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最新职工职业健康指导丛书——女职工心理健康手册
24351300000025

第25章 女职工的病态心理预防(4)

迷信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在存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代迷信有以下特点:

人为的操纵性;

过程的突发性。当代迷信来势大、蔓延快,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死灰复燃,迷信活动已成为一种公开的职业。

迷信内容的复杂性。其形式上有三点:

(1)迷信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以假乱真,诱导不知真情的人上当受骗。

(2)迷信的娱乐性。这是迷信迅速在青少年中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很多地方频繁举行“鬼节”,把“鬼都”、“神庙”列为旅游景点,使迷信观念侵蚀了孩子们的心灵。

(3)迷信的反社会性。迷信的泛滥已成为社会一大危害。

首先,迷信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次,迷信造成大规模的械斗和仇杀;再次,迷信造成社会人心不安;还有迷信致人死亡。

总之,当代迷信是反科学的,甚至是反人性的。

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方面看:

病态文化是当代迷信兴起的根源;

社会管理不力是当代迷信兴起的直接原因。

(2)从个体因素来看:

迷信与人的素质有关。我国有二亿多文盲和半文盲,当他们在生活中遭到挫折时,为追求心理平衡,而选择了迷信这种非理性行为。甚至有些人通过制造迷信来图财害命;

迷信与人的需求有关;

迷信与人的错误推理有关。

迷信心理的表现

(1)操纵者察言观色,以假乱真;

(2)受骗者轻信、受骗、上当;

(3)“神鬼附体”的病态心理。“神鬼附体”是指“神鬼”依附在某人身上,某人代神鬼讲话。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假附体”,多见于巫师作法装神弄鬼,以达到某种目的。另一种则为“真附体”,其人进入精神病态,又唱又闹,自称死人显灵并附于体内,用死人身份及口气命令他人下跪、烧香,这样的人已进入妄想状态,精神医学上称之为“人格转换或着魔妄想”症。发病的原因主要为,有根深蒂固的迷信观念,发病时又失去自控能力;多为癔病人格的人,有大量的幻觉和错觉,以为自己“活见鬼”;

(4)迷信的从众心理。

迷信的矛头直接指向科学,直接阻碍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对人的心灵发展也是一种腐蚀。反对迷信,解放思想是永远的话题。

迷信心理的自我调适

(1)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2)树立唯物论的坚定信念,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3)培养自身健康向上的业余爱好。

16.正确认识虚荣心理

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虚荣与自尊及脸面有关,自尊与脸面都是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通过社会比较,个体精神世界中逐步确立起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又下意识地驱使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获得新的自尊感。虚荣心的人是否定自己有短处的,于是在潜意识中超越自我,有嫉妒冲动,因而表现出来的就是排斥、挖苦、打击、疏远、为难比自己强的人,在评职、评比、评优中弄虚作假。

虚荣心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对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有虚荣心的人为了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往往采取夸张、隐匿、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很大。

虚荣心理的特点

(1)普遍性。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虚荣心理,这是正常的,如果过分虚荣,则是病态的。

(2)虚荣心是为了达到吸引周围人注意的效果。为了表现自己,常采用炫耀、夸张,甚至戏剧性的手法来引人注目。例如用不男不女的发型来引人注意。

(3)虚荣心与时尚有关系。生活中总有时尚前卫的存在,而人总喜欢追求新奇、怪的东西,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4)虚荣心不同于功名心。功名心是一种竞争意识与行为,是通过扎实的工作与劳动取得功名的心向,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健康的意识与行为,而虚荣心则是通过炫耀、显示、卖弄等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荣誉与地位。

(5)虚荣心很强的人往往是华而不实的浮躁之人。这种人在物质上讲排场、搞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风头;在人格上很自负、嫉妒心重;在事业上无踏实作风。因而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

虚荣心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方面分析:社会阶层及地位的影响。由于社会存在不同的阶层,各阶层所占有的资源比重又不同,就促使某些人想进入社会高阶层,或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如果因种种原因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个人的自尊受挫,就会启动自我调节机制,即通过虚荣心来达到心理平衡。例如,某人社会地位不高,他就可能通过在手指上戴四个金戒指,来显示其经济实力,从而补偿自己的社会地位。

(2)从个体心理方面分析:面子观念的驱动。“面子”是一种社会地位,是达到社会所认可的成就而获得的声望。面子行为反映了中国人尊重与自尊的情感与需要,对面子的珍惜和爱护是昭示和维护自己荣誉、身份、地位的直接表现。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受到维护面子的心理训练,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

(3)与戏剧化人格倾向有关。爱虚荣的人多半为外向型、冲动型、反复善变、做作,具有浓厚、强烈的情感反应,装腔作势、缺乏真实的情感,待人处世突出自我、浮躁不安。

(4)虚荣心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缺陷。具有虚荣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的缺陷,只是一种补偿作用,竭力追慕浮华,以掩饰心理上的缺陷。

虚荣心的行为表现

(1)物质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攀比行为。

(2)社会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自夸炫耀行为,通过吹牛、隐匿等欺骗手段来过分表现自己。

(3)精神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嫉妒行为。

虚荣心的自我调适

(1)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2)在社会生活中把握攀比的尺度;

(3)学习良好的社会榜样;

(4)对不良的虚荣行为进行自我心理纠偏。

如果个人已出现自夸、说谎、嫉妒等病态行为,可以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进行自我纠偏,即当病态行为即将或已出现时,个体给自己施以一定的自我惩罚,如用套在手腕上的皮筋来反弹自己,以求警示与干预。久而久之,虚荣行为就会逐步消退。

17.自杀心理的预防

自杀是出自本人意愿、采取急剧手段毁灭自己生命的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自杀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心理满足型。如高僧的绝食坐化,某些“邪教”的集体自杀,以及赌气性自杀,为坚持某种主张的示威性自杀等。二是心理解脱型。如由于自卑、悲观、空虚、厌世、羞辱、悔恨、畏惧、绝望等引起的自杀。无论何种类型的自杀行为,都是不足取的。

国外也有学者根据诱发自杀的不同社会根源而把自杀划分为三类:一是利己型。属于这种类型的自杀者,由于缺乏集体的温暖与支持,产生了孤独感、空虚感、悲观绝望感而造成自杀。二是利他型。个人为了坚持某种信念、张扬某种主义或效忠其一团体而舍生自杀,则属于此种类型。三是动乱型。这种自杀行为,多发生在社会大动荡时期。亦即在动乱社会条件下,某些人会由于失去改造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信心而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自杀的原因

自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不外乎内部(主体)的与外部(客体)的两个方面。

前者如对生活信仰的怀疑、悲观、厌世、孤独等,后者则有家庭、异性、就业、经济压力、人际关系、社会政治事件等。但在讨论自杀的原因时,有的学者强调内部原因,有的学者则强调外部原因,如认为,“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某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其实,自杀不单纯决定于外因,也不单纯决定于内因,而是在一定外因的强力作用下,个体内部心理机制濒于总崩溃的结果。正是基于这点,自杀的一般心理行为过程是:挫折虚无感,对现实的泛化性曲解、反感与对人、对社会的报复心理,绝望,自杀强迫意念,自杀。

什么样的人容易自杀呢?一般地说,内倾型性格的人易自杀,外倾型性格的人不会轻生。抑郁质的人易自杀,胆汁质的人易轻生,黏液质、多血质的自杀者少。瘫痪、癌症等病人容易自杀,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自杀率尤高。

自杀意念的特点

自杀意念是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没有采取或实现到此目的的外显行动,是自杀企图的游离因子。

自杀意念有如下特点:

(1)隐蔽性。不易暴露,但会无意识地流露。常常连受试者本人也未察觉自己有自杀意念。原因是:属于偶然体验,还未酝酿成熟为自杀意图;自杀常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情绪一出现便会遭到理性的自我克制;自杀是结束生命的行为,这种情绪一出现便会遭到人类求生欲望的本能的抑制。

(2)广泛性。自杀思想的偶然体验是一种普遍现象。国外流行学研究表明,自杀意念在婴儿期便有。

(3)偶发性。自杀意念常是一过性,并非时常有。而且有自杀意念的人绝大多数不会发展为自杀行动。自杀行为的酝酿,一般要经历厌世情绪——自杀意念——自杀意图——自杀行动这几个阶段。每一具体阶段都有若干种应激,诱导发生新的变化,向下一阶段发展。如果没有这些新的应激,不足以诱导从量变到第二阶段新的质变。自杀意念的累积,没有激化剂,依然不能成为自杀意图。即使有自杀意图,也会碰到正强化或负强化的情况,如遇后者,同样不致出现自杀行动,即使发生,也只是未遂自杀即准自杀或蓄意自伤。

(4)个体差异性。人群中具有自杀意念的虽然高达3%—60%,但是自杀发生率不过是130/10万。自杀即使作为一种疾病,在死亡谱上还未到达前三位的位置,这同自杀意念的个体差异性有关。否则我们在看到自杀意念的广泛性时,会变成人人自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个体差异性的表现在于:强度不同;频率不同;诱导因素不同。诱导因素大多起因于挫折和失望。但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人群,他们的期望值各有不同,因此对挫折和失望的评价和对待也就各有不同。诱导因素不同决定自杀意念的强度和频率。有的人的自杀意念同时带有犯罪感或者其他担心,有助于消除自杀意念。

自杀的信号

自杀大多是可以预防的,而预防的关键在于认识到自杀前信号。如果你怀疑一个很亲密的人有自杀倾向,那么你一定要和他好好谈谈,告诉他你已注意到他最近的行为有些不太正常,而且你很为之担心。你应当指导他去寻求专业的帮助,这包括设法取得心理专家的私人电话号码,有时甚至干脆就给他们打电话。

自杀危险信号如下:

(1)与家庭和社会隔绝,孤立;

(2)吸烟,饮酒;

(3)学习成绩下降;

(4)易激惹;

(5)在着装、行为、交友方面发生不可思议的改变;

(6)放弃财产;

(7)时常谈论自杀;

(8)睡眠或饮食习惯发生改变。

对于老年人还包括以下信号:

(1)慢性躯体疾病;

(2)身体机能的丧失;

(3)抑郁;

(4)绝望;

(5)孤独。

如果以上信号是确定存在的,那么请你一定要安排他们获得适当的心理专家的帮助。

与自杀相关的危险因素

(1)注意到很多人曾经历过一次或多次自杀危险因素但未采取自杀,这十分重要。

(2)一次或多次诊断明确的精神异常或药物滥用;

(3)过分冲动;

(4)经历不良生活事件;

(5)精神异常或药物滥用家族史;

(6)自杀家族史;

(7)家庭暴力,包括躯体暴力和性虐待;

(8)先前曾经有自杀企图;

(9)家中私藏枪支;

(10)幽闭症;

(11)通过不同途径接触或了解到他人的自杀行为,包括家庭、社会人群、新闻及虚构的小说情节。

预防自杀心理

为了预防自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家庭的健全。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家庭有时是罪魁祸首同时又是牺牲品,大约50%的自杀是因为家庭破裂。即使是完整无缺的家庭,当生活变得杂乱无章和缺乏交流时,它应有的功能也将消失殆尽,同时父母有自杀行为,子女自杀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

(2)在与女职工相处中积极发现自杀异常行为,在交往过程中能识别不良行为,并中断这种行为。

(3)建立咨询协作小组,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有条件的话,以社区为单位或以每一个居住区组成一支咨询协作小组,负责对有麻烦的青年进行心理疏导,以维护和促进青年的心理健康,把自杀意念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