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禅悟人生:用禅释译生活中的放下
24283700000004

第4章 淡泊名利,无欲则刚(4)

一天,一个樵夫路过庵边,见到一个修行的老僧,好奇的向前问道:“你在此居住多久了?”

佛窟禅师回答道:“大概已易四十寒暑。”

樵夫好奇地再问道:“你一个人在此修行吗?”

佛窟禅师点头道:“丛林深山,一个人在此都已嫌多,还要多人何为?”

樵夫再问道:“你没有朋友吗?”

佛窟禅师以拍掌作声,好多虎豹由庵后而出,樵夫大惊,佛窟禅师速说莫怕,示意虎豹仍退庵后。禅师道:“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树木花草,虫蛇鸟兽,都是法侣。”

樵夫非常感动,自愿皈依作为弟子。佛窟对樵夫扼要的指示佛法的心要道:“汝今虽是凡夫,但非凡夫;虽非凡夫,但不坏凡夫法。”

樵夫于言下契入,从此慕道者纷纷而来。翠屏岩上白云飘空,草木迎人,虎往鹿行,鸟飞虫鸣,成为佛窟学的禅派。

一坐40年,用普通的常识看,40年是漫长的岁月,但证悟无限时间,对已融入大化之中的佛窟禅师来说,40年不过一瞬之间而已。在禅者的心中,一瞬间和40年,并没有什么差距。

禅者在悟道中,他所悟的没有时空的差距,没有你我的分别,没有动静的不同。做人也该如此,不分你我,不分亲疏,以一颗博爱的心面对世间万物,以一颗容人之心立足繁杂社会。那么,你收获的不只是尊敬,还有自己内心的宁静。

16.真理才是法宝

达摩祖师本名叫菩提多罗,南印度人,出身婆罗门贵族,是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遇到般若多罗,为祖师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达摩。

达摩未出家以前,就具有超人的才智和脱俗的善根。有一次,般若多罗指着一堆珠宝对达摩三兄弟问道:“世上还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

老大月净多罗回答道:“没有!这些珠宝乃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宝物,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过这些宝物了。”

老二功德多罗也回答道:“我没有见过世上还有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

唯有老三菩提多罗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我不认为两位哥哥的话说得对,这些珠宝其实没有什么价值!”

两位兄长齐声责问道:“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

菩提多罗说道:“因为这些珠宝自身不能认知自己的价值,必须假以人们的智能去分辨,否则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而佛陀说的佛法真理才是法宝,法宝是由人们的般若所发挥出来的智能,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分各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所以在各种宝物中,最尊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的法宝。”

什么才是真正的宝物?是佛、法、僧三宝。佛、法、僧又称自性三宝,此即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真心本性,金银珠宝有毁坏的时候,真心本性没有毁坏的时候。菩提达摩终能继承祖位,而且东来传授佛法,一花五叶,分灯无尽,便是真理法宝胜于金银财宝的生动注解。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那些能够青史留名的人,为万世所敬仰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少珍宝,做多大的官,而是因为他们手中握有真理。而正因为大多数人都在追逐外在的财物,而不去发掘自身的宝藏,所以被人记住的名字少得可怜。

17.玉钵

金碧峰禅师自从证悟以后,能够放下对其他诸缘的贪爱,惟独对一个吃饭用的玉钵爱不释手,每次要入定之前,一定要先仔细地把玉钵收好,然后才安心地进入禅定的境界。

有一天,阎罗王因为金碧峰禅师的世寿已终,应该把业报还清,便差几个小鬼要来捉拿他。金碧峰禅师预知时至,想和阎罗王开个玩笑,就进入甚深禅定的境界里,心想,看你阎罗王有什么办法。几个小鬼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到金碧峰禅师,眼看没有办法向阎罗王交差,就去请教土地公,请他帮忙想个计谋,使金碧峰禅师出定。

土地公想想,说道:“这位金碧峰禅师最喜欢他的玉钵,假如你们能够想办法拿到他的玉钵,他心里挂念,就会出定了。”小鬼们一听,就赶快找到禅师的玉钵,拼命地摇动它。禅师一听到他的玉钵被摇得砰砰地响,心一急,赶快出定来抢救,小鬼见他出定,就拍手笑道:“好啦!现在请你跟我们去见阎罗王吧!”

金碧峰禅师一听,才知一时的贪爱几乎毁了他千古慧命,立刻把玉钵打碎,再次入定。

其实,世间很多有才能的人往往就毁在小小嗜好上,例如赌博、吸毒、贪恋女色、喜好古玩等等,这些东西一旦沉迷其中,便使一个人丧失了心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应该像金碧峰禅师那样,将玉钵打碎,及时放下,你才能够解脱自己,不为其所害。

18.一个无法满足的人

有一个人跑到西天向佛祖诉苦说,这个地球他住起来太不舒服,他说他要住在一个有珍珠门的天国。

佛祖指着天上的月亮给他看,问道,“那不是一个好玩的玩具吗?”他摇一摇头,说他不愿意看月亮。接着,佛祖又指着那些遥远的青山,问他,那些轮廓不是很美丽吗?他说那些东西很平凡。再后来,佛祖指着兰花和玫瑰给他看,叫他用手指去抚摩那些柔润的花瓣,问他道:“它们的色泽不是很美妙吗?”那个人说:“不。”

具有无限耐性的佛祖又带他到一个水族馆去,指着那些檀香山鱼的华丽的颜色和形状给他看。可是,那个人说他对此不感兴趣。

佛祖后来带他到一棵多荫的树木下面,让一阵凉风向他吹着,问他道:“你不能感到其中的乐趣吗?”但那个人又说:“我觉得那没有什么意思。”

接着,佛祖带他到山上一个湖沼边去,指给他看水的光辉、石头的宁静,和湖沼中的美丽的倒影,给他听大风吹过松树的声音。可是那个人说,他还是不能感到兴奋。

佛祖以为他这个人的性情不是很柔和,需要比较兴奋的景色,所以,便带他到喜马拉雅山顶,到长江三峡,到那些有钟乳石和石笋的山洞,到那时喷时息的温泉,到那有戈壁和仙人掌的沙漠,到长白山的雪地,到黄山上的花岗石峰,问他:“上天难道没有尽力把这个行星弄得很美丽,以娱你的眼睛、耳朵和肚子吗?”可是那个人还是在吵着要去一个有珍珠门的天国,并说:“这个地球给我住起来还不够舒服。”

佛祖说:“你真是狂妄不逊、忘恩负义啊!原来这个地球给你住起来还不够舒服。那么,我要把你送到地狱里去,在那里你将看不到浮动的云和开花的树,也听不到潺潺的流水,你得永远住在那边,直到完结了你的一生。”

这个人显然是很难满足的。即使得到了那珍珠门,不久后,他也一定会感到相当厌倦,到那时候,他仍然会不开心的。

怀有一颗菩提的心,就会发现处处皆美景,人人是菩萨。“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限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设法满足它们,是快乐的真谛!

19.财富、成功、爱

从前,有个叫伊利沙的人,非常富有,但他生性吝啬,从来舍不得给别人任何东西,对自己的日常消费也十分刻薄,吃得是粗茶淡饭,穿得是破衣烂衫。偶尔一两个朋友来吃上一顿,他却要自己饿上几天,否则心里便会一直难受。

伊利沙有一个邻居,钱财不多,可每天都吃鱼嚼肉,还经常宴请朋友,出手阔绰。伊利沙看到后,心想:我比他富多了,他天天过着王侯一般的生活,而我守着满屋金银财宝,却节衣缩食,也太可怜了。

伊利沙心有不甘,有一天狠狠心,杀了只鸡,取出一升白米,偷偷驱车来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把鸡烤熟,把饭煮好,准备好好地吃一顿,解解馋。

佛祖早就知道伊利沙是个吝啬鬼,觉得他这样生活真是太愚昧了。看到伊利沙今天一反常态,又杀鸡,又煮饭,便有心要和他开个玩笑。

于是,佛祖变成了一条流浪狗来到伊利沙身边,转来转去讨食吃。伊利沙恨不得把鸡骨头都吞进肚里,哪舍得给狗这吃这些东西。但这条狗朝着伊利沙一个劲地摇头摆尾,口中还流着很长的涎水。

伊利沙说:“你如果能四脚朝天,停留在半空中,我就给你吃一点。”话音未落,那条狗已经腾空而起,四脚朝天。伊利沙吃了一惊,只得扯下一点鸡皮,想送给狗吃,可又实在舍不得。

伊利沙说:“这样吧,这点鸡皮我给你留着。如果你能让两个眼珠掉下来,我让你再吃些鸡肉。”

话刚说完,那条狗的两个眼珠“啪!啪!”地掉在地上。伊利沙高兴极了,心里欢呼:这下好了!你眼睛瞎了,我就可以笃笃定定地享受美味了。他端起饭盘和鸡,换了个地方,大嚼起来。

等他走远,佛祖变成了伊利沙的模样,赶着他的车子来到他的家。一进门,就吩咐守门人:“待一会儿若有人来,无论什么人,都给我一棒子把他轰出去。”然后进房,下令将所有的财产布施给穷人。

再说伊利沙消受完他的美味后,心满意足地回到停车的地方,一看没了车子,可着急了。四处寻找,也没有找到,只得垂头丧气地步行回家。到了家门口,刚跨进门槛,便吃了一记闷棍。

伊利沙火冒三丈,大声嚷道:“反了!连我你们也敢打!”守门人也不示弱:“管你是什么人,我们老爷吩咐过了,谁也不许进去!”

“什么老爷不老爷!我才是你们的老爷!”

“活得不耐烦了,是不是?还敢冒充我们老爷,看我不揍死你!”

一顿乱棒之下,伊利沙瘫坐在地上。再注目一看,家里已经空空荡荡。心里一急,痴呆在那里。

这时,佛祖变成了一个修行僧,走到伊沙利面前,双手合十,问道:“施主为何愁成这样?”

“我被人戏弄,家财荡尽了。”伊利沙愣愣地说。

“施主,恕我直言,钱财乃身外之物,钱财多了会带来烦恼和祸害。像你这样,拼命地攒钱,不舍得吃,不舍得布施给穷人,一朝死去,反成了饿鬼,即使投胎做人,也只能充当下贱的仆人。你想想看,这样做又有什么意思呢?”

佛祖的这一席话,使伊利沙如梦方醒。随后,佛祖又把伊利沙原来的家产给了他。从此,他也一改旧迹,乐于济世助人了。

世间有很多像伊利沙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这钱是我辛辛苦苦挣来的,凭什么要拿给别人用呢?”然而,他们不知道,帮助别人实际上是一种仁爱之心。正如一颗种子放在袋中,不肯把握季节播种子于土壤,一旦错过生长时机,则无法发挥作用。因此,种子必须及时播种培育,精心培育使其生长茁壮,等到因缘成熟,自然果实累累。

有一个人出门,看见3位老者坐在他家门口谈笑风生,他听了一会儿他们的高谈阔论,觉得3个人说得有理,从他们的言谈之中可以看出3个人都很有智慧。于是,他走上前去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

“我们不能一同进屋。”老人们说。

“那是为什么?”此人感到疑惑不解。

一个老人指着同伴说:“他是财富,他是成功,我是爱。你现在回去和家人商量一下,看看需要我们哪一个。”这人回去之后和家人一商量,决定把“爱”请进家里。

这人出门问三位老人:“哪一位是爱,请进来做客。”“爱”老人起身向屋内走去,奇怪的是另两位老人也跟在后面。

此人十分惊讶地问成功与财富两位老人:“您二位怎么也进来了?”

老人们说:“其实我们两人一直是跟着爱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有我们成功与财富。”

财富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是迷失本性的诱因之一。故而,佛家提倡布施,要求将钱财施舍给他人。布施于他人就是把爱、把温暖带给了他人,是一种慈善。因而,布施者便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让他的事业更加顺利,财富更加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