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帝整个在位期间来看,他对外戚势力均以遏制为主,因此把废陈皇后作为打击陈家势力的手段是很有可能的。然而,历史悠悠几千载,关于武帝废后的种种动机的猜测还得不到证实,也许他正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才废后的。
知识链接
“巫蛊”之术,从秦汉时期开始出现,源于远古的信仰民俗,用以加害仇敌。具体包括诅咒、射偶人和毒蛊等。具体方法是,用桐木制作小偶人,在小偶人上写上被诅咒者的名字、生辰八字等。对其施加魔法和诅咒后,将它们埋放到被诅咒者的住处或旁边。汉代的法律和唐代的法律都明令禁止过“巫蛊”之术。因为“巫蛊”之术操作简便,说不清道不明,被怀疑者无法自辩,因此成为栽脏陷害的绝好手段。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多少后妃、重臣、皇子和公主冤死在这两个字上。汉武帝时期,陈皇后和卫子夫都是栽在“巫蛊”之案中的。
卫子夫有如史书记载的“贤惠”吗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的卫皇后出身卑贱,以谦逊、贤惠着称,对卫家子弟管教很严。据说,她曾经含泪向武帝说明弟弟卫青的四个儿子不成器,劝武帝削夺卫氏子弟的封赏。这样看来,她确实是很贤惠的。卫子夫果真如史书所记载的那样“贤惠”吗?
武帝征和二年,江充制造“巫蛊”案诬陷卫太子,卫子夫为自保,乘汉武帝不在长安之机,与太子刘据策划发动兵变夺取皇位。这场兵变虽然说是从诛杀奸臣江充开始,但却不能抹杀它反叛的事实。更为严重的是,卫子夫母子为扩充兵源,竟放出监狱囚徒,还打开武库,发放兵器武装这些囚犯,以此来对抗政府军。诛杀江充后,太子的军队与丞相刘屈髦的军队在京城长安血战5日,长安民众无所适从,长安城里数万士民家破人亡。叛乱平定之后,还牵连很多人被害。卫子夫本人死后,被称为“戾后”,葬于长安城南的桐柏亭附近。
因为“巫蛊”,陈皇后被废,卫子夫才得以爬上皇后之位,然而,也是因为“巫蛊”,她只能自尽了结生命,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可谓成也“巫蛊”败也“巫蛊”。事实上,卫子夫可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谋划和实施军事叛乱的皇后。作为妻子,她谋害丈夫;作为皇后,她反叛皇帝、颠覆国家。在这点上,后世女皇帝武则天也自叹弗如:武则天好歹也是等到丈夫李治死后才开始篡位行动;并且当时也没有牵连到平民大众。卫子夫发动政变,行叛逆之实,哪里可以称为“贤”呢?可是,她为什么会在史书上留下那么好的名声呢?
卫子夫的幸运在于曾孙刘询落网逃脱。当时,太子兵败后,孙子刘询尚在襁褓之中,因此幸免于难。汉昭帝早逝,没有子嗣,于是刘询被迎进宫成为汉宣帝。汉宣帝为证明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竭力给曾祖母洗刷罪名、加以美名,并追谥她为“思皇后”,并建“思后园”。如果没有汉宣帝,恐怕很难有史书上贤惠的卫后了,也许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可怕的“戾后”了。
知识链接
公元前91年,武帝征和二年,宠臣江充谎说宫中有蛊气,导致武帝生病。汉武帝刘彻命令江充与按道侯韩说等入宫追查,江充因为与太子刘据有过节,于是借机陷害太子,说是太子诅咒皇上。太子得知后很害怕,听从少傅石德的建议,发动兵变,捕杀江充等人。汉武帝命丞相带兵进击太子军。双方在长安激战5天,太子兵败逃亡,被迫自杀。后来“巫蛊”冤案真相慢慢清楚,刘彻认为太子受人陷害,于是族灭江充全家。这是“巫蛊”事件中最严重的一次,前后牵连达数万人,史称“巫蛊之乱”。
卓文君巧计挽救了婚姻属实吗
西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为历代痴男怨女所津津乐道。传说两人婚姻曾经出现过危机,但是聪明的卓文君巧计挽回了丈夫的心,成为千古佳话。那么,这样一个唯美的传说是否属实呢?
卓文君,临邛大富商卓王孙的女儿,相传有才有貌。司马相如当时只是个穷书生,但很有才华。两人互相倾慕, 一见钟情,但遭到卓王孙的坚决反对。卓文君不顾父亲的阻挠,毅然与司马相如私奔。私奔后在当垆卖酒为生,生活很艰难,但是两人感情很好。
后来,司马相如因《上林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召入朝为官,官场得意的他开始产生弃妻纳妾之意。卓文君得知后,写下《白头吟》相送。诗中写道,“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人心,终老不相负。”表达了文君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之情。司马相如的回信只有十三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字中缺少亿,寓意为“无意”。卓文君看后,满怀悲痛写下数字诗《怨郎诗》。司马相如看后,惊叹妻子的才华,联想到过去的患难生活,毕竟是“糟糠之妻不可弃”,于是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整个故事充满了浓厚的传奇色彩,但史书上对两人的记载是很少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确实有“雪夜私奔”、“当垆卖酒”的典故,但却没有关于两人婚姻破裂和卓文君挽救婚姻的记载。据《西京杂记》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从《西京杂记》中来看,卓文君挽救婚姻并不是用数字诗。数字诗在很多方面都与元曲相似,有人怀疑它的作者是元朝或之后的人而非卓文君,因此数字诗很可能是后人加上去的。
虽然有史记载卓文君作《白头吟》挽救破裂的婚姻,但《西京杂记》是杂史,历代多称为伪书,多不足信。因此卓文君作诗挽救婚姻的传说是否真实依然只能是个谜。
知识链接
传说中卓文君写下的《怨郎诗》如下: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整首诗非常巧妙地借用数字表达了主人公爱恨交加的强烈情感,是难得的佳作。
出塞和亲的第一人是谁
在中华大地上,昭君出塞的典故千古流传,世人皆知。在出塞和亲的众人之中,昭君无疑是最着名的一个,那么她是不是出塞和亲的第一人呢?
昭君出塞是发生在汉元帝时候的事情,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把宫女王昭君赐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事实上,汉朝在汉武帝时就有与周边少数民族和亲的历史。《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武帝为了联合乌孙抗击匈奴,于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封刘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这样看来,细君公主出塞比昭君出塞早了70多年。所以,昭君不是出塞和亲第一人。
刘细君,西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史称“江都公主”。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来后,向武帝建议联合乌孙攻击匈奴。经过多方游说,西域乌孙国王终于遣使到长安,向汉武帝提出联姻的要求,表示永结友好。武帝同意联姻,决定由江都公主刘细君出塞。《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
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由于语言不通,风俗不同,思念家乡而作《悲愁歌》。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鹤兮归故乡。”由此可见,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是历史事实。
史书记载,从公元前192年至公元前152年,西汉先后七次送宗室女嫁给外邦,但都没有留下和亲女子的具体名字。因此,刘细君作为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和亲公主,可算是出塞和亲第一人了。
知识链接
细君公主不仅在出塞和亲中功绩卓着,而且是一代才女。她被称为古代诗坛上突破“诗言志”樊篱的第一人。作品《悲愁歌》为后世传诵,被称作历史上的第一首边塞诗。这首诗被收入《汉书》,后来又收入《汉诗》,称为“绝调”。不仅如此,刘细君精通音乐,据说还是乐器琵琶的发明人。晋人傅玄《琵琶赋·序》、唐人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都明确指出,乌孙公主始造琵琶。由此看来,细君公主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
王昭君因何出塞
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千古,文人墨客多赞赏她主动和亲的美好品质。“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就是后世文人赞颂昭君出塞的诗句。历史上王昭君真是自愿出塞的吗?
最早记载昭君自愿出塞的是《后汉书·南匈奴传》:“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有人根据这段史料,认为昭君因为在后宫受冷落而生怨愤,同时也看到出塞“和亲”是一个利国利己的机会,就挺身而出,慷慨应召,自愿和亲。但是在当时人眼里,出塞远嫁是件很不幸的事情。当年刘邦为了与匈奴和亲,打算把鲁元公主远嫁匈奴,吕后听说后日夜哭泣,坚决反对。那么,昭君真的就与别人不同,自愿奔赴匈奴吗?
《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好色,但是后宫佳丽太多不能个个都临幸。于是让画师给后宫嫔妃画像,他则根据画像挑选临幸的对象。由于王昭君刚直不阿,拒绝给画师毛延寿贿赂,所以被画得很丑。这一陷害造成了昭君的悲惨结局:汉元帝不仅没有宠幸她,而且把她远嫁到匈奴。这样看来,昭君出塞是受小人陷害的,多少也是不大情愿的。
据史书记载,汉宣帝、汉元帝都不是贪色之人。《西京杂记》很可能是虚构了画师毛延寿这段故事。昭君出塞时,汉元帝已是疾病缠身的垂危之人,在昭君出塞后不久就死了,大概不会出现《后汉书》中的“意欲留之”这种事。这样看来,《后汉书》中的记载似乎不太符合历史事实。那么昭君出塞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汉书》中没有记载昭君自请出塞,只记载了汉元帝把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两相比较,《汉书》比《后汉书》早了300多年,《后汉书》记载昭君的说法,其可信程度自然不如《汉书》。因此,昭君出塞不大可能是自愿请行,很可能只是奉命而为。
知识链接
《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载西汉佚事传闻的笔记体小说,其中“西京”即西汉都城长安。《西京杂记》原有两卷,首次出现在《隋书·经籍志》史部旧事类,到宋朝人陈振孙的《直斋书录题解》开始着录有六卷本。现行的《西京杂志》也是六卷,共100余则,两万多字。其中不乏人们喜闻乐道的经典故事,如宫女王嫱不肯贿赂画工致远嫁匈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出奔,“凿壁借光”,邓通得蜀山铸钱、司马迁之死等。但是,这本书所述之事多怪诞不经,因此历朝历代很多人都认为是伪书,怀疑是杂抄汉魏六朝佚史写成的。
班昭是《汉书》的作者吗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作者,一般都被认为是东汉时期的班固。事实上,班固一个人并没有完成《汉书》的全部编写工作,《汉书》的作者还有其他人。
实际上,《汉书》有四位主要的作者,不像《史记》是由司马迁一个人完成的。班固和司马迁都是继承父亲遗志编写史书。然而,班固的父亲班彪生前已为《史记》写了《后传》,一共65篇。《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因为班彪已完成了65篇,因此班彪是《汉书》作者之一当之无愧。
班固踌躇满志之时,天降横祸,有人告他私修国史,被捕入狱。幸亏弟弟班超多方营救,加上明帝赏识他的才华,于是索性将他留在朝廷作史官。这样,一代史学巨才得以施展才华。后来,班固因事入狱。他死的时候,《汉书》并没有完成,还有八篇表和一篇《天文志》没有写。
这时候出现了一位身份特别的作者,那就是班固的妹妹班昭。班固死后,汉和帝命班固的妹妹班昭继承哥哥事业。班昭,字惠班,她有什么特别呢?班昭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仅是东汉的文学家,还是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是“二十四史”当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事实上,班昭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与了全书的纂写工作。班固死后,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但班昭总是谦逊地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所以,后人并不知道她对《汉书》的成书功不可没。
当时与班昭一起完成《汉书》还有马续,他给《汉书》补上了《天文志》。《汉书》经过四人前仆后继、不懈努力,终于成书面世,实在值得欣慰。这样说来,《汉书》的作者不是班固一人,而是四个人,并且其中还有一位红颜作者——班昭。
知识链接
班昭,东汉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东观续史,赋颂并娴”,这是后人赞颂班昭续修《汉书》之功和擅长文采的话。除了续写《汉书》外,她还写有赋、颂、铭、诔、哀辞、书、论等16篇文章。她所作的《东征赋》一篇,被昭明太子萧统编入《文选》。她写的《女戒》,当时京城世家争相传抄,不久便风行全国,可见她文采非常。班昭博学多才、品德优良,邓皇太后尊她为老师。太后临朝称制后,班昭开始参与政事,所以她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政治家。班昭死后,邓太后为她素服举哀,表达了对这位才女的尊崇与爱戴。
貂蝉是怎样一个人
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素有“闭月”之称。《三国演义》说她善歌舞,色伎俱佳。本为司徒王允家中歌伎,后王允先将貂蝉许给董卓义子吕布,未及迎娶又献于太师董卓,挑起董、吕两人的矛盾。使董、吕彼此恨之入骨,终于反目成仇,最后吕布杀董卓,夷其三族。
由于三国故事家喻户晓,故貂蝉是王允家中的歌伎这一说法流传甚广。
另有说法认为貂蝉是董卓婢女。据《后汉书·吕布传》载,董卓很是信任吕布,但吕布却趁机与董卓侍婢两情相许,但又唯恐董卓识破,由此生出很多矛盾。因此人们认为使董、吕反目的貂蝉,实际上是董卓的婢女。
还有人认为,貂蝉是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蜀记》载,曹操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向曹操请求说,吕布派部将秦宜禄外出求救,城破之后,请把秦之妻赐我为妻。曹操答允了。后关羽又多次提及此事,使曹操产生好奇心,城破后,抢夺了秦宜禄之妻。
元代杂剧中也有这段剧情,但将貂蝉与秦宜禄之妻合二为一了。
总之,貂蝉的故事,或出于小说,或出于戏剧,文人的渲染与演绎使她越来越不可捉摸。由于这些故事或多或少与史实有关,真真假假,更为难辨,以致历史上的貂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就成为难解的悬案了。
知识链接
貂蝉与西施、杨贵妃、王昭君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
貂蝉是怎么死的
“自古红颜多薄命”,表达了人们对红颜的同情与怜惜之情。有着闭月之容的美女貂蝉似乎也难逃红颜宿命。她真的如传言那样死于关羽之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