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安岳县志(1986——2005)
2380700000148

第148章 传播媒体(1)

(第一章)广播电视

(第一节)广播电视事业建设

一、广播事业建设

(―)城区广播1983年,广电局新建机关楼,对县广播站中心机房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988年,全套更新中心机房录音设备,购进录音机、高档采访机,提高采访、播音质量。1990年,县政府办公室发出《关于县城机关、单位增设广播收听设备的通知》,要求各单位必须按所有干部、职工、居民都能听到县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节目的基本要求增设收听设备,不允许存在无集体收听设备的空白单位。年底,县城设有线广播喇叭300只,高频音箱100只。1991年,广电局新增调频发射机,增大信号发射功率。城区有线电视普及后,广播宣传功能弱化,加上广播网络建设与管理经费不足,城区广播大幅下滑。2005年底,县城广播喇叭已不到200只。

(二)农村广播1985年,全县筹资410万元,对岳源等8个乡站进行机房改造和设备更新。民主乡广播站安装省广播电视厅定点生产的先进控制台,成为全省第一个使用这种设备的乡站。1986年,县政府批转县广电局《关于抓紧进行整顿,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的报告》。要求区乡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农村有线广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制定全面整网计划,采取有力措施,按期完成广播整网人级、站房改造、设备更新任务。当年广播乡通率达100%,村通率97%,人户率76%。1989年,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负担原则集资整网,全县共筹集整网资金3.33万元,收取线路维修费、喇叭收听费74.6万元,完成11个乡的站房改造,20个乡实现乡村对讲。乡站整网人级、站房改造、设备更新分别达到70%、46%、32%,喇叭人户率76%。1990年,完成人户喇叭28万只,经四川省广播电视厅验收合格达标,安岳县被评为全省农村广播网技术改造先进单位。1991年,全县继续实行“财政补、集体提、农民筹、部门借、自己挣”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广播建设资金139.35万元扩建网络。乡镇站积极开展“学五马、创四好乡站”活动,服务创收11.68万元,站平1256元。民主乡站达1.15万元,被评为四川省“学五马”先进集体。当年,全县新增喇叭2.74万只,广播村通率100%,社通率92%,人户率82%。全县有收音(录)机3.6万多台。建成广播干线14.21万杆公里,主馈线使用铝包钢线。1992年,广电局继续坚持“人民广播人民办、办好广播为人民”和“三负担”原则,宣传发动群众办广播。同年5月,省广电厅授予安岳县“农村有线广播网技术改造先进集体”称号,奖现金3万元。1993年,对全县农村有线广播网进行全面调查证实:已建成的标准化农网,自然损耗和老化严重,10多个乡镇的广播通播率仅在20%~50%之间,16个乡镇的广播网络日常维护维修陷于停顿。广播网络建设资金不足,职工队伍不稳定。农网杆倒线断三分之一,严重地方80%垮塌。次年,贯彻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指示精神,不再向农民多提农网建设经费,提出“分级负责、分级负担、分级维护、分级管理、分级使用、统一技术规范”的建网机制,调动以村为单位的农网建设积极性。试用照明零线传输广播信号,节省资金80%。全县筹集资金156.2万元用于农村广播网络建设,喇叭人户率提高到82%,新增人户喇叭27234只,占市广电局下达任务数的13.6倍。153个村安装“零线广播”,19个村建起村广播室。1995年,县委办、政府办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广播网建设和维护的通知》,把整网人级、改造站房、建村广播室、增加喇叭纳人党政领导政绩和目标考核。全县采用零线传输、大地土壤传输、共缆传输新技术巩固农网,喇叭人户率达到83.8%。乡镇站开展联办节目、广告、维修、经销、有线电视管理等有偿服务,年创收38.5万元。2001年,利用共缆传输重建调频广播网络,全县调频喇叭达2320只,在响率100%。2005年,因电视普及,广播逐渐跨网,仅有通贤等少数乡镇保留广播网络。

(三)广播电视差转台1985年,全县筹资34.7万元扩建电视差转台。次年,完成铁峰山调频广播台和电视差转台铁塔建设。千佛、石板调频广播差转台建设同时完成投人运行,可让51.2万人收看电视转播节目。同年,对李家镇等几座小型电视差转台进行维修,新建镇子镇等小型电视差转台,调频广播信号通过铁峰山调频台传输到乡镇。

1989年,内江市政府在安岳县千佛乡建广播电视差转台。发射天线高度112米,配置一台一千瓦分米波发射机和一台一千瓦调频广播发射机,广播电视的收转效果进一步改善。同年,在两板桥乡新建小型电视差转台。年底,全县有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卫星电视地面站5座,电视发射功率0.4k)W,高频发射台和转播台3座,全县电视人口覆盖率70.69%。1997年,全县有调频广播台3座,其中发射台1座,差转台2座。有调频广播发射机4部,功率0.4千瓦,传送38个乡镇。专线传输杆路248.5公里,乡以下专线传输杆路11167公里,单线15391公里。2005年,千佛和石板差转台停播,唯铁峰山差转台正常运行。

二、电视事业建设

(―)城区有线电视建设1986年,建设县城有线电视系统。次年,建成县城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县城闭路电视系统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县城分米波电视差转台,形成无线和有线转播网。

1989年,铁峰山电视差转台试播,分米波22频道直接转播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重庆电视台节目收转质量大幅提高,县城电视观众能收看多套节目。四川电视台节目源改用接收峨眉山四频道,在铁峰山、学沟湾路28号(后改为92号)设置使用卫星地面接收站。

1990年,有线电视建设完成4个系统,在建5个系统,增加用户3000户,转播6套电视节目。1991年,城区有线电视网络逐步扩大,新建10个有线电视系统,新增用户2000户。全县有电视机5.2万台,有线电视用户1万余户,城区用户能收看5至6套电视节目。1994年,县教育电视台正式开播。1996年,县城开通加密电视频道,播出节目套数增加到13套。有线电视干线向农村延伸。建成广播电视共缆传输系统13个,广播电视双人户家庭超过2000户。次年,从成都金宇集团公司引进资金,改造信号源和城区有线电视网络。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在城区的覆盖率达91%。1998年,建成广电大楼、全电脑控制的广电中心机房,建成城镇和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网。2005年,县政府办公室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有线数字电视的通知》,电力、税务系统和农村信用联社最先安装和使用数字电视。节目收看套数由模拟电视的26套增加为68套,节目音像品质明显提高。年底,全县数字电视用户1000户。

(二)农村有线电视建设1989年,有线电视向乡镇场镇和农村发展。次年,千佛等9座电视差转台建成并试播,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15座、有线电视系统15个,农村能收看到1至3套节目。1991年,长河谝乡等四个乡镇建起有线电视系统。1993年,新建八庙等4个乡镇有线电视系统,有5个已建成的有线电视系统改换频道,增加节目,新增有线电视用户909户。次年,全县各乡镇建系统32个,发展用户2.5万户。1995年,按照“共星覆盖、共站接收、共缆传输、共同人户、共同繁荣”方针加快发展,17个乡镇场镇建起300MHz、550MHz邻频传输有线电视系统,发展用户1.35万户。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覆盖率分别达到36%、64%。有线电视用户2.5万户。同年,大平乡共缆传输试点成功。次年,建成共缆传输系统13个,广播电视双人户家庭760户。

1998年国家广电总局提出在2000年底前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次年58个乡镇与县局进行光纤联网,光纤干线达550公里。中央、省、市、县台电视信号覆盖全县城镇、乡村。8月底,全县光纤电视“镇通”工程全面结束。12月底县境内架通县局播出前端联接乡镇和行政村的光纤干线800公里,乡镇与县实现光纤联网,有线电视用户超10万户。省委政研室1999年第20期《情况与建设》专题反映安岳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带来良性效应。省广电厅副厅长王均、张翊视察安岳县,并将经验在全省推广。《四川日报》、四川卫视报道安岳。剑阁等十几个县市领导和同行来安岳参观。2000年初,召开全县“村通”工程动员大会。永清第一个实现“村通”。同年末,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100%,村通率80%。各乡镇共安装光缆干线860杆公里,电缆主干线3000公里,人户电缆8600公里,安装各类电杆6000余根,广电用户12万户,电视节目22个频道。全县农村新增电视机2.9万余台,县广播电视局年上交各类税金较往年增加50多万元。到2002年,累计架设光缆1500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18.43万户,人户率41.3%,村通率98.4%,社通率87%。2004年,新敷设乐至一安岳数据机房及各片区至宽带用户的光缆80杆公里。2005年,全县有线电视用户19.2万户,人户率42%,村通率98.7%,社通率90%。

三、网络多功能开发

1997年广电局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络资源进行多功能开发,开办点歌和广告业务。2003年底投资200多万元建起广播电视宽带城域网。2005年底,安岳广电宽带网有用户1000余户。

2001年11月4日,安岳广播电视台正式开通互动点播频道,开办互动点歌、点小品等业务,电视观众可以用固定电话点播。2005年11月,安岳广播电视台将互动点播频道升级为公众信息频道,为电视观众免费提供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信息点播业务,电视观众可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通讯工具点播,点播量增加。

(第二节)广播电视宣传工作

一、广播宣传

1986年,县广播站分早、中、晚三次播音,时间由每天5.5小时增加到7小时,自办节目3小时。播音频率为102.2兆赫和157.5兆赫,发射功率为0.05kW,服务半径为35kM。县广播站加强精神文明宣传。请县委、县政府及部门领导上广播发表讲话100多次。现场报道、口头报道、录音新闻数量增加。全年来稿总数13014件,播用5471件,编印《一周要闻》52期。广播专题节目增加到12个:《对农村广播》、《法制园地》、《计划生育》、《学习节目》、《党的建设》、《广播论坛》、《安岳民兵》、《少儿节目》、《妇女生活》、《青年之友》、《内江各地》、《广播讲座》。节目与单位联办,联办单位31个。广播宣传把握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脉搏,宣传报道形势、经济建设成就、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方针政策及动态,向农村听众传播丰富信息和实用技术。1988年,广电局贯彻《全国新闻改革座谈会纪要》,拟订《深化广播新闻改革的意见》。与县体改办合办《安岳在改革中前进》专栏,与县委宣传部合办《厂长经理谈改革》。开辟新栏目《改革十年》、《热门话题大家谈》。1989年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宣传制止社会动乱,维护安定团结,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的光辉历程及四十年的巨大变化,宣传安岳县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同年,89个乡广播站开办自办节目:《本乡新闻》、《计划生育》、《农业科技》、《为你服务》等。1990年,充实调整县电台节目,开办《安岳新闻》、《简明新闻》。乡镇广播站节目进一步丰富,58个村广播室办起《本村新闻》。次年,广电局按照内江市广播电视局制定的《对全市各县、区广播宣传事业实行奖惩挂钩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要求,与市广播电视局签订《广播宣传事业目标管理责任书》,对县电台节目进行充实和调整。同年,县电台每天播音3次,播音时间6小时20分钟。联办专题节目19个,联办单位增加至40个。全年组织广播稿件1.55万件,用稿9419件,向上级广播电台和报刊送稿450件,被采用245件。1988年,高升乡广播站郑帮远制作的一组《赶场天》节目,在全省首届乡镇节目大赛中获金杯奖。次年,同一人制作的节目再次获金杯奖,成为全省第一个两连冠。

1992年,增加理论及文艺节目。电台每天播音时间增加到7小时零5分,自办节目时间增加到3小时40分,全年组稿1.55万件,用稿8065件。成功举办党的十四大专题节目报道、20个乡镇企业系列报道、10名优秀企业家专题报道。1995年,电台与52个单位联办专题节目,绝大部分乡镇站完整转播上级各台节目。1997年,电台完整转播中央、省、市电台节目。自办节目开设《商品与市场》、《企业天地》、《农家百事》栏目。播发“深切怀念邓小平”系列报道15条,“庆七一迎回归”系列报道45条,“喜迎党的十五大”专题报道22组。县电台在广播宣传中,由转播为主逐步转变为自办节目为主,设置新闻、教育、知识、文艺、服务五大类节目,并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广播宣传,组织联办节目。1998年后,有线电视大发展,广播宣传力度减弱。

二、电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