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识人的五项修炼
24526300000032

第32章 修炼识破小人——揭穿披着羊皮的狼(1)

“小人”并不一定就是戏剧脸谱里的坏人、恶人,他可能是你的对手、你的伙伴、你的朋友、你的邻居、你的上司、你的下属……总之,凡是那种为达到个人目的,使用阴谋或不正当的手段,甚至不择手段,人格低下的人都可算作小人。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往往会被对方的外表和假象所迷惑,挨刀中箭也就在所难免。因此,我们要增强自身的防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练就一双识辨小人的火眼金睛,认清小人的嘴脸,揭穿小人的画皮,识破小人的骗局,防范小人的暗算。一旦遭遇小人之后,不至于仓皇失措而无法应对。请记住,这个世界并不是小人所能左右得了的,你的命运始终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一、认清小人的嘴脸

识别小人

人“小”能量大,千万不能小瞧。同小人一起共事若处理不好常常要吃亏。小人没有特别的样子,脸上也没有写“小人”二字,有些小人甚至还长得既帅又漂亮,有口才也有真才,那么如何才能识别小人呢?这在于用人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于多方面的长期的考察了解,这样才能真正分清是非。如何获得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呢?全凭从实践中去获得。

周武王曾向姜太公问策道:“君王起兵准备选拔英雄,想了解士兵才能的高低优劣,你认为应该如何去做?”

姜太公说:“人的外貌与内质不相一致的大致有十五种情形:有表面庄重严肃而行为却不检点的,有外表善良敦厚而偷鸡摸狗的,有貌似恭敬而心怀轻慢的,有外表廉洁谨慎而内心虚伪的,有看似真诚专一而实际无情无义的,有貌似品性忠厚而并无诚意的,有看起来足智多谋而实际上缺乏主见的,有表面上敢作敢为而实质上什么也不敢做的,有貌似诚恳而不讲信用的,有表面上迷糊不清而实际却忠实可靠的,有貌似奇异偏激、言行背离常理而实质上能建功立业的,有表面勇敢而内心怯懦的,有貌以威严而实质上却容易应付的,有表面严酷而内心却谨慎真诚的,有外表柔弱、其貌不扬但出外却事事都完成得非常出色。天下人所看不起的,却为圣贤之人所看重,原因就在于一般人不了解其中奥妙,没有极强的洞察力。”

周武王又问道:“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这些表里不一的情况呢?”

姜太公回答说:“要了解这些表里不一的情况、真正看清一个人的本质有八种方法:一是和他交谈,考察他的言辞谈吐;二是循着话题,刨根问底,来观察他的应变能力;三是和他就某件事情进行密谋,观察他的诚信程度;四是当面表彰他的学问来观察他的德行;五是给他钱财,来观察他是否廉洁;六是用美色来考验他是否贞洁不淫;七是告诉他某处出现了危难,看他是否勇敢;八是让他喝醉酒,看他酒后情态。用这八种方法考察一番,他的贤能与否就能够区分得一清二楚了。”

看穿小人

古时的姜太公姜尚,是辅佐周文王打天下有名的能臣。据说,对于辨识小人,他有着一些极为中肯的看法,我们不妨引以鉴之。

其一“同床”。即君主大都具有爱孺子、贪美色、喜荒嬉的弱点。奸臣通过买通相关的人,使其惑主于宴娱酒色之中,然后趁机提出自己的请求,在君主不注意之时,达到窃权弄柄的目的。

其二“在旁”。君主身边常会有一些优伶侏儒来供娱乐。这些人平日里善于察言观色,讨取君主欢心。奸臣通过贿赂他们,来充当自己的耳目、说客,以达成自己的欲想。

其三“父兄”。在中国古代,宗法血缘关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血缘构成的亲族关系和以婚姻构成的姻亲关系在古代政治生活中有着巨大影响。这些与君主有亲族、姻亲关系的人是君主主要依赖和重用的对象,他们大多为朝中的权贵。奸臣往往用声色财宝迷惑他们,结成联盟,以共享荣华、同分权力。

其四“养殃”。奸臣用声色以乱君主之心,用楼台宫榭以纵君主之欲。这样,既达到取宠谋权之目的,又可遂贪污谋利之野心。

其五“民萌”。奸臣用国家或自己的家财来取悦于民众,广施小恩小惠,进而树立自己的声望,以借此谋取更大的权利,乃至威胁到君主的地位。

其六“流行”。君主深居九重深宫,容易为所听到的舆论蒙蔽。奸臣便广寻能言善辩者,以巧饰之言,广为传播,流行于朝野,以达到蒙蔽君主、为自己歌功颂德、邀取声名的目的。

其七“威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主一般都知民众力量的威慑性。奸臣通过自己掌握的权力,威胁民众,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民意,进而用民意来挟制君主。

其八“四方”。奸臣在国内重赋穷敛、挥霍国家财产、消耗国力使得国穷民贫不得不依赖于大国来谋求生存,奸臣再通过结交大国来压服挟制君主。

所谓术臣“五术”,即首先是使用大量财物贿赂以捞取声誉;其次是使用嘉奖赏赐以获取众人拥护;再次是专门结交朋党,以尊士为名,实欲擅逞其志;第四是使用蠲免、赦罪、兴狱等手段以树立自己威信;第五是假意顺从民意,装成正人君子,以此来眩惑百姓耳目。

所谓忠臣“事君三道”,即:一是事圣君,应该是恭敬谦让、思维敏捷,不以自己之私来决断和选择政事,不以自己之私来剥夺和给与官爵,专心顺从君主。二是事中君,应该是忠信而不阿谀,谏诤而不谄媚,刚强果断而无私心杂念,是非清楚。三是事暴君,应该是顺从而不随大流,柔顺而不屈从,宽容待人而不违反原则,用正确的道理来感化君主。

从蛛丝马迹辨识小人

古圣先贤对于辨识小人有着丰富的理论,并有其实践经验,有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有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小人再聪明再狡猾,总有让人可辨之迹。

西汉御史大夫张汤为人狡黠多诈,说话办事专门迎合皇帝的心意。对于皇帝不喜欢的人,就妄加诬蔑、任意诽谤;对于皇帝喜欢的人,就胡乱吹捧、极力美化。他利用任御史大夫的职权,经常随意罗织罪名、弹劾大臣、残害同僚。

张汤对他的副手御史中丞李文一直怀有夙怨,他最宠信的小吏鲁谒居,为了替主子铲除政敌、邀功献媚,就悄悄地派人上书皇帝,用虚有的罪名检举李文。于是,皇帝命令张汤来审理这个案件。张汤借机滥引法律条文施以酷刑,终于诛杀了夙敌李文。后来皇帝偶尔问起案发原因,张汤假装自己并不知情,故作吃惊地说:“可能是李文的仇家干的。”

其实,张汤做贼心虚,急忙赶往鲁谒居家密商对策。此时,正赶上鲁谒居卧病在床。张汤看到鲁谒居的两脚红肿,就亲自给他按摩双脚。这情形正好被赵王刘彭祖看见了,心想,从没见过一个大衙门的主管大臣竟然如此服侍一个小吏,判断其中必有隐情;加上刘彭祖素来不满张汤的残暴,于是,向皇帝告发说:“张汤身为国家重臣,竟然给一个卑贱的小吏按摩双脚,我认为其中有不可告人的勾当。”皇帝便将此事交给司法部门调查。调查期间,鲁谒居正好病死,事情牵连到他的弟弟身上,因而被囚禁了起来。一天,张汤恰好去监牢里提审犯人,看见了鲁谒居的弟弟。张汤本打算暗中营救,所以表面上假装不认识。这样一来,鲁谒居的弟弟误解了张汤的意思,心中既害怕又愤怒。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决定叫他的家人上书皇帝,揭发了张汤与他哥哥鲁谒居共谋陷害李文的经过。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盗取了汉文帝刘恒墓的殉葬品。宰相庄青翟和张汤一同晋见皇帝请罪。想不到见到皇帝之后,庄青翟请罪,而张汤在一旁不说话。皇帝下令要张汤审查庄青翟在刘恒墓被盗事件中应负的责任。原先,张汤就与庄青翟不和,张汤正好乘机罗织庄青翟“知情不报”的罪名,企图将庄置于死地。此时,庄青翟也与宰相府的三位长史秘密商量对策,一边派人逮捕了与张汤关系密切的田信等商人,一边四处散布消息说:“张汤向皇帝奏报的任何事情,田信都事先知道,所以囤积居奇,成了富豪,然后再分给张汤。”消息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问张汤:“我做什么事,商人们都先知道事先就动手脚,好像有人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了。”张汤明知说的是他,却故作惊讶,回答:“能有这回事?”后来,皇帝看到鲁谒居弟弟的口供,认为张汤心怀狡诈、欺君罔上,就派人向张汤严厉诘责问罪。张汤自知有罪,就写下遗书,向皇帝请罪自杀身亡。

这是《资治通鉴》中官场上权力斗争的一幕闹剧。在这里引述意在说明赵王刘彭祖能够见微知着,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张汤为小吏“摩脚”一事,洞察其中的阴谋。这的确是一种较为高明的知人谋略。

透过反常现象识别小人

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行为,都是合乎情理的,而那些不合情理的事情,其中必有原委。为此,诉诸情理的分析和判断,也是辨识小人极好的一个方法。

相传,齐国攻打宋国时,宋王派臧孙子求救于楚国。楚王很高兴,答应得也很痛快。然而,臧孙子却很忧虑地回去了。他的车夫见到此状后问:“您求救成功了,怎么还面有忧色?”臧孙子说:“宋是小国而齐是大国。为救一个小国而得罪一个大国,这是人们所不愿的。然而,楚王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不合情理。他们一定要想以此坚定我们的信心,让我们同齐国对抗,以此削弱齐国,这样,对楚国有好处。”

臧孙子回国后,齐国攻占了宋的五座城池,而楚国果真没有派来援兵。

还有一则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山东单县有一户种田人,妻子送饭到田间,丈夫吃完饭就死了。公公认定是儿媳有意谋害亲夫,告到官府。妇人禁不住严刑拷向,被迫招供。许襄公当时在山东做官,为了解此案实情,亲自到了单县。

襄公提审了那个送饭的妇人,就说:“夫妻相守、白头偕老是人们的最大愿望。用毒药杀人,应该秘密用计,哪有自己把饭送到地里,又把药放在饭里去毒死丈夫的道理?这太不合情理了!”于是,询问妇人送的什么饭食,走的哪条路。妇人答道:“送的鱼汤米饭,穿过了一片荆树林,此外,没有遇到别的事情。”

许襄公就派人买鱼做饭,把荆树花拌在鱼汤米饭里,拿狗和猪做试验,狗、猪吃了,都立刻死了。为此,妇人的冤屈得到了昭雪。

所谓究之情理,就是考察事件或行为是否合乎规律。事物的存在和运行都是有规律的,也就是说,各个事件之间都有着统一的内在联系。当你发现一个事件或行为和其他相关事件或行为是统一的时候,就可以断定其是合乎规律的。反之,当你发现一个事件或行为和其他的事件或行为是矛盾的时候,则可以断定它是不合规律的,是反常的。既然是反常的,那肯定还有另外的原因,如果找到了另外的原因,便发现了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究之情理方法的机制。

明辨小人之术

古人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交往中难免会与人发生冲突,但大部分人都是乐于助人,勤于合作,但对待个别小人,你必须瞪大眼睛,小心防范,识破他们的阴谋。识破小人,有以下几种方法:

察前料后

古人云:“不知来,视诸往。”是说:不知未来,察看过去。了解其人的全部情况,既可从其过去知其现在,也可根据现在所作所为预料其发展的趋向和后果。

西汉时期,何曾尝侍奉汉武帝一家吃酒宴。回到家中他对自己孩子们说:“先王艰苦创业治国,而我侍宴时,却听不到他们谈论经国济世的远大宏图,只见他们聊些家常小事,他们的后代有灭绝的危险啊!我这一生还能平安度过,只为你们儿孙辈担忧……”他又指着几个孙子说:“到你们这代必因战乱遭难。”后来,何曾的孙子何绥被东海王刘越杀害,另一个孙子何嵩哭着说:“我的祖父明察三代,真是圣明的人啊!”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迹可寻的,一个人的现在是从他们的过去发展而来的,要知道他们的现在,必须了解他们过去的历史。了解了他们的过去和现在,也就能预料他们的将来。除特殊情况外,一般的不会违背这个规律。

可见,科学地分析一个人,不是毫无道理,而且也不是无章可循的,只有遵循察前料后的识人规律,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人。

量情度义

有一句民谚:薄情者寡义,无情者无义。说的是:通常缺少亲情的人也缺少忠义,没有亲情的人也就没有忠义可言。

春秋时,乐羊子任魏国将军去讨伐中山国,这时,他的儿子乐舒正好在中山国做官。中山国的国君姬窟就让乐舒去劝乐羊子退军,乐羊子不答应。姬窟就将乐舒杀死,做成肉羹送给乐羊子。乐羊子为表示对魏文侯的忠诚,便当着中山使者的面,吃掉亲生儿子的肉。打下中山后,魏文侯虽对其功劳给予了奖赏,但却从此不再信任他,并罢了他的兵权。

明朝天顺年间,都指挥使马良很受明英宗的宠信,他的妻子死了,皇上去安慰,正碰上他已数日不出门,皇上问其原因,左右的人说:“马良正在办喜事,新娶了妻子。”皇上不高兴地说:“这个人对妻子如此薄情,怎么会忠诚于我。”于是,把马良召来打了一顿,从此便疏远了他。

爱儿女、爱伴侣、爱父母这是每个人的天性,如果有人连自己的骨肉也忍心杀害,连自己的妻子也不恋惜,还能爱别人吗?即使一时能爱别人,也是对别人另有所图的,一旦目的达到或达不到,就会反目相害。由此可见,魏文侯和明英宗都是能够识人而有远见的。

但在运用时,也要注意把舍身寡义与舍生取义、大义灭亲区别开来,衡量的尺度就是看是为利邀宠还是尽情尽义。

日本企业巨子大山梅雄1975年就任津上株式会社社长。他曾说过:“企业的经营层的年轻化是指使四十岁左右的人担任企业的重要职务。但这并不是只要是年轻就可以。对于使之担任要职,然而既不感动也不知情的人,即使让他们担任更重要的工作,他们也不会真诚地去做。”短短的几句话,充分揭示出大山梅雄的用人之道。

所以,量情度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的本质如何,是知人识人不能不重视的。

从个人的好恶辨别小人

君子与小人表相差别是很小的,在追求目标时,也许君子和小人有着同等水平;也都有喜欢荣誉而厌恶耻辱、喜欢利益而厌恶受损害的心理。可是,他们在德行方面的差别却很大,求荣求利的方法也完全不同。

小人们想尽方法取得人们的信任;并且去欺瞒他人,以使其亲近自己,甚至为了取信于人,不惜使出下三滥的手段。

而君子,因自己本身讲信用,才希望别人信任自己;因自己对别人忠诚老实,才希望别人亲近自己;因自己做事规矩而有条理,才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做得对;因他们的真实意图易于为别人所理解,所以如果按他们的意见办事,会形成安定的环境,必然能实现预计的目的,必然得到良好效果,不会有祸害性的副作用。因此,君子不得志时,也不隐瞒自己的主张言行,得志以后就能弘扬自己的德行;死后,人们还怀念他们的德行功业。小人们却只会伸长脖子跷着脚地说:“我们多么希望能像君子那样了解事物的客观规律呀。”其实,这类人不知道,在对客观事物的了解上,他们这类人与君子是一样的。只不过君子按客观规律办事,从不过头,而他们却经常会违反客观规律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