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妈妈育儿经(怀孕、分娩、育儿百科)
24524400000019

第19章 从0岁到1岁:婴儿的发育及护理(2)

孩子出生后的6周内,手总握成拳头,只有在啼哭时,才可能张开一下。到了8周后,孩子张开手的时间多了起来,会表现出有意识的运动,代替了抓握反射。这时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抓东西时,手会表现出无力感,就会很担心,其实没有必要担心,因为孩子是在学习新的技能,几周以后,就可以运用自如了。在此之前,孩子还不能把手与手指的动作协调起来,只把时间用在观察手的外形、感觉和动作上。孩子会常常张开小手,活动一下手指,进行仔细的观察。从外表看,孩子好像是检查一下手的能力。在4~5个月时,孩子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双手伸手,同时能够用双手抓住物体或者伸出双臂抱住物体。6个月后,孩子将能抓住物体,可以用双手抓住物体,或是将物体夹在手指与手掌之间,这时的灵活控制能力还不强。不过,这时候的孩子能够区分出物体的大小,并能根据物体的大小张开手。当然,他们也可能抓住自己的脚,再将其放在嘴里。这时候的他们特别喜欢感受物体,所以尽量给孩子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东西。孩子不理解物体有什么用途,所以如果给孩子一个方块,他就会抓住它,如果再给他一个方块,便会丢掉第一块,去接第二块。这时,孩子开始用自己的手学习吃东西。孩子的手与眼协调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够抓起一些放在身边的食品放在自己的嘴里,这个动作可能还不能太准确。8个月的孩子能把东西递给你,但还没有学会怎样松手、怎样给你,能完整地做出这一点必须在1岁以后,这时孩子可能喜欢从高椅或是小车上故意让东西掉下去。从8个月起,孩子的抓握的“技艺”越来越好。到了9个月,不再把东西夹在手指与手掌之间,而是夹在拇指与食指间。到了1岁后,孩子可以用拇指尖与食指尖抓起很小的物体。孩子可以把物体从一只手放到另一只手,两只手可以同时各拿一件物品。到了8~10个月,孩子开始学习操作能力,可以在物品上进行挤、拍、滑动、捅、擦、敲和打。孩子用手探索所有的东西,包括食物等,并且可以将其混合在一起,可以涂抹或倒出流质物质,当你见到满脸是番茄汁的小家伙就知道他们完全能做到这一点。孩子可以准确地把大多数固体物质放入嘴里,如脚、手指、塑料玩具或盖子等。随着孩子操作能力的提高,孩子不再喜欢把东西放进嘴里,而开始玩一些像拍饼这样的游戏。孩子也学会了一些社会交际能力,可以向别人问好和告别。

从仰卧到俯卧的自然过渡

3~4个月的宝宝一般会翻身了。此时,父母可以用一些方法帮助宝宝学会翻身:

方法一:用厚毛巾铺在小桌上,让小宝贝仰卧。

方法二:父母可以将玩具放在他们拿不到的一侧,并且摇动玩具,引起孩子注意,让他们必须翻身或侧卧才能拿到玩具。让宝宝做翻身练习,必要时加以帮助,以后逐步减少帮助。

方法三:孩子继续仰卧,父母在一侧对孩子拍手、招手,点头微笑,鼓励孩子翻身。翻成俯卧后抱起孩子,用高兴鼓励表情、亲昵动作对孩子加以肯定。

方法四:让孩子俯卧,父母拉住宝宝的手和脚,轻轻地、慢慢地帮助孩子朝仰卧翻身,当孩子正要翻身时,父母放开双手,让孩子自己翻成仰卧姿势。

在进行这些训练的时候要注意:

第一,孩子俯卧时,可以用小海绵垫在孩子胸下,帮助孩子,让其双肘支撑上身。父母不时用小铃鼓或其他带声响的玩具在孩子眼睛上方发出响声,吸引孩子抬头观望。再转向一侧,引导孩子翻身。

第二,为了让孩子有转体的感觉,在家时父母可以抱孩子坐在转椅上,旋转椅子后带动孩子一起旋转,让孩子有转动的感觉。也可以在沙发上抱孩子左右摇摆,让孩子不断地转动。

第三,帮助孩子翻身的辅助方法为:当孩子仰卧时,把他们的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再把一只手放在胸腹之间,轻托另一边的肩膀,轻轻地、慢慢地推向俯卧姿势。当孩子俯卧时,把他的一只手放在身体下面,用发响的玩具在上面由一方移向翻身的一方,引导孩子翻成仰卧姿势。

第四,宝宝的动作发展是有规律的:一般是先大动作(大肌肉活动),后是精细动作(小肌肉活动)。所以要先练习宝宝的大动作,锻炼大肌肉。翻身动作是继抬头、撑胸动作后的又一个新的动作发展阶段。按照孩子大动作发展的顺序,从头到全身(头尾规律),从躯干到四肢(近远规律),翻身动作以后逐步发展坐、爬、站、走、跑、跳等大动作。翻身动作是练习躯干的动作,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其他动作做准备。

第五,孩子的动作发展需要父母创造条件,科学地加以练习才能正常发展。父母决不能过度地保护,更不能限制孩子的活动,否则就扼杀了孩子动作的潜能,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婴儿护理

遵循宝宝生长发育的规律

有些父母经常抱着3~4个月的婴儿学坐,甚至学站,其实过早地坐和站立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母体内的胎儿受到子宫空间的限制,以及为了日后顺利从产道娩出,全身的许多骨骼是软骨。出生后,逐渐会变粗变长,演化成硬骨,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到22~25岁才最后完成。因而,婴幼儿的骨骼硬度差,弹性大,容易变形,同时肌肉的力量不足,不能耐受过强的运动。如果过早学坐,会影响脊柱的发育,引起畸形。过早学走,可能导致下肢弯曲畸形。

作为父母应该知道,孩子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出生后3个月俯卧时,能用手臂撑住抬起头翻身,7~8个月会爬,一周岁时会站立或独立行走,一岁半时会独立行走。所以想帮助孩子锻炼,要按此规律顺其自然,不能操之过急。

一二三,开始抬头训练

宝宝出生后几天就可以俯卧,但1个月内的宝宝还不能自己主动抬起头,只能本能地挣扎,使脸部转向一侧。到2个月时,能稍稍抬起头和前胸部。3个月时头能抬得很稳。俯卧抬头练习不仅锻炼婴儿颈部、背部的肌肉力量,增加肺活量,同时还能让宝宝较早面对世界,接受较多外部刺激。在帮助宝宝进行抬头训练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训练要点一:训练要在宝宝清醒、空腹情况下,即喂奶前1小时进行。

训练要点二:床面要平坦、舒适。

训练要点三:将宝宝两臂屈曲于胸前方俯卧在床上,爸爸妈妈将宝宝的头转至正中,手拿色彩鲜艳有响声的玩具在前面逗引,对他说:“宝宝,漂亮的玩具在这里”,使其努力抬头。

训练要点四:抬头的动作从抬起头与床面成45。~90。,并逐步稳定到3个月时能稳定地抬起90。。同时,爸爸妈妈可将玩具从宝宝的眼前慢慢移动到头部的左边,再慢慢地移到宝宝头部的右边,让孩子的头随着玩具的方向转头。

训练要点五:每次训练自30秒钟开始逐渐延长,每天练习三四次,每次俯卧时间不宜超过2分钟。

除了训练宝宝俯卧抬头外,平时每次喂完奶后,妈妈还应扶着宝宝的头部靠在自己肩上,轻拍背部几下,然后用手轻扶其头部,让其自然竖直片刻,以锻炼头颈部力量。

精心护理宝宝的指甲

一两个月大的婴儿的指甲每天以0.1毫米的速度生长。婴儿的指甲长长,若不及时剪短,会有很多的害处,是婴儿健康的一大隐患。

如果手指甲长,指甲会藏污纳垢,成为多种疾病的传播源;婴儿如果感觉皮肤痒或有其他不适,就会用手抓,如果指甲长,就很容易抓破自己娇嫩的皮肤,也可能会因抓破皮肤而引起感染;长的指甲还容易折断,甚至伤了自己的手指头。

因此。婴儿指甲长时,一定要及时剪,这是保持皮肤清洁的方法之一,也有助于防止“病从口入”。但父母为宝宝剪指甲时应当谨慎,以免剪伤,另外还得注意不要将指甲剪得过短,防止剪伤孩子娇嫩的肌肤,或活动时磨损指部皮肤。

修剪指甲有窍门

给宝宝剪指甲时,宝宝会很不配合,叫妈妈无从下手,不是将宝宝的指甲剪得太深,就是把手指肌肉剪到,要想顺利,妈妈应该掌握一些小窍门:

可以将宝宝放在床上,妈妈跪坐在宝宝一旁,再将胳膊支撑大腿上,以求手部动作稳固。也可以选择让婴儿背对着你坐在你大腿上。

握住宝宝的小手,将宝宝的手指尽量分开,用婴儿专用指甲刀靠着指甲剪。

要把指甲剪成圆弧状,不要有尖利、突出的指甲。剪完后,妈妈可以用自己的手指感觉一下宝宝的指甲是否光滑,指甲缘处有无方角尖刺或劈裂。因为婴儿喜欢用手抓脸部或身上其他部位,如果指甲不光滑,很容易抓伤自己。

为宝宝剪指甲应注意

给婴儿用的指甲刀应是钝头的前部呈弧形的小剪刀或指甲刀。

剪指甲时一定要抓住婴儿的小手,避免孩子因晃动手指而被剪刀弄伤。

母亲将一手的拇指和食指牢固地握住婴儿的手指,另一手持剪刀从指甲缘的一端沿着指甲的自然弯曲轻轻地转动剪刀,将指甲剪下,切不可使剪刀紧贴到指甲根,以防剪到指甲下的嫩肉,或者剪伤婴儿的手指。

选择修剪指甲的时间最好在婴儿不乱动的时候,可选择在喂奶过程中或是等孩子熟睡时。

由于婴儿的指甲很小,很难剪,所以尽量使用专为婴儿设计的指甲刀,注意不要剪得太深或太多,以免剪伤皮肤;此外,不要剪得过短,以免损伤甲床。

如果指甲下方有污垢,不可用锉刀尖或其他锐利的东西清理,应在剪完指甲后用水洗干净,以防感染。

如果不慎误伤了小儿手指,应尽快用杀毒纱布或棉球压住伤口,直到流血停止为止,再涂抹一些碘酒消毒或消炎软膏。

不爱剪指甲的宝宝可在其熟睡时或喝牛奶时剪。

最好一周内剪2~3次指甲。

也应为宝宝剪脚指甲。

不要在宝宝玩得正高兴的时候给他剪指甲。

宝宝口水泛滥记

很多宝宝的口水总是流个不停,稍稍不注意,衣服前面就湿了一大片。有的孩子甚至因为流了太多的口水,嘴角发炎。口水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该怎么改善宝宝流口水现象呢?

流口水的原因

刚出生宝宝的口水仅够湿润口腔黏膜,再加上此时宝宝只吃奶或流质食品,这些食品对唾液腺的刺激不大,唾液腺的分泌量就很少,所以新生儿很少流口水。宝宝3个月左右,口水的分泌量会明显增加。等到宝宝4~5个月大了,辅食添加对宝宝的成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时,饮食中逐渐补充了含淀粉等营养成分的食物,唾液腺受到这些食物的刺激后,唾液分泌明显增加。再加上宝宝的口腔小而浅,吞咽反射功能还不健全,不会用吞咽动作来调节口水,所以当唾液分泌稍多或是宝宝高兴、嬉笑时,可能就会因无法将分泌出来的口水全部吞咽下去,导致口水“飞流直下”。另外,不少宝宝喜欢将指头、橡皮奶头等放入嘴里吮吸,这样也刺激了唾液腺的分泌,使口水增多。

长到6~7个月的宝宝,开始长第一颗牙齿。乳牙萌出时,小牙顶出牙龈向外长,会引起牙龈组织轻度肿胀不适,从而刺激了牙龈上的神经,导致唾液腺反射性地分泌增加。所以,有经验的长辈看到小宝宝流口水了,不会皱眉头,反而会流露出很喜悦的表情,因为宝宝要长牙了。

口水的功能

千万不要小看口水,它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促进吞咽、刺激味蕾且有助于消化;保持口腔潮湿,维持口腔和牙齿的清洁;促进嘴唇和舌头的运动,有助于说话。此外,口水还有少许的抗菌作用,有助于防范蛀牙的发生。

口水的危害

我们通过以上的知识知道口水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宝宝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不必忧虑。不过,如果口水太多还是会影响宝宝的健康。由于宝宝的皮肤较薄,而口水中又含有一些具有腐蚀性的消化酵酸,所以当口水流到嘴角、脸庞、脖子甚至是胸部皮肤时,很容易让皮肤的角质层被腐蚀,或是因为潮湿而导致真菌感染,产生发红或湿疹、发炎等症状。妈妈在宝宝流口水阶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应该经常帮宝宝擦拭流出来的口水,让宝宝的脸部、颈部保持干爽,以避免湿疹的发生。②擦时不可用力,轻轻将口水拭干即可,以免损伤局部皮肤。③尽量避免用含香精的湿纸巾帮宝宝擦拭脸部,以免刺激肌肤。④常用温水洗净脸部、颈部和胸部等口水经常到达的地方,然后涂上油脂,以保护下巴和颈部的皮肤。⑤给宝宝擦口水的手帕,要求质地柔软,以棉布质地为宜,要经常洗烫。⑥最好给孩子围上围嘴儿,围嘴儿应经常保持整洁和干燥,湿了最好要及时换掉,这样宝宝才会感到舒服,乐于使用。

如果宝宝已经出疹子或糜烂,最好还是去医院诊治,请医生给予正确的治疗。而皮肤发炎期间,更应该保持整洁、清爽,并要依症状治疗,如局部涂抹抗生素或止痒的药膏,擦药的时间最好在宝宝睡前或趁宝宝睡觉时,以免宝宝不慎吃入口中,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要注意宝宝异常的口水

一般来说,宝宝流口水的情况,随着年龄稍长、吞咽能力及嘴唇的闭合能力增强、牙齿逐渐萌芽、口腔容积深度逐渐增加后,这种情况就会有所改善,不必过于担心。

不过,如果宝宝到了2~3岁牙齿长齐后,口水仍是流个不停,这时就要小心宝宝是否患有口腔、咽喉黏膜炎症、面部神经麻痹等疾病。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因为生病才流口水,看看下面几种情况就知道:

长牙:宝宝在长牙时期,会因为牙龈肿胀、有些微痒而感到不舒服,流口水的现象更严重。

口腔溃疡:如果宝宝的嘴唇、口角或嘴巴周围出现水泡,可能就是口腔溃疡或是口腔炎,这样会使宝宝因为怕痛而不想吞咽,导致口水增多。

喉咙发炎:宝宝口水流不止,同时又合并发烧、流鼻涕等症状,那么宝宝可能是感冒了或患有咽喉炎、扁桃腺炎等而引起吞咽不良。

口咽黏膜炎:宝宝常常感觉口、舌疼痛或是口腔中出现糜烂溃疡。

咬伤:如果宝宝不小心咬伤自己的皮肤,使口腔内有破皮,就会产生疼痛感,而使孩子不敢吞咽口水。

神经障碍:如智障、昏迷、面部神经麻痹、脑膜炎后遗症,都会导致唾液分泌过多,引起口水外流。

呵护宝宝娇嫩的肌肤

宝宝刚出生时皮肤同其他器官组织一样,结构尚未发育完全,不具备成人皮肤的功能,至少还需3年的时间才可发育得和大人一样。因此妈妈在照料时一定要细心打理,有时稍有不慎,便会给妈妈和宝宝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烦恼。那么,宝宝的皮肤与大人相比都有哪些特点?应该怎样去照料才是最佳方式呢?

特点一:对毒性物质及容易引起过敏的物质反应强烈

婴儿皮肤的平均表面积是2500平方厘米,平均体重5千克,二者之比为1:500。父母皮肤的平均表面积是18000平方厘米,平均体重65千克,二者之比为1:270。因此,对于同样量的洗护品,婴儿吸收的要比父母多,同时,对过敏物质或毒性物的反应也强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