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安岳县志(1986——2005)
2380700000037

第37章 商业(4)

1986年县城有旅馆7家,从业人员101人,营业面积7370平方米,营业额49.4万元,人均劳效4 600元。当时旅馆设施简陋,加上社会人员流动量少,营业不景气。1988—1994年,按3星级标准新建安岳宾馆,总投资1100万元。挂县政府招待所、安岳宾馆、安岳旅行3块牌子。2005年,县城有民营旅馆68家,从业544人,年营业额734.4万元。旅馆设施、设备渐趋完备,有停车场、餐厅。好客房有电视、空调、卫浴间、电话。床上被单一客一换。经营规模较大的宾馆、酒楼、酒店,提供住宿、餐饮、商务、娱乐一条龙服务。用餐场所装修和设施、餐具讲究,环境幽雅舒适。

二、餐馆

1986年前,县城和乡镇均开有饮食店,设备是几张桌子几条板凳。主要供应家常饭菜面零餐。消费对象多为赶场农民。单人消费一餐几角至一元左右。80年代中后期城镇居民、单位团体,饭店就餐大幅度增加。消费结构由单一消费向综合性消费转变,消费目的由单纯消费向社交为目的转变。1986年县城经营饮食店的单位10家,从业214人,营业面积3026平方米,营业额193.6万元,人均劳效9000元。2005年县城民营饭店、餐馆296户,从业1464人,年营业额4886万元。一次能接待30桌以上客人的有7户,安岳宾馆为100桌。各中心镇三五家接待20桌以上。承接的多是婚宴寿宴答谢宴,也有会务、商务用餐。

三、其他餐饮类

(一)小吃安岳小吃遍及城乡,从品种类型上分,有蒸制品、煮制品、油炸制品、煎、烤、烙制品和其他制品近百种,经常经营的品种达30个,如千层酥、寿桃、荷叶酥、蝴蝶酥、面包、蛋糕、酸辣粉等。安岳名特小吃品种丰富,著名的有“安岳米卷”,它具有色泽乳白,质地绵软,富有弹性,细嫩爽口的特点,无论凉拌或红烧都是鲜美可口的佳肴。素有“米卷似白玉、绵软犹如絮、细嫩味鲜美、全川有名气”的民间赞语流传。名小吃还有糯米酥、鸳鸯苕饼,吊浆果子等。安岳传统名小吃,历史悠久,人人喜爱,小吃的年销售量50万元以上。

(二)火锅20年中安岳火锅的形式、种类、质量不断发生变化,其趋势向多样化发展,不但注重口味,气氛,而且讲究营养卫生,形成独特的火锅饮食文化。1983年以后,安岳火锅兴起并日渐红火,小四川火锅较有名气,经营品种达30多个。年营业额30万元。2005年县城火锅230多家,从业920多人,总营业额828万元。

(三)水吧1989年安岳出现水吧。2005年县城有水吧4家,从业60人,年营业额120万元。水吧的经营方式是喝红酒、“洋酒”、啤酒和伴以唱歌、跳舞等休闲娱乐方式。

(四)夜啤1989年,夜啤市场在县城小西街兴起,继后发展到西大街、顺城街等街边小巷和闹市区,全县乡镇也逐渐兴旺起来。凡是晴天,每天晚上8点以后就摊位林立。夜啤各摊位以啤酒、田螺、海螺、龙虾、卤菜、花生、小炒恭候客人。2005年,县城有夜啤摊位105个,从业200多人,年销售总额378万元。

(五)刨冰1987年起,每年夏秋时节夜晚,常名桥、南门桥、广场、紫竹公园等街边、巷口、闹市区,摆满了刨冰摊位。刨冰品种丰富,各摊位备有水果、红糖、薄荷、草莓、雪花等刨冰,2005年县城有刨冰摊位110家,从业230人,每年喝刨冰人数达30余万人(次)。1990年后各乡镇也逐渐出现刨冰摊位,2000年后生意逐渐兴隆。

(六)茶馆“文化大革命”中安岳取缔城乡的茶馆,到1986年,城乡茶馆不多,县城仅10余家。2005年,全县城乡茶馆达数百家,仅县城就130多家。从业人员由1986年的20多人增加到500多人。安岳茶馆格调也多种多样,高档次的尤富现代气息,清幽豪华,注重品茗环境的营造,讲究茶的营养卫生、文化氛围、文化品位。更强化了茶馆的社会功能、休闲功能、信息功能、审美功能、教化功能和餐饮功能,赢得了老、中、青年人的青睐。安岳人饮茶兴趣浓厚,有的清晨五、六点钟到茶馆饮茶,直到晚上月出仍拥杯在手,品茗聊天,乐不思寐。别具一格的盖碗茶和饮茶习俗,体现安岳人特殊的生活情趣。

(第二节)照相修表理发

一、照相

1986年,10个区所在镇各有1家照相馆。县城经营照相业务的馆点4个,从业29人,营业面积460平方米,营业额19.5万元,人均劳效3900元。90年代市场竞争趋激烈,原有照相馆设备设施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多歇业关门。1995年营业馆点1个,从业5人,营业面积80平方米,营业额2.1万元,人均劳效4200元。1996年照相业务主要由民营照相企业经营。2005年,县城有民营照相业主12户,从业36人,年营业额40多万元。全县乡镇发展民营照相业务100余家,各乡镇均有1~2家,龙台等中心镇有4~5家。80年代照相以黑白为主。90年代中后期彩色照相发展迅速,县城有4家开展彩色照相、冲印、扩放业务。婚纱摄影兴盛,数码相机开始普及。

二、钟表修理

1986年,各中心镇均有1个钟表修理店点。县城有集体性质店点2个,从业7人,营业面积35平方米,营业额2.7万元,人均劳效3900元。1996年,全县钟表修理店点全转为个体经营。2005年,县城有个体修表户15家,从业15人,年营业额21.6万。修理传统的机械表,也修占消费主体的电子表。

三、理发

1986年,全县城乡均有理发店,多从事传统理发。县城5家理发店,从业59人,营业面积338平方米,营业额12.66万元,人均劳效6000元。2005年,全县理发业全为民营。县城有发廊、美发厅122户,从业360人,年营业额250万元。中高档发廊装修、设施讲究,人员专业。

(第三节)家政中介信息服务

改革开放后,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家政清洁、商务中介、商品信息服务发展迅速。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县城有28家。

(第七章)外贸和专卖

(第一节)外贸出口

1986年,安岳出口商品有丝绸、肠衣、兔毛、牛羊皮、棕树籽、细竹席、竹简、灯草席、棕片、干海椒、羽绒、南瓜籽、棉秆麻、人发、柠檬、柑桔、珍珠、猪蹄筋、白云豆、半夏等20多个品种,丝绸、土产、日杂为大宗。全县外贸出口总值1392.89万元。其中,丝绸67.2%,土产品13.99%,日杂品10%,畜产品8.07%,中药材0.74%。

1987年,外贸企业体制改革,改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外贸收购转人市场调节,浮动议价。外贸产品收购、出口、创汇额下滑,全年仅收购、出口242.95万元。1988年,县政府发出《关于外贸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县境内所属外贸出口货源,由各创汇出口企业负责收购,县上统一出口。县政府将市政府下达的出口创汇指标396.74万元分解到县对外经济贸易公司、县蚕丝公司、县供销社、县粮食局、县畜牧局、县医药局、县邮电局7个创汇单位,实行经济承包。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实行企业“外贸自营出口”政策。外贸出口业务由各出口创汇企业自寻顾主,自主经营。1992年,县籍农民姚永钊与哈萨克斯坦何尔文合资创办县内首家自营出口创汇企业四川安阿生物制品有限公司,1997年公司倒闭。1997年8月,国家外经贸部批准安岳县对外经济贸易公司获综合进出口经营权。2002年2月,锦绣丝绸厂获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的蚕丝类产品自营出口权。5月,与印度客商签订并实施出口白厂丝9.1吨,13.7万美元的销售合同。第二年,全县外贸出口获权企业共5家,出口生丝、绸缎、海椒、柠檬系列、半夏、摩托车配件、生物肥料等。2005年,有综合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4家:四川省安岳汽车水栗厂、安岳县锦绣丝绸厂、四川省特丽达实业有限公司、安岳县帛秦工贸有限公司。年出口创汇1100余万美元。其中,丝绸800万美元。

(第二节)烟草

1983年12月,安岳县烟草公司成立,全县烟草专营业务由糖酒公司划人烟草公司。同年,戈ij人卷烟598.49(1/5)万箱,商品总金额37.94万元。以后,烟草业务年度调销计划由上一级烟草主管部门下达,公司分别下达到各批发部及暂代批发点,分月实施,季度检查、评比,年度按量化指标考核。

一、购进

1983年12月至2005年底,地产卷烟购进地点分别为成都卷烟厂、什邡卷烟厂(含光明雪茄烟厂)、四川卷烟厂、宜宾卷烟厂。省外卷烟均由分公司组织调拨,统一分配,实行计划衔接送货制。共计调人卷烟45.76万箱,雪茄卷烟1.08万箱。

二、销售

80年代后期,卷烟批发、代批发业务主要委托供销社各副食品店代理。川烟销售占70%。零售业务主要由糖酒公司、蔬菜公司各零售门市、各区中心供销社、乡供销分社及其所属双代店和私营个体商店、街道企业、乡镇企业承担。有国营14户,集体323户,个体416户。90年代,卷烟个体经营户快速增加,卷烟零售商店、摊点逐年上升。1996年3月,烟草公司终止与岳城、通贤、龙台、石羊、李家、周礼中心供销社副食品店委托暂代、批发卷烟业务。同时在10个区设批发站。2000年以后各年份销售均在2万箱以上。2005年,设立岳阳、龙台、李家、周礼4个市场经理办公室,管理辖区卷烟批发、零售业务。将3088户零售经营户纳人户籍化管理,公司实施电话订货、网上配送、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的营销模式。

(第三节)食盐

一、购进

1986—2005年,全县食盐调进由省盐业总公司下达调运计划,实行计划调人。自贡、蓬莱(大英县)、资中、荣县等地,年均调人原盐7542.7吨,20年共调人原盐15.09万吨。另调人加碘食盐2.3万吨。

二、销售

80年代中期,食盐批发业务继续由盐业公司委托县供销社及所属各基层社代理。由各中心社、分社、双代店和个体商、街道企业、乡镇企业构成零售网点。1986年,代理批发和从事食盐业务的网点1093家。其中,中心供销社10家、分社108家、双代家767家、街道企业22家、个体工商户186家。90年代以后,按照《四川省盐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全县办理代理批发许可证118件,零售许可证1682家。

1986—2005年,全县盐品销售品种有食用散盐、小袋精制盐、加锌、铁、核黄素盐、加碘盐、肠衣盐、工业用盐、调味盐、腌制盐、泡菜盐、浴足盐等。1986年10月,从自贡调人小袋精制盐8吨,在县内销售,结束散盐销售历史。向县内丝厂、制药厂、植物油厂供应锅炉软水工业盐。皮革腌制加工用盐。1990年,开始销售锌、铁、核黄素盐、调味盐、腌制盐、泡菜盐、浴足盐等。1992年6月,首次调进加碘盐在全县推广销售,年销287吨。1995年3月,县政府发出《关于碘盐供应和管理的通知》后,全部销售加碘食用盐,未加碘盐一律不准上市销售。

(第四节)酒类

80年代,散装白酒、瓶装白酒、果露酒、啤酒、清酒、汽酒批发调拨业务,由酒类专卖局管理,糖酒公司独家代理批发业务。零售业务由糖酒公司零售门市、供销社销售网点、个体零售商承担。销售品种有瓶装曲酒、散装曲酒、白酒、啤酒及县内酒厂自产白酒。1986年,购进酒398.5万公斤,销售405万公斤(含瓶装酒)。90年代初,县内国营、集体酒厂相继破产解体,白酒购销量有所减少。1991年,销酒345万公斤。1995年以后,购销批零体制进一步变革,个体酒类酿造企业(作坊)快速增多。1999年,购进地产白酒386.1万公斤。地产白酒除在县内销售外,还销往县外部分地区,年销售酒511万公斤。

2000年以后,酒类购销市场进一步放开,取消酒类批发、调拨业务和零售经营业务限制。到2005年底,全县有酒类批发零售经营户4200家。年购进420万公斤,销售1887.3万公斤。其中,曲酒120万公斤,小曲酒801.3万公斤,液态白酒60万公斤,啤酒900万公斤,果露酒6万公斤。

(第八章)商品储运

(第一节)储存

80年代中期以后,商业、供销、粮食等各系统所属单位仍自建或租赁专用仓库储存货物。各单位物资储存原则是保证仓储物资不受损坏和防火、防盗、防潮、防霉变、防鼠害等。2000年以后,进出安岳的公路交通更为发达,现代物流体制进一步完善,县内绝大部分企业,尤其是私营个体户根据经营状况,随时采用电话、传真等形式直接进货,并委托送货。但多数有门市经营者均设有自储仓库。

一、商业局系统商品仓储

1986年,商业系统所属各公司有仓库63个,面积1.43万平方米,容积3.58万立方米、储油罐36个,容量836吨。保管员按运货单据验收商品人库,分类存放。保管人员,根据性质,特点、体积、重量等分别堆码,人货柜,上货架,进密封室(柜),装池罐及货场堆存。安全保卫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成立有义务消防队56个,队员1225名。1992年,全系统开始实行仓库保证金制度,推行“四无仓库”建设。

1994年以后,各公司相继改制或重组。到2000年,各公司仓库随之抵偿银行贷款或拍卖,仓储工作告停。

二、供销社系统商品仓储

1986年,供销社系统各公司、分社、转运站有仓库180个,面积11.9万平方米,容积35.93万立方米。1987年,在周礼镇和大足邮亭转运站建立化肥储备仓库2个,面积4100平方米,容积8300立方米。仓储管理坚持“密封防潮,涂油防镑,防尘、防晒、防虫、防鼠”的仓储管理原贝U。严格执行商品进出仓库规章制度。开展无火灾、盗窃,无虫蛀鼠咬,无差错损失,无霉料变质的“四无”标准仓库建设。2000年以后,全供销系统经营业务萎缩,部分仓库相继出售或改作他用。到2005年底,有仓库54个,面积3.57万平方米,容积为10.78万立方米。

三、粮食仓储

1986年,粮食系统所属各站(点)共有粮仓441幢,仓容总量2.36亿公斤。此后,粮食收购量逐年增加,又在县城及部分乡镇新建粮食仓库和储油罐。到2005年,全系统仓库总面积13.29万平方米。1993年,四川安岳国家粮食储备库成立后,在县城郊区八里沟修建粮食仓库。到2000年,建成粮仓18幢,容量3.51万吨、油罐12个,容量273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