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最能赚钱的九个人:享誉全球的九大富豪经商谋略
24285700000007

第7章 第二位华尔街股神——沃伦·巴菲特(1)

(WarrenBuffett)

职务:伯克夏·哈撒韦(BerkshireHathaway)公司主席

身价:520亿美元,2007年福布斯(Forbes)“全球富豪排行榜”第二位,被称为“奥马哈圣人”(SageofOmaha)。

成功理念:应该只进行长期投资,并且只投资于自己了解并且有信心的行业。

伯克夏·哈撒韦以提供24%的复利年收益而闻名。沃伦·巴菲特应该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投资家,通常能吸引1.5万人到他的家乡参加伯克夏股东年会。

他非常谨慎,并避免炒作。在网络泡沫期间,他受到了许多抨击,然而还是他笑到了最后。最近,他收购了自助家居连锁商店百安居(B&Q)和家得宝(HomeDepot)的股份,这使一名分析师发出了疑问:“有什么是他知道而我们不知道的?”

沃伦·巴菲特十分朴实。至今,他一直住在内布拉斯加州一幢简朴的房子里。他反对世袭财产,也谨慎地避免逃税,他像普通市民一样纳税,每年缴纳的税款达数百万美元。他曾表示,他去世后,99%的股票将交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沃伦·巴菲特说:“只有在华尔街,才会有乘坐劳斯莱斯(Rolls—Royce)的人从乘坐地铁的人那里征求建议。”

有人说:“他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管他做什么,总是做得非常棒。他喜欢坐在办公室里阅读、思考。除此之外,他还会做些其他事,但不是很多。”

1.少年股票专家,投资界的一匹黑马

沃伦·巴菲特成为美国一个神话般的人物。和历史上同时代的大富豪,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还有后来的软件大王比尔·盖茨相比,巴菲特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其他人的财富都是来自一种产品或者发明,而巴菲特却是个纯粹的投资商。他从事股票和企业投资,迄今已经积累了52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美国投资业和企业的公共导师,在投资者眼中,巴菲特就是上帝。

1930年,在美国西部一个叫做奥马哈的小城里诞生了一位神奇的小孩,他就是如今的华尔街股神——沃伦·巴菲特。就在他出生的时候,父亲霍华德·巴菲特因为投资股票而血本无归,家里生活非常拮据,为了省下任何可以省下的钱,母亲甚至不去参加她教堂朋友的聚会。

在苦难的童年生活中,巴菲特就显示出超乎年龄的成熟和稳重。他甚至在学走路的时候就如此,他总是弯着膝盖,仿佛这样就可以保证不会摔倒。当母亲带他们去教堂时,巴菲特的姐姐总是到处乱跑以至于要等到礼拜做完了才会回来,而巴菲特总是老老实实地呆在原地或安静地坐在母亲身边,用计算宗教作曲家们的生卒年限来消磨时间。

巴菲特自小就对数字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显示出超常的数字记忆能力。他最喜欢做的游戏就是与伙伴拉塞尔一起,记录街道上来来往往的汽车牌照号码。而到了晚上,他们又开始重复有趣的游戏:拉塞尔在书上读出一大堆城市名称,由巴菲特相对应地逐个报出这个城市的人口数量。

看着父母整天为生计而劳累奔波,年仅5岁的巴菲特就产生了一个强烈而又执著的愿望:他要赚钱,成为一个非常富有的人。

那一年,也就是巴菲特5岁的时候,他在自己的家外面过道上摆了个小摊,向过往的人兜售口香糖。后来,他改在繁华街区卖饮料。最为难得的是,他并不是挣钱来花的,而是开始积聚财富。这或许是他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二富的原因之一。

9岁那年,巴菲特和拉塞尔在加油站的门口数着苏打水机器里出来的瓶盖数,并把它们拣走,储存在家里的地下室里。这个看似有趣而又无聊的举动似乎比较符合9岁孩子的心理。然而,事实是,他们是在做市场调查,他们想知道,哪一种饮料的销售量最大。

巴菲特在少年时代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赚到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用一些白手起家的成功创业故事来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欲望。巴菲特沉醉于创业成功者的故事里,想象着自己未来的成功景象:站在一座金山旁边,自己显得多么渺小。他牢记书中的教诲:开始,立即行动,不论选择什么,千万不要等待。

在巴菲特11岁的时候,他就被神奇的股票深深吸引。他从做股票经纪人的父亲手里搞来成卷的股票行情机纸带,把它们铺在地上,用父亲的标准、普尔指数来分析这些报价符号。他果断地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为自己和姐姐分别买进3股城市设施绩优股票,在股价升至40美元时抛出,扣除佣金后,他获得5美元的纯利。看着这具有历史意义的5美元,巴菲特感到离自己想象中的金山不远了。

在上中学时,学校里的许多人都认为巴菲特是“股票专家”,就连老师也要向他请教一些股票知识。13岁那年,巴菲特在《华盛顿邮报》找到一份报纸发行员的工作,并因此成了纳税人。但巴菲特一点也不开心,因为他在学校成绩一般,还时常给老师惹麻烦。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出走后,巴菲特开始觉得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在他的努力下,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送报的路线也拓展了许多。他每天早上要送500份报纸,这需要在早上5点20分前就离开家。有时当他病倒时,母亲就帮他去送报,但她从来不要巴菲特的钱,因为她知道他的积攒是他的一切,别人根本不敢去碰他装钱的那个抽屉,每一分钱都必须一文不少地存在那里。

少年时期的巴菲特就已经显示出了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精明的商业头脑,他不仅制定了最高效率的送报路线,而且还在送报的同时兜售杂志。为了防止读者赖账带来的不必要损失,他免费给电梯间的女孩送报,这样一旦有人要搬走,女孩就会向巴菲特提供消息。很快,巴菲特就把送报做成了大生意,每月他可以挣到175美元。到1945年,14岁的巴菲特就把平时攒下来1000美元积蓄投资到了一块40英亩的土地上。

少年时期的巴菲特有一个在机械修理方面有特长的好朋友丹利,他们开始在理发店里设置弹子机行当,他们和理发店的老板谈妥五五分成,一时生意火爆,店面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巴菲特并没有被利润冲昏头脑,他总是很冷静地在较为偏僻的地方选址,以防地痞流氓搅乱他们的生意。

中学毕业时,在有着370人的年级里,巴菲特的成绩排在第16位。威尔森年鉴上对巴菲特的评价是:喜欢数学,是一个未来的股票经纪家。

这时,巴菲特本打算放弃学业,专心致志地经商。但固执的父亲坚持要把巴菲特送到宾州沃顿商学院读书,但巴菲特认为那简直是浪费时间。自己已经挣了5000多美元,读了大约100本商业书籍,但是父命难违,他还是去了沃顿。巴菲特对沃顿极为厌倦,教授们虽然有着成套完美的理论,但对如何真正赚钱却没有一点帮助。学校里的理论课程无法让他安心下去,吸引他的是实实在在的股票,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费城的股票交易所里。

之后巴菲特离开了沃顿,转学到内布拉斯加大学读书。实际上,巴菲特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学生,他一边干着全职的工作,一边打桥牌,一边却拿到了学业成绩A,而他的积蓄也达到近1万美金。

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投资生涯里,巴菲特从没有用过财务杠杆,没有投机取巧,没有遭遇过大的风险和亏损。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巴菲特在市场上总能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势,简直没有哪个人能与巴菲特相媲美。严格地说,甚至没有人能够接近他。

这难道不是个奇迹吗?在市场专家、华尔街经纪人的眼里,他成为一个神。为了领悟巴菲特成功的奥秘,人们每年蜂拥到小城奥马哈,像圣徒朝圣一样去聆听巴菲特神圣的教诲,把他的著作视为《圣经》,像念经文一样背诵他的格言。

巴菲特走在发财的道路上,但获取金钱并不是他的最终的目标,他喜欢看着钱的数目变大,但绝不贪恋钱财。他喜欢的是那种自信,那种对胜利的渴望。他的遗嘱就是最好的印证。在遗嘱中,他决定把个人财产的99%捐给慈善机构,只把为数不多的1%留给自己的孩子。他解释说: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有足够的钱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而不是因为有太多的钱而什么也不干。

2.独特的投资理念,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

沃伦·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最早是从著名投资学理论家本杰明·格雷厄姆那里学来的。可以说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出现,使沃伦·巴菲特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股票投资人。格雷厄姆反对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盈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他教授给巴菲特许多丰富的知识和诀窍。这使得巴菲特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

1951年,21岁的巴菲特学成毕业,他获得最高成绩A+。然而,毕业后他却多次碰壁,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1956年他回到家乡,年少气盛的巴菲特不甘心就这样默默无闻,他决心自己一试身手。有一次,他在父亲的一个朋友家里突然语惊四座,宣布自己要在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如果实现不了这个目标,我就从奥马哈最高的建筑物上跳下去。”

随后,在家人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巴菲特建立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公司——有限责任合作投资事业。投资伙伴有7人,共有资金10.5万美元,而巴菲特自己则从100美元起家。按他订立的章程,其他有限合伙人,每年收回他们投资的6%,以及超过固定利润以上总利润的75%。巴菲特的酬劳是另外的25%。巴菲特向他的合伙人保证:“我们的投资将以实质价值而不是热门股作为投资的选择基础,这将会减少长期的资本损失。”

对于初入股市的巴菲特,他的父亲霍华德以一位老资历的股票经济人的身份经常在他耳边点拨他,买入股票时要三思而行,当时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约在200点左右,他父亲认为这显然太高了。但巴菲特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开始用合伙人的资金进行投资,对许多公营企业及私人企业进行分析买下冷门股,并且能很快地抓住投资机会。

巴菲特步入股市的第一个动作表明,他可以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他能分清购买股票的投资行为与预测市场走势,这与下赌式的投机行为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他没有被市场情绪所感染,追逐那些已经上涨的热门股,而是如他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所教导的那样,从寻找股票的长期投资价值入手,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不在乎每日的市场行情。他理智地认识到,短期之内股票价格的波动会受市场情绪的影响,但这种波动总是围绕着企业的市场价值上下的。对股票市场的非理性表现有了足够的认识之后,巴菲特就能坦然对待市场中所发生的一切。

巴菲特的理性投资还表现在他不受他人所左右,包括富有经验的老资格股票投资经纪人——他的父亲在内。巴菲特不相信市场预测,他认为人们无法预知短期内股价的变动,也不相信有谁可以做到这一点,他说:“股市预测专家存在的惟一价值,是使算命先生有面子而已。”

巴菲特始终以其独特的眼光,选择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进行投资,为他的有限责任合伙投资事业带来了滚滚财源。1961年他买下了名叫丹普斯特米尔制造公司的一家生产农业设备的公司。1962年他着手购入伯克夏·哈撒韦纺织公司的股票。其时,这家公司正陷于运行艰难的困境之中,而正当大多数投资者对这类企业嗤之以鼻时,他却看准了伯克夏·哈撒韦的潜力及发展前景,毅然购入该公司的股票。

此时,巴菲特在投资圈里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有许多人慕名要求巴菲特帮助管理其财务。由于合伙关系的扩大,1962年,巴菲特决定重组合伙关系,成立一个新的合伙体。同年,他决定把合伙体营业处搬迁至奥玛哈的威特广场,至今该营业处仍然存在。到1965年,巴菲特合伙体的资产已达2500万美元,从1956年至1969年的13年间,这个合伙体以每年29.5%的复利增长着,而期间道·琼斯工业指数有5年是下跌的。1956年巴菲特投资100美元于合伙体,至1969年,他已拥有了2500万美元。

3.聚财有道,确立华尔街“股神”的地位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巴菲特拥有的伯克夏·哈撒韦公司已拥有由10家保险公司组成的庞大的保险业集团。一开始有人对巴菲特从纺织业转到保险业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他只不过是从一家普通商品公司转换为另一家普通商品公司而已。从表面来看,保险公司与纺织公司一样,没多大区别,但是巴菲特凭着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对保险业深刻的研究以及自己知识和智力的优势,使巴菲特旗下的保险公司,创造了不可小觑的业绩。

经济形势总是在变化的,昨天和今天赚钱的事业,不等于明天也能赚到钱,更不要说后天以至将来。在商场这个特殊的战场上,谁能察风起于青萍之末,及早采取对策,谁就能取得主动,谁就能最终赢得胜利。

巴菲特旗下的保险公司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创造出了连续获利的良好业绩。到了70年代后期,巴菲特注意到一些他无法加以控制的因素开始影响保险成本,当时虽然消费物价指数每年增加3%,但医药费和汽车修理费却快速增加了3倍。另外,保险赔偿费也增加到原来的3倍,并且还有增涨的趋势,这样使巴菲特保险公司的成本每月增长达1%,除非保险费率上涨,否则收益则会缩减。

在激烈的商品市场上,一些公司为了占有市场份额而宁愿赔本经营,这种不惜成本,争取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做法,其目的在于有朝一日保险费率能回升,从而以此弥补起初的亏损,当然这要冒极大的风险。但巴菲特却认为伯克夏的保险事业还没有发展到无利可图的地步。为此,他采用了两个方法来凸显伯克夏保险公司,一是它的财务力量。当时在产物保险业界里,伯克夏的投资组合净值仅次于州农公司而占第二位,而伯克夏投资组合对保费收入的比率,是这个行业平均值的3倍。二是巴菲特不在意投资承保保额的大小,虽然他希望一直能承保大量的保单,但价格必须合理。这种承保哲学是国家偿金公司的创办者杰克·林华建立,并灌输到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之中的,巴菲特认为这个哲学也是伯克夏保险公司的承保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