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肉、脉、筋、骨五痹与五脏的关系
众痹的特征是:其痛有定处而时发时止,而且右病可以影响左,左病可以影响右,因此其病是左右移易交替发作,而不能周遍于全身。掐众痹时左右都得掐,不使复发。
周痹是病邪在血脉之中,随脉上下发作。掐治时,如痛是从上向下行的,应先掐其下部之穴以遏止病邪向下发展,然后再掐上部以除病根;如痛是从下向上的,则先上后下。
风寒湿邪侵入则随脉上下,痛无定处。若寒湿邪侵入则凝聚疼痛,只在本经左右移动。
营之生病是寒热少气,血上下行。营主血,是阴气,病在阴分则阳胜之,故为寒热往来。阴病则阴虚,阴虚则无气,故为少气。邪在血,故为上下妄行。
卫之生病,气痛时来时去。卫属于气,病则气阻滞而为痛,气行则痛止,故时来时去,并有气郁满闷和肠鸣等症状,这是风寒邪气侵入肠胃所致。
寒痹是寒邪留于经脉,凝滞不去,所以时常疼痛,而且皮肤麻木不仁。
风、寒、湿三气错杂地侵入人体,便合而成痹。风气偏胜的叫行痹,寒气偏胜的叫痛痹,湿气偏胜的叫着痹。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五脏与皮、肉、筋、骨、脉是内外相应合的。骨痹不愈,重感于邪就内舍于肾;筋痹不愈,重感于邪就内舍于肝;脉痹不愈,重感于邪就内舍于心;肌痹不愈,重感于邪就内舍于脾;皮痹不愈,重感于邪就内舍于肺。
痹病若传入五脏,使脏气闭结的是凶兆。若流连在筋骨之间,则邪不易出就痛久难愈。若在皮肤之间,则邪浅而易散。
用深掐、密掐、反复掐分其邪为细小,则能旋而散之,不散再掐。
脏有邪掐其俞穴,肝为太冲,心为大陵,脾为太白,肺为太渊,肾为太溪。
腑有病掐其合穴,胃为三里,大肠为巨虚上廉,小肠为巨虚下廉,三焦为委阳,膀胱为委中。若脏腑都有病,用双手十指,从背大椎穴两侧各10厘米处下掐至股,有指甲痕的就是邪毒所在处,掐而分其邪,旋而散其毒。
痹痛是寒气偏多,不痛是病久,气血滞涩、麻木不仁是皮肤失掉营养。身寒是体质阳少阴多,身热是阳多阴少。汗出而湿衣的是受寒湿太甚,阳不足阴有余,寒与湿两气相感而成。
凡痹在骨的就身重,在脉的就血行不畅,在筋的就屈伸不利,在肌肉的就麻木不仁,在皮的就感到寒冷,这五痹都不痛。凡是痹病,遇寒就筋脉拘急,遇热就筋脉弛缓。
疼痛是正气尚能与病邪作斗争;不痛是气血虚衰,无力抗拒病邪的表现。
思想贪欲无穷又不能达到目的,则发筋痿。
痿病的区别:肺为面白而发枯,心为面赤,肝为面青而甲白,脾为面黄肌瘦,肾为面黑。
胃是受纳水谷,吸收精华以滋养全身的。足的脾、肝、肾、胃、胆五经和任、督、冲、跷四脉都会于前阴部,故称宗筋。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血海,一阴一阳总统诸脉,所以治痿要独取胃经。
嗨字功的“嗨”音发自小腹宗筋处,同时以臂撞墙可激发维脉、带脉和手的全部筋脉络穴,使全身都得到力的冲击,使阴阳得到平衡,气血得到顺畅,正气得到强壮,从而使邪毒逐步消失,使精、气、神都能逐步恢复健壮状态。
三寒厥与热厥的病因、病理、症状
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突然眩仆跌倒,是名为厥。阳经气衰于下,则阳衰阴盛而为寒厥;阴经气衰于下,则阴衰阳盛而为热厥。
寒厥必先起于足五趾而上至膝的原因,是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而聚集在膝部上下。若阳气衰而阴气胜,则寒冷就从足趾上行到膝部。这种发冷不是寒邪外侵,而是体内阳虚所形成。
其原因是精气溢泄过多使阳虚于下,阴寒之气得以乘虚上逆而损害阳气,使中焦脾胃的阳气不能渗营于经络,而形成阳气日多活动身体,生命在于运动,多手推助行徐步走,既能健壮身体,增强抗御病痛的能力,又能陶冶性情,自得其乐于晚年,是为上上策。
时掐膝眼起落,既能健脾、壮肾、健肺,又能祛除寒湿邪毒,是简便的良策。
二热邪致痿,独取胃经的意义
邪热入肺则津伤,使肺叶先焦而不能输精于皮毛,因此皮毛虚弱而拘急不舒,日久则下肢痿弱不能行走,而成痿躄。
邪热入心则下脉厥逆上行,使下脉虚而发脉痿,因此手、足、腕、踝部关节弛缓,手不能提举,足胫纵缓不能站立或久立,而成痿躄。
邪热入肝则胆汁上泄而口苦,同时肝不能行气于筋,使筋膜失养而干燥拘急成筋痿。
邪热入脾则伤胃中津液,故口干而渴。胃燥则津液不足,使肌肉失养而不仁,成为肉痿。
邪热入肾则腰脊不能抬举,骨枯髓减,发为骨痿。
情志激动,如有失意之事或要求没有达到,则肺气郁结为热,使肺叶焦干不能输精于外,成肺痿。
悲哀太甚则心拘急而络脉阻塞,郁而内动使心气崩损、血液妄行,因而时常溺血成脉痿。
损、阴气独盛,所以手足发凉。
热厥先起于足下的原因,是阳气走于足五趾的表面,阴脉汇聚于足心,所以若阴虚而阳胜则足下发热。热厥是酒为水谷悍然之液,入胃不从脾气行于经脉,而随卫气行于皮肤以充络脉,因此酒后则络脉血满而经脉空虚。脾主为胃转输津液,若饮酒过多则脾为湿热所伤,脾阴虚则阳独盛。胃气因而不和,水谷精气衰竭不能营养四肢。这种人必是经常醉酒后或饱食后行房,致脾胃俱伤而阴气虚,阳邪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迫则热盛于中,故全身发热,及因内热而小便色赤。酒气盛而猛烈,肾气必受损害,肾气日衰,阳气独盛,所以手足发热。
厥病,或使人腹胀,或使人突然不省人事,少者要半天,多者要一天才能清醒过来。这是由于阴气盛于上则上下皆阴,阳气必虚,阳虚于下则气不化,所以腹胀使下气失常,并而上行则阳气紊乱,心神不宁,所以突然不省人事。
膀胱经、小肠经发生厥病,头肿而沉,双足不能行动,由于上重下轻,易发生眩晕而仆倒。胃经、大肠经发生的厥病,由于阳热亢盛则发为癫,出现乱走呼叫,妄见妄言以及腹胀不能安卧,面赤而热等阳盛的症状。胆经、三焦经发生的厥病,则突然耳聋、颊肿而发热,胁痛转运失灵。肺经、脾经的厥病,由于脾失健运而腹胀,大便不利不欲食,食则易呕,及因胃气不和而不得安卧。心经、肾经的厥病则舌干,小便赤,腹满心痛。肝经、心包经的厥病则少腹肿痛而胀,大小便不利,喜屈膝而卧,阴缩,胫内侧发热。
凡是厥症,都是其气上冲的。治厥的办法首先是“搓脚心”,把气降下来,再把邪毒掐而分之,旋而散之,以除后患。
厥逆走喉、手,足冷的取肾经涌泉穴(在脚心)。
四疟疾的病机、病因和症状
疟疾开始发作,先起于毫毛,恶寒而毫毛竖立,继而哈欠,伴腰战栗和鼓颔,腰脊俱痛,继则寒退而内外发热,头痛口渴,欲冷饮。
这是由于阴阳上下交争,虚实交替发作,阴阳相互转移所致。疟是阳入阴而阴盛阳衰,胃经入下齿循颐,所以寒栗鼓颔。膀胱经是入脑出脑,下项挟脊抵腰的,所以腰背头项痛。
如三阳皆虚,则阴气过盛,阳气不行,血行凝涩,故骨寒而痛。由于阳虚于外而外寒,阴胜于内而内寒,所以内外皆寒;如阴入阳则阳盛而阴虚,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津气被伤则气喘口渴,欲冷饮。
受邪的原因:夏季被暑邪所伤入于脉中,到秋又受凉,或洗澡时又感受水气,使寒气留于皮内与卫气并居,卫气是白天行于阳,夜间行于阴的,邪气随卫气循行于阳时则外出,循行于阴时则内入,内外相迫,所以每日发作。
隔日发作的原因:邪气内着五脏之中,横连五脏幕原之输穴间,不能与卫气日夜俱行于阴阳,故隔日一至而间日发作。
疟疾发作的时间,有的逐日推迟,有的逐日提前的原因,是邪气从风府穴侵入人体,循脊逐日向下。卫气每日大会于风府穴时,适与邪遇,正邪相搏就要发病。由于邪气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发作时间每天推迟一节,到21天到达尾骶骨,22天入于脊内,转注于太冲之脉,要上行9天才出缺盆穴,在上行时逐日升高,所以发作就逐日提高。早晚练嗨字功,把邪气“嗨”出来,也是一种治的办法。
疟疾是在虚和实交替出现时,随着卫气所在之处而发作的。病在阳时,阳胜而阴虚则发热;病在阴时,阴胜而阳虚则发凉。病极则阴阳皆衰,邪气与卫气相离,所以停止发病。所以先寒后热的称寒疟,先热后寒的称热疟,只热不寒且高烧严重的称瘅疟。
疟疾将要发作时,亦即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必然从四肢开始。这时掐其四肢,有坚实处即邪气所在之处,应密掐、细掐、反复掐而分其毒,旋而散其邪,掐旋多次就能逐步减轻。
从脑后风府穴开始,密掐脊椎到腰,反复掐其邪毒,也是一招。
晨练掐膝眼起落和俯撑踮脚功,强壮正气,以防邪气入侵,是防患于未然的良策。
五风邪伤人发寒热、偏枯
风邪侵入人体,藏于皮肤腠理之间,使气不得内通,邪也不能外泄。风善于串动而变化多端,若腠理开时则卫气不固,便凄然而恶寒;腠理闭时则阳气内郁,便发热而烦闷。其寒胜时则阳衰而胃气不振,使饮食减少;其热胜时则阴亏使津液耗损而肌肉消瘦、倦怠乏力,烦闷而不能饮食。这叫做寒热病。
风邪由胃经入胃,循经上至目眦。若体肥则腠理密,风邪不能外泄,郁而成热,即为热中而目黄;若体瘦则腠理疏松,阳气常泄而易寒,即为寒中而不时流泪。
风邪随膀胱经侵入人体,循行于十二经脉的俞穴之间,散布于肌肉。卫气是慓悍滑利的,由于邪气干犯卫气,致卫气通行不利,邪气也雍滞不散,使肌肉肿胀而为疮疡。
春伤于风的为肝风,夏伤于风的为心风,季夏伤于风的为脾风,秋伤于风的为肺风,冬伤于风的为肾风。
风邪中于脏腑的俞穴,传入脏腑就成脏腑之风,若偏中于一处的就是偏风。风循风府穴上入于脑,则为脑风;入目则为目风,而使眼有寒冷的感觉;酒后受风则为漏风;刚洗过头,由于汗孔开放而中风则为头风;风邪日久不愈,内传于肠胃则为泄利或便血的肠风病,也可成为食谷不化的飡泄病;风邪外中腠理使卫气不固,经常出汗的则为泄风。
肺风表现为多汗恶风,面苍白,多咳短气,昼轻夜重。治法:掐其两眉和眉间,此为肺脉出入要道。
心风表现为多汗恶风,焦躁善怒,面赤舌强而言不流利,外候是口唇色赤。治法:掐其嘴下巴和两目间。
肝风表现为多汗恶风,善悲,善怒,面微青,咽干,情志不遂而憎恶女子,外候是目发青。治法:掐其目下。
脾风表现为多汗恶风,体倦,四肢无力,面黄,不思饮食,外候是鼻上色黄。治法:掐其鼻。
肾风表现为多汗恶风,面浮肿,腰脊痛,不能久立,面色黑,隐曲不利,外候是颐部色黑。治法:掐其耳侧。
胃风表现为食饮不下,腹善满,食热则胀,食寒则泄,形瘦腹大。治法:掐其前额发际处以祛其风邪。
首风表现为头面多汗,每当风前一天则病甚而头痛,风日则愈。治法:掐两眉旁的太阳穴以散风邪。
漏风表现为多汗,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湿,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治法:练嗨字功祛风邪。
泄风表现为多汗泄衣而咽干,上半身似水渍,津亏气虚不能劳作,身体尽痛而身寒。只能以手推助行徐步走之法,安详平和地逐步恢复身体的抵抗力,默念“嗨”字来增强宗气,祛除邪气。
邪气偏入人的半身,逐渐深入,内居营卫之间,使营卫之气衰弱,就会发生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偏痛症。因风邪病毒能在人的头面反映出来,所以用两手掐按头面,从上而下,两侧前后有指甲痕的就是风邪所在处。密掐、细掐而分其邪到细小时,旋而散其毒,反复几次到无痕。
外感风邪而厥气内逆的病,会突发四肢肿胀恶寒而唏嘘,饥则心烦,饱就变动不宁。治取脊背,双手从大椎穴两旁直到股,有指甲印处即风邪停留的地方,密掐、细掐分其邪,旋散之。
痱病是身无痛感,四肢弛缓不能动作,有轻微的神志错乱症状,可手推助行徐步走,安神养性。
酒风病,身热懈怠,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治用泽泻、白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研为末,每次约服三指撮,饭后服,治愈而止。
风眩目瞑,面赤而肿的,取督脉前顶穴(在头顶百会穴前二寸处),掐而旋之。
感受风邪而头眩善呕,胸烦闷的,或面色青的,用双手掐按头部有浮肿处,掐而分之,旋而散之。
头痛项急不能转侧,目眩喘息舌挛的,取督脉风府穴(在脑后至两耳),用双手掐按祛其邪毒。
颈、颔胀满痛连到牙,口噤不开拘急疼痛难说话的,取胆经曲鬓穴(在耳上入发一寸处)。
眩晕目痛睛上反,项强不能回顾,肢体拘挛疼痛如折的,取膀胱经天柱穴(在脊一椎旁)掐之。
口歪斜的,取胃经下关穴(在耳前)、小肠经颧髎穴(在颧前)、龂交穴(在口内,亦可掐下巴)、督脉水沟穴(在鼻下)、后脑风府穴(在发际),均掐而旋之。
腰脊强不得俯仰的,取督脉脊中穴(在十一椎下),掐而旋之,或双手掐腰眼(在腰两侧),患者双手扶墙而立,向下蹲,医者扶腰上提,使膂筋恢复。
感风邪而汗出不止的,取膀胱经膈俞穴(在七椎下),掐而分其邪,旋而散其毒。
凡感风邪的,多因阳虚阴盛,早晚练“掐膝眼起落”100次,再“俯撑踮脚”100次,以壮阳气,健胃气,调和阴阳,理顺气血,抗御歪风邪气之入侵。
风邪多入人的头面和背部,因此用手甩腕法调动膂筋的摆动来祛除风邪,也是有实效的办法。
六胃经发热狂走
胃经属土,因土怕木克,听到木音就发惊。胃主肌肉,其脉血气皆盛,受到邪气侵袭就发热,热得厉害就恶火,若经气厥而上逆就喘息而烦闷,故厌恶见人。若阴阳之气相争,而阳气衰阴气盛,阴盛则喜静,故常欲关闭门窗而独居;若阴阳之气相争,外并于阳分则阳气盛,四肢实而登高歌唱,热盛则脱衣乱跑,胡言乱语,以致骂人不避亲疏。这种病的常见治法如下:病人仰卧,医者站在病人头前,用双手按其颈侧动脉,卷而切推至肩侧缺盆穴,连续推按到热退为止。这是推而散之的方法。
身热狂走,胡言乱语,筋脉抽搐的,取督脉身柱穴(在三、四胸椎间),掐而旋之。
发狂胡言乱语,易怒,常骂人的,取任脉巨阙穴(在胸骨下一寸五分处),掐而旋之。
热病汗不出,鼻流涕,眩晕,常跌倒,头面浮肿,胫凉不得安卧,战栗恶寒,喉痹齿痛,鼻息不利时惊的,取胃经厉兑穴(在足次趾端),掐而旋之。
四肢厥逆,手足闷乱,愿意让别人长时间握持着,足胫疼痛,腹胀满,皮肤痛,好伸腰而频打哈欠,厌恶见人和听闻木音,战栗恶寒,咽中掣引作痛,热病汗不出,下齿痛,目紧,喘促胸满,牙关紧闭,口斜,不嗜食,取胃经内庭穴(在足中趾、次趾岐骨间),掐而旋之。
一切胃病取胃经三里穴掐而旋之,或掐膝眼起落,或双手交叉反转上举或前挺,可调动三焦经的气化能力,或手推助行徐步走,多活动身体使消化顺畅,脾胃健壮而恢复体力。
七膀胱、小肠中风又感于寒湿发痓病
痓病是指身体强直,项背拘急不舒。
刚痓是指胸满,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而卧不着席,脚拘挛筋急,咬牙切齿。发热无汗而恶寒。
柔痓是指发热汗出不恶寒。
中湿而发生的痓病症状是无汗,小便反少,气上冲胸,牙关紧闭不能说话,这是将要成为刚痓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