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最需要的100个引导
24531400000004

第4章

但若在这时候告诉孩子:“哎呀!赶快向阿姨打招呼啊!”那么,前述的状况就不可能发生了。其结果是,孩子向客人说“阿姨好!”,客人对孩子说“好乖”而已,这么说来,要求孩子向客人寒暄,只不过是为了要对方赞美“好乖”罢了!

在见面时,互相确认对方并表现好意的招呼确实很重要,不过,在要求孩子打招呼前,自己必须先开口,以身作则才对。

某位老师说过,“最近的小孩子都不会打招呼了!”在问老师“那你没有什么表示吗?”时,老师回答:“是啊!学生没有向我打招呼嘛……”其实这是错误的,不管长幼,只要先发现对方时就开口说“早”,那对方一定会回答的。

经常可看到,母亲很担心别人说自己的孩子没教养,所以一直逼着孩子说“赶快向××打招呼啊”等的话,这种方式是绝对错误的。其实,就让孩子学着大人口气“哈喽”也无所谓,不过等孩子到小学三、四年级时,就可以告诉他如“祖母不喜欢这种打招呼的方式”等,以要求孩子体贴对方,改为对方较能接受的语气来说,这样亲子之间的感情才能沟通。

学会向孩子学习

现在就对孩子作功课时,父母应该有怎样的态度来探讨一下。

其实,父母指责或称赞孩子,都是以帮助孩子的成长为目的,可是在这期间包括了成绩问题。有些父母比老师更注重孩子的成绩,而且,其注重态度也只在于外表。

例如,孩子坐在书桌前看书时间的长短、平常的礼貌态度、或者是考试的分数等,至于孩子对某一门功课是否有兴趣,则不在父母的关心范围内。

同时,父母在孩子来请教有关文字意思或数学问题时的回答方式也有问题。例如,母亲在孩子问及自己所知道的文字时,就会洋洋得意地说:

“你都已经念三年级了,难道连这个字都不会写吗?真笨!”

然后立刻写给孩子看。可是,如果写出来的笔划顺序不对——大约有30%的母亲会写错时,孩子第二天放学回家就会说:

“妈妈,昨天你教我写的字不对。”

这时母亲应回答:

“哦?那要怎么才对呢?”

但多半的母亲不但不这么说,反而态度轻蔑地问:

“最近你们写字变成那样了吗?”

母亲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认为孩子自老师那儿学来的东西不正确,这岂不表示,孩子学写字也不过是以得分为目的了吗?

其实,就算母亲根本忘记字怎么写都没关系,因为孩子才不会因此而看不起母亲呢!反而是不知道装作知道,结果产生错误又不承认,这样的母亲才会被孩子瞧不起。所以,母亲应坦诚地告诉孩子:

“哦!这个字妈妈以前学过,但现在忘了。”

除此之外,最好将孩子问过的问题记在心中,等第二天孩子放学回来时再问:

“昨天你问妈妈的那个字,到底应该怎么写呢?”

从孩子那儿学习,也是一件好事。另外在写信时也可以问孩子:

“这个字应该怎么写才对?”

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学校中所学习的是很有价值的。

一般的母亲认为,如果在孩子来问及功课问题时,如果不能像猜谜语般立刻回答出正确答案,就没有资格当母亲,所以万一自己不懂时,就会找藉口说:

“哎呀!我的菜快要焦了,你还是去问哥哥吧!”

这种推卸逃避的做法是绝对不行的。因为学问本就是要追求真理,并不是只将答案说出来就行了的!

等到孩子年纪大一点时,如遇到有关文字的问题不妨利用这个机会教孩子查字典。如果只是说:“连这个都不会,应该这样写!”然后立刻写给孩子看,那么就不可能促进孩子喜欢做功课的意欲了!虽然可能多花点时间,但还是应该让孩子学习查字典,等孩子自己找出答案后再反问:“这个字到底怎么写呢?”

而且,所谓的赞美,也不是对孩子所做的事拍拍手,应该是正确地夸奖孩子的努力成果,这才是最理想的方法!

要让孩子知道母亲的管教

大致说来,母亲在为孩子上学前作准备时都会觉得很心急,所以很容易动怒。不过,如果没有父母催促的压力,孩子准备工作会快些做好。若是父母如火车头般一直催个不停,那么待孩子习惯之后,不管做什么事,都不再介意,如此父母将会更不安。

问题是在于,并不是要在短时间中,就让孩子马上按大人的要求去做,而是要使孩子能在此过程中学会独立自主才是,而管教的目的也在此。经常唠叨动作较迟钝的孩子是没有作用的,反不如早些叫他起床作准备较好。另外,晚上就寝的时间最好也规定下来,这样孩子就会渐渐养成习惯了。

笔者认识一位这样的母亲,她对孩子说:

“你做事情是慢吞吞的,自己又不想矫正,现在妈妈已经决定不管你以后会不会迟到,不过,你到学校之后,要自己告诉老师你迟到的理由”。

听到母亲这么说,孩子一面哭一面说“知道了”,然后背起书包上学去了。接着,母亲立刻打了一通电话到学校去。

“老师,我是××的母亲,今天因为我在管教上花了一点时间,孩子上学迟到了,请老师多包涵。”

那孩子当时是小学二年级。在管教孩子时,应像这位母亲一样,在低年级时就让孩子了解,迟到是自己的问题,不应由母亲负责任。

但另外也有这样的例子。由于母亲不喜欢每天早上都唠叨着叫孩子快点准备,于是想出了一个好方法来。这位母亲喜欢图画,所以,她将早上准备工作的顺序写在一张纸上,并加上图画表示。

在七点的地方,她画上一只鸡,旁边写着“起床”,接下来按顺序是“有没有上厕所?”“有没有洗脸?”最后“有没有忘了带东西?”,而且都用很大的问号标示出来。据说,这张图画一直贴在孩子房间的墙壁上,直到上了初中才取下来。这对健忘的孩子而言,的确是个好方法。

就因为这样,以后母亲不再唠叨,孩子也会自动自发地去做该做的事。这并不表示完全不理会孩子的管教问题,相反的,母亲对孩子的照顾非常恰当,以这种图画加上文字的幽默表达方式是相当理想的。

不管怎样,生活中必须尽量寻求喜悦,最重要的是,家庭中每个人都快乐地按照约定遵守、实行,这才是适合孩子成长的气氛。

指责要有意义

有位女作家,为她的孩子写了一本“教育幼儿备忘录”。事实上,这位女作家并未结婚生子,这个孩子是她所领养的。

当这个名叫右文的孩子上小学时,要求能有一个玩具手枪,当时因战争的关系,市面上发行许多类似的战争玩具。

这位女作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这种杀人的玩具,因此感到非常困扰,但最后她还是买了一把给右文。因为她想:“我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这么做,致使右文无法参加同伴之间的游戏,那样孩子未免太可怜了!”不过,在着作结论处她又写:

“不过,右文必然会终生牢记,身为母亲的我,并不喜欢这种玩具。”

这就是管教态度上的最基础问题。教育方法不高的母亲,只要一看到孩子不听话,就立刻板起脸孔,然后忍不住斥责孩子、这是不对的。其实,最重要的是管教要让孩子有深刻的记忆,且终生难忘才是。

就这个观点而言,语言能力是相当了不起的。有些人认为对幼儿采取劝阻态度,孩子根本听不懂,所以干脆打屁股算了!结果,孩子在挨打之后只会因为觉得疼痛,所以才不敢这么做,却不代表已了解不能做那件事的理由。在孩子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时,应该先明白地告诉他“不行”,然后说明其理由。

久而久之,“不行”这两个字将会深深地刻印在孩子的脑海中。这种禁止的方式会随着孩子成长而成长,牢牢地扎根在孩子心中,这种管教才是最基本的态度。就这点而言,语言是很有效率的,可是,千万不能以语言将大人所想的传达给孩子,如果父母只是不停地说教,孩子会毫不在意地当做耳边风,根本达不到效果。也就是说,在管教孩子时,父母本身的态度比其教条更重要。

不过,父母为孩子所感觉到的事找出恰当的言语表现也是相当要紧的。要使孩子很有系统地记起容易忘记的事,首先就要给予恰当的言辞。

但也要找对时机才行。

孩子在三、四岁时进入一种转变期,这时期中,语言对孩子会造成很强烈的作用。也就是说,只要对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讲一句“有鬼”,孩子就会被这语言所惊吓到。

换言之,这是感觉再加上语言能力的发达。不过,在这时期内,偶尔会发现一些矛盾,可说孩子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完全不一致,但不会维持太长的时间。过不了多久,孩子会将自己的经验与周围其他人所说的话连结在一起,然后就能掌握以往自己所忽略的事了!

所以,在管教孩子时,不要因当时的行动就骂个没完,希望能当场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父母应将这视为以后要继续审议的问题,在思绪通过大脑的思考,过滤之后,母亲再将理由说给孩子听,这种方法才是正确而又有效的。

让孩子有机会选择

对于家长来说,常见的现象就是父母会以“教师”的身份、大人的权威命令孩子这样做,不能那样做。其实,让孩子有机会做选择,觉得自己的意见被尊重,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中国妇女带着孩子去法国旅游,一天,她带着孩子到法国的一位朋友家里去做客。一阵寒暄过后,热情的女主人问中国客人喝点儿什么?客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回答说:“随便。”转过身来,女主人又问孩子喝点儿什么。还没等孩子做出回答,孩子的妈妈就抢先说:“别管他!我喝什么,他就喝什么。”法国女主人很不理解地说了一句:“孩子可以选择些别的饮料,可以自己选择。”然而,孩子的妈妈固执地表示没有给孩子选择的必要,最终孩子还是失去了选择的权利。

由于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就没有意愿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这样导致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做许多事情半途而废。如果强迫让孩子接受他不喜欢的事物,则往往会背道而驰。

另外还有一则故事,是说西晋文学家左思的父亲一心让儿子学书法,于是请名家教导。可左思不感兴趣,学无所成,父亲又让孩子学琴,结果左思学了很长时间竟弹不出一支像样的曲子。

父亲从失败中顿悟,便根据左思性格内向、记忆力强和酷爱文学的特点让他学诗赋。结果左思如鱼得水,终成一代文学家。

有一个有趣的调查,在被调查的150名学生中,当被问到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难题,一时解决不了时,怎么办?150名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困难当然是找父母解决。”没有一名学生回答自己先想办法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找父母帮助。当被问到今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时,竟有80%的学生说要等回家问过父母才能回答。

这位学者事后在总结他的调查结果时,很担心地说:缺乏自主性,对自我意识在选择中重要性的麻木,已是当代一些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弱项。

时下,孩子生活在由祖父母和父母构建的没有风雨的“温室”里,是“抱大的一代”。在孩子的生活中,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吃什么,什么时候吃;穿什么,穿几件;上学有人送,放学有人接……全由父母安排得好好的,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有的父母对孩子从小就有一种按自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塑造的倾向,而不考虑孩子本身的素质、兴趣,对孩子像捏泥人似的强行塑造。

有的父母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不能体验更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武断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代替孩子的思维方式。当孩子对父母的包办和安排不满意或有抵触情绪时,父母总是说:“我们不会害你的,我们比你懂,你按我们说的做,准没错。”就这样,在爱的光环下,孩子犹如父母的木偶,选择权被无情地剥夺了,同时,也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的机会。久而久之,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当被问到自己的职业取向时,自然只能是回去向父母讨答案;遇到困难时,也只能依靠父母来解决。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能否立得住脚,是很让人担心的。

孩子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不足,在自主选择时,出现偏差是难免的,但是,并不能因此就不让他们选择。选择和责任是一对孪生姐妹,人的责任感是在自我选择中形成的,一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被选择权,也就不会承担什么责任。因此,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对自己的事做主,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很重要。同时,在选择过程中,又能培养孩子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形成遇事冷静、有主见的良好心理素质。

孩子终归要走出父母的视线,开拓比父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孩子自小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体验选择的滋味,今后又怎么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呢?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

最近为人父母者经常将“要将孩子培育成为有个性的人”或“要伸展孩子的个性”等话挂在嘴边,但另一方面却不断地拿孩子和周围的其他孩子比较,然后骂道:“我看隔壁家的××,才不像你这么差劲呢!”而且,现在居然还有父母会责骂“你是女孩子,怎么没礼貌”或“你是男孩子,怎么这么坏”等话。

这种责骂的方式,无形当中已经将孩子局限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中,父母又怎能期待孩子伸展个性,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呢?这二者显然矛盾了。

可是,在西欧国家的父母,在指责孩子时反而会说:“你为什么做和别人一样的事?要知道你是你,和他们不同,去做适合自己的事吧!”

笔者认识一位母亲,她为了伸展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到五个艺术班补习。

“因为我不知道那孩子的个性究竟是在哪一方面,所以让他多学一些,这样才能发现他的才能。”

“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莫非是要发现那孩子的才能,好大赚其钱?”

笔者这么挖苦她。

事实上,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中,个性这两个字已被误解为能够用以赚钱的才能。所以,如果真正注意个性,就应先让孩子了解其对自己的责任才对。

曾经有位女学生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利用课余的时间到美军家庭中帮佣,一面工作一面学习美国家庭中的教育方式。在她的谈话中,有些事给予人很深刻的印象。

在她服务的那个美国家庭中,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子N和弟弟,加上父母共是四个人。一个星期天,大家商量着下个周末要去郊游。这时N说“我不去”,理由是她已和邻家的女孩子Y约好去看电影。

如果是在我们的家庭,父母可能不会轻易地同意,而且还会骂说:“全家人都要去,你怎么可以这样呢?”可是在那个美国家庭中,父母立刻点头同意。

可是到了礼拜五,Y来告诉N说周末有事,不能去看电影了。为此,N感到很寂寞,因为她要和Y一起去看电影才觉得有趣,如果Y不能去,她也无心去了!因此,她告诉家人:

“我不去看电影了,我和你们一起去郊游吧!”

但那位父亲非常生气:

“到底想看电影的是Y,还是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