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故乡的路
24546600000048

第48章 走进龙川

徽州位于万山丛中,东有鄣山之固,西有淅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轭。大约六七千年以前,一支山越的先民为避战乱逃到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刀耕火种,出没山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创造出质朴尚武的“山越文化”。孙吴征服土著山越后,将这里的封闭之门打开,并频频接受着外来移民。春秋战国时期徽州隶属楚尾,楚文化对其有着一定的影响。但这里是朱熹的故乡,却又崇尚北源儒家文化,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徽州文化存有唐宋余韵,留有明清缩影。

从徽州古城歙县驱车南行约半个小时到达绩溪,再南行十分钟,当你沿着登源河转过一座山嘴就是龙川村。龙川村如一只行走在碧波万顷之中的船。村前,数里龙须山蜿蜒如蛇;村后,凤山拖云扯雾,有如十八只金龟上水,龙川之水东流北来,登源之水起黄山三十六峰至这里数百里,集万山之精气,山重水复,烟霞袅袅。汇集大坑口,铸就水口灵魂,向南流入钱塘江。外水口,取磅礴“山势”之气,内水口(龙川),得小桥流水之精神,这里广纳天地灵气。松柏、银杏环村,百年老枝伸展,枝繁叶茂,树冠如盖,翠绿燕竹连片,风扶竹响,托起一片秋光灿烂。一条官道沿河通向古村,青石板路光滑油亮,村落古朴秀丽。典籍记载,龙川村的进士有二十四名之多,出将入相。

渐近,满目青苔、布瓦,悠悠马头墙,构成了徽派建筑的美学主体。马头墙高出屋面,初始只具封闭彼邻火灾越界功能,俗称封火墙。为避皇宫、宦宅的金色、彩绘之讳,以灰白为主色调,顶端鸟兽虫鱼装饰栩栩如生,吞吐出淡淡的原始秀丽,幽静深邃,斗拱下粉墙描龙画凤,巧夺天工,与房前屋后葱茏的树木翠竹交相辉映。文化、艺术效果突出。每一块砖的缝隙中沉淀着厚实的徽俗民情;每一块瓦的楞槽里都充塞着悠久的保守传统;每一件砖雕作品里都滋润着古老淳朴的民风。数百年栉风沐雨的马头墙让人产生无尽的敬意!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尚书府,位于龙川村船形“舵手”部位,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胡宗宪故居,虽历经四百余年沧桑巨变,仍显露出几分威严与庄重,府第深深,有从善堂、梅林亭、铜钱井、戏园、文昌阁、蒙童馆、佛厅、祖堂、药房、官厅等,占地三千余平方米。府内曲径通幽,墙舍相依,雕龙飞凤,陈设金碧辉煌,这里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也融入了太多的文化。

从尚书府出来,行走在龙川的水街上,如同步入《清明上河图》中。黑白色调、跌落结构、翠竹掩映、古树相伴、古屋石桥、依山傍水,何等和谐。龙川河南岸,耸立着一座高达十米的石牌坊,这就是奕世尚书坊,又称宫保坊,建于明代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迄今四百四十余年,该坊石雕极为珍贵。四柱三门五楼抬梁式建筑,宽九米,进深三米。构架为花岗岩材料,斗拱、挂落、鳌鱼、脊兽等雕琢新颖隽秀,主、次楼及边楼斗拱出跳,主楼上下鸱吻紧抱正脊,中座仙人,四角飞翼。主楼花板刻有“奕世尚书”四字。上花板刻着“成化戊戍科进士户部尚书胡富嘉靖戊戍科进士兵部尚书胡宗宪”字样;下花板刻有立坊者官职、官衔,姓名及年代。次楼结构与主楼相同,左右分别刻有“大司徒”和“大司马”字样。北向“恩荣”竖匾下的花板上刻有“奕世宫保”、“太子太保胡富”、“太子少保胡宗宪”。书法气韵不凡,为明朝书法家文征明手笔。牌坊文化是徽州一种沉重的文化,这种貌似神威让人敬畏的荣耀,诉说着一个个可泣可叹的历史故事。据资料记载;徽州现存宋代以来的牌坊有一百一十多座。古徽州下辖七县,仅绩溪县有史料记载的牌坊就有一百八十二座,现存十五座。那些堪称瑰宝的牌坊绝大部分均在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零年间,因“大跃进”和“破四旧”或街道、道路拓宽损坏。

徽州牌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题名坊,作为桥梁、祠堂、里坊、衙署门前标志性建筑。一类是旌表坊,直接用来褒扬功名政绩,表彰贞烈节孝人物。其中仕科坊,实际上是一座座“封建科举纪念碑”,它暗示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荣耀,传达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精神,在官本位社会中,象征着读书入仕的崇高地位,标志着家族祖宗的无上荣耀。还有贞节牌坊,那是对妇女奴役的实证。徽商妇是徽州女人中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绩溪自古流传着:“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地处高山深谷的徽州,农业收成只能满足三分之一的口粮,为了活命,男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徽州人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的是十三四岁的少年郎集恐惧、焦虑和苦难于一身外出当学徒,完全凭着一种生活的信念顽强地支撑着,由于外出,早婚现象尤其严重。“歙南太荒唐,十三爹十四娘。”徽商妇忍受着生活的煎熬,制造了一个个惨烈的贞节牌坊故事,成为徽文化的一段心酸史。她们肩负徽商的兴衰,筑垒着家族的后盾,默默地用青春书写出一部无字徽商史,她们虽与徽商的称号连襟相依,却没有徽商幸运。男人外出,家庭的重担,自然落在女人身上。“同巷夜从相纺织”她们勤俭持家,不生外祸,“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众多的徽商妇,在后院承担为人妻母的角色,在漫长的生活等待中,她们用巨大的牺牲编织了徽商走南闯北成功的花环。

徽州是理学发源地,儒风礼教盛行,要求女人恪守妇道,在孤寡伶仃中,不仅要忍受生活岁月的煎熬,还要极力压抑青春躁动和生理需求,不能违背“三从四德”的祖宗规矩。“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恪守封建孝道,造就了一代代孤灯伴影的“留守女士”,铸造了一座座凄惨酷冷的贞节牌坊,那是“家规”为徽州女人划定的一个怪圈,是世人为徽州女人谱写的一首怨歌!徽商在外二三十年置家于不顾,成功者十之一二,即使业绩再辉煌,锦衣还乡时,女人已人老珠黄。“悔不该嫁给出门郎,三年两头守空房,图什么高楼房,贪什么大厅堂,夜夜孤身睡空房,早知今日千般苦,宁愿嫁给种田郎!”

牌坊是哲学家的诗,是史学家的字,是艺术家的歌,一座牌坊,表达了一个主体内涵,一座牌坊,代表着一个层面,一座牌坊,宣泄着一个时代的悲壮。

最后,我们沿着水街,踏着光滑的石板走进了胡氏宗祠。祠堂,是一个宗族的核心,一个村落的帅府。民居围祠而建,族人围祠而居。龙川胡氏宗祠建于宋朝,它后有龙山,前有狮山和象山。祠内主体结构以精致的木雕著称于世,被专家誉为“木雕艺术殿堂”,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由影壁、露台、门楼、庭院、廊庑、享堂、厢房、寝室、特祭祠、泮池等十大部分组成,占地1700平方米。高大门楼是五凤楼结构,构件雕刻是以历史戏文和龙狮相舞为主体图案。大门两旁石鼓、石狮相峙,门楼前后各有六根石柱,五根月梁和额枋,结构严密,布局均称。越过古祠的大天井便是正厅,这是族人举行祭奠的享堂,它有十四根直径166厘米的银杏树圆柱,柱础采用枣木刻成莲花瓣托,架着大小五十四根冬瓜梁,显得庄严壮观。

正厅每根屋梁,两端配有梁托,刻有彩云、飘带、龙、凤、虎、水仙花、万年青,玲珑别致。正厅两侧和上首的花雕别具一格,两侧各十扇落地格子门以荷花为主体图案,千姿百态,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涵涵初绽,有的莲蓬结籽,有的嫩芽卷边,也有的残荷败叶。上首一排格子门的花雕,却是一副“百鹿图”,衬以山光水色与竹木花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登上台阶来到古祠后进寝厅,一排排落地格子门,全是花瓶雕刻的世界,有六角、八角、半圆、菱形、大口、长颈等各种形状。宗祠纵深八十四米,东、西、北三堵无一窗口的高墙,十多米高的三重檐门楼,正厅屋脊和寝厅屋脊,在空中形成三个高峰。这种深邃、高大和宽阔的比例关系,形成宗祠的雄伟气势。奇怪的是,在宽旷的殿宇中,看不到一个蜘蛛网,甚至连麻雀之类的小鸟也没有,五百年来不用清扫却整洁如新。有人说,这是内中有一种“帝王之气”所致。究其原因,大概是祠堂里的木质所致。如白果(银杏)、香樟、柏树,它们本身的气味使昆虫不能在此生存。

徽州文化包罗万象,既有夺目的显性文化,更有沁人心脾、引人入胜的隐性文化,隐性文化是无所不在深深根植于徽州人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之中,表现在民间习俗之中,表现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与一切作为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