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小儿疾病预防与治疗
24372200000012

第12章 儿科常见病治疗(6)

证候分析:虫居肠胃,扰乱气机,不通则痛,故发腹痛;肚脐是小肠盘踞的部位,所以腹痛多见于脐周;虫扰胃腑,胃失和降,故见吐蛔,恶心呕吐;蛔虫劫取精微,耗伤气血,故致精神萎靡,面黄肌瘦;若湿热内蕴,可见面有白斑,睡中磨牙,嗜食异物;舌脉皆是气血瘀滞之象。

治疗方法:以驱蛔杀虫、调理脾胃为主。

方药:使君子散加减(《杨氏家藏方》)。

组成:使君子、槟榔、芜荑、鹤虱、苦楝根皮、雷丸、甘草。

本方适用于体质强壮的患儿。方中诸药均有驱虫杀虫的功效。如果患儿有腹胀、大便秘结的症状,可酌加大黄或玄明粉以攻下排虫。

病久而体质虚弱的患儿,表现为脾虚胃热证,可改用肥儿丸。方中的胡黄连、使君子、芦荟都有杀虫驱虫的功效,麦芽、神曲、山楂可消积理脾。全方既可消积杀虫,又能调补脾胃。

驱虫药的服用,一定要空腹,每日一剂,连续服用2~3天。如果患儿大便变稀,则要去掉方中的大黄、玄明粉。

此外,蛔虫证的治疗也可采用一些验方,如使君子仁和使君子肉粉。前者的方法是:将使君子仁用文火炒黄,晨起空腹嚼服,连服9~13天,小儿每岁1~2粒,最大剂量不超过20粒。服用使君子肉粉的方法是:把使君子肉粉和生大黄粉以8 ∶1的比例调匀,饭前1小时吞服,每日服3次,连服3天,每次剂量为年龄+06g。

2蛔厥证

主要证候:除了蛔虫证的一般症状外,尚见以下表现:突然腹部绞痛,曲背弯腰,辗转不安,肢冷汗出,恶心呕吐,甚或吐蛔;疼痛部位主要在胃脘部和右胁下,腹痛时作时休。病情严重的患儿腹部持续疼痛,恶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因于蛔虫躁动,窜入胆道所致。蛔虫扰动,气机逆乱,故腹部绞痛,曲背弯腰,辗转不安,肢冷汗出;虫安,则痛休。蛔虫上扰,胃气上逆,故见恶心呕吐,甚或吐蛔;虫体阻塞,胆汁郁而化热,则见恶寒发热,甚至出现黄疸;舌脉俱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疗方法:以安蛔定痛为主,继则驱虫。

方药:乌梅丸(《伤寒论》)。

组成:乌梅、细辛、川椒、黄连、黄柏、附子、干姜、桂枝、党参、当归。

此方中,乌梅有安蛔止痛的作用,细辛、川椒能杀虫散寒,黄连、黄柏有下蛔、清湿热的作用,附子、干姜、桂枝可温中散寒、安蛔止吐,党参、当归能益气活血。诸药合用,具有温脏、安蛔、止痛的作用。

若患儿畏寒发热,出现黄疸,舌苔黄腻,则上方宜减去附子、干姜、桂枝,加入茵陈、枳壳、大黄、槟榔,以达到清热利湿、安蛔退黄的目的。

腹部疼痛剧烈的,可口服陈米醋,每次20~30ml,每隔1小时服1次,可连服3~5次。疼痛缓解后,再按照上述方法进行治疗。

【其他疗法】

蛔虫病的治疗还可采用其他疗法,如腹部热敷法、针灸和推拿法。

在使用推拿法时,首先,要明确病因,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腹痛;其次,为了防止饱食后胃张力过高而产生意外,要在空腹时进行治疗;再次,对有溃疡病胃出血史的患儿,不宜采用推压法。

【预防与护理】

(1)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2)注意儿童的饮食。教育儿童不乱吃生冷及未洗净的瓜果,以减少感染源。

(3)妥善处理粪便,切断传染途径,减少感染的机会。

(4)如果患儿出现并发症,应及时送医院诊治,家长不要自行用药,以免耽误病情。

蛲虫病

蛲虫病又称线虫病,也是一种儿科比较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主要的症状是食欲减退,精神烦躁,睡眠不宁,肛门会阴部瘙痒,大便能排出蛲虫。

【病因病机】

引发蛲虫病的主要原因是,患儿吞食了带有感染性的蛲虫卵。蛲虫寄居在肠道内,当患儿睡觉时,雌虫到肛门附近排卵,刺激皮肤而引起瘙痒,患儿用手搔抓,虫卵污染手指,当患儿用手取食物或者吮吸手指时,虫卵被吞入胃肠内,发育为成虫,引发蛲虫病。也有虫卵可在肛周皮肤皱褶内孵化为幼虫,由肛门爬回直肠、结肠,引起逆行感染;或窜入女孩阴道,引起阴部作痒或阴道炎、输卵管炎等疾病。

蛲虫病的病机是脾胃失健,湿热内蕴,进而耗伤气血。

【辨证论治】

主要证候:病情较轻多无明显症状,仅仅表现为肛门瘙痒,睡眠不宁;病情较重,除肛门瘙痒外,还可见烦躁,夜惊,纳差消瘦,面色萎黄,尿频,甚至恶心、腹痛、遗尿或肛门发炎。可有大便下虫,睡眠中患儿肛门周围可见到蛲虫爬出。

证候分析:蛲虫夜间爬到肛门周围产卵,刺激皮肤,引发肛门瘙痒,睡眠不宁,烦躁,夜惊;蛲虫吸取营养精微,伤及脾胃,导致纳差消瘦,面色萎黄;蛲虫在肠道阻滞气机,使胃气上逆,从而引发恶心、腹痛。

治疗方法:以杀虫止痒为主,结合外治。

方药:驱虫粉。

驱虫粉使用方法:每次剂量为(年龄+1)×03g,每日3次,每日总量不超过12g,饭前1小时服用,疗程为7~10天。在肛门周围外用植物油,每日2~3次。

此外,还可用百部煎剂灌肠,将30g百部浓煎至30ml,在夜间23点左右,给患儿灌肠,10~12天为一疗程。

【预防与护理】

蛲虫虫卵发育为成虫,需要2~4周的时间,成虫的寿命一般是20~30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重复再感染,一般本病可自行痊愈。

(1)切断传染途径。勤换洗并用开水洗烫被单及患儿的衣裤,以便杀死虫卵。

(2)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前便后要洗手,改掉吮手等不良习惯。

(3)每日用温水清洗患儿的会阴及肛门周围,防止小儿用手去抓肛门周围的皮肤。

(4)积极治疗患儿,降低传染概率。

姜片虫病

姜片虫的身体颜色像生肉一样发红,所以又被称为“赤虫”。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慢性腹泻、身体消瘦、面色萎黄等。姜片虫病多发于东南沿海的平原水网地区、湖泊区及江河沿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带。

【病因】

姜片虫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小儿生吃水生植物(如荸荠、菱角等),吞入了附着其上的姜片虫囊蚴。

【辨证论治】

主要证候:病情较轻多无症状;病情较重的,腹痛肠鸣,大便时干时稀;病程较久,见面黄水肿,四肢困重,纳差乏力,或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濡细。

证候分析:姜片虫囊蚴逐渐发育成虫,成虫寄生于胃肠,损失脾胃,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故见腹痛肠鸣,大便时干时稀,恶心呕吐;脾胃虚,气化不行,湿邪积滞,就会出现面黄水肿,四肢困重,纳差乏力;舌脉都是脾虚湿困的表现。

治疗方法:轻者以驱虫为主;较重者,辅以健脾益气、祛湿。

1驱虫:

(1)槟榔10g,黑、白丑各15g,研为细末混匀;分成两包,空腹以糖水冲服,连服3~5天。

(2)碎槟榔30g,碎榧子肉30g,大黄5g,广木香5g,水煎服。

2健脾益气

方名:异功散。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木香。

如果患儿大便如水样,腹痛喜按,舌淡,于上方中加入熟附子、炮姜以温补脾阳;恶心呕吐很严重的,酌加干姜、制半夏,以温中止呕。

【预防与治疗】

(1)防止小儿生食未洗净的菱角等水生果品及饮用生水。

(2)加强粪便管理,防止污染水体。

(3)在流行区开展姜片虫病普查普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钩虫病

钩虫病是危害比较严重的儿科常见肠道寄生虫病,又称“懒黄病”、“黄胖病”。钩虫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重度贫血患儿会出现皮肤蜡黄、头昏乏力、心悸、水肿等。此外,患儿还可能出现纳差,喜食生米、生豆、泥土、煤炭等的异嗜症和腹部不适、疼痛;严重者会出现发育障碍。

【病因病机】

多由于患儿赤足或坐地上,泥土中的钩蚴从皮肤钻入,最后移行至小肠发育为成虫,而导致钩虫病。虫毒内伤脾胃,致使脾胃日益虚弱,气血化源不足,久则出现胃肠失调及气血两虚的病证。

【诊断要点】

感染初期,感染处有奇痒和烧灼感,继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或小疱疹。数日内可消失。抓痒会引起继发细菌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受染后3~5天,患儿常有咳嗽、喉痒、声哑等,重者有剧烈干咳和哮喘等呼吸系统症状,大多持续数日自行消失,长者可达1~2个月。患病初期尚有上腹部不适、隐痛等,后期常因贫血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顽固性便秘或大便潜血等消化系统症状。

【辨证论治】

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基本治疗方法是:驱虫。如果患儿脾胃受损、气血两虚,应先调补脾胃、气血,之后再驱虫;驱虫后,若气血仍虚,应继续调脾胃气血。

主要证候:上腹疼痛,大便不调,纳差或异嗜;严重者面色萎黄,水肿,四肢困重,头晕沉,心悸气短。

治疗方法:以驱虫为主,辅以调理脾胃。

1驱虫

(1)贯众汤。组成:贯众、苦楝根皮、土荆芥、紫苏、槟榔。

(2)槟榔30g,使君子肉30g,雷丸10g,将这3种药材研成细末调匀,用水制成丸状,每日早晨空腹服5g,连服3天。

(3)槟榔10g,鲜苦楝根皮30g,水煎,临睡前服用,连服3~5天。

(4)贯众、苦楝根皮、土荆芥、紫苏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天。

(5)榧子、槟榔、红藤各15g,贯众10g,大蒜3瓣,水煎服,连服3天。

(6)雷丸研末,每次10g,每日3次,连服4天。

(7)雷榧丸。雷丸10g,煅绿矾12g,榧子肉45g,厚朴15g,陈皮15g,苍术15g,槟榔12g,共研细末调匀,糊丸,每服5g,每日2次。

2调理脾胃

香砂六君汤。组成:香附、砂仁、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

3补益气血

十全大补汤。组成: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白芍、熟地黄、桂圆肉、炙甘草。

【预防与护理】

(1)加强粪便管理,杀灭虫卵,防止污染。

(2)防止小儿赤足及裸身着地,尿布应高挂晾晒。

(3)积极治疗患儿,以减少传染源。

(4)服驱虫药后,需随时观察患儿的病情,作好记录。

(5)给予患儿营养和容易消化的食物,增强体质。

附:健康小知识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儿科不同疾病,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及其年龄、性别、体重、体质等不同情况进行辨证治疗;对每一种具体病证的用药、用方,要根据季节、天气、地理环境等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要按照三因(因人、因时、因地)治宜,合理、合法、合证的原则,规范化、科学化地施治,用药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