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关大王月夜斩貂禅》中,吕布败亡后,貂禅落入张飞之手,张飞转交给关公关押。关公夜读《春秋》,读到书中妖女误国的事例之时,便决意杀掉貂禅。《关大王月夜斩貂禅》后来演变成:关羽敬重貂禅舍身救国,要释放她,可惜倚墙的青龙偃月刀自己倒下来,将貂禅误杀了;或是关羽本想斩貂禅的影子,却把人斩死了。总之,是说貂蝉被关羽杀了。这些显然都是小说家的笔法,可信度不高。既然貂蝉死于关羽之手值得怀疑,那么貂蝉到底魂归何处呢?
如果貂蝉没有被杀,她最后会不会得善终呢?相传,貂蝉在董卓被杀后出家为尼,以佚名方式写下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向世人展现自己的政治贡献,最后在尼姑庵里寿终正寝。这种说法似乎不太可信。试想一个曾经协助王允刺杀董卓的大美人,应该不会那么容易从政治的漩涡中全身而退。
在那样一个群雄纷起的时代,想来貂蝉终老的可能性是不大的,相反她自杀则更符合逻辑。据称,貂蝉在董卓被杀后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董卓被杀,貂蝉感到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也没有委身吕布的必要,如果要保全名节,自杀无疑是她最好的选择了。
关于貂蝉之死正史上面没有提到,甚至在小说《三国演义》中都没有交代。《三国演义》中最后一次提到貂蝉的时候,是跟吕布一起被曹操困于下邳城,吕布兵败被杀后就没有关于貂蝉的说明了。关于貂蝉之死推论、猜测纷纷,但都没有充足可靠的证据,而且历史上很可能连貂蝉本人都不存在,因此貂蝉之死也就永远是个迷了。
知识链接
关于貂蝉结局的版本还有很多。有种说法是:关羽不恋女色,护送貂蝉回到其故乡木耳村,貂蝉一直未嫁终老。生前为谋生和丰富群众文艺生活,貂蝉组织戏班在村中演出。另一版本则说,貂蝉被关羽纳为小妾,送往成都定居,想在功成名就后慢慢享用。没想到自己败走麦城被杀,而貂蝉则流落蜀地,成为了无主的寡妇。在苏州评话中,貂蝉因为遭到关公嘲讽,羞愧难当,上吊自杀。还有说法称,吕布白门楼被杀后,貂婵不愿祸及桃园三兄弟,于是自己选择了自杀。
唯一让曹操流泪的强女人是谁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应该说,作为一个文韬武略、英明神武的政治家,是不会轻易为女人抛洒眼泪的。但是,传言曹操曾为一个女人而流泪了。
东汉末年,首都洛阳有一位名气很大的歌女,名叫来莺儿。董卓的乱军烧毁了洛阳城,来莺儿失去生计。后来,张绣的谋士贾羽在洛阳城中找到了孤苦无依而又姿容绝色的来莺儿,献给曹操作为随军艺妓。
然而好景不长,来莺儿不久与曹操的一名叫王图的侍卫发生感情,两人经常秘密约会。曹操忙于军务,一直没有发觉。有一次,在进军新野时,曹操派王图带领一组人马,深入敌境,窥探刘备、刘表的虚实,以及囤粮的处所。王图感觉此行凶多吉少,便向来莺儿辞行,两个人依依不舍,竟忘记了出发的时间。按照军法,王图贻误军情是要被处死的。来莺儿得到要处死王图的消息后,立即向曹操恳请赦免他,并把自己和侍卫的私情和盘托出。
曹操当然是很恼火,来莺儿竟然背着自己爱别人。而且如果赦免王图,军威就荡然无存,以后怎么服众。来莺儿立即表示,愿意代替爱人去死。曹操同意她代情人一死,但必须在一个月内训练出一个小型歌舞班,来代替她自己。一个月后,来莺儿完成了任务,但曹操舍不得她去死,有意挽留她。但是来莺儿态度坚决,决心赴死。她向曹操拜了几拜,便从容奔赴刑场。望着来莺儿远去的背影,曹操竟潸然流下眼泪……
如果这个感人的故事是真的,来莺儿大概算是唯一让曹操流泪的女人了吧!史上记载了曹操有15 个妻妾:刘夫人、丁夫人、卞氏、环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仪、孙姬、李姬、宋姬、刘姬、宗姬、赵姬和陈妾。人们认为其中的陈妾就是来莺儿。但是,史书上曹操的 15个妻妾中有事迹记录的只有丁夫人、卞氏、杜夫人和尹夫人。所以,即使来莺儿是陈妾,史上也没有关于这段故事的记载。
知识链接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人称“曹阿瞒”。世人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生前并未称帝,儿子曹丕称帝后,尊曹操为“武皇帝”。他消灭了当时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他不仅是政治家,还是杰出的诗人。艺术风格上,他的诗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代表作有《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等。除此之外,他还在散文、书法、音乐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曹操确实是个文武全才。
是贾南风断送了短暂的西晋王朝吗
自古有“红颜祸水”的说法,这话到了西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那里,似乎应该改成“丑女误国”了。历史上的贾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真的就断送了短暂的西晋王朝吗?
西晋惠帝的皇后叫贾南风,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丑女。根据《晋书·惠贾皇后传》记载,贾南风生得“丑而短黑”、“眉后有疵”,而且性格暴躁,妒忌心重,残酷冷血,曾亲手杀过人。这样一个既难看又没有人品的女人,却在错综复杂的西晋王朝稳坐宫廷长达30多年,擅权弄政,把一个西晋王朝翻了个底朝天。
按理说,这样的女人是不可能成为皇后的。但是,贾南风之父是西晋的开国元勋贾充,这是她能够与皇太子联姻的主要原因。晋武帝在世时,虽多次想废掉这个太子妃,但始终没有动手,也是因为顾忌贾充的权势。晋武帝死后,晋惠帝继位,这位奇丑无比的贾南风顺理成章成为皇后。
由于惠帝司马衷是弱智,贾后很快把持朝政,俨然一个代理皇帝。为了牢牢掌握朝政大权,她首先借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之手,诛杀了太傅杨骏,灭了杨氏家族,废杨太后为庶人,将其迫害致死。诛杀杨骏之后,贾后又矫诏使楚王玮杀死太宰、汝南王亮和开国元勋太保卫瓘,夺得朝政大权。达到目的后,她又以“擅杀”罪名,除掉了楚王司马玮。至此,贾后大权独揽,满朝遍布她的亲信党羽。
当她杀掉太子之后,终于激起了宗室诸王的反抗。梁王司马彤、赵王司马伦等率兵入宫,废贾南风为庶人,诛杀了贾南风的党羽。贾南风被杀之后,西晋诸王为争夺皇位就爆发了有名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经十多年,晋王朝国力急剧下降,西北的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偌大的晋王朝迅速走向衰亡。
这一切都与这个“丑而短黑”的贾南风干政有直接关系。贾南风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滥杀无辜,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中央力量大大削弱。不仅如此,她的擅政,又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西晋王朝的灭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丑后贾南风无疑是罪魁祸首!
知识链接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乱,历时16年(公元291~306年)之久。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因此称为“八王之乱”。公元291年,因为贾后擅政,废太子激起义愤,统领禁军的赵王伦联合齐王同率军入宫,杀死贾后。公元301年,赵王伦废掉惠帝,自立为皇帝。诸王不服,竞相起兵争夺,直到公元306年,东海王越毒杀惠帝,立晋怀帝司马炽,“八王之乱”才告结束。“八王之乱”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生灵涂炭,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
花木兰代父从军确有其事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从军的故事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相传,花木兰是北魏人,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因为父亲年迈,花木兰男扮女装,代父从军,但是建功立业后弃官回乡。木兰从军的传奇故事的广泛传播得益于一首叫《木兰辞》的民歌,但是民歌中的英勇女性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她真的像民歌里描绘的那样从征12年,放弃尚书郎的官职回归乡里吗?
《木兰辞》是一首北方乐府民歌,民歌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而且北方女性的豪迈剽悍也是有根据的,北魏时的李波小妹英勇善战,因而民间流传着《李波小妹歌》。可见,木兰辞中的故事是有一定生活依据的。
然而我们对于花木兰的姓氏、籍贯、年代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结论。这就奇怪了,如果情节发展真的像木兰辞中所描述的那样,那么,为什么一个战功赫赫,可以官授尚书郎的女将军却在史书上只字未提呢?
对此我们不妨做出这样的推论,文人为歌颂北方英勇女性,在木兰辞中拔高了花木兰的功绩。也就是说,历史上代父从军的女性是存在的,而花木兰仅仅是一个形象代表,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我们所熟知的木兰从军的故事只是一个文学典型,反映当时北方民风彪悍、妇女尚武的一种社会现实。
知识链接
乐府诗,是出现在汉魏六朝时期一种能够配乐演唱的诗体。“乐府”周代是官署名称,负责制谱度曲,采集诗歌民谣。这些诗歌民谣一方面供朝廷演唱之用,一方面供统治者考察民情之用。汉朝时,采诗获得大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乐府”在萧梁时候,从官署的名称转变为诗体。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分为南歌和北歌两大部分。《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是民歌中的名篇,并称为“乐府双璧”。
为何独孤皇后与隋文帝并称为“二圣”
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北周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的女儿,名字叫独孤伽罗。历史上,她与文帝被称作“二圣”。作为一个皇后,其地位竟然与皇上等量齐观,这是什么原因呢?
史书记载,独孤皇后“家世贵盛而能谦恭,雅好读书,言事多与隋主意合”。可见,独孤皇后不仅出身名门望族,而且知书达理、见解不凡,很有政治才干。北周时,杨坚害怕被皇帝诛杀,长年带兵在外。留居京城的独孤伽罗在各派势力之间周旋,拉拢了一大批王公大臣,建立了盘根错节的关系。因此,每次杨坚遇险,朝廷中总有人帮助他,直到他废周建隋。独孤皇后对于隋朝的建立可以说功不可没,因此她的地位也特别高。
独孤皇后不仅聪明能干,而且公正廉明,不徇私情。史载,大都督崔长仁是独孤皇后的表亲,犯了法本来应该被处死。隋文帝念他是皇后亲戚,想免去他的死罪。皇后听后正色道:“国家大事,按律处之,怎么能枉国法而顾私情呢?”于是崔长仁被依法处死。这种大义灭亲的举动,一时被传为佳话。还有一次,幽州总管将一匣价值800万的明珠献给独孤皇后,她严词拒绝,并要把明珠赏赐给前线将士。独孤皇后这种大公无私、爱恨分明、通情达理的行为,使满朝文武为之折服。
除此之外,独孤皇后与皇帝的感情一直都维持得非常好,史书记载,两夫妻“同返宴寝,相顾欣然”。隋文帝每次上朝,她总是跟他坐同一辆车过去。她待在后阁里,派宦官一旁监督皇帝为政得失,可谓关怀备至了。退朝后,两人再一起返回寝宫。于是,宫中称他们为“二圣”。
独孤皇后之所以能够与隋文帝并称“二圣”,从很大程度来说是靠她自己的才能和品德赢来的。
知识链接
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大分裂时期,直到隋文帝时才结束。杨坚于公元581年迫使北周静帝禅位,自立为帝,定国号大隋,改元开皇。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便准备攻打南边的陈国,以统一中国。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文帝渡江灭陈。4个月之后,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带兵攻入陈国都城建康,陈朝灭亡。至此,南北分裂局势结束,隋朝统一全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时期。
隋文帝为什么会害怕独孤皇后
隋文帝杨坚,在历史上算是少有的有为君主,他不仅建立隋朝,而且统一了中国,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而这位武功卓着的一代帝王却以惧内着称于世,是个地地道道的“妻管炎”。
据称,隋朝建立后,独孤皇后打理后宫,不允许年轻女子随意亲近皇帝。她不许文帝宠幸小妾,一次文帝宠幸一个名叫尉迟氏的美女,独孤皇后知道后很是恼怒,把他宠爱的美女给杀了。文帝一气之下,骑马离家出走,并感叹:“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那么,隋文帝为什么会害怕独孤皇后?在那个男权时代,一个贵为天子的男人,为什么还会感染“妻管炎”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中妇女地位相对较高。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在隋之前生活在北周,北周是少数民族政权。进入隋朝后,在五胡内迁这种大背景下,中原汉人对女子的那些束缚渐渐放松,女性大有主事之势。这种现象到隋唐时期,依然非常明显。当时除了独孤皇后之外,唐代的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都能体现出这样的时代特点。
而且,独孤皇后可不是个一般的女人。史书上讲,独孤皇后“家世贵盛而能谦恭”。独孤皇后不仅娘家很有势力,而且本人在隋朝建立过程中对丈夫多有帮助,甚至几次救了杨坚的命,是有名的“贤内助”。同时,她又非常公正廉洁,满朝大臣都很信服。但是,她妒心很强,见不得丈夫宠爱别的女人。对于这样一位皇后,史书载,文帝“甚宠惮之”,就是既爱且怕的那种。
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出了不少独孤皇后这样的悍妻。看来,隋文帝是“成也时势,败也时势”,真可以说是赢了江山,输了美人。
知识链接
中国历史上怕老婆的皇帝,隋文帝并不是唯一一个。东晋宰相谢安,面对前秦千军万马安之若素,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前秦。然而,较之隋文帝,他怕老婆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据说,谢安曾经想纳妾,也尝尝左拥右抱的滋味,他夫人坚决反对。当时,谢安的族人子侄都来做工作,她也毫不退让。谢安无奈,纳妾之事以后也不敢再提。不仅如此,家中举办宴席时歌女演唱奏乐,夫人也只让谢安看一小会儿,然后挂上帷幕只让他在后面听。这样看来,谢安的夫人可比独孤皇后厉害得多啊!历史上记载的“妻管炎”还有很多,比如桓温、房玄龄、李治、李显等,可谓帝王将相无所不及。
长孙皇后如何用典故救养马人
历史上,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以贤惠着称。长孙皇后出身于显赫家族,哥哥是三朝元老长孙无忌。然而,她从来不恃权弄政,相反非常仁慈宽厚,对“贞观之治”也贡献颇大。相传她曾引用典故搭救过一位养马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唐太宗李世民喜欢骏马,曾经得到一匹骏马,非常喜欢,于是就单独养在宫中。可是有一天这匹马却无病暴死。唐太宗得知后,非常生气,要杀掉养马的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