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免疫养生
23886300000002

第2章 了解免疫养生(1)

认识免疫力

免疫力究竟是怎么回事

可以说,人类无时无刻不处在微生物的包围之中,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它们无处不在,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生存着。当某种传染病或新发生的特殊变异的传染病流行时,会波及一部分人,甚至相当数量的人群会受到传染,以至发病,有时候还会扩散开来,形成一种流行的趋势。同时,我们也看到,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被感染,或者说,感染了却并不发病。这说明了在部分人体内有抗御外来微生物侵袭的物质,或者说有免除疫病的能力,这种内在的免疫能力即称其为免疫力。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人类所具备的抵御“疫病”的能力,是免疫性的表现,又称免疫或称免疫力。这种免疫力,是指生物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以达到维持机体的稳定性即健康状态的一种生理功能。

而对于人体来说,免疫力是指人体以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所构成的免疫系统,对来自具有抗原性物质(如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与机体本身略有差异的物质等)接触所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人体免疫力能强壮体质,抵抗疾病,并可使机体与体内外环境保持相对的平衡。人体的这种免疫能力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对生物的进化有很大影响。

其实,在我国古代中医对“疫病”之患早有认识,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中就有记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这里所指的疫,显然是传染性很强的一类疾病。中医学有关免疫的思想与能有效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免疫”,即指“免除瘟疫”之意。同书中还有“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论述。后世医家把《内经》中的正气和真气统称为正气,认为它是人体的抗病物质和抗病能力的综合体现,并由此产生扶正祛邪的法则,广泛指导其对传染性疾病等病证的防治,而且在防治相关病症中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杨力谈养生: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免疫力就是人体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抵抗力来自体内的免疫系统。健全的免疫系统有三大功能。

1.防御功能。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物质——“异已成分”的能力。它一是抗感染,即传统的免疫概念;二是排斥异种或同种异体的细胞和器官,器官移植需主要克服这一障碍。免疫防御能力低下时,机体易出现免疫缺陷病;而免疫防御能力过高时,易出现超敏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

2.免疫自稳。

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的组织、细胞、破碎颗粒的能力。免疫自稳功能失调时,易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而呈病理状态或发生自身免疫病。风湿性疾病与此明显有关。

3.免疫监视。

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机体借以监视和抑制恶性肿瘤在体内生长。一旦功能低下,人易患恶性肿瘤。

提高免疫力,主要是靠运动锻炼、营养补充和药物调理。一些药物和保健品,包括不少食品都有免疫调节的功能。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按照需要的就是好的原则,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提高免疫力的运动、营养和用药等方法。千万不能盲目跟风,片面进补。就绝大多数健康和亚健康状态的人而言,纯天然的、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无疑是最佳选择。

造成免疫力降低的原因有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在一段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之后,容易患感冒、口腔溃疡等常见病,而且老年人比年轻人也更容易患上一些常见传染病。医学专家提醒,这是因为人体的免疫力降低所导致的结果。

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的原因有哪些呢?造成人体免疫力降低的因素主要有消极悲观或者心理焦虑不安、身体劳累过度、锻炼不够和身体机能的自然老化等4方面。

(1)消极悲观或者心理焦虑不安

焦虑和悲观的情绪会给人体的植物神经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一段时间内人体免疫力急剧下降。人们常见的“上火”长口疮,实际上就是焦虑的情绪影响到人体免疫力,而使长时间潜伏在人体中的病菌得到了机会。如果长时间处在焦虑和悲观的情绪里,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

(2)身体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造成免疫力降低的机理和前者一样,都是影响到植物神经,然后又对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造成影响。减肥不当、休息不足、长时间做重体力工作、暴饮暴食等都会造成人体超负荷运转,导致免疫力降低。

(3)锻炼不够

适度的锻炼能促进人体的内循环和内分泌,促进人体脏器机能的提升,从而提升人体免疫力。而锻炼不够就会使人体的各个系统经常处在懈怠的状态,一旦出现病菌等的“入侵”,各项机能就不能被迅速调动起来并投入运转。不锻炼或很少锻炼的人比经常锻炼的人更容易得流感等一些常见传染病便是证明。

(4)人体机能的自然老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病后恢复较慢,并且更容易得感冒等常见传染病,这是因为人体的脏器等在自然老化后机能已经不能完全发挥,或者达不到年轻时的水平,从而造成人体免疫力的下降。

杨力谈养生:

生活方式与慢性病

生活方式不健康会使各种传染病更易流行。但相对来说,“生活方式病”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与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有关,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同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直接与性病、艾滋病、甲型肝炎等传染病相关。现代人类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在美国,不健康生活方式占总死因中的48.9%,在我国也占到37.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近20年,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健康保健工作的开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居民生活方式的急剧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健康隐患也日益严重。在城市,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超量饮酒、高糖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少运动、食物过细、精神紧张、不健康夜生活等等。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许多的改变。过去的某些不健康行为没有得到完全地纠正,又增加了新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饮用不清洁的水、吃东西前不洗手、膳食不平衡、食物由多粗粮改为多细粮、吸烟、超量饮酒等等。肥胖、超体重已越来越成为城市里司空见惯的风景线。而肥胖、超体重是与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有着直接关系的健康问题。近20年来,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而恶性肿瘤和糖尿病发病率在明显上升,而目它们是死亡原因中的主要杀手。这充分说明,我国居民的健康正面临生活方式的威胁。

你知道免疫力与疾病的关系吗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人好像一年到头都在感冒、发烧,每个月都要去医院好几次,不免会忧心忡忡地问:“我常常生病,是不是免疫力太差了?”其实不是,身体要对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必须靠各种完整的免疫防线与机能,也就是白细胞、抗体及无缺口的皮肤及黏膜等。

人体的免疫力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生病后,人体内产生对抗此种病原体的特殊抗体,当此种病原体再来侵犯时,抗体就可以联合白细胞将病原杀死,而免于生病。此种免疫力,有的可以持续很久(如麻疹抗体),有的则是暂时性的(如感冒抗体)。在预防某些疾病时,需要打预防针,在注射完预防针后,身体接受刺激也会主动产生免疫力,此种免疫力,一般而言具有终生效力。免疫力的第二种来源是“被动”而生的,例如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的婴儿)接受母体留下的许多抗体而产生免疫力;又如注射了免疫血清蛋白后(即某种疾病的抗体)后,可能会对某些少数的疾病状况产生短暂的抑制作用。

应该说,经常生病并非意味着没有免疫力。有些人一再地感冒、发烧,并不是因为没有抵抗力,而是接触病原体的机会比别人多。例如经常乘公共汽车上下班的人,在空气中和拥挤的人潮里,到处充满了病原体,尤其感冒病毒的种类太多了,只要是没碰过的,碰到了就有机会发病。其他如在电影院里,人员太多、空间狭小,也会增加得病的机会。每个人的体质及所处环境不同,其所患病的几率就不同,有的人生病次数较少,而有的人就较多。

真正免疫力差的人极少,真正免疫力不好的人是指三天两头反复发生一些较严重化脓性感染的人,如:常患中耳炎、肺炎、脓胸、皮肤化脓、严重气管炎、或是常要住院而且发育不良,这些病都是较“毒”的细菌所造成的。如果仅是常常感冒、发烧、咳嗽,几天就过去了,这多数是普通的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而不是免疫缺陷问题。

许多人以为,多吃补品、补药、健康食品或维生素等,可以增加抵抗力。有的医师也以为常打“免疫血清蛋白”,可以不受感冒的侵袭。其实,这些都作用不大。免疫力是来自白血球和抗体,而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会有免疫缺陷的问题。只是,一旦接触到未碰过的病原体,而体内尚无对抗该病原体的抗体时,自然会感染发病。所以,问题在于接触病原体机会的多少。不过,如果保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及合理的锻炼,一旦发病,则可比别人痊愈得快。

杨力谈养生:

6岁前幼儿对疾病的抵抗力

人体内的多核白细胞,先天就具有噬菌的本能,淋巴球也可以制造出各种抗体,有的抗体在婴儿出生时已具有相当的数量,有些却要到幼儿6岁左右才能达到标准量。新生儿虽然有母亲给予的一些抗体,可免于某些疾病发生,但是,因为新生儿的白细胞功能不好,而且“补体”(存于血清中,能够增加抗体的作用)的成分很低,无法配合抗体作用以阻止病原体的入侵,因此幼儿抵抗力极差。一般人以为新生儿有母亲给予的抗体,可以不生病,这其实是不正确的观念。新生儿较少生病是因为被保护得较周密,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少,一旦被病原体侵袭,不但会生病,且会病得很严重。出生几个月以后,婴儿从母体接受的抗体会逐渐消失,自己也开始有能力制造抗体。白细胞也渐趋成熟,不过因为生活接触面逐渐扩大,感染病原体的机会愈来愈多,也就时常生病了。随着年龄再增加,由于疾病的一再刺激,体内抗体增多,抵抗力也慢慢地增强,五六岁以后,生病的次数就会开始慢慢减少了。

增强免疫力的两种方式

当某种传染病流行时,人们是否会受到感染,这主要取决于自己对这种传染病的抵抗力。人的抵抗力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措施,即从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这两方面进行。

非特异性免疫力是指机体的皮肤、黏膜对病原体的阻挡作用,以及皮肤、黏膜所分泌的杀菌物质的杀菌作用、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物质对病原体的作用。可见,非特异性免疫力可以说是先天所具有的。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措施主要有:改善生活条件和营养条件,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特异性免疫力是指人体对某种病原体所具有的针对性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因病而宜的。一般可通过预防接种、患传染病或隐性感染而获得这种抵抗力。可见,特异性免疫力主要是在人出生后形成的,所以也称为后天免疫力。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最主要的是提高人的特异性免疫力:提高特异性免疫力的主要方法就是对人体进行预防接种。预防接种又称为人工免疫,是将各种人工制成的疫苗用人工方法接种到人体内,使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从而抵御各种病原体的侵袭。

预防接种的种类,分为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两类。人工自动免疫:是将无毒性的病原体或类毒素制成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其刺激人体自动地产生保护性抗体,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例如,给人体接种乙脑疫苗就是为了刺激人体产生乙脑病毒抗体,从而抵御乙脑病毒的侵袭。人工被动免疫:是将制好的保护性抗体(即含抗体的血清或抗毒素)注射到人体内,使人体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由于这样的抗体不是本人自动产生的,而是被动得到的,故称为“被动免疫”。如给人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等都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预防接种主要有这样几种方法:皮肤划痕法,如牛痘苗可用划痕法接种在上臂外侧中部;皮下注射法,是将疫苗接种到上臂外侧的皮下,如接种乙脑疫苗、麻疹疫苗等均用皮下注射法,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肌肉注射法,是将丙种球蛋白、抗毒素等制剂进行臀部肌肉注射的方法;口服法,如最常见的口服疫苗是小儿麻痹糖丸活疫苗,口服法简便易行,易于接受和推广。

接种疫苗可有助于加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但接种疫苗还有很多事项须注意:如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制定接种计划,明确接种对象与人数,准备用品器材;严格按规定执行,实行一人一针一管,防止交叉感染;接种一般应在传染病流行季节1~2月内进行。同一时期尽量不要接种两种以上的疫苗,以免互相产生干扰作用,影响免疫效果;如有发热及患急性传染病时,严重的心血管、肝脏肾脏疾病、活动性肺结核、糖尿病、甲亢以及妇女月经期、妊娠期和哺乳期等,不宜进行预防接种。

杨力谈养生:

提高免疫力有章可循

虽然免疫系统的运行情况很复杂,但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提高人体免疫力还是有章可循的。

(1)搞好个人卫生。要注意食物的清洁,经常洗手,皮肤等有创伤时注意清理伤口等,以防止病菌的侵害;同时还要注意个人的心理卫生,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避免出现情绪的大起大落,避免过度焦躁不安和消极悲观的心理出现。

(2)饮食结构要合理。只要吃饭时不挑食,并且注意荤素结合、粗细粮结合,就能够满足人体正常的营养需要。饮食结构不合理或饮食不规律,甚至不正常吃饭而过度依赖各种营养素,都会对人体免疫力造成不良的影响。

(3)正确看待一些常见传染病。老人、小孩以及一些患流感后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的人群,在患流感后应该及时进行治疗,防止因为流感影响到生命安全。对健康人而言,流感能够调动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经常处在兴奋状态。这样,在人体遭到其他病毒侵害时,人体免疫系统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因此,健康人在得流感等常见传染病后,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应该认识到这对人体实际上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致命的病毒与失调的免疫系统

感冒是没有特效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