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论语与算盘
2384000000009

第9章 仁义与富贵(1)

正确的生财之道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实业呢?不错,社会中的工业、商业等以赢利为目的的事业都是实业。如果工商业没有增加财富的功能,那它的存在就没有任何价值,也不会带来公共利益。不过话说回来,工商业者一味地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不管他人的死活,那结果又将如何呢?这很难说得清楚。但如果真如上文孟子所说的“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奇不厌”等等。

(《孟子·梁惠王上》)我认为,真正的生财之道要是不以仁义道德为基础的话,那是决不会久远的。当然,这样搞不好也会让人产生轻利、不顾人情、超然世外的观念,可坚持这种观念又未尝不可呢!但世人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长此以往,仁义道德就会被忽视。

一旦道德缺乏,那社会就必将衰落。

再说就要触动学者们的痛处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中国),那时的学者们也倡导用仁义道德来治国,然后推行富国强兵的策略,可他们仅限于空谈,将利益完全抛弃掉。结果,宋代末年战乱不断,最终由元取代了宋。因此,利益和仁义道德相互协调,空谈仁义的理论只会产生负面效应,不仅会减弱物质的生产力,还会挫伤国家元气,最终让国家走向灭亡。

说到以求利为目标,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他人的死活的事例也有不少。现在邻国的某地就正面临着和当时宋代相同的境遇。部份当权者不管他人如何,不管国家怎样,只要自己没事,对自己有利就好,甚至于连政府是怎样丧权辱国的也不在乎。

宋代偏重于空洞的仁义道德理论,致使国家灭亡,可现在因为利己主义而岌岌可危的国家也不在少数。总之,必须要协调好利益与仁义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个人才能各得其所,发财致富。

比如,经营石油、制粉,或者人造肥料等行业,如果没有追求利益的观念,一切听之任之,那事业也不会有大的发展,财富也不会有所增加。如果一项工作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也不管它是赔是赚,觉得对自己毫无影响,那这项事业也是不会有所发展的。

反之,如是自己的事业,就会尽心尽力使其获得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人人脑海中都有为自己牟私利这种错误观念,那结局也必然是大家都将陷入悲惨的境遇里,无一幸免。也许在过去落后的年代,能侥幸逃过一劫。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一切事物都要按规矩来,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每个人遇事都先想着自己,那社会就要乱套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火车站检票口,如果大家都想先过去,那么狭窄的通道就只能是你挤我,我挤你,结果就是谁都过不去。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人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要从集体的利益出发。

我所希望的是,人都要有追求利益的想法,与此同时,追求利益必须要与仁义道德相符合。否则,会像上文提到的中国宋代一样,陷入衰落。如果欲望违背了道理,那结果就是“不奇不厌”的可悲结果。

正确看待金钱(一)

自古以来,有不少关于金钱的格言、警句。有首诗是这样说的:

“世人结交以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黄金被看成是支配友情的一种力量。不过,日本自古以来都是重视精神,鄙视物质的。友情被黄金所左右的这种现象,在世人看来是人心的一种堕落,让人寒心。可是,这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例如,开联谊会聚餐,这个过程能增进友情。又如,对于久别重逢的老友,要是不用酒菜招待,似乎很难畅所欲言,而这些都离不开金钱。

俗话说:

“钱能使佛光彩夺目”,投十钱就能放十钱的光,投二十钱放二十钱的光,这账是算得明明白白。又有“有钱能使鬼推磨。

这些话虽是讽刺,不过也说明了金钱的作用之大。例如,去火车站买票,无论你是富豪还是穷小子,买了三等票,你就只能坐三等车;而买了一等票,就可以坐一等车。同样的,这也是金钱在起作用。

总之,金钱的巨大作用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但是,不管你花多少钱,也不能让辣味变甜味,却可以用无限多的糖来消除辣味。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平日里再尖酸刻薄的人,只要一见到钱,立马就能换作一副笑容可掬的模样。这样的例子不足为怪,在政界中也是屡见不鲜。

这样说来,金钱的力量还真是巨大。不过,金钱本身是无罪的,用得好与坏,完全取决于用它的人。所以,对于是否应该有钱,不能妄下结论。金钱不能辨别善恶,好人拥有了它,就变成了善;坏人拥有了它,就变成了恶,这取决于使用者的人格。我经常向人讲起昭宪皇太后御歌中的一句话:

人心不同各如面,金钱是福又是祸。

为了告诫社会上的人如何正确使用金钱,古人曾这样说过:

“小人无罪,怀玉其罪”、“君子财多损其德,小人财多增其过”。读《论语》也会看到这样的说法:“富且贵焉,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大学》里也说过: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样的警句数不胜数。

我引用这些格言警句,决没有轻视金钱的意思,只是想告诫大家,在为人处世时,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就要对金钱有清晰的认识。

过分重视或轻视金钱都是不对的。孔子说过: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孔子决不是鼓励贫穷,只是说: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孔夫子的金钱观

过去,后儒们对孔子的教义,多少有些误解,最为突出的就是对他的富贵观和理财观。在他们看来,《论语》提到的“仁义王道”与“货殖富贵”是水火不相容的。他们认为孔子的意思是,富贵者无仁义王道之心,要成为仁者,就必须要舍弃富贵的念头。可我遍查《论语》

20篇,也没有找出与上述意思相同的段落。孔子对理财、生财都只是作过一些侧面的论述,没有深入的解析。后儒们也仅是断章取义地才得出这样的结论,未能考虑全局,当然会对他的意思有所曲解。

《论语》中有一句话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有人认为,这句话就是孔子轻视富贵的最有力的证据。

其实,再仔细思考一下,就会知道孔子并没有轻视富贵的意思,只是在教导人们不要沉迷于富贵。如果凭这一点就认为孔子厌恶富贵的话,那就太荒谬了。孔子的意思是,获取不义之财,还不如安于贫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值得推崇的。所以,孔子并没有轻视富贵,推崇贫穷。想要对这句话得出正确的解释,那必须要注意“不以其道得之”这句话。

还有一个例子,也是出自于《论语》,是这样说的: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这也是经常会被误解为轻视富贵的典型。其实,句中也丝毫没有轻视富贵的意思。上半句的意思是,只要是正当的方法,又能够获得财富,即使再卑微的,类似于马夫这样的事,我也愿意去做。而下半句是在说,如果是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我宁可不要。所以,孔子并不是在轻视富贵,而是鼓励要用正当的手段谋取富贵。

孔子为了致富,甚至可以去做执鞭的马夫,这点肯定会让大家目瞪口呆,大吃一惊。但事实就是事实,这就是出自于大圣人孔子之口,毋庸置疑。然而,孔子说的富是指正当的富,对于不义之财和不合理的财富,他是之以鼻的。可惜的是,后儒们却曲解了孔子真正的意思,说到富贵功名,不管善恶,一概而论。这样的结论也未免太轻率了。

要知道,合乎正道的富贵功名,孔子也是会积极争取的。

扶贫事业

我一直认为,扶贫事业与其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还不如从经济的视角去看待。发展到今天,我认为还可以上升到从政治的高度来对待。前几年,我有一位朋友出国考察,我也曾给予他资助。在他为期一年半的考察时间结束后,一回到国内,我就召集了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来听他的报告。他说,英国在扶贫这一事业上,几乎花费了300多年时间,才有所成效。丹麦做得要比英国好一些。其他的如法、德、美等国也正在花大力气去解决贫民的问题。我想,有了这些前车之鉴,我们应该能做得更好。

在会上,我也向我的朋友们阐述了我的个人意见。我说:

“不管是出于人道主义,还是从经济层面出发,救济弱者都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而且从政治的角度来说,也不应该忽视对弱者的保护。当然,我们的救助也不是让这些受助者游手好闲,这就要求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像减轻与一般平民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租税,解除食盐的专卖等这样的举动都是不错的方法。这次的报告会是在中央慈善协会的支持下召开的,大部分的会员都表示理解我所说的话,现在,大家要做的就是研究具体的方案,并着手从各个方面展开调查。

即使个人财富是经过千辛万苦积累而来的,但仅把这些财富当作一人所专有,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如果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积累不了这些财富的。要是没有国家、社会的帮助,你如何能获利,如何能生存,更别提积累财富了。因而,一个的财富越多,也就意味着他所受国家的恩惠也就越多,为了报答社会,扶贫救济这样的工作也就成了理所应当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尽力。正如孔子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意思是说我们越是爱自己,就越应以同样的爱心来回报社会,社会的富豪们应该都明白这一点。

今年秋天,陛下洪恩浩荡,特意下旨为贫苦人民颁发救济慰问金。

对于陛下的恩典,富豪们也应该做点什么来酬谢圣恩,哪怕只能回报万分之一也好,这个问题也是我这三十年来的夙愿,如今终于有机会实现了。在听到圣旨的那一刻,我顿感日本扶贫事业的前途一片光明,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同时,我也正在想什么样的救济方法才是最恰当的。那种让乞丐骤然变成富人的方法是万万不可取的,不然,慈善就不是慈善,救济也不是救济了。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有的富豪沽名钓誉地致力于慈善事业只是出于一种目的,这也不是我想看到的。

总之,为了感谢陛下的宏恩,富豪们应该把回报社会作为一种义务,同时,这也是在为维持社会秩序、确保国家安宁作出贡献。

正确看待金钱(二)

陶渊明的一首诗中曾经说过: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朱熹也有警句:“青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以上这些话都是在告诫我们,尤其是青年人,要珍惜时间,切莫沉溺于空想和诱惑,因为时间一晃而过。如今的我也经常感慨青年时代真是过得太快了,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现在想回去也是没有办法了,青年朋友们要引以为戒,不要重蹈我们老一辈的覆辙。青年人的勤奋,和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息息相关,因此,凡是想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在青年时代下定决心。

说到下定决心,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注意,尤其是在金钱方面。

现在社会的组织关系等越来越复杂,过去就有人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所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上,如果对金钱没有足够的认识,那就很容易迷失。

金钱是贵重之物,但同时也是卑贱之物。说它贵重,只因它是劳动的结晶,一物品的价格也只能用金钱来衡量。这里所说的金钱并不仅仅是金银、纸币等,而是泛指可以衡量一切的金钱,所以,金钱也可以被看作是财产的代称。

回头看看中国的古籍,大多数人都鄙视金钱。如《左传》中说:

“小人怀璧有罪”;《孟子》中引用阳虎的“为仁不富,为富不仁”等等。

阳虎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所说的话都被人们当作至理名言。此外,我们也经常在书中看到像“君子财多损其德,小人财多增其过”这样的句子。总之,自古以来,鄙视金钱已然成为一种风气,认为金钱是君子不可近,小人也要回避的。其实,古人这样说也是为了矫正世人贪得无厌的坏毛病,结果走向了极端。所以这一点,一定要引起青年人的重视。

以我平生的经验看来,论语与算盘应该是一致的。孔子在恳切地传授道德的过程中,对经济也是很关注的。这一点在《论语》中不难看出,尤其是《大学》中所讲述的生财之道。治理国家需要行政费用,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也都离不开金钱的支持。因此,必须建立起相应的道德标准,来调和经济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我作为一个实业家,为了能把经济和道德联系起来,协调一致,经常向大家说明使《论语》

和算盘结合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

以前,不仅仅是在东方,就是在西方也存在着鄙视金钱的风气。

这是因为,一谈到经济,首先就会考虑得失,就会破坏谦让和清廉的美德,而人也容易受到伤害。为了引以为戒,就有人提出了鄙视金钱的观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

记得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过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