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饮食与防治(生活必备丛书)
24315500000030

第30章 糖尿病日常保健与家庭康复(4)

(1)满意标准: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7.8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4%~6%,尿糖为0克/100毫升,血压低于130/85毫米汞柱。

(2)良好标准:空腹血糖在6.l~7.2毫摩尔/升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在7.8~8.9毫摩尔/升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在6%~7%之间,尿糖0克/100毫升,总胆固醇<200毫克/分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0毫克/分升甘油三酯<150毫克/分升,血压<140/90毫米汞柱,体重指数:男<25,女<24。

(3)尚可标准:空腹血糖在7.2~8.8毫摩尔/升之间,餐后两小时血糖在8.8~11.1毫摩尔/升之间,糖化血红蛋白在7%~8%之间,尿糖在0~0.5克100毫升之间,总胆固醇在200~250毫克/分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35~40毫克/分升之间,甘油三酯在150~200毫克/分升之间,血压在140~160/94~95毫米汞柱之间,体重指数,男25~27,女24~26之间。

(4)较差标准:空腹血糖>8.8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8%,尿糖>O.5克100毫升,总胆固醇>250毫克/分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5毫克/分升,甘油三酯>200毫克/分升,血压>160)/95毫米汞柱,体重指数,男>27,女>26。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标准,还应考虑到年龄问题。因为血糖控制得越严格,尤其是应用降血糖药物的老年患者,产生低血糖的危险性越大。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对低血糖反应迟钝,本身又多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肾等脏器的病变,低血糖可能会给老年患者带来致命的危害,所以,应适当放宽血糖的控制标准。

控制血糖的原则

糖尿病致病因素是血糖的升高,而血糖的升高是胰岛素缺乏而造成的。所以控制血糖方法的要点,一方面是尽量减少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量,包括克服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是设法使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以供需要。

控制饮食中的总热量是减少对胰岛素的需求的途径之一。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主要由每日进食的饭量,吸收营养的多少决定的。食量越大,吸收的三大产热的营养素越多,需要的胰岛素量越多。所以,糖尿病治疗中的控制饮食,就是为了减轻胰岛素细胞的负担,减少胰岛素的需求量。不过并不是吃的越少越好,因为人要生存,必须从饮食中,吸取足够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否则,还会造成营养不良,有损机体健康。所以说糖尿病的控制饮食,实质是平衡饮食疗法。身体需要多少热能,就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地摄入能产生这么多热能的食物。这就是控制饮食的原则。

避免心理压力过重,保持良好心态,也可以减少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因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过喜过悲、疲劳过度可以致使几种血糖激素分泌增多,对抗胰岛素的降糖作用,使血糖骤然升高。如果保持平和心态,升血糖的激素少了,胰岛素的需求也自然随之减少。

克服胰岛素抵抗现象也是减少胰岛素需要量的方式之一。胰岛素抵抗是因为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所以就需要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多。如果克服了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的需要量自然就会减少,克服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具体方法,是通过限定每日总热量的摄入,即饮食控制和增加每日总热卡的消耗,即适当运动来减肥,控制体重;还可以使用药物如双胍类和胰岛素增敏类的噻唑烷二酮,提高胰岛素的效能。

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和供给是控制血糖方法的原则之一。Ⅰ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组织的破坏,胰岛素的供给量绝对不足,这种情况只要保证提供足量的胰岛素就可以了。关键是胰岛素用量的把握。对Ⅱ型糖尿病来说,情况复杂一些。包括药物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补充胰岛素;口服降糖磺脲素药能刺激胰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满足机体需要;当Ⅱ型糖尿病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甚至功能衰竭,再无力分泌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失效,自身也绝对缺乏胰岛素时,体外供给胰岛素就是必需的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中的个体化原则

虽然说治疗糖尿病的总体原则是相同的,治疗方向也是一致的。但由于疾病的类型不同,病情的轻、重程度的差异,病程长、短的不同,劳动强度与生活习惯的有别,病情发展阶段的各异等等,采取的治疗方案是迥然各异的,这正是治疗中的个体化原则。

对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胰岛素缺乏程度较轻的情况,此时要着重克服胰岛素抵抗、减轻和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达到既降低血糖,又防止或延缓β细胞功能衰竭的目的。这类糖尿病患者的个体治疗原则以控制热量摄入,增加热量消耗,减轻体重,服用二甲双胍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或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为主。

有的患者胰岛素显著缺乏,甚至处于胰岛功能衰竭状态,此时,要坚决进行胰岛素治疗,否则会危及生命。

如若介于前两种之间的状态,胰岛功能明显受损,胰岛素抵抗仍然存在,则应采取在克服胰岛素抵抗的同时,控制胰岛β细胞潜化的储备功能,服用磺脲素药物,或瑞格列奈,以刺激胰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即使是同一位患者,只要他所处的阶段不同治疗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Ⅱ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是处于胰岛素抵抗阶段,也可能是处在胰岛功能受损阶段,或胰岛功能衰竭阶段,这样处于不同阶段,患者需要解决的矛盾也不一样。所采取的救助方法当然不同。

糖尿病教育是防治关键

事实上,糖尿病患者本人掌握糖尿病知识的多少与治疗效果有着很大的关系,于是,糖尿病防治中,有一项特殊而主要的措施——糖尿病防治教育。通过教育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了解糖尿病基本治疗原则,教育患者本人坚定信心,主动地参与治疗。做到长期坚持治疗,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防治教育很关键,因为,普通公民缺乏糖尿病知识,就会导致既不知道预防糖尿病,患了糖尿病也不会及时检查、诊断和治疗。国际调查资料表明,社会公众缺乏对糖尿病的认识及其有关的防治知识。美国也只有6%的群众知道糖尿病,英国多数人不知道糖尿病,我国民众对糖尿病的认识也同样如此。这是全球糖尿病患病者居高不下、甚至还在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缺乏糖尿病知识,会严重影响糖尿病的防治效果。因为糖尿病的特点是慢性终身性疾病,致病因素复杂,治疗上需要患者主动配合,并要长期地支持,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有50%~80%的糖尿病患者缺乏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这是糖尿病控制不良的一个重要因素。糖尿病防治教育的提出,就是根据这种现状而采取的应急措施。

1995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定为“糖尿病和教育”。口号是“降低无知的代价”。瑞士一位著名的糖尿病教育专家说:“糖尿病及其并发病的治疗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看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可见糖尿病防治教育在糖尿病防治中的重要性。教育形式有多种,主要为集体教育和个别指导。前者有集中授课办班,开研讨会、看录像、讲学等,后者主要是针对个别患者进行具体指导。其他的形式还有,编辑出版科普读物、影视资料,开设热线咨询电话、个别指导示范、解答问题、举办糖尿病儿童夏令营等。各种方式有各自教育的优点,正确的教育方式,应是采取集体与个体相结合的方式,不能以一种形式替代另一种形式。

糖尿病医疗费用的计划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巨大投入,医疗费用的支付就是一个应该慎重考虑和做好计划的问题。应当承认的是,糖尿病是否得到良好的控制,与支付医疗费用的能力有直接关系,任何品种的药物都买得起,任何检查项目都做得起,无疑将会得到比较理想的治疗。事实上,绝大多数患者还达不到这样的经济实力。因此,在治疗中学会“量体裁衣”,根据自己的经济收入,科学、合理地计划医疗费用的支出,使有限的医疗费用、发挥出最佳的经济效果。

首先可以了解一下用于糖尿病治疗支出的费用都有哪些,这些费用包括:降血糖药物的费用,糖尿病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治疗费用,降血压、降血脂等用于治疗急、慢性并发病的费用,许多监测项目的费用,还要最后留一部分用于其他意外事件的医疗费用。这五部分费用并不一定是平等支出。哪一部分占多大比例,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切不可顾此失彼,随便放弃那一部分投入。比如,有的患者,舍得大把大把地花钱买各种药吃,却总是舍不得在监测方面做投入,这样就做得很不合理,影响对病情的了解,治疗也失去针对性。

由于医疗消费是被动消费,所以,在计划医疗费用的花销时,可参照一下医生的意见。在就诊时,应主动把自己的经济情况告诉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安排检查项目、治疗内容。如果医生为您开出的处方或检查项目,所需费用使您难以承受,请直接与医生讲明,也许有可能替代的价格低一些的药物和检查项目供你使用。但千万不可自作主张自己换药或放弃检查监测。

影响糖尿病疗效的其他因素

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有一些人为因素在干扰着治疗。糖尿病的整个防治过程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即使已经接受了系统的糖尿病防治教育的患者,也要接受医生的指导。首先找一名可以信赖的专科医生为你治病。在糖尿病的准确治疗、深入的生活方式指导方面,非糖尿病专业的医生较之专业的糖尿病医生,肯定是有很大差距的。当然,医生的品德,态度和蔼,热情、耐心、认真也是应该考虑的。能否找好医生,也与患者自身的糖尿病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一定要接受糖尿病防治教育。

其次要尽力争取家人和朋友及社会人的关怀与鼓励。糖尿病防治绝不仅仅是患者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糖尿病防治教育不仅仅是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同时也是针对患者的亲属、朋友和社会公众的。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对糖尿病防治有益的家庭与社会环境氛围。

还有一项人为因素也对糖尿病的治疗起反作用,那就是患者本人不正确的医治观。第一种是“有病乱求医”的盲目态度。产生这种态度的直接原因是缺乏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急于祛病的心理。虽然到目前为止,糖尿病仍然是不能根治的终身疾病,但如果能正确对待,仍然是可以控制的疾病。第二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不管不顾的轻率态度。这种态度在年轻的患者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一来因年轻体质好,二来因患病初期没有明显的不舒服表现,觉得是医生小题大做。世上的许多事,都是从无到有,从轻至重,从小到大地发展着。如果由于这种轻率,长此下去,最后导致过早发生冠心病甚至心肌梗塞、脑中风,导致失明、尿毒症等等,那时再去挽救就已经太迟了。第三种态度就是侥幸态度。这种态度同样会造成难以挽救的后果,因此也是要不得的。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一个乐观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既然得了糖尿病,就要面对它,不要害怕它,因为糖尿病是可控制的疾病;但也绝不能轻视它,要认真地对待治疗中的每一个环节。此外,还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和科学的态度。不要受那些糖尿病“去根”、“特效”的广告的欺骗,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难做到的一点,而且是必须做到的,就是持之以恒。因为糖尿病还没有根治的办法,需要终身治疗,也就需要终身的坚持。

糖尿病九条防治总则

(1)需医生监控:需要请一位专科医师指导。

(2)需必要支持:争取社会和家人的支持,营造一个有利于糖尿病康复的环境。

(3)端正医治态度:放弃“有病乱投医”的盲目态度;放弃“自暴自弃”的轻率态度;放弃自认为强壮,疾病找不到头上的侥幸态度。

(4)保持科学态度:乐观、重视、科学、坚持。

(5)费用落实:降血糖药物费用;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治疗费用;治疗急、慢性并发症的费用;各种监测的费用;其他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的医疗费用。

(6)要勤奋:勤学习,勤观察,勤看医生,勤记录。

(7)各方面兼顾:控制血糖,降压降脂,并发症的防治。

(8)目的不忘:有效控制血糖,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9)善待自己: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五、糖尿病的膳食注意

糖尿病人不宜过多食用木糖醇

糖尿病病人因不能食用糖类,而将木糖醇来代替蔗糖。木糖醇在某种意义上讲可起到增加甜度的作用,但食用过多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而且还可引起血中甘油三酯升高,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木糖醇在代谢初始,可能不需要胰岛素参加,但在代谢后期,就需要胰岛素的参与。所以,木糖醇不能替代葡萄糖,也不能避免发生代谢紊乱,更不能降低血糖、尿糖和消除糖尿病的“三多”表现。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宜多食用木糖醇。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

食物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根据其分子结构可分为单糖、双糖、多糖三大类。其中单糖、双糖吸收得快。多糖必须经过消化道各种酶的作用转化成单糖,才有可能被肠道吸收,所以吸收较慢。

正常人由于胰腺分泌的胰岛素可随肠道吸收的葡萄糖量而增减,控制血糖的高低。但糖尿病人则不然,他们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造成糖代谢紊乱,使全身的细胞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而血液中的葡萄糖又难以变成糖元贮存于肝脏,因此使饭后血糖增高,持续升高时间延长。如果主食在限量之内选择含糖低的粗粮或米、面等含多糖的甜食物,吸收慢,可使血糖上升缓慢,相对控制病情如果吃糖果等含单糖的甜食,吸收快,使血糖迅速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即随尿液排出。尿量和尿糖都增加,体内电解质也随之丢失。而且长期高血糖可刺激胰岛,使之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加重病情。

所以,糖尿病的病人不宜吃糖,只有当预防低血糖时例外。

糖尿病患者不宜吃水果

水果中含有果糖和葡萄糖等单糖,消化吸收快,容易使血糖升高。所以一般来说糖尿病人不宜吃水果。

但是,由于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对增强机体抵抗力、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排泄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糖尿病人在病情较轻和较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吃些水果。但应控制量并选择含糖分较低而多渣的水果。因为多渣水果含丰富的纤维素,可使胃肠吸收葡萄糖速度减慢。一般来讲水果的甜度越大含糖越高。如含糖在3%以下的有西红柿;含糖在6%以下的有西瓜;含糖在12%以下的有杏、杨、柑桔、樱桃、葡萄、苹果、梨、枇杷等。

吃水果的时间应选在两餐之间,或胰岛素的作用最强和体力活动量较大的时候。必要时可适当减少主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