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最需要的100个引导
24531400000009

第9章

对阿勇而言,在别人面前这么叫是很没面子的,所以故意装作和母亲无关地坐在远远的地方。可是,如果这时要逼迫他听从母亲的话,反而会造成母子之间的感情磨擦了。

父母若认为自己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就无法与孩子沟通,所以不要一味责备孩子,在孩子有道理时,应承认自己的错误及肯定孩子的能力。其实,这样并不会使孩子瞧不起父母,反而是不懂偏要装懂,欲以命令口气压迫孩子的方式,才会令孩子轻视父母。

如前所述,在称为反抗的自我确立时期,如果未能发挥能力,且经常受到责备,反会被摘掉其可能成长的芽。而在想脱离与母亲之间朦胧的一体感时,因被宠坏而无法如愿的孩子,在抑压达到极限而无法发泄时,自然就会爆炸了!

例如,孩子对父母使用暴力的家庭问题,就是这种现象之一。这种孩子可说是亲子关系仍处幼儿与母亲相对的状况,等于是完全没有发育下的产物。

就母亲的立场而言,应该是要了解孩子必须被送出去好几次接受磨炼才能成长的道理。例如,从婴儿一出生到断奶时期,让孩子以自己的双脚走了第一步,及一切事情在由母亲决定进展至能够自行判断等。自此以后,孩子拥有了自己的世界,如果为此认为孩子已离开母亲而觉得寂寞不堪,那就是母亲本身的不成熟了!

这样的孩子,会渐渐自母亲辅助立场中脱离,不过,在保持一段距离的情况下,以平等的立场互相对待、沟通,会使母子之间的关系更有人性、更丰富。

但当孩子确立自我时,却没有将孩子送出去,一直将之包围在自己双臂的范围中,希望永久坐在幼儿之母宝座上的态度实在有待商榷。由于害怕孩子自己的怀抱中脱离,经常固执于肌肤亲情,如果过于极端,将会造成可怕后果。这就是说,亲子之间无法改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会成为动物之间的本能关系了!

那么,孩子若想脱离这样的亲子关系,除了使用暴力之外亦别无他法了。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不幸,母子之间应不拘泥于以心传心,应利用语言充分沟通才是。如果等到青春期才强迫孩子这么做,那是相当困难的,还是自幼儿期便开始培养较为理想。

“三分钟热度”要不得

先不管父母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养的基本,就是要求孩子能够去习惯日常生活中所必要的规律。所有的教养都是从一些简单的地方着手,例如早晨起床该做的事,从幼儿园或学校回来时该怎样,还有晚上睡前的例行公事……这些不仅是日常生活的步骤而已,它更能训练孩子自动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培养子女的自立精神。只要严格地遵守这些简单的生活规律,就已做到教养中最重要的部分了。

但是事情不是这么简单,因为三分钟热情的人太多了。刚开始父母和孩子都会很热心地实行,但是时间一久,不知不觉就会不了了之。因此要使教养具有长久性和一贯性。

可是怎么才能使孩子持续不断地做这些事呢?也许有人会说三分钟热情是小孩子的毛病,但是我的看法是,父母的因素要比孩子大得多。几乎所有父母在最初几天,都会时时婆婆妈妈的提醒这、注意那,但是时间一久就懒得说了,当然小孩也跟着松懈,然后过几天又想到时,又开始重新督促,如此反复几次下来也就难怪孩子变成三分钟热情的人!

不只是孩子这样,每个人都相同,对于交待的工作,刚开始时即使别人不逼,自己也能战战兢兢的恪尽职守,但是那种紧张会一天一天地松懈,最后又马马虎虎地含糊过去,工厂里的作业,星期三、四的次品一定比星期一、二要多,这也是对工作不够谨慎的结果。所以有人认为,星期三、星期四所制造的车子,特别容易出事情。

从这种情形看来,我们想要彻底一项教养时,其实大可不必分分秒秒地盯着孩子,只要在他松懈的时候,提醒他一下,使他又兴起一点紧张,如此一来反而更有效果。不想让孩子成为三分钟热情的人,就在三分钟快到时再叮咛他一次,使他时时感受到一点紧张,并且持续那份谨慎。时间一久,即使不再提醒孩子,他们也会自觉地实行,因为这个教养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了。

一家训练新职员很有绩效的公司,他们只是告诉职员们一些在公司内、外应该遵守的规则,然后就给他们自主的空间,但是每三个月或是半年就检查他们的遵守情形。另外有一种公司,在新职员刚进公司的三个月里,施行很严格的训练,但是这个训练期过了以后,就不再干涉职员,这是一种最差劲的训练方式。

每天唠唠叨叨的监视体制,最容易使孩子厌倦而变成三分钟热情,这绝不是好的教养方式。我们从孩子的心态来看这种方式,孩子若是只在父母的临视下才做那些日常功课的话,哪天要是知道自己没有被监视,趁父母没注意时,就偷偷地放掉那些功课,进而演变成只要父母不提醒,就连一些基本的生活细节都不遵守,这就形成“姑息”的生活方式了。

小错当场纠正,大过事后再罚

一般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犯的小错都将就过去,对于大的错误才狠狠把他骂一顿,但是事实上,在教育的观点来看,效果正好相反。

我还记得我上中学时有一件令人难忘的事,那次考完试拿回考卷,一看到成绩,我简直不相信自己会考那么低分。在考试的时候,只有一题完全都不会,这题被扣分,我没话说。但是我自信其它题答得还不错,应该不会这么差才对。但是仔细再检查一次,才发现到粗心而造成计算错误很多,被扣去不少分数。老师发完考卷就说:

“你们看看自己的考卷,又是一大堆粗心的毛病。明明到中途都还正确,最后竟然写错答案,要不然就是加、减出了问题。现在马上订正!这种错误不快点改过来,久了就会变成一种毛病,粗心大意所造成的毛病,很容易就成为习惯。”

那位老师认为粗心大意所犯的错误,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犯下的,而且特别容易忽略掉,所以更要小心谨慎地订正。

有一位叫麦克裴逊的心理学专家,曾做过一项调查工作上所出差错的研究报告。他用两种方法来测验,第一种是每隔0.7秒就以铃声来公布正确或错误,另一种则是一直不通知作业的结果,到最后再结算。结果是前一种的正确性要高出很多。在这种单调地作业过程中,很容易不知不觉就做错,用这种“即时确认”的方式,给他们一分警戒,效果非常显着。

相反的,当我们犯了大的错误时,经常自己会觉得这么做,大概会错吧。而这个时候最忌在他们旁边火上加油。

教养可以说和这些情况类似。当然小孩的判断力比不上大人,但是区别好与坏的能力还是有的。所以如果他犯了什么大错,在小孩子的意识里,也会自我觉察到自己做了错事。

但是不只是小孩,连大人都一样,我们自己知道的事,又让别人来指责,一定会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譬如每次对高中年级的孩子说:“要用功啊!”他们一定会回一句:“知道啦,每次都讲,烦死了!”而且连讲的时候都不一定会去看书,就更别说一下子又跑出去玩的人了!

小一点的孩子也是一样,他自己会自我觉察到错误,父母在旁严厉指责时,原本已经有点后悔的自省心,又缩回去了,反面用别的理由强辩,如此一来即使给他什么特别的提醒时,切忌在旁边气呼呼地指责、叱骂。最好先给孩子一个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问他:“那件事情怎么啦?”“那个时候真是太过分了!”孩子因为已经检讨过自己的缺失,就能坦然地接受别人的意见。

话说回来,关于那些小毛病的地方,仍应遵守“即时确认”的原则,父母一察觉孩子有错,就该当面训诫他。因为小错容易被原谅,孩子就常常心不在焉,以致于一犯再犯,结果小错也可能成为致命伤。为了防犯于未然,当孩子犯小错时,要立刻纠正他。

借第三者去赞美孩子

也许是因为叱责的弊害过度渲染,最近很多人都主张用“褒奖”来教育孩子。的确,想要激起孩子“做的意愿”,用夸奖是一种颇具效果的手段。但是从教养的立场来看,褒奖也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出现。

其中一个是太常夸奖的弊害。特别是夸奖一旦成为习惯,就失去了它的效果。这种夸奖要比叱责显着多了。因此偶尔给孩子一些褒奖,就像在菜里加些适量的调味料一样,很容易增加他的兴趣。

另外还会产生一个问题,太过于夸奖孩子时,孩子在父母面前为了要博得欢心,常常是一付乖孩子的样子,但私底下却是另一个样子,如此一来,夸奖反而造成了双重性格的孩子。

因此,我们一定要考虑该如何地褒奖,才不会妨碍到教养的效果。我的看法是,夸奖最好不要由父母直接讲出来,借着第三者来传达比较好些。

例如,你叫孩子到巷口的小店去买东西,与其在他回来后你才夸奖他:“好乖喔!”还不如事前麻烦店里的人夸奖他:“好乖喔!你妈妈常常夸奖你呢!”这样,孩子心里可能会感到更荣耀。

经由第三者的口中,容易使听话的那方感觉到具有真实的客观性,因为即使是小孩子,他也知道当面赞美,含有不少客套的成分,而第三者传达的,就很容易使人信服,简单地说,只要传达赞美的“事实”,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这里有一项实验,可以证实第三者的话具有何种说服力。这是两位心理学家对三十位受试者戒烟的实验。

共分为两个小组,一个小组是采取用肺癌的痛苦来劝诫他们,而另一个小组则是由一位医学权威,根据他自己的临床实验报告,非常客观的解释抽烟的害处。换句话说,一个方法是由当事人劝说,另外一个方法,则是借由第三者来说服。

这个实验的结果,前者有百分之三十五的人,后者有百分之七十的人开始戒烟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不管当事人如何热情的游说,都远不及第三者若无其事的解说来得有效果。

其实商品的广告也经常使用这种方法。与其直接劝说客人购买那样商品,还不如请一位有名的人物来介绍那个东西,很容易就勾起顾客的购买欲。因为第三者的情报,很容易使人认为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这个第三者,一定要是个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才有效果,否则当你想夸奖别人:“你的弟弟常常赞美你呢!”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

教孩子换个立场来考虑事情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者罗莱丝华克,他曾经设计一种图片,受测者只要看某张图,从他对图片的意见,就可以诊断出他的性格,这跟罗沙哈测验(令人解释墨水点绘的图形以判断性格)有点类似,但是这个测验并不是那些无意义的图形,而是有情节的漫画,并且分析它,譬如下面这幅漫画:

图中画着一辆汽车和一个行人。车溅起的泥水刚好溅到行人身上,司机正低着头,并且抱歉地说:“本以为可以避过去的,没想到……真是对不起。”那个行人也对司机说了些什么,但是会话的部分是空白。

这个测验就是如果你是那个行人,你会怎么回答?有的人会说:“混账,你给我小心点!”也有些人会说:“也不全是你的错,我也有不对。”而罗莱丝华克对这个测验的反应,分成“外罚”“内罚”“非罚”三种类型。

所谓外罚,就是把责任统统转嫁给别人;相反的把什么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这叫做内罚;而客观地分析事情后再定谁是谁非,这就是非罚。

虽然孩子本身并没有社会性,但是天生就懂得以自我的存在为中心,又因为年纪太小还不能客观地判断,所以每次惹了麻烦被父母骂的时候,都会说“都是××的错啦!”想要用此来逃避责罚。教养的基本就是要教孩子,不准嫁祸给人来逃脱责任,但是在整个社会都充满着“外罚反应”的今天,只是唠唠叨叨地责骂,所得到的效果并不好。

最重要的是要让这些想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的孩子,能够客观地反省整件事情的经过,也就是让他换个立场再来谈这件事。

最有效的方法是当孩子强辩说:“都是那个人的错,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时,就回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要怎么解释!”孩子的脑海里就会开始思考,如果自己是对方时该说些什么?借着这个改变立场的实习,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发现自己也有责任,而且会反省自己把所有的责任嫁祸给对方。

当然,真的是对方错了的时候也有,这时孩子就是换成对方的立场,他仍然可以有条有理地说明,这就表示他并没有骗人。如果他只是沉默,根本不能说明原因的话,就是他发现自己说话的矛盾而无话可说,但这时绝对不要把他给逼上绝路。

从孩子小时候,就训练他冷静地分析对方的立场,长大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健全性格的人,也就是罗莱兹华克分类中的“非罚反应”的人。他能够自觉到自己的责任,而且也不会忘了体谅对方,即使面对不如意的事,也能坦然面对,绝不是一个会因小小的挫折就怀忧丧志的人。

不要强制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

想叫孩子做他不愿意的事,实在非常困难,不管做父母的怎么安抚、怎么哄骗,都没办法使他听话。弄到后来,父母亲也被惹火了,竟然气得大吼,但是如此一来孩子更是坚持。

这个时候,如果做父母的用若无其事的口吻叫他们“不要做”,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说这种时候就不要再勉强他“念书”了,反倒是警告他“绝对不准念书!”

如此一来,孩子反过来想做那件事的情形很多。人啊,有一种很奇怪的心理,你不准他做什么,反倒容易引起他想做的欲望。

这应该叫做“脾气别扭的心理”,只要是人,多少会有点这种反叛性。

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不愿受人指使、本能地想求自立的想法,即使是依赖心很重的孩子也有这种倾向。因此这种“脾气别扭的心理”也未必不好,只要善加利用,反而可以帮助一个人独立。

另外“禁止”本身就很容易让人的心理产生一种饥饿状态,反而有引起欲望的效果。很多有关“人生论”的书上都指出,若是碰到不顺的时候,不妨抛开工作、书本,把它们彻底忘掉,而痛痛快快地大玩一场。我们可以深思一下这个道理,当然这种改变,是为了要转换一下自己的情绪,但是把工作和书本抛开一段时间,很容易又兴起再做的欲望。

英国有一所很特别的学校,什么地方特别呢?这个学校并不强制规定学生一定得念书,在学生自己下定要用功的决心之前,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游玩,学校方面绝对不干涉学生。而事实证明,那所学校里的学生,都会自觉地开始用功,而且比那些被强制学习的学生,有更高的求学精神。

这所学校所用的方法,也还是克服一时不顺畅的效果,先引起孩子的心理饥饿状态,然后再针对他的需要,启发他的学习的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