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与慈禧的关系比较复杂,他并不是慈禧亲生的。他的父亲是醇亲王,母亲是叶赫那拉氏,慈禧的胞妹。所以光绪既是慈禧的内侄也是她的外甥。1861年11月2日发动北京政变后,慈禧凭借同治帝生母的身份登上了政治舞台,开始长达30多年的垂帘听政。之后同治帝在19岁时年纪轻轻便早死,死后无嗣。慈禧为了不让大权旁落,继续自己的垂帘听政,选择了年仅5岁的载湉作为傀儡。
慈禧势力稳固,是国家实际上的统治者,她一向为所欲为,爱显示自己的权威与尊贵。自古以来男尊女卑,慈禧也明白这个道理,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价,慈禧要求别人都称她为老佛爷。一个佛字不够,再加一个显示对男性尊称的爷。既然慈禧喜欢别人用男性称呼称她,光绪用爸爸这个词来唤慈禧也算是投其所好。一个“亲”字更是欲盖弥彰。慈禧曾经大言不惭地告诉大家:“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是醇王,他的母亲是我的妹妹。我妹妹的儿子,就跟我亲生的一样。”慈禧要光绪叫她“亲爸爸”也算是良苦用心。“亲”字明显透着血缘的丝丝暖意,这是给外人看的,说明自己与皇帝关系不一般。“爸爸”则象征着男性的权威与力量,自古以来“父为子纲”,父权的力量始终强大,这个称谓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醒光绪,她慈禧就相当于光绪的父亲,无论长到多大,只要她慈禧活着,你光绪就得听她的。
知识链接
慈禧太后,全名叶赫那拉·杏贞。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慈禧垂帘听政多年,是1861年到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她热衷权势,为人残忍,曾说过“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面对列强侵华,只希望保住自己的统治,“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体现对待列强的谄媚嘴脸。1908年病逝,死后陵墓被军阀孙殿英所掘,尸体受辱,不得善终。
光绪为何英年早逝
光绪帝在正当盛年时却突然死去,巧合的是,他的死与慈禧的死仅相差一天。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的死因,因此,关于光绪帝的死就出现了种种不一的猜测。
在官方文件中说的是光绪帝患重病而死。《清德宗实录》、《清史稿》、《光绪朝乐华录》均指出,光绪帝由于受慈禧的牵制,自己没有实权,因此感到极度忧郁,而且在慈禧的控制下经常挨饿,以致久病体虚,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病入膏肓,最后驾崩。但官方文件毕竟有为清宫遮掩某些事实的嫌疑,故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慈禧谋害了光绪帝,他们认为光绪虽然长期被囚,保皇党却极力支持他。慈禧在身体健康、能执政时,百般折磨光绪;晚年,她力不从心了,便想法害死了光绪。
德龄的《清宫二年记》等书中,则明确地指出正是慈禧命李莲英下毒害死了光绪。甚至还有人说光绪帝实则是死于饥饿。
究竟这些说法哪一种属实,让人难以取舍。
知识链接
光绪生平:
同治十年(1871年)生于北京宣武门外太平湖畔醇王府槐荫堂,为醇贤亲王奕譞次子。
同治十三年(1875年1月25日),同治帝病逝后以醇亲王长子身份入宫为帝,其时年仅4岁,成为满清入关后的第九位皇帝。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主战。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主持戊戌变法。同年,慈禧等发动政变,将其囚于瀛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主和。同年8月15日被慈禧要挟,“逃”往西安。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酉时二刻三分驾崩于瀛台涵元殿内,时年38岁。
林则徐真的是病死的吗
林则徐以虎门销烟闻名,但就是这么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关于他的死因却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清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前往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途中,突然在广东潮州普宁死去,留下了一个重大的谜团。
《清史稿》等官修史书认为,林则徐是在途中患痢疾腹泻不止而死。这是“病死”说。
不过另有观点认为林则徐是被毒死的。原因是林则徐当年在虎门销烟,严重打击了当时的中外鸦片贩子,使得鸦片贩子对他恨之入骨。当他们知道林则徐再次南来时,感到又恨又怕。广东洋行十三行的总商伍绍荣便派遣亲信携巨款收买了林则徐的厨师,将药投入林则徐的饭菜中,致使他一路狂泻不止而死。传言说,林则徐临死之际,曾高呼三声“星斗南”。有人认为就是指广东洋商聚居的“新豆栏”,说明林则徐可能知道自己是被洋商害死的。
还有说法认为林则徐是因误用药物而死。据说林则徐患腹泻后,经治疗有所好转,但医生又错给他服用了滋补药,使他咳喘病复发,加上年老体弱、一路的奔波劳累,终于死在赴任途中。
知识链接
林则徐,字元抚,福建侯官人。晚清着名政治家、诗人、思想家,是不折不扣的爱国英雄。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运动,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让列强看见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决心,是中华历史上反侵略的壮举。他还是中国晚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2000年,中科院以林则徐命名发现的一个小行星,以纪念林则徐的杰出贡献。
曾国藩为何要篡改《李秀成自述》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此人不光在学术上造诣匪浅,还善于带兵打仗,为官做人都十分得有一套。相传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的起义军后,太平天国的年轻领袖李秀成被其生擒,于牢笼中写了长达5万言的《亲供》,也就是后世所称的《李秀成自述》。后来经过专家的分析,曾国藩上交给清王朝的《李秀成自述》是经过篡改的,那么,曾国藩为什么要篡改《李秀成自述》呢?
曾国藩主要在四个地方对《李秀成自述》进行了篡改。第一处在原稿中称洪秀全是病亡的,曾国藩就捏造出宫婢黄氏说洪秀全“因官军攻急,服毒身死”。“因九帅(曾国荃)之兵,处处地道近城,天王斯时焦虑,日日烦躁,即以五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弟弟,这样一来将洪秀全的死完全归功于湘军的英勇善战。第二处是李秀成被俘的原因。李秀成是被几个觊觎他身上财宝的农民绑给官兵的,而曾国藩却把这改成是官兵捕获了李秀成。第三处是李秀成冲出天京的时间,曾国藩把初更改为四更。要是初更就让李秀成冲出天京,就显得曾氏兄弟太没用。第四处删改了天朝十误的第十误,把原稿的“误立政无章”改成了“误专保天京”,一下子就给久攻天京不下找到了借口,也将李鸿章攻陷江苏和左宗棠攻陷浙江的功劳轻易地一笔带过——完全是因为太平天国军都保卫天京去了。一石二鸟,不得不佩服曾国藩心思之狡猾。除此之外,曾国藩还撕毁了74页以后的内容,相传74页后的内容是李秀成劝曾国藩趁自己手握重兵的时候反叛清朝,自立为王。这些大逆不道的话,曾国藩当然不敢让清廷看见。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处于一个极为危险的境地。当时半个中国都在曾国藩手中,清朝已对曾国藩十分忌惮。一招不慎,轻则被罢免,重则招来杀身之祸。对于自立为王曾国藩也不是没有想过,但经过一番考虑,他放弃了。只是以一句诗概括当时的心境:“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藩作为一个谨慎的人,为了不让清廷抓住把柄,不仅杀死了李秀成,还对上交的《李秀成自述》做了细心的篡改。
知识链接
李秀成,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人,幼年即与父母在一块“寻食度日”,生活极为艰苦。后来加入了拜上帝教,参与太平天国起义。由于其作战勇敢,很快就由普通士兵升为青年将领。在太平天国后期,与陈玉成、洪仁玕一同是政治军事核心人物。后来在天京保卫战之中被俘获,写下《忠王李秀成自述》,毛泽东看完此书后写道:“白纸黑字,铁证如山,晚节不忠,不足为训。”
曾国藩因何得名“曾剃头”
曾国藩出生书香门第,以文官入仕,死后谥号“文正”。他学术造诣极深,文风雄伟瑰丽、深宏骏迈。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等多本着作传世。就是这样一名儒生似的人物,为何会与“曾剃头”这样粗野而市井的外号联系上呢?
咸丰二年,太平天国的浪潮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不学无术,在斗鸡走狗之中丧失了当年入关的锐利,太平天国的起义愈演愈烈。清政府为了保住大清江山,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希望地方的武装可以阻止太平天国的浪潮。咸丰三年,曾国藩利用在湖南一带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队伍大多由山农和书生组成,称为湘军。曾国藩虽然以前没有带领军队的经验,可他以史为鉴、以战争为师,“吾辈带兵勇,如父兄带子弟一般”,很快便将湘军整合成一支军纪严明,雷厉风行的军队 。在太平天国的浩大声势下,湖南的情形并不稳定,不少农民有暴动的倾向。
为了防止农民起义,曾国藩以铁腕手段进行压制。“轻则治以家刑,重则置之死地”,据说凡是被抓住审判的,很少能生还。长沙建立湘军之初,局势并不稳定。有卖米的奸商乘机囤积居奇,13个打劫米商的义士将奸商的米发给饥民,受到百姓的感激。后来这13个人被曾国藩抓住,本来按大清律令来讲,只要鞭打几下然后游街就行了,曾国藩却认为这是民乱的初始,毫不手软地把人给杀了。百姓噤若寒蝉,“曾剃头”自此得名,意为杀人像剃头一样。之后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杀人如切菜砍瓜,史载“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与太平天国军事战争中,曾国藩鼓励劫掠财物,不吝啬给勇敢者封官赏爵,再加上湖南山农大多彪悍好战,湘军留下凶悍的名声,曾国藩“曾剃头”的名声也更加响亮。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便吓得不敢哭了。
知识链接
湘军,也称作湘勇,由曾国藩所创建,是湖南的地方军队。曾国藩以“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为建军标准,严格训练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挽救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湘军“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在之后的多次战争中都取得了胜利。在湘军的基础上,曾国藩发展出了安徽地区的军队,称之为淮军,淮军首领李鸿章也是由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