫁多尔衮之事仍然是一大疑点,没有最终定论。或许,这件事只是在特殊历史环境(清初的民族矛盾)下产生的传说而已。
知识链接
清太宗皇太极妃,谥号孝庄,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她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顺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吗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第一位皇帝,他短暂的一生只有24年,却给这段历史留下了诸多疑云。顺治出家一事,就是清史的一大疑案。在民间传说看来,在自己心爱的董鄂妃去世后,顺治帝终于万念俱灰,遁入空门了。当时他写下了一首诗:
我本西方一袈裟,为何生于帝王家?
天下万事纷纷扰,不如空门补破衲。
诗中表达出的从绝望到看破红尘的心路历程,令人不得不相信,他从此真的选择了空门。传说、确凿的诗句,再加上顺治帝一生信奉佛教,凡此种种使得这个说法很难辩驳,几乎成了定案。支持者还提出了几大证据:
第一,康熙曾四次上五台山,据说是看望父亲。顺治死后,康熙触景生情,赋诗一首:“又到清凉境,峰岩卷复重。劳心忱自省,疫骨久鸣悲。膏雨随芳节,寒霜惜火时。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
第二,顺治生前酷爱佛法,他结识了着名高僧憨璞性聪,还有玉林、木陈、溪森等当世高僧,并经常请他们到宫中宣讲佛法,董鄂妃死后,他强令溪森和尚给他落发为僧。皇太后着急了,火速叫人把溪森的师傅玉林召回京城,玉林要烧死溪森。顺治帝无奈,只好作罢。
但是,并不是没有反证。反对者根据许多官方的记载,认为顺治没有出家,而是死于天花。据顺治最宠信的汉族大臣王熙在年谱中记载,顺治十八年初六日夜,他被顺治召入养心殿,顺治说:“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不久顺治就去世了。
反对者还指出,当日顺治帝要出家被阻止后,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就让太监吴良辅替自己出家,这就说明他并没有成功出家。而且,史料明确记载,正月初二,皇帝到悯忠寺观看太监吴良辅削发为僧仪式,而过了几天,大臣们才知道顺治帝染上了天花,整个皇宫笼罩在严肃的气氛中,据官员张宸记载:“上传谕民间勿炒豆,勿燃灯,勿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十四日,焚大行御冠袍、器用、珍玩于宫门外。时百官哭临未散,遥闻宫中哭声,沸天而出,仰见皇太后黑素袍,御乾清门台基上,南面,扶石而立,哭极哀。”在西洋人汤若望的记载中,也是这样。
如此看来,顺治帝虽然极力要出家,却被及时阻止了,即使他心有余,但是后来患了天花之后,已经无法实现自己的夙愿了,最终溘然长逝,给今人留下了一个大谜题。
知识链接
顺治名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年),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崇德八年(1643年)即位,时年6岁,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及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1644年改元顺治,9月自盛京迁都北京。他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摆脱傀儡地位,为加强皇权,他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尽管顺治很想有番作为,但终因他周围尚未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有力的政治势力,致使他在与朝中反对汉化的勋旧大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康熙皇帝如何智擒鳌拜
在金庸小说《鹿鼎记》中,阴差阳错地进入皇宫、又在机缘巧合之下与康熙成为挚友的韦小宝,协助康熙训练了一批善于摔跤的少年,最终智擒了鳌拜。但这毕竟是小说,那么,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康熙真的为了铲除权臣鳌拜而专门训练摔跤手吗?
故事得先从鳌拜说起,历史上确实有鳌拜这个人,此人来头不小,是清朝的三代元勋,他追随皇太极立下了赫赫战功,号称“满洲第一勇士”,被顺治皇帝超升为二等公,同时还是议政大臣。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鳘拜四大臣辅政。但鳘拜有此地位后,结党营私,日益骄横,竟发展到不顾康熙的意旨随意铲除异己的地步,引起朝野惊恐。更有甚者,他甚至和自已的私党在家办公,将决策结果告诉康熙后,就强迫康熙下旨实行。
当时年少的康熙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开始了一系列的行动,准备铲除鳘拜,当然,由于先王遗诏,他不能对鳘拜公开动手,几经考虑,心生一计。他佯装不理朝政,一切交由鳌拜办理。而自己则开始进行真正的行动:挑选并训练几十个摔跤手,每天做“布库之戏”。“布库”在满语中的意思就是摔跤。鳌拜见此,以为只是小孩子把戏,没放在心上,继续自己的权力迷梦。
不到两年,这批少年已经练得身强力壮,技艺精湛,于是,康熙准备收网行动了。一天,他召见鳌拜。鳌拜刚进入御书房,这几十个少年摔跤手就一起冲上,任凭鳌拜是什么第一勇士,也抵不过这么多经过精心训练的强壮少年,终于被就地擒拿。被逮捕的鳌拜自然是秋后的蚂蚱,再也无法施展往日的威风,大臣们自然纷纷上奏,历数鳌拜恶行。最终,鳌拜尽管没有被处死,但在监狱中度过了余生。
许多野史都记载了康熙训练这些少年的独特方法,读来十分有趣,据说,康熙这一招,满朝文武都没有看出其用心,只有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有所察觉,并给予了支持。而年方少年的康熙也正是通过此次斗争,显露出他不凡的才智和一代帝王的潜能。
知识链接
鳌拜作为议政王大臣,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力?原来,在皇太极之后,逐渐形成了宗室贵族中的王与八旗固山额真、议政大臣共同议政的形式,最初议政王大臣权力极大,皇位继承这样的重大决策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对之加以不断改进,从而真正形成了比较完美的秘密建储制度。
没想到,拜该制度所赐,中国历代王朝屡有发生的诸王子为争夺储位头破血流甚至朝政大乱的现象,在清代竟然基本消失了。对康熙而言,秘密立储制度的形成,实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雍正是如何取得皇位的
康熙死后,其第四子胤禛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雍正帝。但雍正帝究竟如何取得皇位的,却是一个千古之谜,他是按遗诏之言继位还是篡位,众说纷纭。
在民间传说中,雍正是非法的,是篡位夺权。
传言说康熙本意是要将皇位传于其十四子,在其死后胤禛死党隆科多将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中的“十”改成了“于”,于是遗诏成了“传位于四子”;还有人认为是隆科多假传圣旨,拥立胤禛为皇帝。于是出现了“矫诏篡立说”和“盗改遗诏说”两种说法。
而又有说法认为,雍正即位是合法的,可信的。
官书中记载,康熙曾说:“皇四子胤禛人品极好,令人敬重,与朕很相似,因此他肯定能够继承大统,承袭皇位。”康熙死后,隆科多即向胤禛宣布“遗诏”。胤禛听后昏扑于地,痛不欲生,而胤祉等其他兄弟则向胤禛叩头,并劝他节哀顺变,因此雍正就履行新皇帝的职权,主持康熙的丧葬之事。
但是,雍正称帝后,大肆诛戮、贬斥功臣、兄弟、文人等,使得雍正嗣位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知识链接
雍正皇帝治国崇尚务实,一再提倡“为治之道在于务实,不尚虚名”,在制度的改革与重建中成绩卓着,摊丁入地、开豁贱籍、改土归流尤其值得称道。此外,雍正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政绩,如惩治贪污、解放贱民、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等,为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嘉庆为何要杀掉和珅
乾隆六十一年,自封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终于让出坐了60年的皇帝宝座,以禅让的名义传给了嘉庆。然而,乾隆留给他儿子的可并非什么康乾盛世了,而是一个矛盾丛生的社会,吏治腐败,民生艰难,军队涣散。
嘉庆上台后的第一项重大举措,就是迅速设计将和珅及其同党捉拿,并杀之而后快。嘉庆为什么非要杀和珅不可?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和珅富可敌国,将和珅打倒,没收家产,其收益无疑是惊人的。更何况,大清的国库已经被奢侈腐化的乾隆花得出了亏空,此举不是一举两得?
但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单单一个大贪官,也许在嘉庆帝看来并不算什么,只要他还忠心为自己服务,并带领着手下那些数量惊人的投靠官员为朝廷做事,岂不是更好?试想,和珅的同党遍布天下,遍布朝廷各个要害部门,如果真的触动了他们,谁来为朝廷服务?如果嘉庆真的痛恨贪官污史,那他就不会对和珅的那些重要同党网开一面,甚至后来还允许他们继续担任要职了,毕竟,没有官员做事的皇帝只是个“光杆司令”,对嘉庆这样既不强势、又无多少能力的君主来说,没人帮着做事是很要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