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建置
(第一节)境域
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东经104°56′51″至105°45′14″;北纬29°40′32″至30°18′53″。西北距成都市186公里,东南距重庆市197公里。
唐代以前,县境域无舆图流传,更乏文字记载,今无从考证。
元至正四年(1344年)合并安居、乐至两县,境域“延袤周四五百余里”(康熙《安岳县志》
载)。清道光年间,县域东西相距100公里,南北距110公里。民国29年(1940年)陈家乡(今朝阳乡)与乐至县接壤的吕家坝有小面积区划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共和国)建立后,于1951年将姚市乡第六村划入潼南县;1972年将自治公社四大队划入乐至县;1974年将乐至县悦来公社划入安岳;1977年将拱桥公社17个半生产队划入资中县。至1985年,县域东西长约77.45公里,南北宽约70.86公里,幅员面积为2672.55平方公里。
1992年前,幅员面积为2689.11平方公里。1992年后,据全县土地资源详查,核实县域幅员面积为2690.43平方公里。同年,县城边界东至潼南县界43公里(公路里程,下同),东南至大足县界75公里,南至荣昌县界85公里、至内江市界40公里,西南至资中县界38公里,西至资阳市界40公里,西北至乐至县界10公里,北至遂宁市界28公里。到2005年12月,境域面积未变。
(第二节)沿革
“汉以前无稽焉,其间为郡、为州、为县沿革不常。”(《安岳县志·道光本》载)。
西汉时,县境界于犍为郡的牛鞞(今简阳)、资中(含今资阳)及巴郡的垫江县(今合川)之间。东汉时,县境分属于牛鞞、资中、德阳、垫江4县。蜀汉时相同。
南朝萧梁时,在县境设普慈郡。
北周建德四年(575)置普州及安岳县,州、县同治一城,即今安岳县城。隋开皇三年(583)废郡,普州及安岳县如故。普州辖安岳、普慈、安居、永康县,直属于西南道大行台(成都)。开皇十八年永康县史名为隆康县。大业元年(605)年废普州,所领各县隶属资州;三年,废资州为资阳郡。唐武德二年(619)复置普州。先天元年(712)隆康县更名为普康县。天宝元年(742)改为安岳郡。乾元元年(758)废郡复称普州,属剑南东道,领安岳、普康(今安岳所辖)、崇龛(今潼南县辖)、安居(今遂宁市辖)、普慈(今乐至县辖)、乐至6县。州治所在安岳县城。同年,将普康县一分为二,部分划入昌州置静南县。前蜀和后蜀仍沿唐制。宋初仍设普州及安岳县。
州县同治一城。乾德五年(967)崇龛并于安居,普慈并入乐至。熙宁五年(1072)普康并入安岳。普州隶属潼川府路(今三台)。南宋时,于县境东南部分置石羊县(据南宋《舆地记胜》)。
元至正四年(1344)复置安岳县,安居、乐至两县并入,属遂宁州。石羊同属。明洪武四年(1371)于县复置普州。九年州废,合并石羊县地,隶属潼川州,川北道。清顺治十五年(1658)并入蓬溪。康熙五年(1666)并入遂宁,十九年改并乐至共为一县。雍正六年(1728)又各分一县。雍正十二年属潼川府,川北道。
民国2年(1913)废府、州、厅,安岳县直属于省。民国3年(1914),川北道改为嘉陵道,安岳属嘉陵道。民国9年(1920),川军割据,安岳属李家钰部所辖。民国24年﹙1935﹚,安岳隶属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8日安岳解放,隶属川北行政区遂宁专区。1952年9月撤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署,恢复四川省制,遂宁专区隶省,安岳隶遂宁。1958年撤销遂宁专区,安岳改属内江专区。
1985年内江地区改为省辖内江市,安岳隶之。
1998年4月,成立资阳地区,安岳划入。2000年12月,撤销资阳地区,成立资阳市,安岳隶之。
(第三节)区划
隋时,以5家为保,5保为闾,4闾为族,设保正、闾正、族正各1人。唐以100户为里,设里正;5里为乡,设乡耆老。里以下设3家为保,4家为邻。在城邑内设坊,坊设坊正。宋初仍袭唐制,以乡统里。在县城,设衙前里正,管衙道。熙宁三年(1070)颁行保甲法。10家为保,设保长,50保为大保,设大保长,10大保为都保(都保也称乡)设正副都保正。宋代设12乡,16镇。元代在县以下设里、甲。至正四年(1344)“统八乡,并乐至、安居人焉”。
明初,“编户六里”。成化二年(1466)设20乡。至万历时(1573—1620)有12镇52场。清初以10家为牌,10牌为甲,10甲为保,保以上设乡。
清道光时(1821—1850),设10乡、36场(镇)。清末设置有城厢五路(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中),喜井乡新置横庙场,同化乡新置坳店场(南薰)。全县设10乡38场。
民国初年,设区、乡、场、镇。民国11年(1922),城厢五路为5乡。民国18年(1929),建云峰镇、鼎新场,撤双龙铺,全县设43乡、场、镇。民国21年(1932)改为乡,废原10乡名。民国24年(1935)初,设4区,辖43乡。同年8月乡改联保,增设凤凰、人和、骏丰、来西、高屋、忠义、罗汉、龙凤、瑞云、永隆10联保。全县设53保。民国29年(1940),53保复为43乡,并保留没有场址的瑞云、忠义、罗汉3联保为乡。全县设2镇44乡。民国30年(1941),全县设12个指导区77乡镇(949保、10251甲)。民国33年(1944)调整为2区、5指导区、52乡、镇。37年调整为2区、4指导区、52乡镇。
亲中国成立后,相继设立13个区,辖52个乡(镇)。乡下设村组,镇下为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1952年,设15个区99个乡(镇),1953年,调整为15个区101个乡2个镇。1955—1957年,又先后调整为10区1镇78乡,并以区公所驻地定命区名。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建立10个中心人民公社、34个人民公社和1个镇。1961年全县调为10区1镇71个公社。1962年,增设城西、石桥、黄桷、龙西、玉带、东胜、坪河、瑞云、赤云、伍堡、新建、解放、巩固、新民、新桥、建华、文峰、龙居、建设等19个公社。全县设10区1镇90个公社。1964年设城郊公社。1974年,乐至县红星、悦来公社划归安岳。到1982年,全县为10区、1区级镇、93个公社、6个居民委员会、13个场大队、936个生产大队、9665个生产队。1985年,全县设10区5镇88乡。
1986年,相继撤销永清、周礼、李家、驯龙、镇子等5个乡的建制,改为镇。年底,全县设10个区、10个镇、83个乡。1992年,撤销岳城、通贤、龙台、石羊、永清、李家、兴隆、镇子、周礼、驯龙10个区公所,并撤销67个乡镇的建制;新建鸳大镇等12个镇,扩建岳阳镇和八庙乡等20个乡镇(其中有8个镇);保留思贤乡等6个乡的建制,全县共有38个乡镇。1995年在原10个区设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同年,省政府同意新建20个乡镇的建制。1997年,省政府同意将石桥铺乡、永顺乡新建为镇,调整后全县辖58个乡镇(22镇,36乡)。2001年撤销工委,改设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省政府同意新建11个乡,全县辖69个乡镇(22镇,47乡)。2004年,县政府将县良种场管理的关新村划归岳阳镇管辖,撤销岳阳镇解放村;调整石桥铺镇村级建制,将原有的19个村调整为10个村,179个村民小组合并为68个。全县有927个村、9580个村民小组。2005年底,因县工业园区建设需要,恢复石桥铺镇桅坝村中的原长安村的3个村民小组的建制;核准并纠正永顺镇、周礼镇等乡镇的村民小组实际建制。至此,全县村民小组为9594个。
(第二章)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质地貌
一、地质概况
(一)地质构造县域位于华夏系四川沉降地带之川中褶皱带,四川盆地川中台拱之次级构造单元,受龙女寺穹隆和威远穹隆的制约。前者由龙女寺半环状构造,巴中一仪陇莲花状构造和中台山半环状构造所组成。其中以龙女寺半环状构造规模最大,占该构造单元面积的一半。后者受威远辐射构造所制约。而安岳正处于龙女寺半环状构造和威远辐射构造之间的三级构造单元安岳鞍坡安岳县志的中部。主要为龙女寺半环状构造的影响。
县域各类地质构造,始于燕山期,定型于喜马拉雅山期。在喜山期曾受南北向反时针直扭和东西向顺时针对扭两种应力场作用,以直应力主;因应力场微弱,在县域地表呈现以北东向褶曲为主含东西、南北向、弧形等18个小型背斜、向斜,组成排列有序的水平状褶曲构造格局。其地表以褶曲为主,断裂罕见;地层平缓,倾角0°至6°,一般为1°至3°:构造简单,受力甚微,卷人不深,下至三叠系地层构造形迹已消失;新构造运动不显着,表现为大面积缓慢间歇性上升运动形成的丘陵地貌。
(二)地层展布县域地壳较薄,厚约为38至39公里。基底属川中块体,呈北东向发展,为强磁性岩块,具有古老、刚性强、隆起、稳定等特征。盖层厚约6公里,由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二叠系、奥陶系下统,寒武系,中生界地层组成。盖层的出露地层以中生界侏罗系为主,余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总厚度453.47米。出露地层按由老到新分别为:侏罗系上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下段和第四系全新统地层。
二、地形地貌
县域地貌以河谷阶地、丘间谷地、缓丘平地、浅丘、中丘和高丘等六种地貌类型为主体。其中,浅、中、高丘地貌类型面积为2197.7平方公里,约占幅员面积的81.7%,丘坡起伏20~200米,岭脊延绵,多台阶丘、方山丘、馒头状丘;河坝谷地、丘间谷地、缓丘平地面积为492.27平方公里,约占幅员面积的18.3%。县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丘顶海拔高度多在450~552米之间,中部高、两边低,形成自然分界线,分县域为西南沱江流域片和东北涪江流域片。县域海拔247~551.2米,最高处在西北部大埝与建华两乡界岭王珣庙坡,海拔551.2米,最低处在东部白水乡夏家坝琼江河出界处,海拔247米。
(一)河谷阶地分布在县境内主要溪河干流两岸,高出河面3~10米,海拔250~390米,坝宽500~2000米,延伸长度10~22公里。境内有河谷阶地120处,面积约134.5平方公里,约占幅员面积的5%。
(二)丘间谷地分布在主要溪河的一、二级支流两岸,常被丘陵包围,呈封闭状态。境内有134处,面积约118.36平方公里,约占幅员面积的4.4%。
(三)缓丘平地以宽缓丘间平地为主,其间尚存一些侏罗系砂、泥岩小丘包,相对高差20米以下,主要分布于沱涪两江分水岭缓坡面的河谷阶地,丘间谷地和高山丘顶部。面积约239.41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8.9%。
(四)浅丘相对高差20~50米,丘间谷地宽100~200米,多呈单个丘包散布。遂宁组下段泥岩为主的浅丘为馒头状,遂宁组上段砂岩为主的浅丘多为台阶状。面积约922.66平方公里,约占幅员面积的34.3%。
(五)中丘主要分布在沱江、涪江分水岭两侧浅丘或缓丘平地间,相对高差50~100米,大多由遂宁组上段地层发育而成。砂岩较厚,层次多近水平发展,形成比较宽阔的多平台丘陵地带,呈鸡爪状和串珠状分布,延伸1~2公里。面积约825.82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30.7%。
(六)高丘丘顶海拔500米左右,相对高差100~200米,由遂宁组上段或蓬莱镇组下段地层发育而成,有较大山丘和较高丘峰,多为脊岭分布。面积约449.22平方公里,约占幅员面积的16.7%。
三、水文特征
(一)水系境内沱江、涪江水系中、小支流300条。源于沱江、涪江分水岭,分别向岭西南和岭东北汇流出境。特征为溪河水系,注人沱江和涪江。
1.涪江主要支流
(1)岳阳河(岳阳溪)全流域分布于县北、中、东北部飞凤山丘岭与元秀寺坡至云峰寺坡丘岭间。主支流发源于乐至双河乡许家沟,经鸳大镇人境向东流经岳阳、城北、团结、长河土扁、姚市等乡镇,在姚市镇天鹅村出境,自云丰乡叶家湾至宁家湾一段为安岳、潼南界河,流至潼南崇龛镇葫芦坝注人涪江。南侧较大支流有城西溪、岳阳溪、石桥溪、永顺溪、团结溪、岳溪、云峰溪。北侧有通贤河及其支流天马溪。干流岳阳溪源于岳源乡倪家沟和文化乡朱家坪,向东流经城南、岳阳镇,至城北乡双河口与干流汇合;下游主支通贤河源于来凤乡蒋家牌坊,流经通贤、人和至长河土扁乡黑塘村双河口与干流汇合;其下游经姚市乡至出境一段习称姚市河。全流域面积694.63平方公里,县境面积635.16平方公里。干、支流总长108.3公里,干流长59.56公里。
(2)龙台河全流域分布于县东、东南部元秀寺坡至云峰寺坡丘岭与天锅岭至东胜场丘岭、银子岩丘岭间。干流源于县南部瓦店乡红石坝,向东北经瓦店、协和、鱼龙、横庙、乾龙、坪河、偏岩转东至龙台、白水等乡,于白水田家坝出境人潼南境,径流人琼江。干流北侧有永清溪、龙西溪,南侧有石羊河、白水溪等较大支流;石羊河西侧有高升溪、两板桥溪,东侧有林凤溪、赤云至顶新溪等支流。主支石羊河源于大足青龙场四方碑,向北流经县境双龙街、赤云、石羊、瑞云、林凤、琼江至龙台大桥与主干流汇合。全流域面积663.91平方公里,其中主干流域面积374.27平方公里,主支流域面积289.64平方公里。干、支流总长99.5公里。
(3)书房坝河全流域分布于县北部飞凤山丘岭与蟠龙河间。源出乐至漆家沟,向东北经乐至县回澜镇及县境悦来、八庙等乡,在八庙双河村汇人蟠龙河。1975年河谷建成书房坝水库。
2.沱江主要支流
(1)大蒙溪河系蒙溪河上游。县境流域分布于县西、北部雷家寨丘岭与王询庙坡至大龙山丘岭间。干流源于岳源乡三眼桥,由东向西北转西偏南经朝阳、双河(乐至)、大埝、自治、驯龙、建设、华严等乡镇,在华严镇郭家坝出境,于资中县白羊沟与小蒙溪河汇合,至蒙溪口流人沱安岳县志江。县境较大支流:南侧有龙居溪、驯龙溪,北侧有主支石湍河。县境流域面积173.64平方公里。1979年在其源头河谷建成朝阳水库。
(2)小蒙溪河县境流域分布于县西南部王询庙坡至大龙山丘岭与石景山丘岭间。干流源于大埝乡莲洞村水井湾,向西南经大埝、镇子、玉清、周礼谢家湾出境。较大支流有建华溪、千佛溪、拱桥溪、鱼龙桥溪、玉清溪、宝华溪、文峰溪。县境流域面积161.03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