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最需要的100个引导
24531400000008

第8章

小莉并不喜欢去学游泳,但却不得不去,否则妈妈就会骂人。可是,最近每到上游泳课的时间,她就会开始呕吐,在学校上课的态度,似乎也失去了自信。甚至连做作业的速度也变得较缓慢,显然是思考能力退步了。老师发现这个情形,便和母亲联络。

母亲问小莉:“你是不是不想学游泳了?”小莉很高兴地回答:“嗯,我不想再去了!”可是已经学了这么久,放弃很可惜,而且母亲认为学习一件事熟练之后,一定可以增加自信。所以不知是否应该让孩子停止学习。

另有一位小君,在读幼儿园不久后就去音乐教室学弹钢琴,因为她的妈妈认为“不必学到什么技巧,但至少要会弹钢琴才对……”

可是,小君并不想天天在家里练习,母亲便经常责备她,最后弄得小君一边掉眼泪,一边练钢琴。妈妈说:

“我得常常哄她说:只要她练琴,我就买什么给她,弄得我疲倦不堪。其实,我也没希望她要弹得多好,只要能弹弹娱乐一下就行了,所以我才让她继续学下去……”

其实,这种要不要让孩子继续学习技能的问题确实很麻烦,有很多例子就是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好恶不同而造成了许多困扰。假如孩子讨厌去学习,父母应先问明理由,也许小莉不是不喜欢去学游泳,只是觉得一个礼拜去三次太多了,觉得压力很重、很痛苦,那么,不妨先减少至一个星期一次,待观察结果后再做决定。

另一方面,小君其实很喜欢在家中自由自在地弹钢琴,但是,受到母亲的监督,又要将成果表现给老师看的练习就很难忍受了。所以,母亲应该不要在一旁限制她该练习几个小时,或是必须练习到某种程度,只要让孩子有兴趣地玩玩就行了。

的确,任何事情半途而废是不对的。但若强迫孩子继续下去,无疑是伤了孩子的心。

“隔壁的××都学,我也要!”

“好啊!那就去学吧!”

以这样的心态随随便便地开始,那才是问题。在开始之前,应先考虑能否继续有兴趣地做下去,或是贯彻下去对孩子有什么好处等才对。

“妈妈一直希望学小提琴,可是没有这个机会达成心愿,所以才希望你去学。”

“爸爸就因为没有大学毕业的文凭,吃了很多亏,所以你一定要去读大学。”

这种做法等于是将亲子关系的精神逼至殉情般。逼迫孩子达到自己无法达成的心愿,对孩子而言,实在是个痛苦的问题。孩子到底想做什么事,或是做什么事才真正有价值等,应该是要由父母协助、商量才对。

许多父母渴望教育孩子,使其充分发挥个性,但这种说法本身已成为一种矛盾。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孩子的个性依然是个性,不可能因此而改变。所以应如前所述,让孩子去学习绘画、音乐、芭蕾舞等技能,从中发现其较为擅长者再加以培养,让孩子由此发挥其个性。

如果经济方面很宽裕,那么,买一架钢琴也无可厚非,同时不以强迫方式让孩子学习,这样孩子必不会感受到任何痛苦。不过,千万别以为孩子很擅长弹钢琴,所以,强迫孩子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这是不合理的。要不要成为职业钢琴演奏家,应让孩子到青年期自行选择才对。

I受到钢琴老师的称赞,这使他母亲高兴万分。一天,I到幼儿园的同学家玩,而这位同学的母亲平常听说I的钢琴弹得很好,所以随口说了一句:

“I,听说你钢琴弹得很好,弹一首给伯母听听好不好?”

不料I一听放声大哭,因为他想到来同学家还得被逼弹钢琴,所以感觉很伤心。这表示I过去都是为了避免被母亲责骂,因而一直忍耐着学习弹钢琴,而母亲的热情虽然让I学会弹钢琴,却没有使I喜欢上钢琴。

培养孩子用钱的正确习惯

欢欢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家中还有父母和弟弟,在上幼儿园时,有一次曾从妈妈的皮包中偷钱,所以妈妈把皮包藏在欢欢找不到的地方,没想到他竟然去偷爸爸的钱了!当然,最初母亲很严厉地指责,甚至打都没有效果,于是让父亲去责备他,不过也只是暂时不做而已。

最近,他开始拿一百元钞票,最后连要到学校交费的钱也被他用掉,而他每日五元的零用钱,全花在零食上面了!

母亲很想把钱和钱包都藏起来,但怕他转而去偷别人的东西,所以没敢这么做。

另外,小学一年级的雷雷,家中也是父母和妹妹四个人。雷雷的零用钱也不太多,所以常从母亲的皮包中拿钱来买零食吃。

雷雷的零用钱是一天五元,而且是每天拿。母亲对他说:

“如果没告诉妈妈就自己拿钱,那是小偷的行为,是坏孩子,要送到警察局。”

或者是说:

“以后不可以做这种事,不然妈妈不要你,要送你到孤儿院去。”

同时,雷雷的母亲也担心自己将钱藏起来后,雷雷会去偷别人的钱。

大家都了解因偷拿父母的钱、撒谎,拿别人的东西,最后很可能会走人邪道,但只是责备孩子偷钱的行为,是很难令其改正的。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不能缺少点心,不过,只是花一、二元在街上买些零食,真能满足孩子的食欲吧?父母应了解,点心等于是第四餐,所以就由父母准备,如果想买街上的零食,也应由父母陪同一起购买。

同时,欢欢和雷雷是每天索取零用钱,使用钱已成为习惯,虽然金额不多,只是够买些甜点,但孩子已懂得使用金钱的乐趣,再加上每天都花,最后终于强烈到其欲望无法以小额金钱抑压了。

到了孩子读小学时,已经了解到使用金钱的乐趣,另外,给予零用钱时,培养孩子用钱的正确习惯,因而每天给予零用钱的方式似乎不太对。

如果一次给一个月的,孩子可能会不加顾虑地一次用光,那就没办法了解正确使用金钱的方式了。如此,不妨改为一次给予一周的份。

孩子的点心另由父母供应,尽量避免让孩子吃零食,其余的使用法均由孩子自行决定。同时,要让孩子养成用完零用钱后忍耐到下次给予的习惯。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孩子的生活态度。除了点心要有固定时间外,其余饮食时间、就寝时间、做功课时间等,都要大略规定,母子共同努力遵守才好。不规则的生活才容易引起无止境的欲望。

将钱包藏起后担心孩子会去偷别人的钱,就表示对孩子的不信任,因此,必须先培养孩子知道钱放那儿也不会去拿的自制心才对。

一般父母会特别留意这样的孩子,想要摘除其罪恶之芽。不要存有指责的意念,而应找出孩子的优点加以称赞,这样才能使孩子有上进心。

要考虑孩子行为的动机

有一位母亲,最气的就是每次女儿受到指责时,总要把责任推卸给幼小的弟弟,母亲认为:

“本来姐姐是应该袒护弟弟的,没想到她却完全相反,真是没爱心!”

可是对这个女孩来说,同样是把花瓶摔破,妈妈指责弟弟时就只说:

“你这孩子太不小心了!”

可是在指责她时却严厉地骂道:

“你怎么搞的?你是姐姐呢!难道还要妈妈天天看着你吗?”

这种经验已经太多了,所以她才将责任推到弟弟身上,因为她觉得是弟弟做的不会被骂,因而造成了说谎的习惯。

这是母亲过于严苛的指责而造成的孩子说谎的实例,事实上,这种情况非常多。

孩子领到零用钱后所买回的玩具,往往让母亲觉得是浪费,如果母亲责骂道:

“你买这东西根本没用嘛!以后妈妈不给你零用钱了,这样花钱未免太可惜了。”

于是,以后孩子拿零钱买东西总是偷偷摸摸不敢让母亲知道,或者就算是买来的,也骗母亲说是“人家送的”或“捡到的”了!

所以,在责备孩子撒谎之前,母亲应先反省“孩子为什么撒谎”,同时也要想想“是否自己的指责方式错误才变成这样的”等。

U只有在每年生日时才会得到一样玩具,每当到同学D家去的时候,发现D的玩具比自己多好几十倍,总觉得很羡慕。

有一次,U从玩具店偷了一个像皮制的机器人,然后要求D“交换玩具”,于是将偷来的玩具给D,带着D的玩具回家。大概是觉得这样很好玩,其后他又做了两三次。

有一次,D到U家去玩,向U的母亲说“玩具是和U交换的”,母亲这才知道U偷了店中的玩具。当时,她很严厉地指责U,同时在他将这坏习惯改掉之前,禁止他到D家去。

大约三个月后,母亲才发现U又到另一个同学家玩这种交换脏物的游戏了!

现在想想为什么U要去偷玩具呢?如果未想理由,只知一味责骂,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徒劳无功。虽然玩具给得太多也不好,但一年只买一样玩具送给孩子,实在是太少了!笔者并非主张要配合现在物质丰富的时代而多给一些,不过,至少应考虑到孩子和同学们一起玩耍时的感触!

应该给孩子一些零用钱,让孩子自己去购买他所喜欢的小玩具,假如他所喜欢的东西,价钱超过了一次所领的零用钱,就应教导孩子将零用钱存起来,等存够了再去购买。或者告诉孩子:

“妈妈可以替你出一半,不过,另外一半你得自己存喔!”

如U的例子,这位母亲对于处理偷东西的事也有些问题。

U的母亲认为,既是已玩过的玩具,还给玩具店也没什么意思,所以只对U说“妈妈替你去玩具店道歉”,未免过于轻描淡写。

其实,这样是不够的,母亲去玩具店时,应带着U一起去,好让U知道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另外,有关玩具类的东西,是否应该让孩子自由给予或交换呢?在孩子还未正确了解物质价值时,最好只让他们借来玩,不要任意给予或交换。如果父母听到孩子自朋友处取得什么东西时,应打电话到对方家去,一方面道谢,一方面确认是否属实。

像U那样偷东西的情况,并不表示他不知道这种行为是错误的,而是明知故犯,所以指责时要非常慎重,如果太小题大做,全家大小都出来指责孩子,反而会引起孩子产生“反正我已经是个坏孩子了”的自暴自弃想法,如此更无法改正孩子的行为了!

一般说来,会偷东西的孩子,多半不是家教太严,就是父母过于放纵,为此,孩子对于父母的爱心产生怀疑。

不要因为一次的行为,就认定孩子是个怎么样的人,由父母本身来检讨自己,看看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同时,在孩子帮忙工作时,要称赞孩子的能力,或者陪同孩子一起嬉戏,使得家庭气氛更为融洽、开朗才好。

正确对待孩子的反抗期

到了两、三岁时,孩子不会像过去般乖乖地听母亲的话,如果要孩子“做什么事”,多半会回答“不要”。以穿衣服为例,孩子要自己选择穿哪件衣服,而且,会为自己穿或母亲替他穿而争论一番,总之绝不会轻易接受母亲的安排。

母亲知道“孩子已进入反抗期,真伤脑筋”,可是在看到孩子不听话时,仍会生气地说:

“你为什么这样?怎么不直接回答好呢?妈妈很生气哟!”

母亲的愤怒一爆发,孩子便会哭泣,如此造成所谓的恶性循环。“反抗期”这名词已相当普遍,可说人人俱知,但却没有人知道这名词是由何而来的。

其实,这是一位德国心理学者命名的。她叫夏乐蒂·缪拉,在她的孩子三岁左右时,她发现孩子开始不听话,所以研究其原因,将此时期称为“反抗期”。

德国母亲多半很严肃,统治意识甚为强烈,如果看到孩子未顺从自己的方针行事,立刻将其解释为孩子是在反抗自己。

可是,后来研究青年期心理学的人发现,青年期中仍然存有此种情况,所以将称为第二反抗期,而德国心理学家发现的称为第一反抗期。不过,东欧各国多半不太使用或不太喜欢这名词。

姑且不论“反抗期”的名词是否妥切,最主要的是要将此一时期视为孩子发育中的一个阶段,将之称为确立自我的时期,应无人提出异议吧?

孩子的“反抗”会以此种型态出现:

“该吃饭了!”

母亲如往昔般说,但孩子回答:

“不要!”

“那你就继续玩吧!”

孩子仍旧回答:

“不要!”

可是如果拿两双袜子问:

“你要穿哪一双?”

孩子会很快回答:

“这双!”

也就是说,孩子会自行选择一方,由此可知,孩子的拒绝,并不是以反抗为目的,而是由于孩子本身已有了选择能力,但因母亲未给予选择余地,所以孩子才不高兴。其实,拥有自我意识即代表自我已开始成长,看到孩子这种态度,母亲不应只是生气地说:

“随你的便,妈妈不理你了!”

以后对待孩子说话的态度也随之改变,这是不当的。

“你要这样做!”这种命令口吻何不改为:“你要先穿衣服还是先刷牙?”最好使孩子有选择权利,那就不会产生困扰了!

过去,母亲会为孩子做好一切事情,有时甚至能了解孩子的想法及希望,可是慢慢地,孩子的想法和母亲的做法产生了距离,而受到母亲的压迫,以致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时,孩子就会不高兴了。

这就是说,孩子想从母亲与自己本身间朦胧的一体感中脱离,而在当时的年纪,孩子尚不了解自己与母亲的立场有了距离,当然更谈不上反抗了!

不妨将此一时期视为如昆虫蜕变般的状态,就不会生气地责备孩子了!母亲最大的任务,应是体贴地看着孩子蜕变,并助其成长才对。

培养孩子的独立心

最近,某市的中、小学以学生家长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父母责备孩子的原因中,“不听话”“不遵守诺言”共占全部的百分之七十,而以“不用功”“顶嘴”“反抗”为由的家长也占两成左右。

将“听话”视为孩子美德的父母相当多,但除此之外还要求孩子要“自立”,这就非常矛盾了。同时,这种倾向也发生在教育者的立场中。

“有时,我因为有事,叫孩子们自己在教室中‘自习’,等我自办公室做完事情回来后,发现孩子们根本什么事都没做,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实在太缺乏自立精神了!”

听到这位老师的话,笔者便笑着说:

“老师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才叫学生自习,如果孩子很听话地自习,那就表示有自立心了吗?”

这位老师才恍然大悟。

“听话又有自立心”确实是大人们矛盾的要求,既然想教育孩子将来能够自己做事,那么,有时孩子提出让父母惊讶的事,或是未按父母的交待行事时,父母也应承认才对。

以为孩子不听话而更严格地管教,责骂,也许孩子就会变得很听话了。不过,这却可以压迫到孩子自立心的发育成长,使得孩子变得很消极。另外,在学校中,如遇孩子升学考试时不用功就严加指责,这也是很不恰当的。

孩子不听话,甚至开始懂得批评父母时,父母会觉得孩子的心也脱离父母了。事实上,男孩子在上了小学高年级后,就不再喜欢与母亲一起出去购物,他会觉得如在街上被同学看到是很不好意思的。

那是因为以别人的眼光来看自己才会如此,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这种经验吧!

如果是在小学低年级时,带同学回家玩,走到家门口时同学说:

“你家门口好脏喔!”

孩子可能一点也不在乎,只是淡然回答:

“哦!”

可是等上了小学高年级时,只要一打开大门看到地上很脏,心中就会认为“这样不好”了。自己已经看惯了的家门口,居然可以转换成以朋友的眼光来看,这就表示孩子已能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思考,意即其思考能力已有了进步。

所以,当他和母亲一起时,也会以别人的眼光来看母亲,这并不表示他的心已离开母亲。因为,若是别人的母亲,他根本不在乎,正因是自己的母亲穿着不适合,他才会觉得难过。

但这对母亲而言,孩子的心情是很难理解的。例如在搭公车时,仍将孩子视为幼儿般说:

“阿勇,这边有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