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周立波评说——周立波研究与文化繁荣学术研讨会文集
23793900000061

第61章 山茶亦芬芳——浅谈周立波的诗歌创作(1)

贺常颖/湖南城市学院副教授

在周立波的所有作品中,他的诗歌是最不受人关注的,这大概与他的诗歌数量太少有关。周立波其实是很喜欢诗歌的,古今中外许多著名诗人的诗歌他都吟读甚至背诵过,但他写诗确实写得很少,他说:“作诗我不过是好玩,”“说玩玩,并不是轻视诗,正相反,我以为诗真不易,要在短短的辞句之间,再现人间盈溢的感情,真醇的智慧,那不是我所能够做到的。我只能做到在诗的门外的一种自我的游戏。”这是他对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当然也不乏自谦的成份。说他自谦,是因为我们在研究其为数不多的诗作之后发现,他是很有诗人的气质和才情的,诗歌数量不多但热情奔放,风格鲜明,如山野中自由绽放的洁白的山茶花,迎风送来一缕幽幽的清香,芬芳着丰收的金色秋天。

新诗和格律诗。其中,新诗全部创作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目前,还没有找到他创作于解放后的新诗作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国家多难、民不聊生的时代,也正是周立波充满思想、血气方刚的时候,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存亡、人民的斗争无时无刻不冲击着这颗年轻的心,使其痛苦难安,使其热血沸腾,非有新诗这种自由的形式不能表达其起伏的激情。这时他诗歌创作的一个鲜明主题便是抒写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唱出一曲曲激昂的爱国之歌。

30年代的中国,国土正一片一片地陷入日寇的铁蹄之下,周立波深爱着这片土地,在《可是我的中华》组诗中,这样抒发他与中华大地的血肉联系:“可是我的中华,/我的慈爱的母亲大地。/我就是这样死了:/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怜惜,/你也会把我紧紧地偎在你的胸怀里,/里那样温软的深厚的胸怀呵/……/青春容易去,/我死在你的怀里安息,/生也在你的怀里,/得到了生的勇气。/我生是你的!/死也是你的!”诗人虽然常常怕“在这黑暗的夜里,/我会无端的死去,/没有人知道,/更没有怜惜;”但他却坚信,中华大地不会抛弃他,即使自己化成飞灰和尘土,大地也与他紧紧相联,就象母亲会用自己温暖的胸怀永远守护自己的儿子一样。正因为对中华大地怀着儿子对母亲般的爱,所以,在仇敌欺凌母亲时,“我知道/这是我还报母亲大地的爱的时候。/向苍天。/我默默地发誓了:/“用我所有一切的血和精力,/献给她,/去医治她的伤体。/去消灭她的仇敌!”发誓用自己的鲜血,去捍卫祖国。

在《南方与北方》中,他深情地描绘了南方和北方的不同风格的美丽景致、历史遗迹、人文精神,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那么美丽丰饶,令人神往,因为,“这一切,都是祖国的,/而我,/我要告诉你,/亲爱的先生,/我是永远的,永远的爱我祖国的一切。”

正因为祖国的一切是如此美好,才更不容他人践踏掠夺,面对强盗来犯,面对“长城何在?/把多少汉瓦秦砖,/无端抛弃,/在汉代英雄征战的圣地,/竖起降旗,/“堂堂华胄”/沦为奴隶!”的现实,他热情地讴歌中国共产党率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英雄壮举:“看吧,/人已经引征骑北上,/他们的旗帜,/耀目的,/翻展在金色的阳光里,/旗上的字,/外面是/“还我江山”!/里面是/“不为奴隶”(《“饮马长城窟”》)斗争的热情流淌在激越的诗句之中,周立波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赤子之心,更是袒露无遗。

这时期周立波新诗创作的另一个主题表达为争取自由、争取胜利、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勇气,以及面对困难危险时的乐观精神。周立波曾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当局投入监狱,这段受尽折磨、失去自由的日子并没有销磨掉他斗争的勇气,相反更激发了他对革命的向往,对自由的追求。

牵引我的

是销息了多年的

家乡的一九二七。

呵,一九二七,

你自由的花蒂!

——(《牵引你的》)

1927年是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期,农民曾有过短暂的翻身作主人的岁月,诗人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我问你,/你几时再,/当这德国式的铐子已经紧得不能再紧时,/你几时再用你的花苞和花影,/掩尽那盈满家乡的苦难和眼泪?”(《牵引你的》)对于革命所面临的困难和凶险,诗人非常乐观,他将自己比作“不怕春夜的饥寒”的杜鹃,“最爱苍茫的天地”的飞鹰,“为了世间的更多的梦幻,更大的强壮,”他要“更深的思想,更好的反抗”(《因为困难》)。即使面对的“是重重地抽打我们的肉体的橡皮鞭子,/是重重地抽打我们的灵魂的命运的鞭子,”他也决不屈服,甚至乐观地宣布:“鞭影下,我们要玩味他的失望的悲哀。”(《我们有一切》)。

周立波的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他到达延安后被空前地激发出来,尤其是在看到“那些/在毒瓦斯和枪炮弹下冲锋的人们,/那些在黄土荒山的山顶挥着锄头的人们,/那些在饥饿的寒冷的牢监里足足被关了十年的人们”(《一个早晨的歌者的希望》)依然坚定地信仰共产主义,依然在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为民族的解放而浴血奋斗,他深受感染,于是热情放歌:“我把我的歌,/也献给刚强,/也献给反叛”,即使/“有一天我死了,/我希望我的朋友们,/不用眼泪,却用他们所献身的事业的任何一个纵令是最小的胜利做花环,”(《一个早晨的歌者的希望》),热情地颂扬了革命事业,展示了一个革命者渴望胜利,歌唱胜利的乐观情怀。

在周立波的新诗当中,还有个别反映惆怅潦倒情绪的篇章,像“也曾想,/萧萧寒夜,/一枝长笛,/一把洋琴,/几升清酒,/几个朋友,/……/但人事蹉跎,/诗心易老,/到如今,/剩下了,/穷愁千万,/千万穷愁。”(《也曾想》),但这不是他新诗的主要倾向,其主旋律还是积极战斗,乐观进取的。

年轻的周立波热情、单纯的性格使他的诗歌风格也是激情洋溢、畅快淋漓,处处留下了浓厚的自我抒情的主观色彩。

几乎在他所有的新诗作品中,都有一个抒情主体:“我”,这个“我”纵横在诗情的天空,积极主动地抒发各种情感。有时“我”会害怕:“我常常怕,/在这黑暗的夜里,/我会无端的死去”(《可是我的中华》);有时“我”很安心:“你是永远不会抛弃我的。/我的中华”(《可是》);有时“我”有期待:“我盼望你永远自由,/你的自由,/会销解你的朋友们的忧愁”(《别了,武汉》);有时“我”在探索:“我凝望着人生,/我要知道他的一切公开的秘密”(《我凝望着人生》);还有时“我”在放声歌唱:“我要强烈的反复我的歌,/因为我相信我的歌是歌唱真诚的”;“我”痴情热爱:“我是永远的,永远的爱着我祖国的一切。”(《南方与北方》)。由于这些情感被强烈而直接地注入到诗行中,使诗歌具有浓郁的抒情性。这个“我”被一次又一次地强化后,诗歌的主观色彩便非常明显了。

周立波还善于描绘一幅幅绮丽的景观,使诗歌既具诗情又有画意。“诗情画意”是中国诗的突出的美学特征,诗情与画意有机结合便能产生意境,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意境。周立波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意境中浸染甚深,所以他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也会有意识地描绘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传达诗情,引人入胜。

对于益阳人来说,十月盛开的山茶花就如路边菊一样普通常见,常见得谁也不会认真地欣赏它们。对于离开家乡的游子周立波而言,满山遍野怒放的山茶花却是脑海中对故乡抹不掉的记忆,挥不去的情丝。因此,这山茶花就常常盛开在他的作品里,尤其是诗歌中。

“最难忘记的,

是微风十月的秋山里,

飘荡着的

标致的蓝布小围裙;

那正是洁白的山茶花,

杂着红叶,斑斓的,

掩映在青松林里的时节,

金色朝阳,

已经布满林间,

花片上的露珠还滴。

谁最美丽?是含露的山茶花

是花下的人的微笑

还是人的情意?”

——(《可是我的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