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东方兵圣——孙武
2426500000010

第10章 辉煌时期(1)

一、巧计结盟

公元前509年,蔡昭侯制作了两件极其精美的裘皮大衣和两件精雕细刻的玉佩,他带上这几件宝贝去朝见楚昭王,以表达两国友好相处的愿望。当楚昭王看见这碧玉澈透、精雕细刻的玉佩及做工精致、完美无瑕的裘皮大衣时,眼中顿时放出了奇异的光芒,不住地赞叹其是真正的宝贝,爱不释手地拿在手中。于是,楚昭王决定设宴款待这位贵客。当蔡昭侯得知楚昭王要盛情款待自己时,为了表示对楚昭王的尊重,也表示对两国国君的身份平等,蔡昭侯就把自己所带的另外一件裘皮大衣穿在自己身上,也把另外一块玉佩挂在自己的腰上。

第二天,当两国国君同时来到宴会厅时,所有的官员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两位国君会穿戴一模一样的衣服、饰物,而且两人的衣服、饰物没有丝毫区别,真是巧夺天工。这么显眼而且宝贵的东西当时就引来了众官的一致赞赏,君臣上下气氛十分热烈。楚昭王的爱臣囊瓦一直用一双贪婪的眼睛死死地盯着蔡昭侯,几次三番表示想要蔡昭侯身上的饰物。蔡昭侯对于这么直白地向自己索要东西的人非常讨厌,但又碍于楚昭王的面子,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只是一直装作听不懂的样子。

当宴会渐渐接近尾声时,所有的大臣官员渐渐离去,囊瓦早已急红了眼,他是不拿到东西誓不罢休,最后,公然在众人面前索要。这时,一向明事理的蔡昭侯气愤非常,生气地拒绝了他的要求。囊瓦恼羞成怒,一直存心报复蔡昭侯。待到蔡昭侯将要回国的时候,他编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让楚昭王将其扣留在楚国,沦为人下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无独有偶,唐国的国君唐成公也遭遇到了与蔡昭侯同样的命运。公元前506年,前去拜见楚昭王,不料囊瓦竟然看上了随行队伍中的一匹叫“肃爽”的骏马,而这匹马是唐成公的爱物,怎么也舍不得就这样拱手想让。

半个月过去了,唐国的大臣依然没有盼到国君回国的消息。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唐国的大臣都不知道唐成公在楚国究竟怎么样了。三年时间,不能再这样等下去,于是就开始想方设法救其出来。首先,唐国派人劝说唐成公同意囊瓦索要骏马的要求,可是唐成公宁死不从。无奈之下,他们又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唐国派人到楚国说,跟随唐侯的人太久了,能否让他们更换一下。楚国答应了。派去的人就用酒把跟随唐侯左右看马的人灌醉了,偷偷地把这匹“肃爽”马献给了囊瓦。囊瓦认为唐侯回心转意了,就十分“大度”地送唐侯回国了。偷马的人回国后自己把自己囚禁起来说:“国君因为玩马的缘故,使身体失去了自由。臣下们请求帮助那个养‘肃爽’马的人再找两匹与这相同的马。”

唐侯一听,马上自责道:“这都是寡人的过错,与大家无关。”说完对他们都给予了奖赏。

唐成公被释放了,可蔡昭侯依然被楚国扣留着。当蔡国的大臣得到唐侯被释放的前后经过后,一致认为要救出蔡昭侯,惟一的办法就是满足囊瓦的私欲。不久之后,蔡国派人将两件宝物献给囊瓦,囊瓦听了之后,非常嚣张,大骂蔡国使臣不懂规矩,而且骂蔡昭侯不识时务,如果早日了了他的心愿,恐怕早就回国了。蔡国使臣为了救回蔡昭侯,只能委曲求全。囊瓦发足了脾气,消了气,就放了蔡昭侯。

蔡昭侯越想越气,本以为只要自己坚持下去,肯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最后,还是满足了囊瓦的私欲。这时,蔡昭侯刚好经过汉水边上,他的心情就如愤怒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向前,蔡昭侯看着自己手中的美玉,毫不吝惜地将其投入湍急的汉水中,愤怒地发誓:“寡人今后若再南渡汉水去楚国朝贡,那我就像这块玉一样,永世葬身大川之中。”

蔡昭侯回国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了解当前的具体形势,然后找一个强大的国家来依靠。因为他明白,依靠本国的实力,根本抵抗不了强大的楚国,最好跟其他国家结盟,共抗楚国。于是,他首先向强大的晋国表达了结盟的愿望。

公元前506年,晋国诸大夫为求蔡昭侯手上的宝物,说服周王朝的上卿刘文公出面,在召陵大会诸侯,集晋、鲁、宋、蔡、卫、齐、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子共十八国诸侯,商讨为蔡侯伐楚雪仇之事。结果晋大夫苟寅却被蔡昭侯身上都宝物所吸引,并向其所要,遭到拒绝。而卫灵公也因在诸侯座次排列上,位居蔡国之后而相争不让,使蔡、卫翻脸,关系陷入僵局。恰与此时,连降大雨,潮阴湿霉,军中疾病滋蔓,因此各诸侯国借故退兵,使召陵盟会无果而终。

蔡昭侯见各诸侯国都撤军了,心里非常气愤,在撤军回国路过沈国时,蔡昭侯怨沈国不支持其伐楚,派兵袭灭其国,杀其国君,以泄私愤。楚国早就想攻灭蔡国,这时,就以蔡国侵灭沈国为由,出兵攻蔡,将蔡昭侯团团围困于新蔡(今湖北上蔡)。蔡昭侯在对中原诸国完全失望的情况下,只好另谋出路,把求援的目光转向了迅速强大起来的吴国。

蔡昭侯在楚国住了三年,对楚国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他知道,楚国虽然外表强大,事实上内部矛盾重重。自从楚昭王即位以后,朝中的卿大夫之间就开始了你争我夺,矛盾越来越激烈。而吴国政治、经济迅速发展,迅速强大起来,还有孙武、伍子胥、伯噽这些谋臣智士,而伍子胥与楚国的父兄之仇世人皆知,所以吴国与楚国之战即将展开。

分析清楚了当前的形势,蔡昭侯就派自己的儿子公子乾和大夫的儿子到吴国作人质,请求吴国出兵拯救危难中的蔡国,替蔡国报仇雪耻。

当蔡昭侯的儿子和大夫来到吴国之后,吴王阖闾不知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件事?于是,他召来了孙武、伍子胥一起商讨对策。孙武为吴王分析了当前地形势,说:“我认为,现在的形势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楚国令尹囊瓦,不顾国家的存亡、人民的疾苦,一味贪得无厌,他的贪欲连天下的诸侯都已无法使之满足,因此诸侯痛心疾首。今年三月齐文公在召陵大会十八国诸侯,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么多国能聚集在一起,本身就已十分能说明问题。特别是其中的齐国、蔡国、陈国、许国、胡国、顿国,原来都是楚国的盟国,现在也公然参加反楚联盟,说明楚国在天下的地位已急剧跌落。更令人寒心的是,唐、蔡两国国君,稍有不从,竟然在楚国被扣留长达数年之久。这种奇耻大辱,哪有不报之理。所以唐公昼夜想要洗刷耻辱,君臣每天谋议此事。蔡侯也亲自带上自己的爱子和大夫的爱子,到我们吴国来结盟。唐、蔡两国对楚国恨到了极点。如果大王您下决心兴师与楚国决战东南的话,联合唐、蔡这两个国家,同仇敌忾,定能彻底击败楚国,大获全胜。”

吴王、伍子胥都非常赞同孙武的分析,然后伍子胥补充道:“楚国囊瓦扣留蔡侯三年,蔡侯为此事发了誓,现在楚军围困蔡国,是师出无名。蔡国无辜而屡受耻辱,楚国无理而横行霸道,这真是天怒人怨呀!大王如果真想破楚图霸,现在是时候了。”

吴王阖闾听完孙武和伍子胥的议论,兴奋异常,于是,吴王就接受了孙武的建议,遣使入蔡转达吴王伐楚的决心,与其结成反楚联盟。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吴王还和蔡昭侯联姻,将自己的妹妹嫁于蔡昭侯为妾。然后又派人以同样的方法说服唐国,使吴、唐、蔡结成三国攻楚联盟。吴、唐、蔡攻楚联盟的建立,一方面撤屏断援,孤立了楚国;另一方面也为吴军从楚的侧背作远距离战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联手伐楚

吴、唐、蔡三国已经协商好了要联合起来共同伐楚,他们加紧训练部队,为随时作战打好基础。但是,楚国兵力三四倍于吴、唐、蔡三国联军的兵力,要想以寡胜众,困难仍然很大。所以,他们都没有轻举妄动,而是静观其变,等待佳机。没有多久,时机终于来了。

自从吴、唐、蔡联盟讨伐楚国之后,陈、许、顿、胡这些楚国以前的忠实盟友都弃楚从晋。这时,楚国出现了长期的干旱,粮食歉收,百姓生活极其困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吴国真个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田野上辛勤的农民在劳作着;街市熙熙攘攘,热闹非常;而吴国君臣上下团结;吴国将士上下一心,种种迹象表明,进攻楚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在这种情况下,孙武请示吴王阖闾下达作战命令。吴王大喜,当即批准了他的作战计划。于是,著名的柏举大战拉开了帷幕。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吴国以楚国为首要进攻对象,乃是吴楚之间长期恩怨纠葛、兵戎相见的必然结果,也是孙武、伍子胥等人高明战略决策的逻辑归宿。

吴国虽然在对楚长期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主动地位,但是就两国整体实力而言,楚国对吴国而言还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楚国拥有一支相当规模且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队,数量达二十万人之多,兵种齐全,装备先进精良,有“楚之为兵,天下强敌”之誉。其次,就是被孙武等人预作为攻取目标的楚都郢城,雄伟坚固,易守难攻。孙武还有一个顾忌,那就是兴兵伐楚,攻打郢城,就必须深入楚国腹地,行师千里,“劳师袭远”,历来就是兵家之大忌。吴军只有数万之众,要顺利完成既定战略计划,更是难上加难。

孙武洞若观火,知道这次战争非比寻常,必须仔细谨慎,他对吴楚双方政治、军事、地理等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系统、透彻的分析,对吴楚战争的结局做出了科学的预测,决定采取步步为营、各个击破的战略来赢得最后的胜利。

战争伊始,吴军遵循孙武“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作战指导思想,“以迂为直”,实施大规模战略迂回。

首先,他们溯淮水浩荡西进,进抵淮油(今安徽风台附近)。然后舍舟登陆。孙武带领精兵3500人,在唐、蔡两国军队的配合和引导下,兵不血刃,迅捷神速地通过了楚国北部的大隧(黄岘关)、直辕(武胜关)和冥厄(平靖关)三个险隘,穿插挺进到汉水的东岸,占据了有利地形。

楚昭王得知吴军抵达汉水后,心急如焚,立即派遣令尹囊瓦、左司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统率楚军,昼夜兼程奔赴至汉水西岸进行防御,两军遂隔着汉水互相对峙。囊瓦等人最后决定把所有的楚军分成三部分,囊瓦统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阻击吴军的进攻,从正面牵制吸引吴军,而左司马沈尹戌率领一部分军队从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境)迂回到吴军的侧后,毁坏吴军的舟楫,阻塞三关要隘,以切断吴军的归路。最后,再由与囊瓦所率的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远道而来、立足不稳的吴军。从表面看,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作战方案。可是,事实并不像囊瓦他们想象的那么顺利,当他们的完美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的时候,孙武便采取了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撒。囊瓦误以为吴军怯战,想乘胜追击。结果,从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北)至大别(今湖北境内大别山脉)间,孙武屡派部队不断阻击追来的楚军,小战无数,导致楚军疲惫不堪。与此同时,吴、唐、蔡联军一鼓作气,直逼汉水天堑。

三国联军越战越勇,士气高昂,以破竹之势,深入楚地,直逼郢都,楚军人心惶惶,自挫其志,军队疲惫,军心动摇。如果继续与三国联军交战下去,恐怕只有狼狈溃败。

左司马沈尹戌非常明白当前的形势,于是就向令尹囊瓦建议:“此时,双方军力不仅仅局限于数量上,也在人心上。此次决战直接关系到郢都的安全,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求取万全之策。眼下之计,只能请令尹率主力依托汉水加强防御,阻止吴军过江,确保郢都安全;一部分兵力轻装简行,迅速北上,征调方城(楚长城)以外抵御晋军的全部楚军,抄袭吴军后路,焚毁淮油吴军所有船只,然后还军扼守三关,断其归路,造成关门打狗之势。这时,令尹再率领大军过汉水正面迎击吴军,另外一部分则从侧后进攻,形成南北对进,前后夹击之势,陷敌于两面作战的境地,方可大败吴军。”

此时的吴军只是驻守在汉水一带,驻足不前,也不见有任何轻易的举动。楚军并不知道吴军的真实意图,再者眼前情势危机,只能按照沈尹戌的建议行事。楚大夫史皇为人奸诈、凶狠,根本不懂得用兵之道,又气量狭小,非常妒忌沈尹戌的军事才能,平时两人就不和,今日,看到沈尹戌北上搬兵,惟恐其独揽头功,这样就会不利于自己,所以,为了自己的私欲,抛弃大局,挑拨沈尹戌与囊瓦的关系,怂恿囊瓦改变沈尹戌的计划。

无独有偶,武城大夫也是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惟恐沈尹戌独揽头功,动摇自己在楚国政坛的稳固地位,又害怕沈尹戌趁机除掉自己,所以不如先下手为强。他与史皇一唱一和,推波助澜,说服囊瓦改变沈尹戌的计划,他们建议说:“吴军路途遥远,将士身心疲惫,立足未稳,表面正在固守待援,实际上是养虎为患,所以我们应该趁机立即出击,速战速决,绝不应该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如果让吴军调整过来,鼓舞了士气,重新开战,那么我们就很难应付自如了。”

囊瓦与武城大夫、史皇同为一丘之貉,利欲私心,贪得无厌,根本不会全面考虑,只是为自己的一时的私欲而不择手段,不计后果。今见二位大夫所言,预感到沈尹戌对自己的威胁,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就擅自改变了原来的作战计划,命令早已疲惫不堪的军队强渡汉水,企图同吴军决战。

孙武看到楚军渡水而来,正中下怀,积极地准备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三、血战柏举

柏举,位于今湖北麻城东北,因柏子山和源出龟峰山的举水而得名。柏举,靠近直辕,便于吴军实施后方补给,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吴军到达柏举后,立即摆兵布阵,设营筑垒,与强渡汉水而来的楚军形成对峙状态。

公元前506年冬天,一切作战准备都已经就绪,双方军队都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主动出击。十一月十九日,天色阴暗,沉闷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柏举。

吴王阖闾已经为战争做好了一切准备,可他一直在犹豫着,不知是否真的已经稳操胜券。阖闾的弟弟夫概不知哥哥还在犹豫什么,多年一直强国练兵为的就是今朝,还犹豫什么呢?因此,他当即请求率兵出击。

夫概是吴王阖闾的同母兄弟,自幼聪明好学,勤奋刻苦,精通用兵之道,曾随其兄转战疆场,屡建功勋。阖闾即位后,夫概虽贵为王室之胄,然而并不安于现状,常有觊觎王权之心,对此,阖闾时有所虑。因此,当夫概请求主动出击时,阖闾没有立即答应。夫概对阖闾的犹豫不决深表不满,他说:“统军作战,临机决策,必须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重,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