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清流河系清流河上游。县境流域分布于县西南石景山丘岭与双堡寨丘岭间。干流源于文化镇唐家石坝,向南经文化、九龙、清流、天宝、天林等乡镇,于天林代家桥出境,至石子镇(内江)松林坝与小清流河汇合,于内江卑木镇大河口流人沱江。较大支流有九龙溪、大平溪、天林溪、南熏溪、兴隆溪、左家坪溪、护建溪。县境流域面积329.1平方公里。
(4)小清流河大清流河主支。县内流域分布于县南部双堡寨丘岭与伍堡寨丘岭与伍堡寨至沙田坡丘岭间。干流源于两板桥乡易家沟,由东向西转西南经两板桥、白塔寺、高屋、李家、元坝、努力等乡镇,于努力大埝冲流人内江县。境内较大支流有千工溪、桥亭溪、和平溪、元坝溪、安仁溪、高屋溪、龙王冲溪、回龙溪、罗埝溪、大埝冲溪。县境流域面积221.2平方公里。
(二)水位县境溪河汛期为5至9月,汛期水位涨快落快变化幅度大,涨水面流速小,6至8月洪峰频繁。枯水期在10至次年4月,枯水位变化小,12月和1月水位最低。经1989年实测,大蒙溪河出口洪水最高水位10.63米(7月),枯水最低水位0.43米(12月、1月、2月),变差10.20米,全年平均水位3.84米;龙台河下游洪水期最高水位14.31米(7月),枯水最低水位1.02米(12月、1月、2月),变差13.29米,全年平均水位3.91米。
(三)泥沙1986—2005年全县溪河年平均含沙量为1.52公斤/立方米。
县境泥沙流失量,沱江流域大于涪江流域。溪河输沙量每年5月、6月汛期始增大,最大在7月、8月,最小在12月、1月、2月。
(四)水能资源
1.水能
2.水面
县境内各类水体最大水面共2.85万公顷,占县域面积的14.7%:可养水面2.23万公顷,占最大水面的78%。
3.地下水
县境西部地区地层多为遂宁组下段裂隙发育,藏水量较多,其余地区地层多属遂宁组上段和蓬莱镇组,藏水量较少。
蕴藏量境内地下水永久资源(静储量)为5~7亿立方米,地下水天然资源(动储量)为7428万立方米。其中涪江流域为3471万立方米,沱江流域3957万立方米。
可开采量地下水可开采系数为0.7,可开采量为5277万立方米。其中沱江流域为2771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可开采量为2.51万立方米/年。涪江流域为2506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可开采量为1.58立方米/年。
(第二节)气候
县域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影响,形成冬干少雨;夏季受暖湿的太平洋高压和西伯利亚冷气团的综合影响形成旱、涝交替的气候特点。春末夏初是南北气流交替季节,西北干冷空气流减弱,南方暖湿气流逐渐加强,5~6月南北气流交锋形成“梅雨”天气。夏末秋初,南方暖湿气流逐渐减弱,北方干冷空气流加强,南北冷暖气流势均力敌,形成9~10月多秋绵雨。
一、日照
1986—2005年,境内年平均日照时数是1156.8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26%。近20年日照为减少趋势。累年年平均日照1185.3小时。日照变化各季明显,最多的是夏季462.2小时,比累年平均值491.4小时偏少29.2小时。冬季112.7小时,比累年平均值偏少5.4小时。春季多于秋季,春季354.8小时,比累年平均值355.4小时偏少0.6小时。秋季227.1小时,比累年平均值220.6小时偏多6.5小时,仅秋季接近历史平均水平。
二、气温和地温
(―)气温1986—2005年,平均气温17.3T,年平均最高的是1998年(18.1t),年平均最低的是1989年和1996年(16.6T)。日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94年8月5日(40.3T),超过历史最高的40.21(1972年)。1994年7月12日至8月25日长达45天日最高温度均在33t~40t度之间。日极端最低出现在1991年12月28日(—3.0T)。
(二)地温1986—2005年,平均地表温度19.7T,最高年是2001年(20.6T),最低年是1988年(18.7T)。日极端最高地表温度出现在2001年7月25日(68.2T),日极端最低地表温度出现在1991年12月28日(—4.21)。
三、降水
(一)降雨日数
1986—2005年,每年约145天降雨,年最多降雨日是1988年166天,年最少降雨日是2002年和2003年,均为129天。雨日雨量以5~9月为最多。此时段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6%左右。雨日最为典型的是1994年9月份,达22天。雨日最少月份是11月至次年3月,最为典型和危害最重的是1992年12月、2003年2月,仅2个雨日。
(二)降雨量
1986—2005年,年平均降雨量969.4毫米,降雨量呈减少趋势。年最多降雨量又主要集中在5~9月,其中5月为101.7毫米,比历年(1958—1985)平均值偏少13%:6月160.8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偏多9%:7月176.1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偏少7%:8月177.1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偏多7%:9月101.3毫米,比历年平均值偏少25%。5月、7月、9月均偏少,20年中秋绵雨发生频率偏少且偏轻。5—9月降雨量占年总量的74%,比历年平均值偏少2%。年降雨量最多的是1993年(1345.7毫米),仅次于1962年。年降雨量最少的是1997年(635.9毫米)。月降雨量最多的是1993年8月(449.9毫米)、最少的是1996年12月仅0.9毫米。
四季中又以夏季降雨最多,约占全年降雨量的53%。春季次之,占全年降雨量的21%。秋季略偏少于春季,约占全年降雨量的21%。冬季特别少,仅占全年降雨量的5%左右。
(三)降雪
1986—2005年,仅有11个年头出现雨夹雪或小雪,共30天,年平均为1.5天。下雪最大的是1994年1月18日,积雪深度达4厘米。1991年12月28日次之,积雪深度为3厘米,其余年份为0~1厘米。1988—1991年、1993—1996年属连续有雨夹雪或小雪,1986、2002、2005年为插花年有雪。雪灾相对较严重的是1991、1994、1996、2005年。
(四)霜境内霜日数不多。20年间,仅出现86天,年平均4.3天,霜日最多的是1993年(10天),1986、1987、1992、1996、2003年次之,分别为8~6天,其余年份均为5~0天。霜日最少的是2004年为0天(全年无霜)。20年平均无霜期为325天,无霜期最长的是2004年,365天(当年未出现霜)无霜冻。无霜期最短的是2000年288天。
四、蒸发量
1986—2005年,平均年蒸发量为991.8毫米(小型)。年蒸发量最多的是1997年(1149.2毫米),年蒸发量最少的是1989年(864.5毫米)。其中,出现月最大蒸发量是1997年8月(246.3毫米),月最小蒸发量是1995年12月(11.7毫米)。
五、湿度
1986—2005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3%。年最大值97%,出现在2005年1、8、9、11、12月,1994年11月、1995年12月。1988年12月次之,分别为93%~91%。其余年均在90%~87%之间。年最小值13%,出现在1997年9月9日。1990年4月7日次之,为17%。其余年份均在19%~30%之间。
六、气压及风
(一)水汽压1986—2005年,平均水汽压为208.5mP,年最大值218.2mP(1998年),年最小值为201.1mP(1992年)。平均月最大为7月(28.9mP),8月次之。1998年7月极大(30.8mP),1996年7月次之,其余年份分别在29.4mP~26.9mP之间。平均月最小为1月,仅8.4mP。
(二)气压1986—2005年,平均气压为975.7毫巴,年最高值1005.4毫巴(1986年3月1日),年最低值950.2毫巴(1991年5月24日)。
(三)风1986—2005年平均风速1.6m/s,最大的年最大风速(最大两分钟平均风速)为11m/s(1990年11月)。20年间,出现瞬间极大风速(极大3秒钟瞬间风速)达到或超过25m/s的是1999年8月2日和1993年4月25日。
2.最大风速的风向不止1个的,记n个;3.最大风速出现月份为3个月份或以上的,记n天。
(第三节)气象
一、气象监测
安岳气象局自1988年1月1日0时起在县城龙王庙(铁锋路621号)龙鼻眼坡顶新站址作正式观测记录。观测场海拔高度338.4米,方位:东经105。21’、北纬仍是30。07’。
观测人员分别于每日08时、14时、20时(北京时)作三次定时观测,02时由自记记录代。1998年增设“9210”地面卫星气象信息单收站全套设备。2004年9月,开工建设自动气象站和现代化观测场,配备自动气象站全套仪器设备。2006年1月1日正式启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记录。
二、天气预报
全县天气预报工作自建站至2005年一直进行。1986—1997年,制作天气预报,用电话传递给广电局播送。1998年,开始每日按时将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稿件送县有线电视台制作成电视节目,每晚两次播出。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相关部门及69个乡镇发布旬(月)《天气预报》。将出现暴雨、大风、冰雹、寒潮低温、连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或有利于人们生产生活的连晴天气,书面发送领导机关相关单位。90年代以后,还通过固定电话、寻呼机、手机短信向单位及个人发布天气情况。
三、人工降雨
1989—2005年,每年均开展人工增雨、人工防(消)雹作业。县政府于1995年和2003年配置高炮牵车、轻型火箭运载车各一辆。并抽调民兵高炮操作人员,开展人工降雨防雹工作。在干旱发生最重的1990、1993、1994、1997、1998、1999、2001、2002、2004年的九个年份中的3~10月,不分昼夜守候在龙台、兴隆、周礼、白石岩等地开展人工增雨。1989—2005年,发射人工雨弹近万发,促进作业年份年均增加降水100毫米,约占自然降水的10%左右。
(第四节)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