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当下的修行——要敢于舍得
23978900000033

第33章 舍名利,得逍遥(2)

“那么佛祖,您有什么忠告要告诫世人吗?”

佛祖说道:“万物皆由心生,为了幸福,他们应该知道,一生之中最有价值的财富不是看得到、听得见的名利,而是一颗健康的心;一切因果皆有定数,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要去与人攀比;心满则一切皆满,幸福的人并不是拥有最多,而是需要最少;他们应该知道,名利可以换来任何东西,却不能换来欢愉的心;最主要的,他们还应该知道,上天在赋予了人们各种美德和聪慧的同时,也把名利、是非注入了人的身体。于是这些固有的心病便成了悬崖与深渊,会将许许多多的人挡在幸福的大门之外。其实,那些虚名和利禄乃身外之物,要想活得轻松,就将荣誉都只是像玩具一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不放,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这样非凡的气度正给追赶名利的我们留下了一面明亮的镜子。淡泊名利、无求而自得才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起点。一个人只有将心态放平稳一些,将名利看淡一些,才能在自己应该做并且真正想做的事情上发挥出最佳的水平,成就也就自然会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

聪明的人对一切事物的态度是无可无不可,宠辱不惊,当如古人阮籍所说“布衣可终身,宠禄岂足赖”,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荣誉已成为过去时,不值得夸耀,更不足以留恋。只有看淡虚名,方能超然物外。

金钱无情,人性无价

汤玛斯·富勒说:“满足不在于多加燃料,而在于减少火苗;不在于积累财富,而在于减少欲念。”

正如这首小诗所述:“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钱财乃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走,机关算尽,反误了这世间最真的情谊。

一天,一个富人去拜访一位哲人,请教他为什么自己有钱后反而和亲戚朋友处不好关系,身边的人都说他变得越发狭隘自私了。

哲人将他带到窗前,问:“向外看,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很多人。”哲人又将他带到一面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人笑了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银子。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世界了。”

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真理!金钱固然重要,但金钱却不是万能的。如果一个人被金钱蒙住了双眼,便会迷失自己的世界,也领略不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快乐,也永远寻找不到生命的真谛。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著名的慈善家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曾被薄薄的一层银子蒙住过双眼。

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创业初期勤劳肯干,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可当他富甲一方后,就变得贪婪冷酷。宾夕法尼亚州油田地带的居民深受其害,对他恨之入骨。有的居民甚至将他做成木偶像,放在绞刑架上将他“绞死”,以解心头之恨。无数充满憎恨和诅咒的威胁信送进他的办公室,连他的兄弟也不齿他的行径,而将儿子的坟墓从洛克菲勒家族的墓园中迁出,说:“在洛克菲勒支配的土地内,我的儿子无法安眠!”

洛克菲勒的前半生就在众叛亲离中度过。当洛克菲勒53岁时,疾病缠身,人瘦得像木乃伊。医生们告诉他必须在金钱和生命中选择一个。此时的洛克菲勒才领悟到,是贪婪的恶魔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生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去剧院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从此他开始过一种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

后来,洛克菲勒开始考虑如何把巨额财产捐给穷人。起初人们并不接受,可是通过他的努力,人们慢慢地相信了他的诚意。洛克菲勒一生创办了不少福利事业,还帮助黑人。他一生至少赚进了10多亿美元,捐出的就有7.5亿美元,这时人们开始用另一种眼光来看他。

洛克菲勒的前半生在金钱中迷失了方向,后半生千金散尽,得到了用金钱买不到的平静、快乐、健康和长寿,以及别人的尊敬和爱戴。这正印证了“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我们可能在路上都曾经碰到一些并非乞丐模样的人,他们说自己是外地人,钱包被偷了,需要20元钱买车票,如果你毫不犹豫地给了他们。那说明你没有想过他们说的是真还是假,只想着能帮就帮了。

因为不经思考就给了路人20元钱,有被骗的嫌疑,所以我们可能会遭到朋友的耻笑,朋友一个“傻”字便把我们概括了。我们的做法是太善良了?还是太傻了?或者是朋友想得太多?但我们愿意相信那些人是真的遇到了困难,我们小小的帮助也许能温暖他们的心,让他们走出困境。愿大家都有将心比心的宽容,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真诚和理解。

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在现代物质社会的浸染下变得异常脆弱,存款、房子、财产等,这些就能轻易地将人性扭曲,将情谊割断。亲人、爱人、朋友之间的关系,不再是靠着感情而维系,金钱关系上升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第一位要素。

有一个女孩找对象说:男人就应该多挣钱。金钱标志着一个男人的能力和地位,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富裕的生活,显赫的地位,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任何事物都是从量变到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地位、金钱等都是从平凡到非凡,如果不看过程,只需要结果,这种心态势必导致极端和偏激。人在年轻时,他们不可能坐享其成,靠父母寄生着。现实生活中,依靠别人生活的,都是被对方看低、瞧不起的阿斗。人穷不可怕,最怕志气短。奋斗虽然艰辛,也是快乐的过程。生活的最大乐趣就在于感受,感受生活的甜、酸、苦、辣,才能懂生活,珍惜生活,珍惜生命。靠别人奋斗取得成果来享受的人,大多数乐极生悲,过着痛苦或者麻木的生活。

曾经看到为了分得一套房子,姐妹几个翻脸成仇人,前半辈子是相亲相爱的亲人,后半辈子却是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曾经也看到一些生意人为了利益最大化,暗箱操作、权钱交易,富了一个人,苦了一片人;曾经还看到朋友之间,为了争夺利益,大打出手,对簿公堂,昔日感情荡然无存……

温暖的故事在减少,而丑恶的故事却在不断增加,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报纸上看到发生在南京的一个真实事件。夫妻两人结婚四年,因感情不和协议离婚,男方偷偷转移了夫妻两人做生意赚来的十几万元钱,只答应分给女方很少一部分生活费,女方心理当然不平衡。就在一天夜里,女方叫上自己的哥哥、父亲、表哥等五六名亲戚,拿着刀、木棒等凶器,守在男方经过的路上,准备用要挟的手段把钱要过来。结果却是惨不忍睹:男方的两只胳膊都被砍断,头部左右各被砍了一刀,最终成了植物人。

那些让他们不顾夫妻情面,争来夺去的十几万元钱,现在用来缴付医药费恐怕都不够吧!女方还落得一个伤害罪,被判入狱。这又是何苦呢?机关算尽,争来斗去,都是为了身外之物,将感情置之一边,将人性的丑恶充分暴露。

但是,贪多的结果真的快乐吗?得到金钱就意味着拥有一切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往往要在妻离子散、万人唾弃中才能醒悟。

贪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一个贪求厚利、毫不知足的人,等于是在愚弄自己,希望什么都能够得到,岂料到头来却失去一切。生活贵在平衡,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不能稍有偏废。如果过分贪婪,把握不住必要的尺度,那就必然受到伤害。

从前有个特别爱财的国王。一天,他跟神说:“请教给我点金术,让我伸手所能摸到的都变成金子,我要使我的王宫到处都金碧辉煌。”

神说:“好吧。”

于是第二天,国王刚一起床,他伸手摸到的衣服就变成了金子,他高兴得不得了;然后他吃早餐,伸手摸到的牛奶也变成了金子,摸到的面包也变成了金子,他这时觉得有点不舒服了,因为他吃不成早餐,得饿肚子了。他每天上午都要去王宫里的大花园散步,当他走进花园时,他看到一朵红玫瑰开得非常娇艳,情不自禁地上前抚摸了一下,玫瑰立刻也变成了金子,他感到有点遗憾。这一天里,他只要一伸手,所触摸的任何物品全部变成金子,再到后来,他越来越恐惧,吓得不敢伸手了,他已经饿了一天了。到了晚上,他最喜欢的小女儿来拜见他。他拼命地喊着不让女儿过来,可是天真活泼的女儿仍然像往常一样径直跑到父亲身边伸出双臂来拥抱他,结果女儿变成了一尊金像。

这时国王开始大哭起来,他再也不想要这个点金术了。他跑到神那里,祈求道:“神啊,请宽恕我吧,我再也不贪恋金子了,请把我心爱的女儿还给我吧!”

神说:“那好吧,你去河里把你的手洗干净。”

国王马上到河边拼命地搓洗双手,然后用最快的速度跑去拥抱女儿,女儿变回了天真活泼的模样。

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别太在乎它,别让金钱割断了人性的纽带,人生一程,同行是福。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生命可以孤立地活下去,只有在与另一个生命的相拥中,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最本质的温暖。不要让人性在金钱中扭曲,让我们珍惜同路而行的人。

放下,即是得到

人生在世,纵使有钱财万贯,不过一日三餐;纵使有广厦万间,也只用七尺床儿容身。只可惜我们总是明白得太迟。“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句话读了几百年,可是真正能做到放手的又有几人?

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而取得成就的,有道德的学者不会掠人之美,把别人的成就窃为己有;品德高尚的人则善于成人之美,主动把荣誉让给别人。

1931年,因为卢瑟福在科学界的地位而被英国政府授予勋爵称号。他声明:“我并不看重这个勋爵形式,因为它对我这样的科学家有明显的不利。”

卢瑟福从不掠人之美,他总是怀着无限感激的心情来记述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朋友和团体。例如1932年,他在《麦克吉尔新闻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强调道:“关于原子转变的第一个确切证明的荣誉是属于麦克吉尔大学的。”他还进一步指出,1902~1904年两年间所积累的实验证据是索迪和他本人一起取得,并且明确指出:“这个近年来激动人心的发现,它的第一步是在蒙特利尔完成的。”他从不把一切荣誉和成就都记到自己的功劳簿上,他认为:“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在建立起来的伟大的知识大厦之中。”卢瑟福就是靠着集体的智慧而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卢瑟福在皇家文学学会(该会后来授予他艾伯特奖章)的一次演讲中,详细论述了玻尔的原子结构学说,并且指出,在他看来,25年来,精确地说,从19世纪末算起,总共只有三个基本的发现,那就是:1895年的X射线、1896年的放射性和1897年为汤姆生所证实的电子。

有一个小笑话,不妨先来读一读:

有一只狐狸,看到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树,枝上结满了诱人的葡萄。狐狸馋涎欲滴,四处寻找入口,终于发现一个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体无法进入。于是,它在围墙外绝食6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美味的葡萄。可是,后来它又发现,自己吃得饱饱的身体无法钻到围墙外,无奈又绝食6天,再次饿瘦了身体。结果回到围墙外的狐狸仍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像这只狐狸,为了“得”而无谓地失去很多东西。

人的一生,需要我们放弃的东西很多。如果不是我们能力所能承受的,就要学会放弃。放弃并回到当下,这才是幸福的人生开端。

同样是狐狸,下面这只就聪明得多:

一次,狮子、狼和狐狸一块儿出去捕食,结果逮到了一头牛、一只山羊和一只野兔。虽然狮子的功劳最大,但狼和狐狸试图与狮子平分猎物。于是,愚蠢的狼与狮子讨价还价:“要不你拿这个,我拿这个,剩下的给狐狸。”

狮子暴跳如雷,一口把狼咬死了。接下来狮子让狐狸分摊猎物,狐狸说:“把牛给你做早餐,山羊给你做午餐,剩下的野兔给你夜里打牙祭。”

狮子听了笑道:“狐狸,你真聪明,谁教你的?”

“是你,万兽之王。我刚见识了狼的遭遇。”

狮子满意地点了点头,还把野兔“赏”给了狐狸。

狐狸的放弃虽然是有些无奈,但也是一种明智的行为,否则可能就和狼的下场一样了。

放下很难,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损失或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后,会发觉所有的纠结与烦心反而可以转换成一片海阔天空。放下不等同于放弃,更不是要你酒、色、财、气四大皆空。放下是一种感悟、一种心境、一种对外部事物进退取舍、轻重缓急、远近厚薄的把握。

“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这是源于《圣经》的箴言。世界其实很简单,钱本无好坏。钱能买到房子,但买不到家;钱能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钱能买到床,但不能买到良好的睡眠。总之一句话:钱不是万能的!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没能找到,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

一个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对他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请问,为何没有快乐呢?”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说:“想得到快乐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

富翁豁然领悟:自己背负那么重的珠宝,总怕别人抢,也怕遭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这样行善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学会放弃,便可以使负重的人生得到暂时的休息,摆脱烦恼和纠缠,使整个身心沉浸在一种轻松悠闲的宁静之中;学会放弃,便可以用充沛的精力去做最想做、最该做、最需要做的事;学会放弃,便可以在一种无怨无悔和默默无闻的等待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一份超越、一份执著和一份自信。

我们每天在尘世穿梭忙碌,忙着经营自己的世界,有人可能会为一点得失计较争执,甚至拼得头破血流。更有人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沦陷于物欲横流的世界,不得自拔。人就像一只蚕,用厚重的丝将自己一圈一圈捆缚了起来!

事实上,经历过人生风雨后才发现,很多东西还是放下了好,紧拽在手里也是徒劳。仔细想想,人生几十年,我们赤条条地来到这个尘世间,最终两手空空地离开。即使有钱人能买一个上等的骨灰盒,可以买一个上等的墓地,可里面装的东西却是一样:都是一捧灰!尘世间种种,最终势必成空,功名利禄,繁花似锦,原来不过浮眼烟云、昙花一现。只要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在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