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鼓膜穿刺术:分泌性中耳炎经保守的抗生素及滴鼻药治疗未愈者,穿刺部位宜在鼓膜紧张部的前下或后下象限。
(2)鼓膜置管术:经鼓膜多次穿刺不愈者或已形成慢性的分泌性中耳炎者可考虑作此手术。
(3)鼓膜切开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全身症状严重,鼓膜未穿孔或虽已穿孔,但穿孔小而引流不畅时可作此手术。
(4)乳突凿开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展为乳突炎,用以上疗法效果不好,且有发生并发症可能时,应行乳突凿开术。
预防此病首先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合理的饮食,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冬季注意室内通风,适当的户外活动;随气温变化增减衣服。
儿童的急性中耳炎常与鼻部及咽部的慢性疾病有关,如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炎及鼻窦炎等,应积极治疗,必要时手术切除腺样体及扁桃体。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经治疗后常遗留鼓膜穿孔,此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复发,一是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二是避免耳内进水。在洗脸、洗澡时要特别小心,一旦进水,就会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复发,为此,可用一较大棉球,外面涂上凡士林,堵塞患耳,洗澡后再取出。一般小的穿孔多数都能长好。
7.耳鸣是重大疾病的先兆
耳鸣是患者感到耳内有各种单一或多种声音并存的响声,分为主观性耳鸣与客观性耳鸣两类。
主观性耳鸣是仅患者自身能听到耳鸣声,它可由外耳和中耳疾病引起,如外耳道炎、耵聍栓塞、急性及慢性中耳炎或渗出性中耳炎等。较多见的原因为内耳轻度病变引起听觉功能紊乱,如疲劳、睡眠不足、月经紊乱、情绪波动、头部血循环不良或内耳缺氧等可引起耳鸣。内耳疾病如美尼尔氏病、药物中毒性耳聋和老年性耳聋等多伴有耳鸣。耳鸣是听神经瘤和颈静脉球体瘤常见的早期症状。此种耳鸣不易治愈,主要用扩血管药和维生素B类药物治疗。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白血病、肾病、糖尿病和烟酒过度等亦可引起耳鸣,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客观性耳鸣为不但自身能听到耳鸣声,他人用耳贴患者耳上亦能听到鸣声。此类耳鸣可由血管畸形或受压等引起,鸣声与脉搏频率一致。用手指按压下颌下方、颈侧能触到颈动脉跳动,如加压阻断颈动脉血流则耳鸣消失。咽部肌肉(腭帆肌)痉挛可引起节律性“咯咯”声,中耳内小肌肉强烈收缩时可出现间断的“卡塔”声。
有些耳鸣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先兆,应予注意。如注射链霉素时出现耳鸣,说明已有耳中毒应即停药。高血压病人耳鸣加重,提示血压上升。耳鸣亦可为心脏病的先驱症状,可到医院进一步查明耳鸣原因。
8.耳痛的防治方法
耳痛一般指耳内或耳周疼痛,绝大多数是炎性疾病所致,少数为牵涉性痛或反射性痛。引起耳痛的原因大致有几类:
耳部疾病,包括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疾病。有外耳外伤、炎症、异物刺伤等,在外耳可见充血、肿胀、创口,还伴有张口咀嚼障碍以及耳屏压痛或耳廓牵拉痛,中耳炎及其并发病或中耳癌肿引起的耳痛并无上述外耳痛的体征,此类耳痛又称为原发性耳痛。
由于邻近或远离器官的神经反射所致,如口腔科的阻生牙、龋病、颞颌关节炎,咽喉部的急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胀肿、扁桃体手术后、溃疡或恶性肿瘤,颈性骨关节炎以及小儿上呼吸道与消化道疾病,都可引起牵涉性耳痛。通过三叉神经、舌咽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及颈神经的分支将疼痛反射到耳部,这种耳痛又称为继发性耳痛。
还有一些极少数的不明原因的神经痛,多为阵发性疼痛,专科检查未见明显病灶。
因此,对耳痛必须按病史进行口、耳、咽喉、颈部专科检查,必要时加上X线、CT扫描,按不同的原发病灶予以不同的对因治疗。
9.急性咽炎的中西医治疗
急性咽炎是咽黏膜、黏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病毒传染,以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者最多。细菌感染,以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多见。另外,经常在高温下作业,或接触有刺激性的物质如粉尘、烟雾、烟草等,亦可引发。本病多发于秋冬及冬春之交。
急性咽炎发病较急,咽部干痒、灼热,渐有疼痛,吞咽时加重。全身可有头痛、食欲不振、发热等。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肿胀、腭弓、悬雍垂可水肿,咽后壁淋巴滤泡红肿,化脓者在滤泡中央出现黄白色小点。下颌淋巴结肿大,有压痛。
患者应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多饮水,避免刺激性食物,不吸烟不饮酒。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湿热水含漱,或用含漱药含漱。
西医药治疗
局部可用复方硼砂液漱口,每日3~5次;亦可用杜灭芬、六神丸等口含药含化。
见咽部淋巴滤泡有化脓者可给予抗菌素口服或肌肉注射。
发热、头痛明显者可服阿斯匹林解热止痛。
中医药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为外感风热,故宜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银翘散加减或口服六神丸。
10.如何预防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为咽部粘膜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多见于中年人,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本病可以是由于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所致,也有较多人因长期烟酒刺激引起。再有,上呼吸道的慢性炎症、贫血、消化不良、肝病、肾脏病等,以及一些职业因素(如教师或歌唱者及在不洁环境中工作的人),也常与本病有关。
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后可转变为慢性。患者受各种鼻炎及口腔牙病的影响;烟酒过度、常食辛辣食物及受粉沫、有害气体的刺激;贫血、便秘、糖尿病等致机体抵抗力降低,均可引起本病。
患者咽部可有不适感或异物感,干燥,瘙痒感,灼热痛,微痛感,贴附东西感,刺激感等。以上感觉可致短促而频繁的咳嗽,晨起较剧,并且容易引起恶心。上述表现在用嗓过度、气候突发或吸入干冷的空气时及烟酒后均可加重。
西医药治疗
对有糖尿病、贫血等疾病者,应予以治疗原发病。对鼻部有疾患者亦应治疗。
可用1%~2%氯化锌咽部涂抹;亦可用5%~10%硝酸银局部烧灼。
咽部干燥感明显者可含化杜灭芬喉片、草珊瑚含片等。
中医药治疗
中医认为慢性咽炎系脏腑阴虚火旺,治疗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减。亦可取麦冬、元参、苦沙参、青果、双花等,开水浸泡代茶饮用。
11.防治急性喉炎的方法
急性喉炎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主要表现为喉部黏膜的急性炎症病变。小儿在患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的过程中,常易同时伴发本病。急性喉炎也可由吸入过多的粉尘及有害气体所致。此外,用嗓过度、发声不当亦可引起声带急性充血。
本病常伴有急性鼻炎、咽炎。全身可有发热、畏寒,但一般热度不高。声哑为主要症状,重者可有失音。此外,可伴有喉部不适、疼痛、咳嗽并咳出脓性分泌物。儿童患者病情往往严重,可出现“犬吠”样咳嗽,坐卧不宁,如治疗不及时可因喉梗塞而有生命危险。
预防急性喉炎要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湿润,发热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退烧药物。积极治疗和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及粉尘,忌烟酒。忌食油腻辛辣食物,多饮开水,积极治疗扁桃体炎、咽炎、鼻炎、鼻窦炎等病症。纠正不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姿势,不过度发音,减少喉部机械性损伤。
西医药治疗
雾化吸入治疗,用1%~2%庆大霉素溶液加入5~6滴地塞米松雾化吸入,每次10~15分钟,每日2次。
中医药治疗
中医认为急性喉炎多属实证,常为风寒或风热犯于人体,使气道内痰热交阻,肺失宣降所致。治宜疏风宣肺、化痰清音。
12.防治慢性喉炎的措施
慢性喉炎多见于成年人,是一种喉黏膜的慢性炎症。如急性喉炎反复发作,而未及时彻底治愈,常可演变成慢性喉炎。此外,一些用嗓音过多的职业,也极易引发此病。其他如有害气体刺激、长期烟酒刺激、邻近组织的炎症亦可导致本病。
发病初期患者常有分泌物粘附于喉腔,说话时需先将嗓子“清理”一下,不然声音不清晰。如不及时治疗,可逐渐变哑,上午较轻,下午较重,早期为间歇性,晚期变为持续声哑。此外,有些病人可伴有喉部干燥不适,喉痛,并经常咳嗽等。
患者应尽量少说话,减少声带运动。禁吸烟,不吃刺激性强的食物,不接触空气污染的环境。可以食指和拇指在喉结两侧上、下轻轻按揉,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西医药治疗
喉部可蒸气吸入、雾化吸入或超短波理疗,也可用离子透入疗法,如1%碘化钾、2%水杨酸钠等。
对较大的声带小结或息肉,可以手术摘除。
中医药治疗
(1)阴虚型:声哑伴咽干微痛,午后潮热,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声带慢性充血、肥厚或有小结。治宜滋阴补虚。
(2)气虚型:声哑伴少气乏力,多话或劳累后声哑加剧。声门闭合不全。治宜补气养阴。
13.突发性耳聋的防治方法
突发性耳聋又称特发性暴聋,是指原因不明的突然发生的神经性耳聋。本病可伴有耳鸣及眩晕,但不影响其他颅神经,患者多能准确提供发病时间、地点、当时的情况与感觉等。
本病的发生与内耳供血障碍、病毒及内耳的变态性反应等因素有关。
患者有听力突然明显减退(多为单侧耳),大部分病人伴有耳鸣,部分病人有耳内发闷、胀满及阻塞感。多数病人无明显发病原因,不少是发生在睡眠当中,于起床时自感耳鸣、耳聋。一些病人有较明显的劳累、情绪过于激动、精神紧张及感冒病史,这些可能与发病有一定关系。有一少部分病人有耳聋同时伴有眩晕,自觉有旋转感,常伴恶心、呕吐,多于发病一周左右眩晕减轻,耳鸣、耳聋无好转,且伴有眩晕者听力损失多较重,也不容易恢复。
突发性耳聋患者应在家安心静养,尤应避免接触噪声或过大的声音。保持家庭环境整洁,病人心情舒畅,才有利于疾病恢复。
有一部分突发性耳聋的病人可能与感冒有间接关系,故预防感冒可减少一个发病因素。
由于本病多发于中年人,故中年人应注意,勿过度劳累,做到起居有时,饮食定量。
另外,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忌暴怒狂喜,因为这些均可使人体内神经体液调节失去平衡,造成耳部血循环障碍,发生耳聋。
本病发病后一周内开始治疗者,预后较好;超过两周开始治疗者,疗效差。早期就诊的患者,症状多在3周内改善,因此,应早期治疗。
本病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植物神经调节剂、血管扩张剂、给氧、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可达到改善内耳循环的目的。
用维生素B1、B12、ATP等,可促进代谢。
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亦可少量注射碘造影剂,但要注意有无副作用。
高压氧舱治疗。
14.急性鼻炎的全身及局部治疗
急性鼻炎为鼻腔黏膜的急性感染性炎症,俗称“伤风”或“感冒”。春秋季节发病率高,是鼻科的常见病。
病毒感染是引发本病的主要原因。致病病毒种类,常见有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等。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鼻腔黏膜的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时,通过接触或吸入上述致病毒侵入机体,生长繁殖而发病。
本病潜伏期1~3天。起病时鼻腔内、鼻咽部及咽部有干燥及痒感、烧灼感,鼻粘膜刺激感,打喷嚏。继之出现鼻塞,并逐渐加重,早期从无鼻涕转变为大量清水样鼻涕。进入中期,鼻塞加重。全身症状因人而异轻重不一,常为周身不适、低热、头痛、咳嗽等。
小儿全身症状较成人重,可有发热、倦怠,甚至高热、惊厥等。可伴有较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腹泻、呕吐等。
本病患者外出时应戴口罩,尽量勿出入公共场所。要经常锻炼身体,提倡冷水洗脸,日光浴。提倡正确的擤鼻法,即紧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对侧鼻腔的分泌物;或将鼻内分泌物吸入咽部再吐出亦可。若紧压两侧鼻翼,有力擤鼻可损害鼻粘膜,同时易将鼻腔分泌物送到鼻窦及咽鼓管,引起急性鼻窦炎、中耳炎。
全身治疗
早期发汗疗法可缩短病程,常用生姜、红糖、葱白煎汤热服。
(1)解热镇痛药:复方阿司匹林1~2片,或克咸敏1~2片,每日3次。
(2)中西成药:速效感冒胶囊2粒,或感冒清1~2粒,每日3次口服。
合并细菌感染时,应用磺胺类、奎诺酮类及青霉素等抗菌药物。
应用维生素药物,可促进机体代谢,缩短病程。常用维生素C400毫克,维生素B120毫克,每日3次口服。
局部治疗
1%麻黄素生理盐水滴鼻,可使黏膜消肿,以利通气引流;病毒唑注射液滴鼻,有很好的毒副作用,可明显缩短疗程。
吸入蒸气法:取薄荷,或樟脑,或复方安息香酊液数滴,放入开水中,或用超声波喷雾器,或用酒精炉喷雾器,将蒸气吸入鼻内。促使黏膜消肿,利于通气引流。
15.慢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慢性鼻炎是鼻科常见症、多发病,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前者多系急性鼻炎治疗不彻底所致,为可逆性病理改变,后者多由前者发展演变而来,为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患者间歇或交替性鼻腔持续性堵塞,疲劳及酒后常可加重,由于鼻塞,有嗅觉下降、头胀、头痛、说话鼻音较重等症状。
儿童患病可见鼻涕(多呈粘稠或半透明状液体)长期刺激鼻孔及上唇,使局部皮肤潮红,鼻涕亦可向后流入咽部,出现咽喉不适、痰多等表现。
对患有慢性鼻炎的小儿要特别注意护理,叮嘱按时点药、服药,对鼻孔及上唇皮肤长期受鼻涕刺激而发红者,及时将鼻腔内鼻涕擤出,并用油剂药膏,如红霉素软膏等涂于上唇及鼻孔内,以保护局部皮肤。
患者应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秋末冬初可增加身体御寒能力,如果持之以恒,定可收到良好效果;在流感时期可烧醋熏居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必要时服用药物预防;戒除烟酒及辛辣食品的刺激,多食清淡少食油腻。
局部保守治疗
(1)血管收缩剂:05%~1%麻黄素生理盐水,255%链霉素液,5%~10%弱蛋白银交替使用。
(2)封闭疗法:025%~05%普鲁卡因作迎香穴、鼻通穴穴位封闭,亦可作鼻丘或下鼻甲前端黏膜下封闭,每次1~15毫升,隔日1次,5次为1疗程。下鼻甲前端黏膜下注入硬化剂,使之产生瘢痕组织,减轻肿胀。常用硬化剂有80%甘油、5%鱼肝油酸钠、50%葡萄糖液等。
手术治疗
如肥厚病变主要位于下鼻甲后端或下缘,应作下鼻甲黏膜部分切除术,严重的患者应同时切除部分下鼻甲骨质。原则上切除部分不宜超过下鼻甲的1/3,否则可引起继发性萎缩性鼻炎。
16.酒糟鼻的防治措施
酒糟鼻为外鼻的慢性皮肤损害,常伴有鼻炎及鼻翼痤疮,可见皮肤充血、高低不平,有时可累及面部,类似酒糟附着,故得此名。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嗜酒及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胃肠功能紊乱(如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等);长期使用含有化学制剂的化妆品;心血管疾患,内分泌障碍等;有毛囊蠕形寄生虫等,均可引发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