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威廉斯的作品一直盛演不衰,像《欲望号街车》、《玻璃动物园》等已可算是现代经典了。虽然他的剧作大多以当代人的生活为题材,情节也不支离破碎,但是其意义并不总是能很好理解的。威廉斯自己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故事里应该总是有一两句只有作者才懂得的句子。说不定他在写他的剧本时就在实践这个主张,无怪乎他的研究者们要伤脑筋了。
现在有一个途径能够使我们看懂威廉斯的心思了。从二十五岁开始,威廉斯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说是笔记,实际上就是一般所说的日记,在这些非常私密的笔记里威廉斯直面自己的内心,记下了心灵的微妙颤动。经过威廉斯研究专家的精心编辑和注释以后这些笔记终于出版了,厚厚的八百多页,足够威廉斯的爱好者读一阵了。
从这些笔记里可以看到,威廉斯一辈子都在和自己的心理问题斗争,他经常陷于深深的忧郁、恐惧、消沉和暴躁的情绪中而难以自拔。这是个顽固的几乎无法避免的家族病症,因为他的妹妹也有同样的倾向。在他妹妹刚开始表现出忧郁症状时他还不太明白,威廉斯在笔记里写道:“太讨厌了!”过了一段时间他显然知道了这种情绪的原委,在笔记的这句话旁加了一句:“上帝原谅我。”威廉斯非常担心他的心理问题会有一天使他发疯或陷入癫狂,在笔记中处处可见他与恶劣心理斗争的痕迹。他把侵袭自己的恐惧心理称为是“夙敌”,发誓要把它赶走,要把它关在门外,要与它开战。
威廉斯并不是仅仅为了过平静的生活才这样坚韧地与心理毛病搏斗的,他是个有使命感的人,他的使命就是文学创作。他在笔记中感叹说,请求上帝让他把他能创造的最后一点美放入他的作品后再离开人世吧。写作,写出美妙的作品来,这个意愿才是让威廉斯坚持下去的力量所在。
自然,在他的笔记中更多的是关于创作的思考和感想。他常常花很长的时间来酝酿一部作品,他有一部戏从一九三五年就开始构思了,直到一九七七年才正式上演。整个创作过程漫长得难以置信。慢工出细活,这是威廉斯的作品能够长据舞台的秘密之一,另一个秘密是要忠实于自己的感觉。威廉斯在经过了笔墨生涯的一段曲折后明白,要写出好戏来,必须专心写那些能够使自己入迷的人物,对威廉斯来说就是那些被打败的人物。确实,威廉斯创造的舞台人物中最令人百看不厌的正是那些有心理深度的失败者。
在威廉斯的笔记中有段话是他的经验之谈,说不定所有初习戏剧创作者都能从中受益。他说,要写个好戏,就先要相信这是能容易地写出来的,同时要知道,你写出来的东西总没有你想的那么好,但也没有你想的那么坏。这段看来平淡的话显示了威廉斯坚韧的追求意志和清醒的理智。
最近德国的一处古迹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那不是一栋楼台教堂一类的宏伟建筑,实际上也不怎么古老,打动联合国专家的是一个花园,一个建于十八世纪下半《的英国式花园。一个花园,并且还是模仿别人风格的花园怎么会被看作具有世界级的文化价值的呢?
这个花园本身景色确实美不胜收,更重要的是它的背后有一个文化建设的故事。十八世纪的德国还是四分五裂的,众多小公国各自被领主们统治着。有个公国叫昂哈德-德绍,它的君主是法兰士王子。这位君主仰慕英国文明,立志要把自己的小小公国建设成像英格兰那样的模范国家。他带着自己的建筑师和园艺师去英国学习,特别参观英国的工业中心,新式农场和英式花园。回到昂哈德-德绍后,法兰士王子就开始按照英国风格建设他的大花园。
十七世纪以后,欧洲原来流行的是法国式的花园,这种风格的花园以整齐划一的布局见胜,笔直的林荫道,一般高低的灌木丛,严格几何形状的花圃,间以排列整齐的喷水池和雕像,和谐完美,体现了理性精神,是人类征服杂乱的自然的表现。这种风格的园艺在法国路易十四时代达到高峰,凡尔赛的花园是它的经典之作。
这种为全欧洲的贵族争相模仿的园林风格却不为英国人所欣赏,英国人的审美观引导他们开创另一类完全不同的园艺风格。英国的园艺师反法国同行之道而行之,把只有在人类世界里才有的规则的几何线条统统从花园里排除出去,让树木长得高高低低的,让水流得弯弯曲曲的,蜿蜒的小道取代了直线的甬道,花卉也顺着地势自由地分布,亲切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由精神,也可以说是和法国的理性主义相对立的英国经验主义思想的表现。
法兰士王子热爱的是英国式的园艺,他在回到自己的故乡后苦心经营十年,建成了共占地七百多平方公里的六个大花园,几乎把他的整个公国都变成了花园,因此人们把他的国家称为花园领地。两个半世纪的沧桑,现在法兰士王子的这个巨型系列花园还有一百五十余平方公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就是这个花园。
现在我们能够参观的德绍花园不仅只是原来的大花园的一小部分,实际上也只是法兰士王子的政绩的唯一可见部分。他从英国学来的不只是园艺,还有许多社会改革措施,例如赈济穷人,宗教自由,免费教育,农业改良等等。这在当时是大大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史学家们由此把昂哈德-德绍称为德国启蒙的秘密发源地。今天的游客在美丽的德绍花园里漫步的时候,是不是还能感受到这宜人风光背后的开明精神呢?
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会给读者留下许多难解之谜,作者的身份常常也会是哑谜之一。西方文学传统中数《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最伟大,它们留给人们的谜也最多。首先就是作者的身份。自古以来都说这两部史诗是荷马作的,它们也因此而被统称为荷马史诗,但是除了荷马是位盲人以外,我们对荷马几乎是一无所知。这个空白让后来的研究者大伤脑筋,也给人们以发挥想象力的充分空间。历代的荷马研究者和爱好者们几乎把荷马当作一个空位的符号,可以填入任何想得到的人物进去。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荷马之谜终于有了得到解决的途径。美国学者佩里和劳德在前南斯拉夫地区进行了一场实地调查,发现了当地还有行吟歌手在乡村里演唱英雄史诗,其演唱的方式和情景很可能就和荷马时代史诗流传的方式和情景相仿。这些歌手演唱的史诗并没有固定的本子,他们每次演唱都是一次即兴创作,但是又遵循相同的故事大纲,确定的人物特征以及一系列关键的固定词语。围绕着这些不变的中心内容,行吟诗人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完全可以设想,荷马时代的史诗就是这样传播的,不大可能是由某个叫荷马的天才一个人在那里唱出这两部庞大的史诗,应该也是和战前南欧的传统行吟歌手一样,是在许多诗人的不断的演唱中形成这两部经典史诗的。这个观点现在已经是文学史界的共识了。
但是还是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像南斯拉夫地区的行吟诗人一样,荷马史诗在其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应该一直是口头文学作品,只有到了后来才让人记录了下来。说“记录”是太轻视这个工作了。使荷马史诗从口头变成书面的人肯定对作品进行了很大的改进。换言之,这位录写者是个伟大诗人,他的文学才华也是荷马史诗如此出色的原因之一。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这部论着的作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假说:荷马史诗的写定者是位女士。
支持作者的论断的有建立在文本上的理由也有建立在社会条件上的分析。细心的读者在荷马史诗的文本,特别是《奥德赛》的文本里,能够看到许多女性口吻的痕迹,诗歌预设的对象仿佛也是女性。同时,作者以为,在古代社会里也只有女性,当然是贵族妇女,有这个空闲时间来写出这样篇幅的史诗。如果我们把对这两部史诗的形成做最大贡献的人称为荷马,那么按照作者的推断,荷马就是一位女诗人。
无可否认,作者的论断的依据不是非常牢靠的,但是,对于荷马史诗的作者问题,我们不可能指望会得到任何确切的证据的,毕竟那是三千多年前的事了。但是现代学者乐意扮演文学侦探角色,读读他们的种种奇思妙想还是很有趣的。
作者是位学者,更是一位写畅销书的高手,几年前他写了本题为《情商》的书,畅销全球,在中国也风行一时,即使没读过这本书的人也都知道情商这个新词。时髦人士在品鉴人物时从不忘谈谈人的智商如何情商又如何,情商俨然已被公认为是构成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成分。
现在作者又推出了一个新概念新名词,度意斟词,庶几可译为“群商”。在这本论述群商的书里,作者把群商定义为在社会关系中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是在社会上成功所需要的,而且是我们的生命本身所要求。人间的关系,特别是爱的关系给人以活力,我们所爱的人是我们得以健康生活的灵丹妙药。大家都知道孤独的人死得早,厌世者自己也会很快地为世所弃。爱人之间、亲子之间、好友之间的关爱是维系我们生命的纽带,赢得和保有这种人间的关爱是一种大智慧,那就是作者所说的群商。
在这部为群商立个说法的书里,作者不仅举了许多表明群商的巨大作用的具体例子,还试着为群商找到一个科学的根基。这个科学就是现在正火的神经科学。我们知道人的心灵活动实际上全在于神经节点的连接。而人间的交往,与你所爱的人或爱你的人的接触能够马上激活你脑中的神经节点,使神经网络活跃起来,使头脑迸发出火花来,最后使你更加成功。作者相信,人类的遗传本能就是要让人和人之间互相爱抚亲密相处的。
但是,人们或许要问,那为什么人的遗传本能里还有那种强烈的争胜好斗的倾向呢?确实,男性的遗传特性决定了他们身上有大量的导致冲突和争斗的激素,但是女性则不同,她们体内天生的好斗冲动要小的多。两性之间的这个差异使得和谐友爱的人间关系成了一种不是自然而然就能达到的状态。这个情况不能说明群商的不重要,恰恰说明我们不能期待人们必然会具有合适的群商,群商是我们要学会拥有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个健康人生所必须的。
或许有人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在社会上许多冷酷无情专门以损人为进身之阶的家伙都很成功,倒是那些群商很高爱人利人的善良者却常常得不到晋升。这是不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群商没那么重要了?作者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要人们眼光放远,害人者要折寿的,善良者会长寿的,这不是因果报应,而是因为善良者的善行使他们有许多爱他们支持他们的亲友,这是一个人能够健康长寿的条件。
这本书以发展一门新的社会关系科学为标榜,书中的论述非常切合在当代社会里我们看到的种种问题,估计这本书也会像他的《情商》一样很快地被翻译出来,说不定要不了多久,群商一词也会成为以后几年里的热门新词。
如今,即使你文化程度再高,在生活中也会时有一种“文盲”的感觉。且不说,一个讲中文的国家,在马路上时常可看到各种外语的商标和店牌,在一些场合,英语仿佛成了我们的“母语”。就以中文来说,媒体和日常生活中突然会冒出一些“新词”,使你不知所云,什么“晒客”、“裸替”、“断背”……。
教育部公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向全社会列出了一百七十一条新词。据说是国家语委等部门从三十多家媒体的用词中收集而来的。其中有“半糖夫妻”、“奔奔族”、“职粉”……等等,可是一些从事语言研究的人士都不能懂得这些“新词”。
这份“报告”引起了轩然大波。立即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和质问,激起了争论。一些地方过去为阻止类似新词的泛滥,专门制订了法律。规定一些特定的场合不得使用不符合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为保护母语建起法律屏障。但也有人支持这些新词,教育部的一位负责人说:新的语言现象是特定时代变化的文化符号,其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和传播方式都在发生变化,我们要把语言看作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看作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从这份报告推出的一百七十一条新词中,选取若干,并作些解释。以让读者分辨,这类新词是否该让其推广流行。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