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东方兵圣——孙武
2426500000015

第15章 英雄落幕(1)

一、吴越争霸

时光飞快地流逝,一晃就是八年。自吴军从楚国退兵以来,这对老冤家已有整整八年没有交战。两国各自进入了战后的休养生息状态。远离战争的和平年代,对于老百姓来讲,是一种难得的福分。但在吴国,平静的时光不会持续得太久,零星的战事也时有发生。不过这次的对手不是楚国,而是位居吴国南面的越国。

越国传说由大禹的后裔所建。当年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就曾有居民在会稽(今浙江绍兴)这个地方活动,大禹死后也安葬在会稽山,后来他的后代在这个地方建立了一个国家,越国这样就建立起来了。

起初越国实力很弱小,跟吴国一起都依附于楚国,后来吴国实力逐渐强大,在吴王寿梦的时候讨伐楚国。那么越国作为楚国的盟国,也成为吴国的敌人。吴王阖闾征讨楚国以前,也把越国视为一大威胁,只不过当时越国实力有限。吴国军队采取了一次行动,打败越军。并在国境线上修筑了城墙。吴国暂时解除了后顾之忧,才得以全力与楚国交战。不过战败的越国。并没有衰落下去。反而因为统治者的精心治理,国力蒸蒸日上,不仅摆脱了楚国的控制,而且胆子越来越大,在吴楚交战的最后阶段,频频地对吴国的边境进行骚扰,使得阖闾不敢掉以轻心,只好从郢都赶回吴国。因此,越国显然成为阖闾的一块心病。

是否将伐越之事提上日程呢?吴国朝廷官员意见分歧多多。有的主张应该先北上与齐、晋等大国一决雌雄,有的则主张应先把注意力放到伐越上来。孙武、伍子胥则是后一种意见的坚定支持者。

孙武对阖闾说:“大王,越国毗邻,国力日盛,确实应该尽早做好伐越的准备。但是,因为我们在楚国战争中元气大伤,军事实力尚未达到一战置越于死地的程度,伐越尚待时日,需要做周密的安排。”阖闾听了表示同意。

不过,吴王的主意说变就变。一日从越国传来消息说越王允常去世,由其子勾践即位。阖闾听到消息大喜:“寡人伐越的机会终于到来,趁新帝立位未稳,破了南越便是。”于是,他不听孙武等人的劝说,亲自带兵出征越国。结果在战斗中,勾践运用计谋大败吴军,阖闾也被枪戈击伤了腰部,因失血过多而死,时年阖闾十九年。即是公元前496年。他在弥留之际再三嘱咐其子夫差勿忘报仇大事。

战争失败以及阖闾的死亡,给吴国蒙上了一层阴影。许多门客、谋士纷纷离开吴国,觉得这个国家已经走上了衰败之路。此情此景,让孙武备感心焦。不过,阖闾临终前的嘱托,他还是牢记于心,他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年轻的吴王夫差身上。但愿这个吴国的新君能够励精图治,任人唯贤,他孙武自当尽力辅佐。

夫差的确把父亲的遗嘱牢记在心,他为了不让自己忘记家仇国恨,便让人每日站在宫廷上,当他经过的时候提醒他说:“你有没有忘了报仇的大事?”夫差就会回答:“此等大事,如何敢忘!”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为振兴吴国下了很大的决心。

而南边越国的勾践,初试牛刀即告大捷,胜利也来得确实容易了些,于是便志得意满,成天吃喝玩乐,不理政事。很多人的堕落和失败都是从自傲开始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教训。而这种错误却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反复实践,一遍又一遍地重蹈覆辙。

经过了整整三年的精心准备,吴国终于恢复了元气,夫差也觉得该到复仇的时候了。他命令部队日夜练兵,做好打仗的准备,并与孙武、伍子胥商讨攻越对策。这些消息也传到了越国勾践的耳朵里,他心里有些紧张。他想,既然吴军早晚要来攻打,越国不如先发制人,破坏他们预先的部署。

于是公元前494年的春天,越国率先挑起了对吴国的战争。夫差闻讯,聚集全国的十万精锐部队前去迎战,敌对双方在吴国境内的夫椒相遇。这次孙武、伍子胥运用合理的战术,采取两翼包抄、虚张声势等战法打得越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士兵死伤无数。夫差趁势一路追赶,直捣越国都城。勾践见大势不妙,慌忙领着五千兵马和宫中家眷逃上会稽山。吴军追到会稽山,将整座山团团围住,越军被困于山上,没过几天就水尽粮绝了。

勾践觉得这样坐以待毙明显死路一条,但又想不出办法,感到很绝望。幸好勾践旁边也有一个聪明的大臣,叫范蠡(li),他对勾践说:“大王,我们现在处于不利状态,不如备些财物、美女等送与夫差,或许还能保下性命,他日再图东山再起。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否则就根本没有活命的希望了。”勾践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让大夫文种前去讲和,准备了许多宝物和美女一同献给夫差。夫差看到勾践俯首认降,又向自己献上这么多宝物和美女,乐得合不拢嘴。

这时,伍子胥在一旁提醒他:“大王,越国向来是吴国的潜在威胁,年轻的勾践有范蠡和文种辅佐,绝对不可小视。今日天赐良机,破越之日就在眼前,这样的良机大王可千万不要错过啊!”孙武也劝谏道:“是啊,大王不要被勾践的假忠诚所迷惑,不能因为几件宝物和几个美女而耽误了国家的大事啊。”

夫差听了这番话不太高兴:“寡人已自有主张,勾践献给寡人如此厚礼,足以看出他很怕寡人的,所以就不用担心他回去之后再对吴国有什么野心了。”结果夫差收下礼物,便与越国讲和了。孙武、伍子胥连连劝说,无功而返,反倒换来夫差的一顿责备,两人为此连连叹息。

夫椒之战,大大增强了夫差的自信心,他觉得自己一展鸿图的时候到了。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原。同时,经过此战,他更加自作主张,不太愿意听取孙武、伍子胥的意见了。这使得两个谋士有志难酬,百无聊赖,倍感无奈。

几年后,吴王夫差便征服郯城,打开了北上通道。之后又接二连三地征讨鲁国、陈国,并取得胜利。在各次战争的间歇,吴军还在今天的江苏省境内开凿了邗(han)沟,这条沟与淮水相连,成为了夫差屯兵屯粮的重要运输通道。邗沟修好以后,吴国便联合几个小国发动了对齐国的战争。离开故土多年,终于再次踏上故国的土地,孙武甚为感慨,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次他却是作为齐国敌人的身份来到此地的。

吴国准备攻打齐国的消息也传到了越国,范蠡对越王勾践说:“这次吴国攻打齐国,两强相遇,双方必然都会有些损失。这对大王来说是个好消息。大王可以派人在出征前向吴王送些珍宝,以表敬意。这样,夫差就不会对我越国有所防范了。不过,孙武和伍子胥这两个人倒是不太好对付,应该想办法离间吴王与他两人。”勾践便照了他的话去做,并派了些人到处造谣,说孙武、伍子胥有谋反之意。吴王听了,觉得越王确实忠诚。而他对伍子胥、孙武的疑心却越来越重,他把他俩的劝诫和建议都当作了耳旁风。孙武向夫差谏言,说越国藏有野心,随时都会对吴国造成致命的威胁,夫差怎么也听不进去,但当他听到有关伍子胥和孙武意图谋反的流言蜚语时,竟利令智昏地信以为真。

夫差率领的吴军在齐国的艾陵打败敌军,战果丰厚。他的自我感觉越来越好,也因此对孙武、伍子胥产生了愈来愈多的怀疑。他想:他们两个当初千方百计地阻止我发兵齐国究竟是何居心?我现在得胜归来这一事实,就足以说明他们在背后使坏。孙武本来就是齐国人,当然不希望老家被人攻打,那个伍子胥嘛……正在寻思间,突然想到伍子胥在去齐国的时候把儿子托付给了齐国卿大夫,这不是明摆着想谋反吗?

夫差想到这里,越想越不对劲,越想越觉得伍子胥包藏祸心。想到这里,他便派人赐一把宝剑给伍子胥,意思是赐死。伍子胥接到宝剑,泪如泉涌,仰天长叹之后,拔剑自刎。他对吴王忠心耿耿竟落得如此地步,真是让人叹息……而伍子胥死后,孙武差不多也失去了进言的机会,夫差已经不再采用他的建议了。同时吴王的野心越来越大,行动越来越鲁莽,肆无忌惮地进行着他的扩张。

吴王夫差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482年,吴军倾巢出动,来到宋、卫、郑、晋四国国界处的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准备与晋国争当盟主的时候,从远方的吴国传来了惊人的消息:越国突袭吴国。真是没想到,让夫差最为放心的越国竟然倒戈了!更可怕的是,吴国军队都在外征战,整个吴国是无兵守卫的!显然,吴国危在旦夕!到这个时候,夫差才想到了伍子胥、孙武的苦心劝说!

越王勾践果然善于算计,他看准了吴军倾师出动造成的国内防守空虚,当时只有一些老弱残兵留在国内。勾践一眼看到了敌方的空虚,立即号令挥师北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入吴国,并开进吴都姑苏。夫差接到报信后如梦方醒,但此次兴师动众赶到黄池是为争夺中原盟主而来,要是立即回去抗击越国的话,很可能动摇其他几国的军心;另外,虽然越军偷袭成功,但凭着手里这些兵力,还是有希望将失去的城池夺回来的。那么,既然来了,还是先把盟主地位争下来再说。他一连杀了七个前来报告情况的人,为的是不让吴国被侵袭的消息泄露出去。晋国等国君看到吴国这么来势汹汹。觉得跟他硬争也没有什么好处,就满足了夫差的要求,让他当上了中原盟主。尽管这个称号是如此的虚无,但夫差还是沾沾自喜,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此事结束之后,夫差才领兵星夜赶回吴国救援。此时的吴都尽为越军所占,而吴军日夜兼程,身心疲惫,战斗力并不强,双方都伤亡不少,最后越吴两国停战求和。勾践自有他的考虑,一来他还是慑于吴国大军的威胁,二来他觉得真正打败吴国的时机尚未到来,便与吴国签订了和约后退出吴国。

越国最终撤兵,是因为勾践考虑到自己的军力还没达到理想中的强大,这次只是一次成功的试探性偷袭战。本来越国的这次侵犯就应当引起吴王夫差的足够重视,可惜他日子一久就将这件事遗忘,依然做着称霸中原的美梦。军队好久没有进行系统正规的训练了,松松垮垮,以后不打败仗才怪呢。而孙武呢,他也早就对这个好高骛远的夫差不抱任何希望了。

二、失意退隐

伍子胥的死,让孙武感到无比的震怒和难过,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朝夕相处的同伴突然惨死,他更没有想到夫差竟会这般的糊涂和混蛋。他和伍子胥一心一意地为吴国的江山社稷殚精竭虑,得到的却是白眼和不信任,甚至为此还招来了杀身之祸,实在可悲可叹。他掐指一算,自他从齐国千辛万苦来到吴国起。已经差不多三十多个年头,自己也从一个二十多岁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变为一个五十多岁行动迟缓的老者了。脸上的条条皱纹铭刻着人生岁月的沧桑,而鬓角上也新添了缕缕银色的发丝,衰老的迹象慢慢开始显现。他清楚地知道,在夫差的眼里,他已经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了,这让他极其失意。

当年他之所以投奔吴国,正因为这里的国君任人唯贤,他能够在这个地方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到如今,吴国正在步入衰落,尽管他本人并不是吴国人,但在吴国这么多年,他已对这个国家产生了感情。他始终怀着执著的理想和希望为这个国家做事。希望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吴国走出危机,真正地强大起来。然而,所有这些只是他的一厢情愿,无论他怎样耐心地劝诫夫差,都对这个自负倨傲的国君产生不了丝毫的作用和影响。孙武真的无法待下去,待下去除了招致白眼和不信任以外,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于是,孙武翻来覆去地想了几个夜晚,打算离开吴王,离开这个潜藏危机的政治集团,重新回归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在作出决定的当夜,孙武细细地整理行装,他将那些跟随了他大半辈子的衣物、兵书重新装进了行囊。当他看到他在罗浮山隐居期间写下的兵书时,忍不住拿出来翻阅,回想起件件往事,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分:当年在吴宫与阖闾谈兵论道是何等的畅快,第一次排兵便“演兵斩美”,第一次用兵便在养城打败楚军,“疲楚误楚”战略运用得是如何的游刃有余,各种排兵布阵更是在战争中屡试不爽。充满变数;当然最值得自豪的便是当年把楚军牵来牵去,在柏举取得的那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想着想着,他就像回到了过去,往事的回忆总是那样的美好,甚至那些很残酷的东西,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地变得淡薄,变得模糊起来。当孙武意识到自己又沉浸在往事回忆中时,忍不住露出一丝干涩的笑。

次日,他起得很早。天还没有亮,外面几乎一团漆黑。孙武什么人都没有告知,便背上行囊上路了。到了吴国宫城的大门口,他碰上了几个看门的卫兵,他们都认得孙武,便问:“将军去往何处?”孙武便答道:“吴王有要事需要我紧急去办。”卫兵听了,二话没说,赶紧开启城门,让孙武出去了。他们怎么会知道,将军这次出去将再也不回来了。孙武一直向前走着,没有回头。他先后来到阖闾和伍子胥的墓地,烧了几炷香,拜过作别。在伍子胥墓前的时候,他又触景生情,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原本两人在罗浮山隐居期间相识,结为至交,情同手足生活多年,如今两人分隔于阴阳两个世界。他在墓前待了一个时辰之后,便继续上路。这个声名显赫的大将军从此销声匿迹,只有他的那部兵书不断地勾起后人对这个名字的无尽回忆和遐想……

孙武究竟去哪里了呢?现存的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使得他的归宿成了一个谜。有人说他依旧留在吴国,可能是回到了当年居住过的罗浮山,每日修改兵书,过着清贫而又自在的生活,直至老死而终。还有一种说法是,他可能回到家乡齐国去了,因为他的后代——历史上著名的孙膑据说也出生在那里,这个证据似乎可以说明晚年孙武的生活地点。还有的说法也叫人不能不信,说吴王夫差听说孙武偷偷半夜潜逃,不辞而别,非常愤怒,而又怕他叛变吴国,便派人在路上把他杀了……说法林林总总,随处可见,多少都有些道理,但又得不到文字或实物的证明。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孙武在归隐后生活了很久,有生之年也看到了吴国的灭亡,不知道那个时候他会作何感想?是为自己的明智选择而庆幸呢,还是感受着这个王朝从此没落的悲哀?这又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