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理气自我按摩七步功
23869100000008

第8章 风、寒、湿、热、燥、火六邪发病症候(2)

风痓致筋脉强急而角弓反张的,应取膀胱经委中穴(在膝腘窝中),深掐而分其邪毒。若病内寒的,应掐其胃经三里穴以温胃而祛寒。同时取肝经大敦穴(在足大趾端),掐而旋之。

目睛不能转动的,取督脉脑户穴(在脑后入发际二寸五分处),掐而旋之。热痓取膀胱经脾俞穴(在十一椎旁)、胃俞穴(在十二椎旁一寸五分处)。

八寒热发瘰疠

瘰疠,小者为瘰,大者为疠。项前为痰瘰,项后为湿瘰,左右两侧其形软而发怒即肿为气疠,坚硬筋缩为筋疠,若连绵如贯珠者为瘰疠。

时发寒热的瘰疠病,生在颈部和腋间,都是鼠瘘,是寒热的毒气留在经脉久而不去所发生的,其病根在内脏,毒气上出颈腋,西医称其为淋巴结核。在颈项之侧,三五相联,初起如麦粒,渐大如梅李核。坚硬微痛,尚未溃烂的为瘰疠,日久溃破而疮口不愈合的为鼠瘘。其发病多因精血亏损,虚火内动,加以愤怒忧思,气郁肝胆所致。

常发寒热病者骨小而肌肉松软。颧骨是骨的根本,所以颧骨大的全身骨骼都大。常发寒热的,多为皮薄、肌弱、两臂柔软无力,是骨髓不充,阴精不足,体质虚劳柔弱所致。

皮发寒热的补肺经。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故皮痛不可近席,毛发焦燥,鼻孔枯干。如不得汗,当取膀胱经飞扬穴(在外踝上七寸处)掐而泻其邪毒,取肺经列缺穴(在腕桡上一寸处)补之。

肌发寒热的补脾经,脾主肌肉,其华在唇,病则肌痛,毛发焦枯,唇干裂。取背脊十一椎处脾俞穴,双手掐腰上部,有甲痕处即密掐、细掐以去热邪,再取足大趾内侧至踝处以补其荣俞穴。

骨发寒热是邪伤肾气而烦躁不安身不适,汗出不止,如齿未枯槁,是阴气未竭,可取大钟穴(在足跟后踵中),掐而旋之。

身发寒热,颈生瘰疠,咳嗽,呼吸困难的,取大肠经五里穴(在肘弯上三寸处桡侧)掐而旋之。

肩臂酸痛不能举的,取小肠经臑俞穴(在肩背处)。

项生瘰疠,耳鸣聋,牵引肩颈,臂麻不举的,取小肠经肩贞穴(在肩下二寸处背侧)掐而旋之。

寒热瘰疠,视物昏花,咳嗽,气喘,咯血的,取小肠经肩中俞穴(在大椎旁二寸处)掐而旋之。

寒热瘰疠,胸中因有气聚而胀满,若缺盆中亦胀满而痛的是凶兆,若瘰疠成脓外溃的就能治。若肩痛牵引颈项而臂不能抬举,缺盆中痛,汗不出,咽喉痛,咳而吐血的,取胃经缺盆穴(在肩下锁骨上部)掐而旋之。

由于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精血亏损而虚火内动,所以用手推助行徐步走,安详地调动足后踵任脉络穴建基穴和冲脉络穴支柱穴,大补精血之气来缓解寒热,祛除虚火之妄动,是为良策。

九邪入心、小肠、大肠、三焦发肩背痛肩背痛,臂不能举,发热而恶寒的,取胆经肩井穴(在大椎旁三寸处),掐而旋之。

肩痛不能举臂的,取小肠经秉风穴(在肩侧)、天容穴(在耳垂下一寸处),均掐而分之,旋而散之。

肩肿不得回顾的,取胃经气舍穴(在喉下锁骨上);肩背痛不能活动的,取大肠经巨骨穴(在肩端骨缝中);肩重肘臂痛的,取小肠经天宗穴(在肩骨下);肩胛麻痹的,取小肠经曲垣穴(在肩背上一寸处);肩痛引缺盆的,取肺经云门穴(在胸侧);肘痛取肺经尺泽穴(在肘窝横纹中桡侧)。取穴后均掐而旋之。

臂部抽掣牵引到口,目下肿,肩痛引缺盆的,是邪入大肠经循经发病,取食指端商阳穴掐旋之。

肩肘痛难屈伸,手不可举重,腕部拘急的,是大肠经受邪,取肘桡侧曲池穴掐而旋之。

肘肿臂内侧痛不能上举,取三焦经外关穴(在下臂侧腕上二寸处)掐而分其邪,旋而散其毒。

肘、臂、腕俱痛,颈肿不能四顾,头项强痛,眩晕,四肢酸痛,肩到小指都痛,这是风寒伤及小肠经,取前谷穴(在小指外侧掌曲处)掐而旋之。

肩病不能自穿衣,腕痛不能抬,这是外感风邪,取小肠经阳谷穴(在腕外侧)掐而旋之。

肩病如折,臑痛似拔,手不能上下活动,这是气血虚弱,取小肠经养老穴(在腕侧上一寸处)。

肩背头痛时眩,取肾经涌泉穴(在足心)。

肩不能上举,自己不能穿衣解扣,是风邪入肩,取三焦经清冷渊穴(在肘上二寸处)掐而旋之。

肩肘节酸重,臂不能屈伸,取大肠经肘髎穴(在肘外髎处)掐而旋之。

手左右甩腕使肩背膂筋得到力的冲击。

十邪入肘、腋、髀、腘后发拘挛病理人身的肘、腋、髀、腘的入虚部位,都是较大的关节,外邪侵入后容易留止于此而发拘挛病。肺、心有邪,其毒留于两肘;肝、胆有邪,其毒留于两腋;脾、胃有邪,其毒留于两髀;肾、膀胱有邪,其毒留于两腘。

凡邪毒留着处,皮肉必紧张,掐而有印痕,即为邪毒留着处,密掐、细掐、反复掐之,分其邪为细细小小的,旋而散其毒,拍而归其正,邪乃去。

筋脉拘挛,癫痫眩晕,足弱不能站立的,取膀胱经天柱穴(在第一颈脊旁五分处)掐而旋之。

腋拘挛,筋脉拘急牵引胁痛,内而掣连心肺的,取膀胱经穴(在大椎左右各三寸处)掐旋之。

拘挛用手甩腕、股撞墙功以舒通全身筋脉,滋润气血运行,也是上策。

十一燥火生热而致病是病从口入

色、香、味是迷惑人的三毒,其气黏稠浓湿,由胃上升至上焦转肺,宣布于全身。入目成白内障,入耳膜成重听,入齿生蛀,入中焦使血稠密成高血压,入下焦转大肠成便秘,入皮成瘤,入肉成痈疽,入肝成肝脂肪,入胆成胆结石,都是折磨人的烦心病。

燥火所发的热量比寒极而生的热要猛,甚则成痿病。肺热则津伤叶焦,皮皱毛粹,下肢瘦弱成足痿;心热则下脉上行而下虚,使膝、腋关节弛缓,而手难举、足难抬成脉痿;肝热使筋失养而拘急挛缩成筋痿;肾热则腰脊不能俯仰,骨枯髓减成骨痿。

掐膝眼起落百次以上,能祛除热毒,但需要耐力和恒心。

十二胀病起于气血运行紊乱

营卫运行规则是血行脉中,气行脉外。卫气逆行而影响营气就成脉胀。卫气行在皮就成肤胀。心胀则心烦,气短,卧不安。肺胀则胸满,喘咳,胁病下牵小腹痛。脾胀则呃逆,四肢躁闷,身重不能穿衣。肾胀则腰背痛,腹满。胃胀则胃痛,便难,食无味。大肠胀则食谷不化,寒则泄泻。小肠胀则腰痛,少腹胀满。膀胱胀则气闭,小便不通。三焦胀则气满,皮肤实而不坚。胆胀则口苦,胁胀,好叹息。

病因是心气躁急,使情志失调。悲哀动衷则伤肝,病则阴缩筋挛,两胁肋骨不举;思虑过度则伤心,病则气乱,遇事不能自主;愁忧不解则伤脾,病则闷乱,四肢不举,睡不安;恐惧不安则伤肾,病则腰脊不能俯仰,下肢萎缩;怒甚气上逆则伤肺,病则气乱,郁热内生而胀。形乐者逸,志乐者闲,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则伤脾,使卫气留,浓血聚而发痈疽。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使气血散乱,经络不通,病多麻木不仁。肝失条达使疏泄功能受到障碍,则七情郁结引起心脏病。过喜则气下陷,过悲则卫气消失而成气虚症,病则血行迟缓而脉空。喜怒不节则气逆,饮食不节则伤脏,燥热结聚成痈疽病。

手推助行徐步走可使心情安详平和,使气血顺畅,阴阳平稳,治疗气血紊乱、情志失调而形成的病症。

十三水病、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的症状

水病初起时,眼泡微肿如刚起床,能见颈脉动而咳,腿内侧发凉,足胫浮肿,腹胀大,这是水病已成的外表,以手按腹没有陷窝。

肤胀是寒邪入肤,按之如空壳而不坚,腹大,身肿,皮厚,指按腹凹而不起,面色不变。

鼓胀也是腹身肿大,但腹皮色黄而青筋外露,这是鼓胀的特点。

肠覃是寒停肠外与卫气相搏成积,病邪逐渐滋长成瘜肉,初如蛋,渐长如怀孕,一年以上按其腹坚硬,推之能动,月经仍按期来潮。

石瘕生胞中是寒邪留于子门而气血不通,恶血凝结成块逐渐长大如怀孕,月经也不按期。

以上诸病均可用手甩腕、股撞墙之法,通下其凝聚的淤血积块,祛除寒邪。

水胀病,水气在皮中上下流行的,取任脉阴交穴(在脐下一寸处)掐而旋之。

石水病,少腹肿硬如石,身热、胁胀、头晕而痛的,取任脉关元穴(在脐下三寸处)掐而旋之。

身发寒栗,腹大石水,取肾经四满穴(在脐下二寸旁开五分处)掐而分其邪,旋而散其毒。

石水取肾经气冲穴(在小腹耻骨侧),或然谷穴(在足内侧中心),或肝经章门穴(在胁侧肋骨下),或心包经天泉穴(在腋下三寸处),均掐而旋之。

腹寒,胀满,喘逆,不能安卧的,取脾经阴陵泉穴(在膝盖内侧下二寸处)掐而旋之。

水肿使鼻下肿满,口唇外反的,取督脉水沟穴(在鼻孔下面),掐而旋之。有胸胁胀满的,取胃经陷谷穴(在足二、三趾岐骨间)。有腹胀皮肿的取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处)。

胞中有疝瘕结聚与前阴牵引作痛,苦于吐泻,应补肺经尺泽穴(在肘桡侧处)以治呕吐,补肾经太溪穴(在足内踝下)以治寒疝,掐大肠经偏历穴以利小便而消水治泄泻,掐肺经太渊穴(在腕桡侧)以固肺胃正气而排邪毒。

治肤胀、鼓胀,都应先掐腹部胀起的血络,并掐经脉中的淤血以使气血通顺。

心腹胀满的,早吃饭晚就不能再吃,可用鸡矢醴,服一剂见效,两剂病愈。制法:取鸡粪一斤,研细炒末,沸水淋汁加入木香、槟榔末各一钱,每次服一碗,空腹服。按《医鉴》所说:用干鸡粪八合,炒微焦,用黄酒三碗共煎至一半时,用布滤取汁,五更热饮则腹鸣,尿皆黑水,次日觉足背有皱纹,又饮一次则皱纹至膝而病愈。

十四肾风为病发风水面胕肿

肾是胃的关口,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水由前阴出,浊由后阴出,肾气化则二阴通,不化则二阴闭,气壮则二阴调,气虚则二阴不禁,水溢于皮内则为浮肿。

肾属水脏而应于冬,又主水津液,为阴中之至阴。肺主宣发而通调水道,其肾脉上肝膈入于肺,所以水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强持勇力而劳动过甚时,则汗出于肾,若适感风邪使汗孔闭塞,致汗停皮内成浮肿,风在皮中又感寒则腹泻。治以深掐、密掐、细掐,肩背有痕即为风寒邪毒停留处。掐到无痕时,用辣椒生姜水擦之以消邪毒,再旋而散之,拍而正之。

面胕肿、目下肿的,取胃经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处)掐而旋之,以去邪风。掐膝眼起落100次以上亦有效。

十五大寒入骨发头痛

头痛数年不愈的是曾受大寒,内入到骨髓所致。骨髓皆属于脑,寒入骨髓逆上入脑就发头痛。齿为骨之余,所以牙齿也痛。治以双手交叉,反转托天上举或前托,以三焦之气化能力来解除骨髓中寒邪。每次早晚各练100次以上,持之以恒。

阳邪逆于阳经而头痛胸满,呼吸不利的,取胃经人迎穴(在喉结外二寸处)掐而旋之。

邪气上逆入脑而头痛、面肿、心烦的,取膀胱经胃俞穴(在十二椎旁一寸五分处),再取膀胱俞穴(在十九椎旁一寸五分处),均掐而旋之。

头脉跳痛,心悲善泣的,掐其头部有甲痕的,就密掐、细掐分其邪,再掐其嘴的下巴处有痛感处就是病邪,用双手食指、中指深掐之散其邪。

厥头痛既找不到固定痛位,又有噫气善忘的,是邪气犯胃而胃气上逆,先掐头面络脉去其邪,再掐脾经隐白穴(在足大趾侧)。

厥头痛眩晕,是热邪逆上,先掐头面有甲痕处以去邪热,再取心包经劳宫穴(在掌心)。肾经太溪穴(在内踝后面),均掐而旋之。

厥头痛,项背、腰脊也痛,是阳逆于膀胱经脉所致,取玉枕穴(在一椎旁一寸五分处),再取膀胱俞穴(在十九椎旁一寸五分处)均掐而旋之。

头痛甚,耳前后动脉搏动较甚,这是热邪上逆,先掐头两侧有甲痕处以祛邪热,再取胆经窍阴穴(在足四趾端),掐而分其邪,旋而散其毒。

颔痛取胃经颊车穴(在耳下颊端)掐而旋之。

项痛不能俯仰的,取膀胱经天柱穴(在一椎旁)。不能左右回顾的,取小肠经肩中俞穴(在颈椎旁二寸处)。面肿的取脾经商丘穴(在内踝前下部)。

十六寒入脏腑发心痛、胸痹、心疝三虫

诸经络皆属于心,若一经有病,其脉逆行,逆则乘心而心痛,故曰厥心痛,是五脏之气冲逆而致痛,不是心自痛。

疼痛如从脊后触其心而伛偻者,是肾邪干心,为肾心痛,先取膀胱经京骨穴(在外踝下前一寸处)、昆仑穴(在跟骨上)、肾经然谷穴(在内踝下前一寸处),均掐而旋之。

腹泻、胀满而心痛是胃邪犯心,叫胃心痛,取脾经大都穴(在足大趾节后)、太白穴(在节后一寸处)。

痛如锥刺是脾邪上逆,叫脾心痛,取脾经漏谷穴(在内踝上六寸处),肾经太溪穴(在内踝后下)。

面色如死灰,长时不能喘口长气是肝邪犯心,叫肝心痛,取行间穴(在足大趾、次趾岐骨间)、太冲穴(在岐骨后一寸处),均掐而旋之。

卧床时病轻、活动时病重的是肺邪犯心,叫肺心痛,取鱼际穴(在掌肥肉处),太渊穴(在腕桡侧)。

痛引腰脊并欲作呕的是肾邪上逆犯心,叫肾心痛,取膀胱经肾俞穴(在十四椎旁一寸五分处)。

腹胀,气短,大便不利的,取膀胱经脾俞穴(在十一椎旁开一寸五分处)掐而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