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安岳县志(1986——2005)
2380700000121

第121章 教育(4)

1999年9月,四川蓝剑集团捐资1.2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26名。10月,安岳中学高99级孤儿余晓庆被大学录取无钱上学。县妇联、团县委、县民政局、县安中校、县教育基金会、大埝乡政府共捐款1.7万元,资助余晓庆上大学。

2005年秋季开学,县委书记陈启贵、县长毛绍百和其他县领导率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负责人分赴22所基层学校,慰问一线教职工,用3万多元资助63名贫困学生。李家中学、龙台中学、兴隆中学、周礼中学的师生捐款2.6万元帮助贫困同学。李家中学高77级学生廖新生(美国生物化学、哲学博士、肿瘤专家、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每年资助母校高三贫困生2~3名,每人每年2000元,直到大学毕业。县扶贫办支付20万元,资助134名大学贫困新生。

2005年创维集团与省栋梁办公室出资2万元,资助20名被大学录取的贫困生。省残联出资1.54万元资助30名残疾儿童。东莞市飞尔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表示,从2004年起,每年捐资6000元资助安岳县中小学贫困生17名,直到大学毕业。

三、助学工程

县工会从2003年开始实施对困难职工子女“救学帮扶”工程。对特困职工子女发放了“人学帮扶卡”,每年基层工会推荐,县总工会确定80名特困生,义务阶段免学杂费,非义务阶段半免学杂费。

2004年起,县民政局启动了“城镇低保贫困大学生救助”工程,资助了32名本科生,每人2 000元;专科生13名,每人1000元,共资助7.7万元。县妇联从1991年起实施了“春蕾工程”,捐资41.92万元,对212名贫困生进行救助(也包括部分男生)。县文明办从2000年起开始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对考人重点大学的贫困生实行资助到大学毕业,每人每年资助5000元,共7人。现已有2人毕业。县工商联从1994年启动了“光彩事业”工程,通过企业、集团、个人捐资共计122万元,先后400人次得到资助。2004年,市银监局联合市团委资助安岳中学高2007级5名贫困生,每人每期600元,直至高中毕业。县委统战部牵头,从2002年起,联系动员了全国12位非公有企业家捐资55.4万元,对87名大、中专生给予了资助。2001—2004年底,县团委启动“希望工程”。实施“爱心助学行动”、“普州希望之星助学活动”、“培养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带头人”、“光彩事业促进会”、“高三考前资助行动”、“迈普奖学金”、“娇子助学金”、“明德奖学金”,筹38.25万元资助759人次。

(第二节)捐资建校

1992年起,中国内地社会集团、企业家、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知名人士解囊为安岳教育事业捐款、捐物、捐教学设施。

(第七章)学校建设

(第一节)校舍建设

1986年,学校占地面积115.1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29.16万平方米,行政用房1.95万平方米,生活用房10.97万平方米,校办工厂农场用房3766平方米,暂借用288平方米)。校舍面积中,危房2.47万平方米,其中严重危房1.62万平方米。

到2005年,学校占地面积313.8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13.89万平方米(教学用房59.98万平方米,行政用房5.35万平方米,生活用房43.43万平方米,其他用房4.87万平方米,校办厂场用房2 709平方米)。

固定资产总值。1986—2000年为2.74亿元,2005年末为3.42亿元,其中房屋2.67亿元,专用设备4391万元。

(第二节)教学设施配备

2005年,全县体育场馆面积达标学校440所,体育场馆面积101.86万平方米。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3.66万平方米。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424所,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412所,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425所。实验仪器达标学校463所。建立校园网学校39所,计算机5827台。图书藏量236.7万册,电子图书藏量7284片,教学用录像录音带1793盘。固定资产总值2.98亿元。其中专业实验设备1 835.06万元,专业实习设备514.61万元。

(第三节)电化教育

一、经费与师资

(一)经费筹集与使用1986—1993年,全县筹集电化教育资金13.7万元,用于教育电视台,乡镇学校的电教设备、师培及教研活动。1996—2000年全县电教总投人2220万元。建计算机网络教室,装备乡镇学校计算机。

电教经费专项人账,专项管理,专项使用。

(二)教师培训与课程设置1997年举办两期电教实验人员培训班,参培130人,成绩合格的教师发给上岗证,实验人员持证上岗。1999年执行《资阳地区教育局中小学计算机装机准装条件规定》,计算机课,中学每期60学时,小学每期40学时。使用全国、全省统编教材。一类学校配备中小学微机专兼职教师2~3名,其他中小学配备1~2名专兼职教师。

2002—2005年,开设信息课的学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安有_按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列人会考考试科目,初中、小学列人考查科目,一并纳人学科教学质量评估。2001—2005年,全县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和电化教育的管理,出台规范性文件,对学校常规装备、信息技术基本条件及管理提出明确的要求。

二、电教建设

1986—1987年,建成15个农村初中实验中心,服务于48所乡初中,占全县乡镇学校的52%。1993年,全县装备初中实验室4个。小学自然实验室3个,配备了三类标准的电教设备,装备村小四类教具箱250个,教仪站组装村小四类教具箱300套。1994年安岳县教育电视台建立。1996年4月因资金、设备、人员短缺停播。1998年,全县建成实验室311间,仪器室322间。配备仪器柜2594个,实验桌凳4237组,演示台311张,准备桌322张。70%的化学实验室水到桌,电到室。80%的物理实验室电到桌,水到室。装备高完中教学仪器12所,装备初中教学仪器84所,装备小学教学仪器96所,配备村小四类教具箱816套。1998年,全县“普实”工作经省市评估验收,一次性达标。

2001年,新建6个多媒体教室,7个远程教育地面接收站,初步完成了安岳县初级中学校园网工程建设立项工作。2002年,133所学校装备计算机4618台。

2004—2005年,安岳县列为全省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县,获得中央专项资金和政府配套资金1695万元。全县建立了304个光盘播放点,93个卫星接收点,97间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并通过省级验收。

三、电教、实验应用

1996年,全县中学理化生演示实验开出率达80%,分组实验开出率为60%,小学自然演示率为93%,分组实验为83%。一类学校用电教手段上课的教师达90%以上,上电教课占总课时的10%,二类学校达60%;语言实验室的使用率达90%。

1997—1998年,实验开出率初中、小学均保持92%左右,完中96.4%,分组实验达95%,演示分组实验达99%。语言实验室使用率达90%,电教设备使用率达90%。

1999—2005年,全县开展了多媒体课件、CAI设计制作竞赛和小学语文CAI课件教学研究观摩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四、成效

截至2005年,新建计算机网络教室38间,新增计算机1021台,新建多媒体教室27间,新建地面卫星接收站7个。全县96%的中心完小以上学校装备了计算机,基本普及了信息技术教学。安岳中学、实验中学、龙台中学、兴隆中学建成功能完善的计算机校园网。

中学生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及格率分别由2004年的69.2%、77.6%、64.8%上升到2005年的72%、82%、70%。2005年,参加“四川省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作品赛”,安岳县参赛作品24件,获省一等奖2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10件、优秀奖8件,名列资阳市前茅。

(第四节)排除危房

一、危房情况

1987—1989年,全县中小学校1 192所,危房面积8.58万平方米。1990年有危房5402平方米。2001、2002、2004、2005年4年中小学危房总面积38.82万平方米,其中B级危房5172平方米,C级危房7.86万平方米,D级危房25.53万平方米。

二、排危措施

(一)组织领导1988年,县成立消除中小学危房领导小组,各区、乡(镇)设立相应机构。2003年9月,成立安岳县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领导小组,并在县教育局设安岳县教育外资贷款办公室,负责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组织实施。1986—1988年,县委书记、县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教育局长分别与各区委书记、区长、分管教育的副区长、区教办主任签订1990年底前基本消除中小学危房的目标管理责任书。

(二)资金来源全县通过征收教育费附加,收取教育基金,机关、工厂、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捐助,社会捐赠,各级财政划拨等多种渠道筹集排危资金。

1988—2004年,共筹措5 566.9万元。

(三)经费使用1990年,建岳阳镇幼儿园和北坝小学,投资657.8万元。1989年,县财政制定排危单位专项资金补助标准。2001—2004年,危房改造投人资金2674.4万元。2003年全县投人排危费2500万元,2004年1392.5万元,2005年1250万元。

三、排危成果

1986—1988年,新修校舍6.22万平方米,维修校舍8.81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比例由1982年的14%下降到8%。

1989年,消除危房1.46万平方米,完成了当年的排危任务。全县改扩建校舍1.53万平方米,维修加固校舍2.07万平方米。危房总面积控制在总面积的1%以内。到1990年,全县中小学危房面积的比例控制在0.88%以内。

到2002年底,改造C级危房1万平方米,D级危房3.95万平方米,总计改造危房4.95万平方米。

2003年,县政府办公室确认中小危房改造工程项目118个,拆除D级危房4.34万平方米,核定改扩建校舍5.26万平方米,实际完成改扩建面积5.71万平方米,总投资2500万元。2004年排除危房2.97万平方米,2005年消除中小学危房4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2.5万平方米,改扩建危房3万平方米。

(第八章)教育体制改革

(第一节)管理体制改革

一、领导机构

1991年5月,成立安岳县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2001年7月,调整教改领导小组成员,并设教育指导办,2004年设教育管理组。

二、改革措施与内容

(一)分级办学1986年始,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县政府承担义务教育主要责任,负责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统筹规划;负责中小学校长、教师管理、教师工资发放,指导学校教育工作。乡(镇)政府承担辖区义务教育办学责任,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实施布局调整,改善办学条件,落实教师待遇。

当年12月,县委、县政府按照分级权限出台三项改革措施。一是校产清理登记移交。县教育局组织清理全县校产,清理登记校地115.14万平方米,校舍106万平方米。建立1176所校舍档案。以各区教办向乡政府移交,由县教育局监证,办理移交手续。二是从1986年7月开始国拨教育经费实行包干。县财政局直拨县直属学校的经费尚能落实,区乡财政管理的乡镇中小学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发放,被长期拖欠。三是教师四定。实行教师定编、定员、定量(定工作量)、定岗位。

(二)多元化办学体系1993年,实行政府办学为主,鼓励私人办学的国家政策,建立公民办共同发展的基础教育体系。2005年,全县有民办小学6所,25班,在校生1165人;民办初中6所,90班,在校生568人;民办高中1所,6班,在校生407人;职高2所,在校生769人。

(三)建立教师工资保障制2001年3月始,教职员工工资由县统一管理。县财政局将工资划转给金融机构,实行按人头上卡直发,确保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兑现了历年拖欠工资。

(四)干部制度改革2001年,高完中、教师进修校的校级领导由县委任免管理,乡(镇)初中、小学领导干部及高完中、进修校中层干部由县教育局管理、任免。2005年8月,县教育局面向全县为东方红小学、乐至街小学公选校长2名。

(五)学校布局与教师调整2001年,按小学就近人学原则,采取“分段办学、联合办学、公办改制、社会力量办学或复式班”等办学形式调整校点布局。重点调整村小和村教学点。两年内,全县减少村小195所,建成40所村级基点校,51个初中校点,28所小学与初中合并,建成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简称九义校)。新增社会力量办学30所,有学生1.1万人。2005年,组建九义校36所,保留单设初中47所,单设小学62所,建成150所示范性农村中小学(含九义校)。

同年,实施教师资格制,开展教职工聘任工作。实行教师定编、定岗、定员、工资总额包干,教师竞争上岗。鼓励超编学校的教师到缺编学校竞聘,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中心小学教师到村小任教。全县教职工由9801人(公办257人,代课教师497人,合同工47人),减为8772人,减员1448人。

(第二节)学校管理改革

一、校长负责制

1986年,学校续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1989年,县教育局在岳阳中学、周礼中学、天林中心小学,开展校长负责制试点。1993年上期,14所中小学实行此制度。次年秋,推行到全县各学校。教职工实行聘用制、结构工资制、目标责任制、考核奖惩制。

二、校务公开

2000年2月,在2所中学、1所小学进行校务公开试点。把学校发展规划、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财经收支、评职晋级、评先选优、民主评议干部等事项,通过教代会、公开栏,向教职工、学生、家长公开。次年全县学校推行校务公开制。

2005年,各类学校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监督机制。

三、后勤社会化

2003年,在5所中学、1所小学开展后勤服务社会化试点,向社会租赁、承包学校后勤设施,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2004年,全县开展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工作。

(第九章)机构与管理

(第一节)机构

一、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