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共和国没有开闸
23790400000025

第25章 8·6之夜四:山雨笼罩清江(2)

“成总!”熊华康又盯着成总叫了一声。成总这时把鼻梁上的眼镜正了正,义无反顾举起笔,刷刷刷地在打印纸的末端,写上了三个稳重而又洒脱的字:成昆煌。

这份签上成昆煌三个字的意见书,立即用传真发出。很快就有人叫成总接电话,原来是国家防总接到传真后当即就作出了反应,专门向他仔细询问了这个204米校核的有关问题。不一会,隔河岩按204米水位拦蓄洪峰的命令就正式下达了。

人们往往用一字千金这个成语来形容某种文字的价值。现在如果我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上面的这个意见书和今夜“成昆煌”三个字,简直就太苍白无力了。因为不久以后的事实表明:正是有了这个意见书,隔河岩才敢于超蓄截流,明显减缓了长江第四次洪峰的压力,荆江分洪区才成功避免了一次开闸分洪,避免了100亿财产的巨大损失。

笔者最拥护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一句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遗憾的是这个第一生产力、这个价值百亿的意见书,当时竟连一篇新闻报道都没有!他们实在是鲜为人知,实在是默默无闻,又实在是价值连城!

库水漫上土家山寨

一条瘦削的身影在隔河岩库区深处一道崎岖的山路上匆匆赶路。大坝上已开始关闸拦洪,库区水位明显地涨了,天也黑了,山风山雨一阵紧似一阵迎头袭来,赶路人显然心急如焚,高一脚低一脚的,有时简直是跌跌撞撞。

他竟是笔者二十多年前的一位大学同学,叫李明武。最初从武汉毕业分配到神农架林区,曾担任过林区“野人考察办公室”主任,现辗转来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从事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现在他奉命连夜赶到包村转移的鸭子口乡木溪村去,就像荆江分洪区那位县图书馆长奉命连夜赶往包村转移的曾埠头江渡村一样。

木溪村因木溪河而得名。木溪河原本是条季节小河,夹在两面山坡之间。山坡的一面是寨子,一面是田地。这是个少见的穷山寨,全村自古以来连一条牛都没有过,因为两面坡上找不出一块能让四条腿稳脚的平地。就这样一个穷山寨,已在清江水库建设中作出过两次奉献。一次是1991年,山民们从山脚下举家转移到半山腰的180米水位线上;再一次是1993年,又从180米上移到200米。移到200米后山民们都以为安稳了,因为村里乡里县里都说隔河岩的水位线就是200米。

水库蓄水后的木溪村与原先已大不一样。原先的季节小河变成了一条永远的大港湾,把寨子和田地永远地分隔开了。现在山民们下田,则要驾船到对面山坡上去。不过现在的木溪村,倒比原先发达了。由于国家给了库区一些好政策,村民们都有了个新起新发的观念,也由于县扶贫工作组的帮助,几年间家家户户的房屋都翻新了。李明武就是这个村的扶贫工作队员,村民们把这位李同志视为木溪的福星。

当李同志裹着浑身的汗水加雨水,精疲力竭地走近村口时,不由得驻足朝村子里望了好一会。雨雾下的村子里正灯影绰绰,随风飘过来一阵阵隐隐的电视声,好一派深沉、安详的山寨之夜啊。可是谁能料到,今天他这个福星却变成了灾星,他带来的是像荆江分洪区包村转移干部带给人们一样的惊雷!

这个可怜的文弱书生,站在村口忽然哭了。今夜,他实在不愿走进村去。但理智使他抹了把泪,不得不迈着沉重的步子往村里走。和荆江分洪区的那些包村转移干部一样,他一走进村就立刻给村子带来了风暴般的骚动。

铁匠刘开华的家,已经从山脚下往半山腰转移了两次。第二次转移后,刘铁匠以为这下可以落根了,于是在这200米水位线上经过几年的勤扒苦做,好不容易刚刚盖起了一栋上下共5间的二层小楼。可是做梦也没有料到:现在又要转移!这栋用他手中的铁锤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小楼,又要被水淹没!打铁的人通常都是硬汉子,可是面对这样的晴天霹雳,52岁的刘铁匠实在忍不住一阵哇哇大哭。硬汉子的哭声,比什么人的哭声都催人泪下。

但这些山民和荆江分洪区的人民一样深明大义。他们抹了把眼泪后,还是开始了这第三次转移,而且是紧急转移。在这场山风山雨掩盖下的紧急转移之夜,闪烁着多少土家山民亮晶晶的心啊!

大堰乡平洛村村主任向绪红是一位女同志,当她得到转移通知时,已经夜深,山坡上的库水已开始暴涨。她马上自己掏钱租了一条船,带着女儿挨家挨户通知村里群众。

当她通知完最后一户乡亲回到自己家门前时,已是下半夜,自家的房屋、田地、橘园,已全部泡在暴涨的库水中。她毕竟是个女人,男儿见此都会落泪,她怎么能忍得住?

于是就在这已经沉没的家园前,她抱着女儿痛哭了一场。她毕竟又是一村之长,深知此时此刻自己的责任,于是母女俩哭罢,她又牵着女儿的手,沿着盘山小道,向黑沉沉的雨雾深处走去,今夜她要和她的村民们在一起。直到三天后,她才又抽空回到仍然泡在水中的家园前看了一眼。

鸭子口乡刘坪村63岁的党支部书记刘宗宣,这天晚上因病正在卧床休息。当他一接到转移命令,就不顾一切地翻身下床,仅仅半个小时就组织了4条船和30多个干部、党员,火速分头出发通知和组织群众转移。这个村里也有一户像木溪村刘铁匠一样的人家,全家5口人,已经举家转移过两次,好不容易刚刚重建起一个新家园,这次猛然又被通知转移,一家人无论如何也转不过弯来。这家户主,一条勤劳而又刚烈的汉子,绝望地扬着一把斧头把守着自家的大门,高声哭喊着要和他的房子一起淹了算了,哪个敢上前要他搬家他就砍死哪个。面对这样的架势,哪个不畏惧?这时刘宗宣说:我这条老命不值钱了,我去跟他说。这位花甲老人拖着发烧的病体,冒着被砍死的危险,一步一步地走近了这户人家,走近了这条扬着斧头的汉子,终于使这户人家也安全地撤出了204米水位线。

都镇湾镇柳林村7组组长、共产党员刘明灿,平日与本组村民刘明重有积怨。当组里接到转移通知后,他想到刘明重上有70高龄的父母,下有两个年幼的孩子,还有一个傻子弟弟,马上招呼了几个村民赶到刘明重家帮忙搬迁,而他自己的家则暂时丢在一边。这时刘明重一家正急得团团转,见到他们一行如同见到了救星。刘名灿还将自家在高坡上的茶场腾出来让刘明重堆放家具粮食和寄养牲畜,总共使刘明重避免了3万元财产的损失。组长的大义,使刘明重感动得热泪盈眶,多年的积怨在这山雨袭来之夜,一下子化解得无影无踪了。

我们还列举这样一个场景来说明此时清江库区连夜转移的紧迫和悲壮。58岁的长阳县人大副主任覃万德,为把转移的消息尽快通知到散布在山坡上的每一户山民,他驾着一只小船,在船上装上一支高音喇叭,在一段20公里长的库区水面上来回亲自呼喊。在寂无声息的库区之夜,特别是这样一个雨夜,他这高音喇叭的呼喊真是惊心动魄。

他的声音所到之处,山民们纷纷从睡梦中惊醒,山寨中应声亮起一片片灯光。这一夜,他就像荆江分洪区那些呼喊着通知转移的支部书记一样,喊嘶了声音,喊哑了嗓子。

据以后统计,这一夜库区暴涨的洪水,漫上了11个乡镇84个村的4522户人家,其中倒塌的房屋就有588间。而且3所学校被淹,79个企事业单位受损,摧毁公路桥梁13座、电站5座、码头51处、输电通讯线路160多公里,等等,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万元。

这些还很不完全的数据,已经应证了长阳县委县政府在动员转移之初提出的一句口号:荆江清江是一家,为了荆江不分洪,清江遭难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