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安岳县志(1986——2005)
2380700000024

第24章 农民(1)

(第一章)农民劳动

(第一节)田间劳作

一、整地

80年代前强调精耕细作,多犁多耙,深耕深翻,整细整绒,投人大量人工畜力整地,畜力不足时,还以人代牛拉犁耕地。80年代后逐步推广少耕免耕,保护耕作层和土壤结构,减少人工畜力。

水田耕整:80年代前,水稻收割后要三犁三耙,栽秧前两犁两耙。80年代逐渐减少犁耙次数,90年代一般只在水稻收割后犁一次禾桩田,栽秧前犁耙一次。2000年后,大多只在栽秧时犁耙一次或用锄掏平即插秧。

旱地耕整:70年代前在前作物收获后犁一次,掏平种麦或掏沟栽苕。80年代实行“旱三熟制”间作套种,不用牛耕,种小春作物在苕沟内开窝播种。冬闲时在小麦空行翻挖炕土,播栽大春作物开窝播栽即可。

二、排灌

两季田于水稻成熟后放干田水,水稻收割后及时开沟排除积水。春雨来时,抢水整干田,及时扎缺口,浆田边,积水栽秧。遇天旱,水田需提水灌溉。80年代前抽水机不足,常用木制水车提水,二三人踩一架水车提水翻田,有时多至十多架水车同时启动,逐级将河、塘水灌人缺水田内,耗用劳力较多,劳动强度也大。80年代后,机电提灌在农村普及,人力水车逐渐淘汰。

旱地遇天旱,农民多用清粪水或塘堰河水浇灌。为防旱,农民多在土边建小水池、山粪凼蓄水抗旱。

三、播种

农民注重按季节播种,播种和前作物收割紧紧相连。春末夏初,抢收小春作物、抢种大春作物,秋季抢种晚秋作物,初冬抢挖红苕、抢种小春作物。

四、施肥

80年代以前,冬闲将阳沟、阴沟污泥掏出晾干整细,贮于粪棚与柴灰一起用人畜粪堆沤成“干粪”作底肥,将人畜粪泼洒人田中叫“打冬粪”。收集植物茎叶和人畜粪一起沤泡在土边“山粪凼”作“泡青肥”,割黄荆、马桑等野生灌木踩人田中,叫“压秧青”,铲草皮作“堆堆肥”。播种前施底肥,苗期施促苗肥,生殖生长期施攻苞(玉米)、攻桃(棉花)、攻苔(油菜)肥,抽穗(禾谷类)、见絮(棉花)施壮果肥。80年代后,化肥用量增多,积造施用农家肥渐少。多将肥料集中于播栽时施用,实行“一道清”的逐渐普及。玉米、棉花、油菜等需多次追肥的作物逐渐减少追肥次数。豆科作物只施一次过磷酸钙。

五、中耕

80年代前,水稻薅秧2~3次,后减少薅秧次数,90年代后多未薅秧,但要清除稻田中稗子。旱地作物生长期都要中耕、除草、培土上厢,棉花中耕多次,后中耕减少,或不中耕。90年代后,水田旱地多用除草剂除草。

六、施药

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主要采用化学药剂,农民多背喷雾器喷施。80年代后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逐渐禁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逐渐增多,施药次数减少,安全程度提高。

七、收割

80年代前,收割水稻用拌斗,小麦割后担回院坝铺在硬化地面上用链盖打,油菜割下晾干就地铺晒席或塑料布用链盖打。后打谷机逐渐普及,动力逐渐由人力、柴油向电力转变,收割水稻、小麦等改用脱粒机械进行。作物蒿秆多作畜类饲料(稻草、红苕藤等)、燃料(麦类、玉米等秸秆)。水田中作物蒿秆如稻草、油菜秆就地腐烂肥田。

(第二节)基建劳作

80年代以来,农民从旧房中迁出建新房的增多。建房多靠自己劳动,或与亲戚邻朋换工互助。先思谋筹划,积蓄资金,筹备建材,选址,批地基,请有经验的工匠帮助规划设计。开工后请石匠采石,购买木材、水泥、河沙、砖瓦等材料,请车辆运输,请人抬石头,搬运建筑材料,请工匠施工。施工中既参与劳动,又烧茶递烟,办酒菜招待工匠,还要看管工地,上梁、竣工、吃开锅饭办筵席庆贺。责任地到户后,各家建晒坝、山粪凼、蓄水池等用于晒粮、施肥、浇灌等。

(第三节)家务劳作

一、备办人畜用水

煮饭、洗衣、淘饲料、冲洗圈舍、人畜饮用,历来多是担井水或河水、田塘水。也有直接在井边、河里、田塘清洗的。遇天旱常生活用水短缺,大旱时须半夜下井等水。90年代后,政府补贴打井,开采地下水解决农民饮水困难。部分农民安装电动水栗抽水进屋,用水较前方便。

二、备办燃料

80年代前,农村林木少人口多,猪多熟喂,需燃料较多,常常短缺。农民多到集镇购买散煤或蜂窝煤,有的用板车到大足等地煤矿运煤,农家妇女儿童上山拣柴作燃料。后森林植被逐渐恢复,树桠脚山柴,农作物蒿秆增多,饲料多改为生喂,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大多农户燃料基本够用。少数农户烧蜂窝煤、液化气、沼气。

三、煮饭做菜

一般一日三餐,早饭多吃稀饭,午饭吃干饭,炒几个菜,或以泡菜佐餐,晚饭多吃面条。打谷子、抬石头等重活要“吃茶”,即在早午饭之间,煮点醪糟蛋或面食之类加餐。时鲜菜蔬自己种植,现吃现采。还将大头菜、青菜、豇豆等做成咸菜,萝卜、生姜、辣椒等做成泡菜,萝卜、胡萝卜晾成干菜,部分农妇还腌制生鲜肉、酸鲜鱼、豆腐乳、豆豉、水豆豉、酱海椒等。遇家人生长满日、红白喜事,宴客数桌至数十桌,则要杀猪宰鸭,提前备办酒菜,请人帮厨备好酒席。有的也去场镇酒店饭馆包席。

四、加工粮食饲料

历来农民用擂子、碾子、碓窝将稻谷加工成米,用石磨将豆麦磨成面。60年代后,打米机、粉碎机加工粮食和饲料的“加工房”渐多,80年代不出村,90年代不出社即可加工粮食饲料。2000年前后部分农户购置小型多功能电动粮食加工机械,多自用,也代人加工。

五、缝制浆洗衣被

80年代前,农民多自己缝制或买布到裁缝铺加工衣被,纳鞋底作布鞋、鞋垫、编织线衣供家人使用。80年代后多到服装店,或赶转角场的流动摊点购买现成被子、衣服、鞋袜。衣被洗涤多由妇女操作,在院内洗衣台上搓、刷,到池边、河塘边清洗,80年代后,部分农民用洗衣机洗涤。

六、饲养畜禽与鱼类

农家户以养猪为主,也养牛、羊、兔、狗等家畜和鸡、鸭、鹅等家禽,还养鱼、蚕。备办青饲料投人劳力较多。80年代前,妇女儿童常找野草野菜喂猪。80年代后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加大,每天采收青饲料切细淘净加人精料和潲水喂2~3顿。农忙时多在夜间切猪草、砍红苕并洗淘干净备次日饲喂。冬初收获红苕时,将大量苕藤收回,全家动手,夜间赶工切节,青贮备用。每天给畜禽投放饲料,清扫圈舍,牛羊常上山放牧,夏季牵耕牛下河塘洗澡。80年代后,养牛渐少。早晨要开放鸡鸭圈门,黄昏要清点家禽人圈。蓄水田多养鱼,作沟厢半旱式田埂放养。养鱼要购买投放鱼苗、饲料,管水,搭棚看守,捕捞出售。养蚕要栽桑,整修蚕房、搭架、消毒、采桑叶、饲喂、除沙、上族、摘茧、出售,甚为琐碎。

七、打扫清洁

每逢过年过节,给老人过生日,嫁女接媳妇宴请亲友都要大扫除,平日经常将屋内屋外打扫干

净,保持整洁。

(第四节)购销劳作

农民多在赶场天到附近集镇购销。80年代前步行往返,肩挑背磨。后乡村道路逐渐畅通,交通工具增多,赶场多搭乘三轮车、拖拉机,捎带购销物品。农民主要出售自己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猪、羊、鸡、鸭、蛋等畜禽产品,自制的桌凳等小家具,编制的竹箩、凉席等竹器。大、小春粮食收获后,交纳公粮、统购粮,或肩挑或车运,将粮食运往粮站,等候验收。1995年取消统购,2003年免征农税后,农民免了这项负担。

农民上乡镇集市或村社销售店购买所需烟、酒、油、盐、调料、猪肉、干面等食品、副食品及嗜好品,锅、碗、瓢、盆等餐厨具,桌、椅、床等家具,衣、被、鞋、袜及肥皂、洗衣粉等生活用品,添置、修理电视机、录放机、影碟机、电风扇、电动机、抽水机、打谷机、打米机等家用电器机具,购买锄头、扁担等农具,种子、肥料、农药、菜秧果苗等农用物资,麦麸、米糠、配合饲料,小猪、雏鸡等畜禽。

(第五节)其他劳作

大部分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忙里抽闲从事以下劳作。

一、运输

部分农民购买摩托车、三轮车载客,购买拖拉机、大小货车运货。深丘乡村农民养马匹帮未通公路的农家运肥料、粮食、水泥、砖瓦等物资。场镇附近农民以架车或挑运作搬运工。

二、建筑

农民中部分略有建筑技术的石匠、木匠、泥水匠、土工,农闲到附近基本建设工程工地务工,有的经多年锻炼成为施工员、建筑商。

三、贩运

部分农民收购本地柠檬、生姜、马铃薯等水果、蔬菜销往外地,有的将外地物资运回本地销

售。

四、加工

有一定技艺的农民利用本地竹子编织凉席、炕席、箩筐、背篼,有的利用本地木材制作桌凳、锄把、扁担,有的制绳索,有的扎扫帚,有的代人包皮蛋等。

五、服务

有的农民在场头场尾替人理发剃头,有的擦鞋,有的帮旅客扛运行李,有的当厨师,帮红白喜事人家做酒席或杂工。有的农民利用自家楼房院落、果园、鱼塘,开设“农家乐”,招揽城里游客

观光、游览、娱乐、餐饮、钓鱼。

六、当佣工

部分农民到就近养殖场、果园帮业主饲养畜禽,管理果树,种植粮菜药材等。

(第二章)农民收入

1985年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人,农民收人不断增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人504元,比1985年的306元增加198元,增长64.71%。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人1 746元,比1990年增加1242元,增长246.43%。2005年,人均纯收人2927元,比1985年增加2621元,增长856.54%。

(第一节)种植收入

全县种植业以粮食为主,其他经济作物为辅。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9.76亿元(现行价,

下同),2005年49.69亿万元,是1990年的5.09倍;1990年农业产值9.07亿元,2005年22.09亿元,是1990年的2.44倍;2005年,全县粮食作物面积16.53万公顷,总产7.07亿公斤,比1990年增加0.7亿公斤,增长10.49%。经济作物中,油菜等油料作物依然占主导地位。2005年,全县种植油菜、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2.78万公顷,是粮食作物的16.83%,油料总产5.97亿公斤,比1990年增力卩7076.8万公斤,增长743.65%。

种植业中,园林水果增长较大,尤其是优质水果。1990年,茶桑果总收人1816万元,2005年,园林水果产量达到10.36万吨,产值3.08亿元,是1990年的16.99倍。

(第二节)养殖收入

养殖业是全县农村的一大支柱产业。养殖业主要分畜牧业和渔业养殖。畜牧业主要以生猪、牛、山羊和鸡、鸭、鹅、兔等家禽家畜及特种动物;渔业养殖,包括鱼类、虾蟹类、贝类、特种水产。1990、1995、2000、2003、2004、2005年全县畜牧和渔业产值(现价,下同)分别是:4.07亿元、8.48亿元、12.81亿元、18.99亿元、25.07亿元、26.12亿元。生猪生产是安岳养殖业的重中之重,曾荣获全国第二产肉大县称号。1990、1995、2000、2003、2004、2005年生猪出栏数分别是:113.24万头、122.47万头、125.18万头、153.09万头、173.07万头、193.05万头。生猪产值分别是:3.06亿元、5.49亿元、6.7亿元、9.32亿万元、13.7亿元、14.86亿元,分别增长比是:1995年是1990年的1.8倍,2000年是1995年的1.22倍,2003年是2000年的1.39倍,2004年是2003年的1.47倍,是1990年的4.48倍,2005年是2004年的1.08倍。

山羊生产发展迅速。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等年份出栏数分别为:15.96万头、25.14万头、37.01万头、46.46万头、58.85万头、63.89万头。每年出栏数比上年增长速度比分别为:57.52%、47.22%、25.53%、12.67%、8.56%。由于每年山羊出栏基数增大,其增长比例呈逐年下滑态势。山羊产值分别是:2394万元、3665万元、7495万元、1.13亿元、1.17亿元、1.46亿元。

家禽养殖: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等年份出栏数为:960.71万只、1195.13万只、1423.60万只、1560.06万只、1712.91万只、1916.85万只;每年出栏数比上年增长速度分别为24.40%、19.12%、9.59%、9.80%、11.91%。产值:2.17亿元、2.67亿元、2.93亿元、5.58亿元、6.71亿元、6.37亿元。仅2004年,全县家禽养殖人均出栏11.12只,人均收人435.53元(154万人计算)。1990年,全县家禽养殖业收人2388万元,与之相比,2004年是1990年的28.09倍。

渔业产值: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分别为:1.27亿元、1.42亿元、1.49亿元、1.61亿元、1.73亿元、1.81亿元。

(第三节)务工经商收入

一、劳务输出收入

安岳是全国人口大县,也是全国劳务输出基地县和劳务输出大县,劳务输出起步也比较早。80年代初,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县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力,政府开始组织和扶持农民向北京、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等地输出劳务,到了90年代末,劳务输出已成一定规模。据2001年抽样调查:全县劳务输出近35万人,收人6.6亿元。2002年,县委、县政府加强各级对劳务输出的领导和服务,扩大劳务成建制输出,使全县劳务输出形成独有的产业,劳务输出收人的比重占农村经济的30%以上。据统计:2002、2003、2004、2005年,全县输出劳务人员分别为34.1万人、35.8万人、38.4万人、39.2万人,劳务输出收人分别为:10.5亿元、14.3亿元、16.1亿元、17.5亿元,劳务输出收人分别是当年农业总产值的:29.69%、37.54%、33.03%、35.22%。

二、个体私营经济收入

1985年,农村改革已经从土地联产承包到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全县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有企业1433个,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到7%。随着个体经济的发展和国营商业企业的改制,全县国营商业企业大量减少,经商收人主要是个体私营经济,国营商业企业已经退出了主导地位。199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2亿元。其中,国有经济1.53亿元,集体经济1.53亿元,个体经济1.09亿元,个体工商业企业户1.02万户,消费品零售额1.0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02%。

200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9亿元。其中,国有经济1.09亿元,集体经济1.95亿元,个体私营经济7.91亿元。个体工商业企业8059户,私营企业256户,个体私营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9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