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儿疾病预防与治疗
24372200000011

第11章 儿科常见病治疗(5)

【病因病机】

癫痫病在脑窍,涉及心、肝、脾、肾。其致病因素有很多,根据历代中医的研究,大致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1先天因素

孕期失养,胎中受惊;或胎元不实,元阴不足,以致气血逆乱,引发癫痫。《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曾记载:“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就是说,小儿在母腹中,如果母亲受惊,势必会影响胎儿,使胎儿亦受惊,出生后如果受到刺激,就会引发癫痫。

2顽痰阻窍

《医学纲目·癫痫》谓:“癫痫者,痰邪逆上也,痰邪逆上则头中气乱,气乱则脉道闭塞,孔窍不通。”认为小儿因食积等原因导致痰浊内生,阻塞经络、脑脉,脏腑气机升降失调,从而引发癫痫。

3血滞心窍

《婴童百问·惊痫》谓:“血滞于心,心窍不通所致。”由血滞心窍引发的癫痫,又称为“瘀血痫”。这是因于小儿颅脑损伤,使血络受损,瘀血停积,致心窍不通,最终引发癫痫。

4惊后成痫

《活幼心书·卷中痫证》谓:“阴痫者,因慢惊后,去痰不尽,痰入心包而得……阳痫者,因感惊风三次发搐,不与去风下痰……所谓惊风三发便为痫。”认为小儿急慢惊风反复发作,未能治愈,逐渐会发展为癫痫。

5遗传因素

有的是单基因遗传,有的是多基因遗传,但不一定都有临床发作。

【诊断要点】

小儿癫痫发作具有多样性、易变性、顿挫性、不典型性等临床特点。发作之前,常有先兆表现:如头晕眼花、唇颤、心悸胸闷、四肢发麻等,年长儿童有在发作前感觉恐惧。各类型癫痫的发作症状略有不同,轻者,症状持续时间较短,抽搐轻微,有时仅有点头、眨眼、咀嚼的动作,并无叫声或口吐白沫的症状,但一定有丧失意识的情形;重者,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频繁,甚至发作后没有苏醒即持续另外一次发作,称为“癫痫持续状态”,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将不堪设想。此外,新生儿癫痫的临床表现较特殊,多见刻板的反复性动作,并常伴有异常的眼球运动。

【辨证论治】

癫痫的治疗,首先要分清标本虚实。发作时以实证为主,遵循急者先治其标的原则。根据发作时不同的表现,结合兼症,分别采用镇惊安神、熄风定痫、涤痰开窍、化瘀通窍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患儿反复发作,治疗时,应以健脾化痰为主,或采用固本培元的方法,以调补气血、养心益肾。

1惊痫

主要证候:发病前多有受惊吓史,自觉心中惊恐,而后突然吐舌惊叫大啼,面色时红时白,惊恐不安,原地转圈,舌苔薄白,脉弦滑。

证候分析:《婴童百问·尺痫》谓:“惊痫者,震骇恐怖,打坠积惊,其初惊叫大啼,恍惚失魂是也。”幼儿神气怯弱,突受惊吓,致神气涣散,心神失守,因而出现惊叫大啼,面色时红时白,惊惕不安,原地转圈;舌为心之苗,若有心经积热则吐舌;脉弦滑是神气涣散之象。

治疗方法:以镇惊安神为主。

方药:镇惊丸减味(《活幼心书》)。

组成:茯神、朱砂、全蝎、僵蚕、枳壳。

此方中,茯神、朱砂有宁心安神的功效,全蝎、僵蚕、枳壳可熄风定痫。本方适用于惊恐不安的实证。

而对于惊恐失眠的胆虚患儿,可另用温胆汤。如癫痫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脉无力者,则可选用养心汤。

2风痫

主要证候:发作前头晕眩,发作时猝然扑倒,人事不知,两眼发青,斜视或上视,颈项强直,四肢明显抽动,面色发红,甚至牙关紧闭,舌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肝阳上扰,心神被蒙,则头晕眩,猝然扑倒,人事不知;肝风内动,闭塞经脉,则两目斜视或上视,颈项强直,四肢抽动,牙关紧闭;肝火炽盛,故面色发红;舌脉皆是风痰上壅之征。

治疗方法:以熄风定痫为主。

方药:定痫丸减味(《医学心悟》)。

组成:竹沥、胆南星、半夏、川贝、天麻、僵蚕、全蝎、石菖蒲、远志、辰砂、茯神、琥珀。

此方中,竹沥、胆南星具熄风定痫、清热化痰之效,半夏、川贝可化痰降逆,天麻、僵蚕、全蝎有熄风通络开窍的作用,石菖蒲、远志可开窍宁神,辰砂、茯神、琥珀有镇惊宁神定痫的功效。

若患儿为肝风炽盛夹痰热,表现为四肢明显抽动,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应予羚羊角、桑叶、菊花,以清肝泻火熄风;生地黄、白芍、甘草,以柔肝缓急止痉;竹茹、川贝,以豁痰通络。诸药合用,以达到豁痰通络、熄风定痫,治愈癫痫的目的。

3痰痫

主要证候:发作时突然跌扑,神志模糊,瞪目直视,痰涎壅盛,喉间痰鸣,口角流涎,手足抽搐不明显,或呆木无知,面色黄而无华,舌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脾虚失运,停湿成痰,则痰涎壅盛,喉间痰鸣,口角流涎;痰结气郁,阻蔽心窍,则神志模糊,呆木无知;肝气被郁,肝开窍于目,故瞪目直视;舌脉皆为痰湿内蕴之象。

治疗方法:以涤痰开窍为主。

方药:涤痰汤(《奇效良方》)。

组成:陈皮、半夏、胆南星、石菖蒲、枳实、竹茹。

此方中,陈皮、半夏、胆南星有燥湿、化痰、利气的功效,石菖蒲可豁痰开窍,枳实可破痰结、宽胸膈,竹茹能清热化痰。诸药合用,可清热涤痰,使经络通畅,而癫痫自愈。

若患儿痰火壅盛,表现为大便干结,可改服竹沥达痰丸以泻火逐痰;脾虚甚,表现为神疲乏力,癫痫时作的,可改用六君子汤以健脾除湿祛痰;饮食积滞损伤脾胃,导致痰热内生的而发痫,根据《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食痫早下则瘥”的论述,可服用紫霜丸。

4瘀血痫

主要证候:发作前多有产伤或外伤史,发作时头晕目眩,猝然扑倒,昏不知人,四肢抽搐,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色暗,头部刺痛,面唇发青,大便坚硬,舌暗有瘀斑,脉细涩。

证候分析:产伤外伤,脉络受损,瘀停脑内,血滞心窍,则头晕目眩,猝然扑倒,昏不知人,头部刺痛;血瘀气结,肝脉不舒,则四肢抽搐;瘀血内停,肌肤失于润泽,则肌肤枯燥色暗,面唇发青;痫证时发,正气耗损,则形体消瘦;血瘀不行,肠失濡润,故大便坚硬;舌脉俱为瘀血不行之征。

治疗方法:以活血化瘀、通窍定痫为主。

方药:通窍活血汤减味(《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麝香、老葱。

此方中,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可以活血祛瘀,麝香、老葱能通关宣窍。

若患儿反复、持续发作,以上方添加失笑散,能达到行瘀散结的目的,必要时,还可加入阿胶、三七,以加强活血养血的功效。

无论何种证型的癫痫,如果久治不愈,都会造成肝肾阴虚、气血耗散,宜用大补元煎以培补肝肾、补益精气。如果患儿精神萎靡,久治不愈,需要大补精血、益气养神,可经常服用紫河车丸。

【其他疗法】

癫痫治疗,除了中药辨证施治外,还可以配合针灸、推拿疗法或者手术疗法,但手术治疗的风险比较大,一般不建议采用。

【预防与护理】

1预防

(1)孕妇要注意健康和营养,避免受惊、保持精神愉快。

(2)产时要注意保护胎儿,避免产伤和窒息。

(3) 平时注意幼儿的身心健康,避免其受到惊吓或精神刺激。

(4)注意节制饮食,不暴饮暴食,以免食滞。

2护理

在小儿癫痫发作时,要正确护理,以把伤害降到最低限度。

(1)发作时用裹纱布的压舌板放在上、下磨牙之间,以免咬伤舌头。抽搐时不要灌药,以防止窒息。

(2)发作时,让患儿平卧,解开衣领,头转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3) 发作时不可强压肢体,以免扭伤或造成骨折。

九、肠道虫证

寄生虫在人体肠道内寄生而引起的疾病称为“肠道虫证”。小儿肠道寄生虫的种类很多,古代分为“九虫”,其中以蛔虫、蛲虫、姜片虫和钩虫发病最为常见。肠道虫证的危害很大,轻者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重者可引发其他多种病证。

蛔虫病

蛔虫又名“蚘虫”、“蛕虫”、“长虫”, 是儿科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脐周疼痛,大便下虫;或者是在大便检查中发现蛔虫卵。多发于农村的学龄前和学龄时儿童。

【病因病机】

蛔虫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小儿食用了带有感染性蛔虫卵的生冷瓜果和不洁食物所致,这与小儿的卫生知识缺乏、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较差等有密切的关系。病情较轻的患儿,肠内蛔虫不多;病情较重的患儿,肠内蛔虫较多,甚至可多达数百条。

患儿食入感染性虫卵后,虫卵在体内逐渐发育为成虫。成虫在肠道,扰乱气机,夺取营养,伤及脾胃、气血,而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与健康;其并发症较多,常会引起营养不良、智能和发育障碍,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因蛔虫生性好动,有钻窜和扭结成团的特性,当蛔虫钻入胆道时,可形成胆道蛔虫症,称为“蛔厥”;当蛔虫壅积肠中,阻塞肠道时,可形成蛔虫性肠梗阻,称为“虫瘕”。 这都是蛔虫病常见的并发症。

【诊断要点】

蛔虫病的临床表现有轻重缓急的分别,静则安,可无症状,或偶有腹痛;动则痛,可见剧烈腹痛,甚或吐蛔。如出现蛔厥、虫瘕等并发症,更要及时诊断。《诸病源候论·蚘虫候》曾有详细描述:“蚘虫者,九虫内之一虫也。长一尺,亦有长五六寸者。或因腑脏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动则腹中痛,发作肿聚,行来上下,痛有休止,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贯伤心者,则死。诊其脉,腹中痛,其脉,法当沉弱而弦,今反脉洪而大,则是蚘虫也。”

【辨证论治】

蛔虫病的治疗应以驱虫为大法,根据临床不同证候,分别采用不同的治法。对蛔虫证,是驱蛔杀虫,之后再调理脾胃;对蛔厥证,以安蛔止痛,之后再驱蛔杀虫。

1蛔虫证

主要证候:病轻者可无症状,或脐周偶有疼痛,纳差,日见消瘦,大便不调;病重者,精神萎靡,腹部疼痛,时作时休,有时痛甚,或见吐蛔,身体消瘦,面色萎黄,或面有白斑,睡眠不宁,睡中磨牙,嗜食异物,恶心呕吐,舌尖红赤苔薄腻,脉有力或弦细,或大便下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