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病,关系到肺、胃、肾三脏。从生理上来看,三者的关系也较为密切。特别是慢性久咳的支气管呼吸道疾病,最好的药物也难撼动其毫毛。只有掐膝眼起落以增强脾胃的运转能力,俯撑踮脚功以固肾肺的抗病、祛病的能量,再加上临睡前一小时以上的手推助行徐步走,心旷神怡,自得其乐,三力相助则天道酬勤苦尽甘来。
由于水气上凌,心惊不得眠,常喜咬牙,腹中水气上下活动,内脏之气游行不散而为胀的,取任、冲肾之会——阴交穴(在脐下一寸处)掐而旋之。
由于阴虚阳盛,阳不能入阴而不能安眠的,取膀胱经浮郄穴(在膝弯外侧上一寸处)掐而旋之。
身肿,皮肤痛而不能着衣,四肢酸痛无力,筋脉抽搐,取胃经屋翳穴(在胸侧二肋间)掐旋之。
大多属于慢性心脏病引发的各种病症,治以手推助行徐步走。脚后跟任脉络穴建基穴能促进全身阴脉的舒畅运行,心旷神怡地健身壮体,使心脏因有力的滋养、润泽而得到恢复,推助行走比散步舒服又能持之以恒,是老来颐养天年的好伙伴、好帮手。
九经脉、脏腑与目眦的关系
经脉、脏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目,使目能视物清明,所以目是藏精气之处。肾主骨,骨的精气上注于瞳仁;肝主筋,筋的精气上注于黑睛;心主血,血的精气上注于目中血络;肺主气,气的精气上注于白睛;脾主肌肉,其精气上注于眼泡。筋骨、血气、脉肌的精气相合而组成目系,上连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所以邪气是从项部上入头目而发头晕,脑转,目系紧张,两目昏弦,视物如转。由于邪中于精明之处,则精气不和而散乱,六神无主,视物不专一,因而发生视歧,一个看成是二个。
目是精气汇聚的地方,也是气血常居处,又为精神之所生。精神过劳则魂魄消散,志气紊乱。因为瞳仁、黑睛为筋骨之精,内应肝肾为阴;白睛血脉为气血之精,内应心肺为阳。
所以阴阳相持而平衡协调,则目视物清楚明亮。由于目为神之使,神入内藏于心,所以见到异乎寻常的场所,使精神不能适应,因而发生眼花缭乱,视物不清的感觉。
目眦向外开于面颊的是锐眦,向内靠鼻的上是外眦,下为内眦。目色赤的是病在心,色白的是病在肺,色青的是病在肝,色黄的是病在脾,色黑的是病在肾,黄色恶而不可名状的是病在胸中。
目痛,如赤脉自上向下的是膀胱小肠病,自下向上的是胃、大肠病,自外向内的是胆、三焦病。膀胱病取玉枕穴(在耳旁一寸处),胃病取承泣穴(在目下),胆病取上关穴(在颧骨上侧处),均掐而旋之。
阴跷脉上属目内眦,所以目中赤痛先从内眦开始。取肾经照海穴(在内踝下)掐而散之。
目睛痛而不能视物的,取督脉上星穴(在入发一寸处)以宣泄诸阳之邪热,再掐膀胱经穴(在六椎下,去脊三寸处)、胆经风池穴(在耳后枕骨下)、三焦经天牖穴(在喉结旁耳下)以泻风邪之热。
青盲眼,远视不清的,取膀胱经承光穴(在眉上入发际三寸处)掐而分其邪,旋而散其毒。
双目不明的,取胆经目窗穴(在眉上入发二寸处)。
视物不清赤痛的,取膀胱经天柱穴(在一椎旁)。
目眩,视不见物,偏头痛牵引外眦拘急的,取胆经颔厌穴(在前额角入发五分处)掐而旋之。
目视物不明,恶风,流泪,怕寒,目痛而眩,内眼角赤痛的,取膀胱经睛明穴(在内眼角)掐旋之。
目眩,流泪,头昏,夜盲,口眼歪斜,颈项和口互牵而跳动的,取胃经承泣穴(在目下),掐而旋之。
十暴厥耳聋的病机与耳病症状
突然逆气上冲而耳聋,或一侧的耳朵闭塞不通,都是由于内气突然相迫而不协调所致。这种病既不是风中于内,也不是风中于外,故其人必肌肉消瘦,皮肤贴着筋骨。
凡是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的病,多是由于肠、胃、胆、膀胱等阳经之气不利所生。因此治时必须在中午阳气最盛时,取其小肠经听宫穴(在耳前中间骨孔中)掐而旋之。通过经脉循行道路,其气能直达于目中瞳子,则声可闻于外。
耳鸣,取三焦经耳门穴(在耳前缺口处)。
耳聋,取三焦经关冲穴(在手四指甲上)、膀胱经窍阴穴(在足小趾甲上),均掐而旋之。
耳鸣,取心包经中冲穴(在手中指尖)掐而旋之。
耳聋不痛的,取胆经地五会穴(在足小趾、四趾接缝处);聋而痛的,取大肠经三间穴(在食指桡侧旁掌处),均掐而旋之。
耳痛,耳鸣,取胆经上关穴(在颧骨上)掐旋之。耳为宗脉所聚,胃中空虚则宗脉虚竭,故耳鸣。
耳中生风而鸣,取大肠经商阳穴(在食指端)。
聋,两侧颊痛,取三焦经中渚穴(在小指、四指岐骨处)。
耳聋而闷痛的,取外关穴(在腕背上二寸处)。
聋而鸣痛的,取小肠经天容穴(在下颚角下方)、腕骨穴(在腕外侧),也可取三焦经翳风穴(在耳根后五分处)、会宗穴(在背腕上三寸处),也取胃经下关穴(在颧骨下侧)、小肠经天窗穴(在耳下侧颈处),均掐而旋之。
耳病都属于正气虚弱,肺肾双亏所致。只有勤练俯撑踮脚功,辅以掐膝眼起落功,早晚各100次以上,越多越妙,以强壮肺肾正气功能,是上上之策略。
十一胃、大肠受邪发口齿病症状
大肠经脉循行于手至胸,其支脉从缺盆上颈上贯于颊,入下齿缝中,出口交于人中处,左至右,右至左,上挟鼻孔与胃经交于目下。故下齿痛当取大肠经三间穴和合谷穴(在掌背食指节处),如恶寒,是虚,宜掐;不患寒,是实,宜旋。
上齿痛取胃经地仑穴(在嘴角)、巨髎穴(在鼻孔旁八分处),痛时用掐旋以祛其邪。
膀胱经脉有入颧而循行于齿的叫角孙痛、上齿痛。当取鼻和颧前,掐而旋之。
齿摇动而痛的,不恶寒的,取胃经地仑穴(在嘴角);恶寒的,取大肠经合谷穴(在大拇指、食指岐骨间),均掐而旋之。
舌弛缓,口流涎,心中烦闷的,取胆经地五会穴(在足小趾、四趾岐骨处)掐而分其邪,旋而散其毒。
上齿肿痛的,取胆经目窗穴(在目上入发际一寸五分处),恶风寒的取胆经正营穴(在目上入发际三寸处),均掐而分其邪,旋而散其毒。
上下牙都痛的,取胆经浮白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处),再取完骨穴(在浮白穴下一寸处)。
齿缝出血,过食酸而牙根痛,口张不开而痛引鼻中的,取督脉断交穴(在唇内牙床中),掐下巴。
颊肿,口拘急,颊车骨痛,牙不敢嚼物的,取胃经颊车穴(在下颚骨后)掐而旋之。
四肢发凉,口唇歪斜,不能张口,下牙痛,颊肿,身恶寒,口流涎,舌不能言,牙不能嚼,取胃经大迎穴(在下颚骨下端)掐而旋之。
不能张口,下牙痛,眼眶下部肿,是风邪犯胃经所致。取下关穴(在颧骨亏耳侧处)掐而旋之。
牙不能嚼而龈肿,取三焦经角孙穴(在耳上);口歪斜,不能张口的,取翳风穴(在耳根下),均掐而旋之。
舌下肿,难以言语,舌纵缓,口流涎的,取舌根下阴维、任脉之会廉泉穴(在喉结上横纹中)。
口肿,有腥味的,取心包经劳宫穴(在掌心处)。
口中发干,下齿痛,恶寒,眼眶下肿,取大肠经商阳穴(在食指端)掐而旋之。
口歪斜,取大肠经偏历穴(在掌背桡侧上二寸处)。
上下齿都痛,取三焦经液门穴(在手小指、四指岐骨间);下齿痛,取四渎穴(在肘尖下五寸处),均掐而旋之。
上齿痛,取小肠经阳谷穴(在掌侧腕旁);兼有腋痛的,取小海穴(在肘尖处),均掐而旋之。
舌纵缓,口流涎,心中烦闷的,取肾经阴谷穴(在膝弯内侧处)掐而散之。
这些病不大但烦人,吃不香,睡不安,大都是阳气虚弱,不能抗御风邪侵入。可默念“嗨哟嗨唷”振动脑门来益补阳气。不断地念就见效。
十二血溢口鼻而致衄的病因症状
突发热病而热留积在内,涉及肺脉,以致脾胃气逆,肝肺之气交迫而鼻口流血,取肺经天府穴(在上臂腋下三寸处),掐而旋之。
鼻衄而赤黑又败血不止的,取膀胱经束骨穴(在足小趾外侧节后处)掐之;若败血大出则取小肠经后溪穴(在小指外侧节后横纹尖处)掐而旋之。如血仍不止,掐腕骨穴;再不止,掐腘中委中穴。
鼻流清涕或出血的,取督脉上星穴(在额上入发一寸处)或膀胱经穴(在六椎,去脊三寸处)、胆经风池穴(在耳垂旁一寸处)、天牗穴(在风池穴下一寸处),均掐而旋之。
取两眉的颃颡穴也见效。
鼻管疽取胆经脑空穴(在耳尖旁二寸处)。
鼻流涕窒塞不通,或口歪斜而多涕,或鼻塞流涕而肿的,取大肠经迎香穴(在鼻孔旁)掐旋之。
鼻鼽衄流涕,有痈或生瘜肉而鼻塞不通,不知香臭的,取督脉素髎穴(在鼻端尖处)掐而旋之。
鼻塞不得呼吸而鼻涕自流,不闻香臭而流血不止的,取督脉水沟穴(在鼻下面)掐而旋之。
鼻出血不止的,取任脉承浆穴(在下唇下)或膀胱经委中穴(在膝腘下),均掐而旋之。
鼻塞不通,取小肠经前谷穴(在小指外侧节前)。
鼻生瘜肉致气不通利,鼻头和颔痛,或鼻有蚀疮,取督脉龈交穴(在唇内牙床中),掐下巴。
鼻塞口歪斜,流清涕不止,或鼽衄而鼻有痈肿的,取大肠经禾髎穴(在鼻孔下旁开五分处),掐而旋之。掐后脑风府穴及两侧到耳旁风池穴。
鼻属肺经又与脑相联,拍足尖300下,壮肺气,强膀胱经络穴。每晚睡前练,持之以恒就能见效。
十三喉痹、咽痛的不同症状
喉痹是邪闭于喉而肿痛的。胃经循喉挟于结喉之旁,故邪闭则不能言。取胆经完骨穴(在耳中间入发一寸处)、小肠经天容穴(在下颚侧角)、胃经气舍穴(在喉结旁一寸处)、大肠经天鼎穴(在喉结旁开三寸再下二寸处)、肺经尺泽穴(在肘弯内侧处)、大肠经合谷穴(在手大指、食指岐骨间)、商阳穴(在食指端)、三焦经阳池穴(在掌背弯处)、中渚穴(在小指、四指岐骨间)、小肠经前谷穴(在小指节后)、脾经商丘穴(在内踝后)、肾经然谷穴(在足内侧中心处),均掐而旋之。另外如十宣穴、少商穴、关冲穴、照海穴等均可用之。掐膝眼起落300下补脾胃。
咽肿,水浆不下,取任脉璇玑穴(在喉下三寸处),也可取鸠尾穴(在胸骨下五分处),均掐而旋之。
咽如梗,取大肠经三间穴(在食指节弯处)。
十四妇女中风、腰痛、疝瘕、月经不调
妇女怀孕九个月而发音哑的,是胞中络脉阻滞不通,联系肾脏,肾脉上系舌本所致。由于胎儿压迫使胞络被阻而不能荣于舌本,所以失音。在分娩后即可恢复。与肾阴不足有关,病名子瘖。手推助行徐步走,可补肾阴不足。
哺乳期间患赤白带下,取督脉腰俞穴(在第四骶骨下,骶骨管裂孔中)掐而旋之。
女不孕,阴挺出,白带淋漓不止,取膀胱经上髎穴(在十八椎下,第一骶骨孔中)掐而旋之。
女赤白带下,淋漓不止,心下有积聚而胀满的,取膀胱经次髎穴(在第十九椎下,第二骶骨孔中)。
腰痛不能俯仰的,取胃经缺盆穴(在锁骨上窝中央),再取膀胱经下髎穴(在廿一椎下,四骶孔中),均掐而旋之。
流赤白带,小便不利,月事少,取膀胱经中髎穴(在廿椎下第三骶孔中)掐而旋之。
阴道流出苍青色浊物,或赤带淋漓不止,阴中痒痛牵引到胁下空软处,身体不能俯仰,取膀胱经下髎穴(在廿一椎下,第四骶孔中),掐而分其邪,旋而散其毒。对肠鸣泄注也有效。
哺乳期间的各种病痛,取膀胱经肓门穴(在十三椎下旁开三寸处)掐而旋之,辅以掐膝眼起落功。
乳痈,身发寒热,呼吸气短,睡眠不安,取胃经膺窗穴(在三肋乳腺旁)掐而旋之。
乳痈,发寒热,疼痛拒按,取胃经乳根穴。
手足筋脉拘挛,腹胀,疝痛,阴痒,月经不通,取任脉阴交穴(在脐下一寸处),掐而旋之。
腹胀满,有寒疝积聚而阴痒的,取任脉石门穴(在脐下二寸处),掐而旋之。
不孕,有血块凝聚在腹内,取任脉关元穴(在脐下三寸处)掐而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