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左右一生的10堂心态课
24503200000031

第31章 效率至上,心动不如行动(1)

一个敢于用行动去挑战人生的人才是成功的,在他的词典里,行动决定一切,行动高于一切。成功的根本在于行动的效率。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谈,只有动起来,事业和理想才会变得有意义,人生才会变得完整而精彩。

忙碌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好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工作生活越忙碌就越有干劲、越有生气、越有想法,事情也会越做越好;而松懈呆板就只能投机取巧,往往把事情搞砸,自己也很难进步。

做每件事情都是有目标的,通常也都是有时间限制的。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同一个目标,忙碌的人只能是做更多的事情,事无巨细,越细致的工作出差错的可能性越小、照顾的面越周全。而那些忙碌不起来的人,就不能很充分地完成任务,最终采取投机取巧的办法掩人耳目。

其实,工作忙碌有时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表现。只有忙碌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逐步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做事的快乐。能够倾尽全力工作的人常常会感到精力充沛,长久保持年轻。因为人若到了忙得不可开交时,就觉得生命非常充实、有意义。

当忙碌的一天结束时,心中就有“今天工作得很不错”的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而那些喜欢投机取巧和偷懒的人,会感到畏难苟安、毫无生气,如同行将就木的老人一样,他们绝不会说出也不会体会到:“如果我用尽心力忙了一天,到了下班后,我依然觉得兴奋,连一杯苦涩的咖啡,也会高高兴兴地喝下去。”

巴里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每天忙碌的工作,一步一步赢得了老板的信赖。

现在,老板非常赏识他,他成了老板的“亲信”。不久,巴里特就被提拔为销售部经理,工资一下子翻了两番,还拥有了自己的专用汽车。

起初,巴里特还是像以前一样忙碌,坚持将事情做到最好。没多久,很多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了,“你怎么这么傻啊?”不断有人这样对他说,“你现在已经是经理了,再说老板并不会检查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你做得再好,他也不知道啊。”在多次听到别人说他“傻”的话后,巴里特变得“聪明”了。他学会了投机取巧,学会了察言观色和想方设法迎合老板。

他不再把心思放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上,而放在揣摩老板的意图上。如果他认为某件事情老板要过问,他就会用心将它做好;如果他认为某件事情老板不会多管,他就草草地去做,甚至根本就不做。久而久之,老板发现以前那个忙碌勤勉的巴里特不见了,于是毫不留情地将现在这个“聪明”的巴里特辞退了。

虽然老板的精力有限,他不可能看到每个员工的工作和表现,但是,如果你养成了忙碌工作的习惯,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就可以保证老板所看到的都是完美的。到时,老板自然会把你该得到的职位和报酬给你。但遗憾的是,巴里特没有做到这一点。更为遗憾的是,很多职场人士都做不到这一点,投机取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一大顽疾,许多很有发展的人也因沾染这种习气而被埋没。

有人对男女各110位年轻人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忙碌并使其身心愉快者:男有91人,女有89人;工作忙碌但觉得无趣者:男有19人,女有21人。

由此可见:大部分人对于工作的忙碌,都觉得有干劲、有生气。所以,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就是让你觉得自己有干劲、有活力、有自信的最好方法。而投机取巧也许能让你获得一时的便利,但却在心灵中埋下隐患,从长远来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古时候,一个农民家里有一头老黄牛和一只骡子,它们每天不停地劳作,很忙碌也很辛苦。一天,骡子对老黄牛说:“今天我们装病吧,休息一下好吗?”老黄牛却答道:“不行啊,我们需要把工作做完,因为耕种的季节太短了。”但骡子还是装病了,农夫给它弄来新鲜的干草和谷物,尽量让它舒服些。

等老黄牛耕种回来,骡子询问田地里的情况如何。“没有以前耕种得多,”老黄牛回答道,“但我们也耕种了相当长一段距离。”骡子又问道:“主人有没有说我什么?”“没听见提到你。”黄牛答道。

第一天尝到了甜头,骡子决定第二天继续装病,以逃避忙碌的生活。当老黄牛从田地里回来时,骡子问道:“今天怎么样?”“我认为,还不错。”老黄牛答道,“但耕种得还不是太多。”骡子又问道:“主人说我什么没有?”

“什么也没有对我说。”老黄牛说,“但是主人跟屠夫商量了好长时间。”

骡子的命运可想而知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定要做个忙碌的人,以此来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每次多做一些,结果就会不一样

一个不能把心思用到工作上的人,永远只是个小角色;一个用力去做工作的人,只能说他还称职;而只有用心去工作的人才能达到优秀。这里所说的“用心”,不但要把心思全部放在工作上,而且还要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造。任何公司、企业都需要用心工作的人,而这样的人才能备受企业的青睐。

用心工作、主动工作才能在同等条件下比其他同事做更多的事,你干活多,别人做的就少,那么你得到的就多,他人得到的就少。具有认真、主动工作的态度,才能成为老板最喜欢的员工,这也是像老板一样对待自己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项来自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的调查,发现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的一个主要区别就是是否具备主动性。在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优秀员工往往愿意接受新任务,而不惜独自承担一些风险;他们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也会关注工作以外的事务;他们一旦认准了自己的目标,就能够坚持去完成它;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乐意为同事提供帮助。

安迪和亨利同时进入一家公司时,都是没有经验的工程师。整整半年时间,经理安排他们早上听课,下午完成工作任务,希望他们在半年时间里完成与公司的磨合。接下来的时间里,安迪与亨利不言而喻地成为竞争对手。每天下午,只要上司没有特殊指示,安迪都会把自己关进办公室里,阅读技术文件,学习一些日后工作中可能用得着的软件程序。当有的同事暂时请他帮会儿忙,都会被他拒绝:“对不起,这不是我的工作,你的工作应该靠自己完成。”他心急如焚地想一下子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好在短时间内站到亨利的前面争取自己的未来。

虽然亨利与安迪的起点相同,但是心态有所不同。亨利觉得一个人到了新的环境,业务素质是一方面,但是学习经验、融入团队也很重要。于是,在工作上他就朝着这方面发展,每天下午他也会花一定的时间看资料,剩下的时间则用在向同事们介绍自己和询问一些与他们项目有关的问题上了。当同事们遇到问题或忙不过来时,他都主动去提供帮助。当所有办公室的软件要升级时,每个员工都不愿做这项琐碎的工作,也没有人指定亨利去完成它,但是亨利却主动承担下这项工作,这使得他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来加班。当他在不影响自己工作的同时,终于做完了这项工作的时候,既没有得到上司明确的赞赏也没有得到同事的认可,甚至很多同事都把他当作廉价劳动力。但是,亨利的大智若愚就在于此,在这项工作中他不但很快熟悉了公司的业务,而且人际关系也得到了良好的拓展。很快,半年过去了,安迪和亨利都很出色地完成了经理的安排。经理在他们的工作评述中写道:从技术上说这两个新人都很出色,安迪还稍显优势;但从综合素质上看,亨利则明显胜出一筹。亨利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赢得了公司上下的认可。

这件事以后,安迪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大家更为接纳的是亨利而不是自己?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呀?此时,经理也适时地找他谈话:“企业是一个整体,需要员工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更要有团队精神。亨利在这方面无疑做得很好,他是一个有主动性的员工,能够承担自己工作以外的责任,愿意承担一些个人风险,而这些都是你所忽略的。”听完经理的话,安迪似有所悟,但他还是不服气:做一个独行者有什么不好,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或项目并能够很好地完成它难道不重要吗?没人要求我收集最新的技术资料或学习最新的软件工具,但我做到了,这难道不是主动吗?安迪想,我要用业绩说话,因为我的目标是做亨利的领导。

转眼一年过去了,结果再次让安迪失望了。亨利凭借他的积极主动完成了上司交办的各项任务被晋升为主管,而业绩同样优秀的安迪却与晋升失之交臂。安迪终于明白了: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要有主动性,但主动性不仅仅表现在使自己的工作更出色,更意味着做更多的事情,使更多的人受益,从而使公司得利。从此以后,安迪开始转变自己,尽可能多地去做事,为自己积攒了更多的人气和更强的经验、能力,最终凭借自己的聪明能干,一年后创造了很多佳绩,并得到提升。

安迪和亨利的职场经历告诉我们:主动做事、工作,能起到为自己积累有形和无形财富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的人往往更容易在职场中获得成功,因为主动性能够产生极强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在努力工作时能保持积极的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期待,所以更容易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普通人只发展了他自身所蕴藏潜力的1/10,与他应当取得的成就相比,只不过发挥了一小部分能量。其实他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可以做更多的事儿,具备了自我意识,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够成就什么样的事业,进而找准机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职场中多做事,绝对不是呆子、傻子的做法,恰恰相反,是一个人高智商的表现,你干的越多、学的越多,别人干的就越少、欠你的也就越多。从某个角度上说,做的少的人是将自己的无形资产毫无条件地转让给了别人。而那些只会耍小心眼、小聪明,绝不多做分外的一点事儿的人,永远不能成长为职场上的巨人。

观察并学习走在前面的人

瑞士有句古话:“傻瓜从聪明人那儿什么也学不到,聪明人却能从傻瓜那儿学到很多。”反思自己,是不是很多时候就像傻瓜一样,无法从别人那里吸收更多的知识?因此,要像个聪明人那样,观察走在你前面的人,看看他为何领先,不断向他们虚心学习。

向那些走在你前面的人学习,你就可以懂得他们懂得的东西,而他们却未必懂得你所懂得的知识,比较优势由此而出。几乎找不出哪位顶尖运动员,能不靠教练指导而取得辉煌的成绩;也没有哪位杰出科学家,不曾受过大师的教诲。几乎每位成功的千万富翁,背后都有至少一位导师。而且对于千万富翁而言,他们对教练的需求,并非在最后一场球赛结束时就画上句点。

因为一个人的经验毕竟有限,重要的是应通过向更多的人学习,接受多数人的影响,获得多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通过与人交往,从多数人的体验中学习。特别是行走职场,即使你贵为名校高才生,也要向前辈学习各种自己从未经历过的经验。

一些研究机构对于名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经验有时会更重要。加拿大蒙特娄麦吉尔大学管理学教授追踪1990年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19位优等生表现,结果发现其中10人完全失败,另外4人至少有问题,只有5人表现不错。综合自己的调查资料分析:职场中工作经验要比名校的背景更为重要。

还有一项对MBA(企业管理)学位含金量的调查研究。调查者李奇曼,199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调查目的,MBA企管学位,尤其是常春藤盟校的学位,在现实世界是否真像大家所想象的那么吃得开。为得到答案,李奇曼决定追踪他一伙哈佛同学的生活,与他们谈对个人及职业的期望,然后每5年重访他们,直到2026年。李奇曼说:“我希望知道学生如何做有关生涯和领导的决定,也希望知道他们如何界定成功。”哈佛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莫妮卡·希金斯是他这项计划的顾问。MBA的价值到底如何,没有统一意见。纽约佩斯大学鲁宾商学院2006年一项研究分析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482家公司,发现只有162家公司的执行长获有MBA学位。具有名校MBA学位的执行者,表现并不比一般学校的毕业生更优秀。

以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验的重要性,所以不要总以优势自居,而要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不断向前面的人学习,能学习才能进步。纵观那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无一不是积极吸取别人的优秀之处来丰富自己的能手。他们有很多学习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分析归纳后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走出去学习

珍惜到其他公司学习的机会,悉心观摩老板的经营长处。

2.与精明能干的人为伍

与精明能干的员工共事,有助于自己能力的提升。

3.与阅历较深的人接触

他们身上往往有你缺乏的各种经验,多向这类“过来人”学习,可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4.与不同行业的人交朋友

不同行业的人是你极佳的学习来源,多与他们联系交往,可获得一些新资料或新机会。

5.多与专家顾问接触

学习自己不懂的更高层次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思路。

6.与下属聊天

越是职位低的员工,越是具有其长处和知识,因此聆听下属的心声,可以学到自己不专长的知识。

7.坚持潜移默化地学习

时常出外走动,与顾客、员工、专家等多聊聊,因为与经验丰富或才华横溢的人相处,你会发现大有收益。

8.倾听服务对象的意见

服务对象的意见最能够使自己发现缺失和错误,从而取得大的进步。其实每个人若想有所成就都必须拟定一个学习对象作为自己的导师,引导自己不断学习,完善自己。也许有人说喜欢靠自己打拼,摸着石头过河,当然,成功有两条路:一个是自己埋头苦干,自己学习,总结,实践再总结再实践;另一个是向已经成功的人去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缩短自己的摸索时间。

哪一条路更容易达到目标?也许拥有世界第一行销大师头衔的赖兹给出了答案:“很少人能单凭一己之力,迅速名利双收;真正成功的骑士,通常都是因为他骑的是最好的马,才能成为常胜将军。”

作了决定就一定要贯彻到底

有两个来自农场的年轻人,怀揣梦想打算外出谋生。路上二人相遇,他们一个买了去纽约的票,一个买了去波士顿的票。他们到了火车站,一打听才知道纽约人很冷漠,指个路都想收钱;波士顿人特别质朴,见了露宿街头的人都会特别的同情。这时,去纽约的人犹豫起来:还是波士顿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车还没有到,不然真的掉进了火坑。去波士顿的人心想,还是纽约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幸亏还没上车,不然就失去了致富的机会了,得赶快起身去纽约。最后,两人交换了行程,“波士顿”去了纽约,而“纽约”去了波士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