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鼻烟壶鉴赏及收藏
2429200000004

第4章 鼻烟壶的制作工艺(2)

根据晋代葛洪《抱朴子内外篇》卷第二内篇“论仙”中记载,早在西晋时期,广州就引进外国之法,制作水晶玻璃器,至迟在清代康熙年间,广州的玻璃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一些优秀的玻璃匠师被送往内廷,专门为皇帝生产。据现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清代雍正六年,内廷已有。“广玻璃鼻烟壶”。广州的玻璃因质薄而脆,因此被清人称为“土玻璃”,而从欧洲输入的玻璃,则称为“洋玻璃”。聪明的广州人为了制作更好的玻璃鼻烟壶,改变广州鼻烟壶薄而脆的缺点,常采取“洋玻璃”回炉再铸的办法,利用外国料,生产自己的鼻烟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于史料所限,广州玻璃鼻烟壶的更多情况,我们则一无所知了。

(2)彩绘瓷鼻烟壶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瓷器的王国,中国瓷器很早就传播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中国人最早使用的鼻烟壶,便是古代用于盛药的小瓷瓶。随着鼻烟壶在中国的盛行,利用自己的传统工艺制作瓷质鼻烟壶便很普遍了,江西景德镇便生产瓷塑鼻烟壶,清代道光年间,还涌现出以王炳荣为代表的一批瓷塑鼻烟壶名家。瓷器的装饰手法本来是多种多样的,但一些欧美国家的人士却更喜欢在瓷鼻烟壶上描绘西洋风景人物。为了适应欧美国家的审美情趣,已经开始中国鼻烟壶外销的广州,便开始利用瓷器彩绘西洋风景人物图案。广州在接近欧美艺术风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频繁地和洋人交往,而且还可以借鉴西洋商舶带到广州的工艺品以及铜版画、绘画、印刷品、信函上的皇家印章,市场上流通的外国货币图案、国王的浮雕肖像等。虽然广州本地的制瓷业并不十分发达,但景德镇等地生产的瓷器鼻烟壶,却大批地运到广州进行再加工。为了使彩绘鼻烟壶的艺术价值更高,广州还直接聘欧美国家的商人,指导鼻烟壶的彩绘。

(3)珐琅鼻烟壶

珐琅工艺包括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和透明珐琅四大类,而广州的珐琅工艺品种齐全,制作也精,在清代珐琅工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北京故宫杨伯达先生研究的结果(参见《清代广东贡品》图录),广州的珐琅工艺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广州的掐丝珐琅与北京的掐丝珐琅有着源流关系,掐丝生动,釉色鲜艳,其质地、釉色较北京、扬州等地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二是广州的錾胎珐琅质量与数量均列清代之首,技艺精熟,釉色以淡雅取胜,其产品主要是进贡朝廷;三是广州的画珐琅技术是开禁后由欧洲传入的,善于用西洋风景人物和舒卷自如的卷草番花作为装饰图案,在康熙二十三年到五十五年这二十三年的时间里,广州在画珐琅技艺方面,大胆使用西洋传教士中有画珐琅技术的人传授技艺,由学习掌握到初步成熟,制作了大量包括画珐琅鼻烟壶在内的画珐琅器物,在画珐琅中,广州的匠师们还不断创新,模仿掐丝珐琅,以金色勾勒出图案的轮廓,再在轮廓内涂饰赭、黄、蓝、绿等色珐琅,达到了表面如同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一般的效果;四是广州能以低、高两种火度,烧出软、硬两种透明珐琅,表现在工艺特色上,即在锤隐起或錾刻的金、银、铜胎上,涂上透明色的珐琅釉,根据釉色的不同,烧出蓝、绿、紫、黄、白等透明效果。不过,在广州生产的各种珐琅鼻烟壶中,最具特色的乃是画珐琅鼻烟壶,下面介绍的画珐琅鼻烟壶,原为广州粤海关监督图明阿在清代乾隆四十四年向清廷进贡的,当时装在一个长方形的木匣内,共五种,每种十件,总共五十件。现每种选择一件介绍如下:

第一种:清乾隆松鹿石图画珐琅鼻烟壶

壶高7.1厘米,宽4厘米,厚3厘米。铜胎,口、足镀金。扁瓶状。通体粟色地描金花卉。四开光,光内绘松、鹿、石图。口和足部各饰一周回纹、如意云纹。椭圆足内白地,中心部为直双行“乾隆年制”黑色珐琅楷书款。珐琅盖上有四朵梅花图案,盖下连一铜匙。

第二种:清乾隆包袱纹画珐琅鼻烟壶

壶高7.1厘米,宽4厘米,厚3厘米。铜胎,口和足部镀金。罐式。通体黄地,饰描金团花包袱纹,四周点辍以生动的彩色缠枝花。口部有一周如意纹。圆足,足内白地,中心部有直双行“乾隆年制”黑色珐琅楷书款。黄地缠枝梅花珐琅盖,盖下连一铜匙。

第三种:清乾隆西洋妇婴图画珐琅鼻烟壶

壶高7.1厘米,宽4厘米,厚3厘米。铜胎,口和足部镀金。通体茶色地,两开光,光内描绘西洋妇婴赏鸟图,光外为彩色西蕃莲花。口部和足部饰有相同的回纹、如意纹。椭圆足内白地,中心处有直双行“乾隆年制”黑色珐琅楷书款。藕荷色地梅花图案珐琅盖,盖下连一铜匙。

第四种:清乾隆鸳鸯戏水画珐琅鼻烟壶

壶高7.1厘米,高4厘米,厚3匣米。铜胎,口和足部镀金,扁瓶状。通体粉地,两开光,光内描绘鸳鸯戏水图,光外饰彩色缠枝花。肩部饰四如意云纹。椭圆足内白地,中心部书直双行”乾隆年制”黑色珐琅楷书款。粉地梅花纹珐琅盖,盖下连一铜匙。

第五种:清乾隆西洋女插花图画珐琅鼻烟壶

壶高7.1厘米,宽4厘米,厚3厘米。铜胎,口部和足部镀金,扁瓶状。通体绿地描金花卉,两开光,光内绘西洋妇女插花图。口和足部有一周如意云纹。椭圆足内白地,中部书直双行“乾隆年制”黑色珐琅楷书款。饰绿地梅花图案的珐琅盖下连一铜匙。

和彩绘瓷鼻烟壶一样,广州的画珐琅鼻烟壶也是主要为了出口而生产的,因此其制作造型、装饰图案便要迎合西洋人的口味,其图案除上面提到的几种以外,还有耶稣受难的十字架、教堂、圣母、天使、牧羊人等。最初,广州的地方当局曾把这种以西洋风景人物为主题的装饰指责为“邪恶”之举,特别是那些袒胸露背的西洋妇女的形象,更是被不少中国人骂为“卑贱、猥亵、下流”,但制造商们并不让步,他们继续生产制造,不仅出口,而且还通过某些“开化”的地方官员进贡到朝廷,因此现在存之于世的广州产画珐琅鼻烟壶相对比较丰富。

(4)玉石鼻烟壶

广州的玉石鼻烟壶是很独特的,这一方面与广东盛产许多种珍贵的玉石有关,另一方面是广州匠师在玉石工艺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广州的玉石鼻烟壶主要有:

玉鼻烟壶:目前在欧美等地收藏较多,但以前不少欧美鉴赏家因为对广州的玉器生产工艺不了解,多认为是苏州生产的。

瑞石鼻烟壶:是广州玉石类鼻烟壶中最为著名者。端石产自肇庆瑞溪,自唐代便开始采用,其中宋坑、梅花坑、水坑都是唐宋时期的老坑。由于端石质地坚硬、滋润,纹理美观,不仅是制作端砚的良材,制作鼻烟壶也深受人们喜爱,可惜流传于世的端石鼻烟壶很少见。

水晶鼻烟壶:水晶是广东的特产之一,早在晋代这里的人们便利用水晶制作了水晶碗。到了清代,广州多用水晶制作眼镜和水晶鼻烟壶。

(5)其它鼻烟壶

除上面所介绍的鼻烟壶种类外,广州还生产玳瑁鼻烟壶、砗磲鼻烟壶、竹、木、根雕鼻烟壶、琥珀鼻烟壶、玛瑙鼻烟壶、象牙鼻烟壶等,这些都可以从清代广州地方官员向清廷的进贡物品单中得到证实。其中竹、木、根雕鼻烟壶多取自然形状,巧妙离饰,朴实自然。

以玻璃为主的博山鼻烟壶

博山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玻璃产地,并有着较高的工艺水平,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博山的玻璃料,也就没有清代宫廷玻璃器皿的生产。中国古代的鼻烟壶最主要的种类就是玻璃的,博山的玻璃生产具有不可抹杀的功绩。

博山原是山东省益都县的颜神镇,清代雍正十二年正式设县(见清代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据《续修博山县志》记载,在历史上,博山这个地区土地贫瘠,依靠单纯的农业生产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博山附近有蟠龙山、东石马山、岳阳山等,蕴藏有丰富的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紫英石;在八陡庄南山,盛产硝酸钾(当地土名称为硝罐石),它是熔化紫石英不可缺少的原料,同时,博山还是煤的产地,是制造玻璃的最好燃料;博山东有滨海城市青岛,西有鲁西重地济南,开展内外贸易都很便利。由于有这些因素,所以博山大约在元代便已有了玻璃生产,明代时生产的玻璃已是“光莹可爱”(见明嘉靖四十四年《青州府志》)。虽然在明代后期,由于社会动荡和博山灾荒‘玻璃生产一度遭受到严重破坏,但到了清代初期,社会稳定,人们生活有了根本改善’玻璃生产又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据英国传教士威廉森(R.A.Williamson)在1869年出版的《中国北方的旅行》一书中记载,光绪年间,威廉森来到了博山,只见博山上空笼罩在一片烟雾之中,人们都在紧张地为制造玻璃而忙碌着。当时不分老幼,约有十分之七的男女都在从事玻璃制造业,每年向外输出七十多万斤玻璃制品。

博山玻璃的原料都来自周围山区,就地取材,运输也比较方便。其主要原料有马牙石、紫石、凌子石、硝以及铜、铁、丹铅等,采用“实之属”和“空之属”两种方法加工成品。

据清代康熙初年的吏部尚书、大学士、山东益都人孙廷铨在《琉璃志》一书中记载,博山玻璃的颜色也是非常丰富的。博山玻璃以白色为基本色,根据需要掺入不同的矿物质,便可烧出不同颜色的玻璃制品。一般来说,掺入铜和铁屑,可获得梅萼红色玻璃;掺入铅,可获得牙白色玻璃;加铅再加铁,可获得正黑色玻璃;掺入铜,可获得绿色玻璃;加入两种矿物质可以制作出仿贝壳色彩的玻璃;加入丝线和矿物,可获得缠丝玻璃;加入各种珐琅料,可获得玛瑙色玻璃;用白色再“和以回青”,可制成青色玻璃。

博山的玻璃业分为炉料业和料货业两种,其中鼻烟壶的制作属于料货业,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多为一些工艺品。在鼻烟壶广泛盛行于清代社会的时期,对于博山这样一个有着发达的玻璃制造业的地方来说,生产鼻烟壶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玻璃鼻烟壶的制作所采取的是吹制工艺,即先用一根铁杖引出玻璃熔料,再用吹管的下端粘取熔料,一边转动,一边用口吹,直至吹出理想的鼻烟壶。通过口吹玻璃熔料吹制鼻烟壶,需要娴熟的技艺和审美水平,用力太大则容易吹裂,用力太小则容易造成器型不正,所以要“调其气而消息之,气行而喉舌皆不知,则大不裂,小不偏”。

博山人由于有着高超的玻璃制造技术,所以制作的玻璃鼻烟壶也中外驰名。博山生产的鼻烟壶有玻璃鼻烟壶和内画鼻烟壶两种,乾隆时期,博山的匠师们又开始制作套料鼻烟壶,丰富了玻璃鼻烟壶的种类。光绪六年(1880年),因写《中国美术史》而闻名的波谢尔便在北京蒐集了一件套料鼻烟壶,他为此兴奋不已,高度赞扬了这一工艺的伟大成绩,他说:“但是,琢碾,尤其是套料——不同层次色彩的琢碾,是中国匠师们所创造的最新颖、独特的方法,而且取得了优雅的艺术效果。这些都远远胜过十六世纪欧洲著名的波希米亚的玻璃手工艺匠师们。”

博山玻璃制造业的发展,也引起了清王朝的关注。清宫初设玻璃厂之始,所用的工匠有来自广州的,但在清康熙以后,在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从事玻璃器物制造的工匠,则主要是博山来的。甚至连宫中采用的玻璃配方,也主要采用博山的。而北京玻璃业的发展,北京“三大家”玻璃鼻烟壶的制作,也都是以博山为后盾的。由于博山玻璃匠进入清朝宫廷制作包括鼻烟壶在内的玻璃器物,所以,一些比较好的样式又通过工匠传回了博山,这样“进进出出”,使宫廷和博山的鼻烟壶制造相得益彰,一些博山产的玻璃鼻烟壶也不断地贡进内廷,供皇帝享用。

除北京、广州、博山三个主要鼻烟壶产地外,我国在清代生产鼻烟壶的地方还有:

景德镇

景德镇主要生产各种瓷质鼻烟壶,并且有专为皇帝制作瓷烟壶的皇家工场。

苏州

苏州主要生产玉鼻烟壶和漆器鼻烟壶,并目以玉烟壶最为著名,经常被地方官员进贡到宫廷。

扬州

扬州主要生产漆器鼻烟壶。

九江

九江主要生产掐丝珐琅鼻烟壶。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七日的《宫中进单》记载:“九江关监督福英恭进:掐丝珐琅海棠鼻烟壶二十件”。

宜兴

宜兴主要生产紫砂鼻烟壶。

云南

云南在清代也以生产料器著名,例如围棋子和丝灯,而且这一带也产烟,所以也生产玻璃鼻烟壶。

三、古月轩之谜

如同“宣德炉”和“景泰蓝”一样,当我们谈到鼻烟壶时,不能不涉及到“古月轩”;这一方面是因为据有关史书记载,在清代乾隆前后的鼻烟壶制作中,古月轩鼻烟壶是最精美的;另一方面是,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见过一件乾隆前后生产的带“古月轩”款的鼻烟壶,有的只是清代末年和民国初年的仿制品。

那么,“古月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目前所知有过“古月轩”记载的前人资料,主要有四种:其一,陈浏《匋雅》;其二,陈浏《海王村游记》;其三,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其四,赵汝珍《古玩指南》。但上述四种记载,各执其说,后人的论述文章,也难冲破前人的框框,因此使人们对古月轩的认识总是如同在雾里一般,不知究竟如何。

纵观前人之言,关于“古月轩”之名,至少有如下说法:

第一,古月轩属于乾隆之轩名,画工为金成,字旭映;

第二,乾隆时期有一位姓胡的工匠,精于在料器(玻璃器)上绘画,工艺精美,乾隆御制瓷器仿用了胡姓工匠的绘画工艺,故名之为“古月轩”瓷器。

第三,古月轩是清代所有皇帝的轩名,并不专属乾隆,而是历代生产的精品均收藏于是轩;

第四,古月轩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生产的瓷胎画珐琅制品的统称;

第五,古月轩是雍正、乾隆时期豪富之家仿制宫廷御制珐琅彩的私款,后来宫中的珐琅彩器物散佚出宫,有人见与“古月轩”仿制品相似,便拟“古月轩”称呼;

第六,清代乾隆时期,苏州人胡学周在自家设一小窑,生产瓷质鼻烟壶等,非常精美,他见人人夸赞,便得意地自号“古月轩主人”,乾隆南巡看见后很喜欢,便将胡学周带回北京,让他管理御窑,生产制作鼻烟壶,落款为“古月轩”。

那么,上述说法究竟孰是孰非呢?根据我们目前所见实物和史料,可以断定,上述六种说法有的是完全错误的,有的是下全面的。

首先,古月轩不是乾隆或清代所有皇帝的轩名。目前,北京故宫已经开放,而清帝的行宫或夏宫颐和园、圆明园、热河行宫、奉天行宫都已开放,任人参观,而且还有那么多的研究者从宫内档案和帝王实录、建筑档案中查找,却最终也没有发现有叫做“古月轩”的地方,也没有发现在上述地点有大量收藏“古月轩”款的器物。

其次,古月轩也不是某位胡姓工匠把姓一分为二,即使真的有某位工匠制作料器或瓷器相当精美,作为大清帝国的皇帝,也不会屈尊把他的轩号移植到自己的等级森严、君臣有序的宫里。

第三,古月轩器物不仅有料胎(玻璃胎)彩画,也有瓷胎彩画和铜胎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