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故乡的路
24546600000063

第63章 婚变(1)

黄石市是个新兴的工业城市,是解放后建市的。历史上只有黄石港和石灰窑两个小镇,隶属大冶县。那时候石灰窑比黄石港繁华,黄石港是张家湖与长江连接的一个港口,故称黄石港。水路交通比较方便,港口进出一些水产品、棉花、粮食、火烧的一些泥土陶瓷、瓦罐;从九江运进一些山货和篾货;从汉口运进一些布匹和小广货等等。黄石港可算沿江的一个小埠头。石灰窑这边就不一样了,繁华多了。黄石港那边的长江水路埠头石灰窑这边一样有,因为都沿江。可石灰窑这边有的黄石港那边就没有,单说石灰窑这边的上窑、中窑、下窑三个大窑烧的石灰在长江一线远近闻名,石灰窑也因此而得名。因为黄荆山的石材好,桐梓沟的煤炭耐火,加上烧石灰的师傅们看火的本事大,所以烧出的石灰雪白无杂质。再说八泉街的豆腐房,八泉街因有八口泉而得名,用那八口泉的水做出来的豆腐,卤出的酱油干子、豆油皮、锅巴巾伴着五花肉一煮,味道鲜美。油铺湾的炸油房、芝麻香油香飘十里,还有和平街商业街、洋布店、绸缎庄、酒坊、香烟洋火桂花糖、当铺银行一应俱全。加上日本人为了抢运铁山的铁矿石回日本,又从铁山到石灰窑修了铁路,江边卸车的、装船的日夜不停。张之洞的汉冶萍公司又在一门至道仕袱兴办了炼铁厂。再后来华中炭局又在一门和华记里开挖了“袁华”、“袁仓”两个大煤矿,那时煤矿不叫煤矿而称炭笼。炼铁厂和袁华、袁仓都招募了大批工人,炼铁厂的工人大多住在黄思湾和新建区。袁华炭笼的工人在炼铁厂的一门依山建了大量的工棚。袁仓炭笼在华记里前面的山冲里建了长长的十三排工人宿舍,后来那地名就叫“十三排”。工人一增多,是人都要吃喝拉撒睡,于是相应的服务设施一样一样地增设,石灰窑繁华了,热闹了。

新中国成立后,新政府根据当时石灰窑的财政收入,决定建市,五一年筹建了黄石市。原来的汉冶萍炼铁厂改名为大冶钢厂。成立煤炭局统管袁华、袁仓和周边几个小煤矿。大冶钢厂和煤炭局成了黄石市的支柱产业。产业工人绝大多数是男性,当时流传一段顺口溜:“黄石是个好地方,后有湖,前有江,又有煤,又有钢,就是缺少大姑娘。”当时的市政府鉴于两种考虑:一是人性化。钢铁工人和煤炭工人都有七情六欲,他们一样要恋爱结婚,娶妻生子。狼多肉少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的。二是基于黄石的产业发展。一个城市应该立体发展,如果只有重工业产业,其他都是短腿,那么这个城市的发展就是畸形。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市政府决定发展纺织行业,在黄石港地区兴办了“黄石市棉纺织厂”和“黄石市毛纺厂”。招收了几千名女工,黄石便有了许许多多的大姑娘,黄石市在向功能完备的方向发展。

黄义平认识田菊英是在一次全市各行各业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黄义平是井下的风钻工,是全煤炭局的掘进标兵。黄义平不满十八岁就当兵,当的是工程兵,在部队五年,到过太行山帮助河南人民做过红旗渠,去过昆仑山打过隧道。当兵五年都在山里转,没有摸过多少回枪,但对炸石头、打风钻、掘进却很内行。他出生在大冶农村,父亲是袁仓煤矿的工人,母亲在乡下务农,他的父母是典型的“一工一农”。他是从农村服兵役的,复员时由于父亲是煤炭局工人,就被安排在煤炭局袁华煤矿下井,重操在部队学会的打风钻的职业。井下掘进,说穿了就是个玩力气的活,和老工人比他技术不差,和年轻的工人比他内行,加上干活不惜力气肯干,在班组自然初露锋芒,不久便当了掘进大班班长。当时正是“大办矿业,扭转北煤南运”的口号宣传得热火朝天的年代。任何口号的宣传都是要有载体的,载体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树立标兵。他的班组被树立为全煤炭局系统的先进班组,他被树为全局标兵。全局的先进也就是全市这个行业的先进,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先进事迹报告会的成员。

田菊英也是大冶人,和黄义平不是一个乡镇,但他们的村庄是各自乡镇的边界,两村相邻不远,两人也算同乡。当时的村委会叫大队,田菊英的父亲是大队党支部书记。田菊英是兄弟姐妹中的老大,乡村中女孩子大多不读书,思想还算进步的父亲让她读到了初中毕业,初中毕业后回村务农。当时黄石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几年后,各厂矿企业又一批一批地去乡村招工,让知识青年回城。招工的条件必须是知青,开始几次,田菊英的父亲不敢动,怕违反政策。在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知青后,田菊英的父亲找关系托人情,将十九岁的田菊英搭上知识青年的车被招进了黄棉。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也分三六九等,国家的、省办的、市办的都属国营企业,其余都属大集体。黄棉属国营企业,田菊英能被招进黄棉内心总是充满一种喜悦,遇事不怕吃苦,农村出来的女孩子本来就朴素,加上有种感恩的心理,什么事情都不太计较。她是挡车工,由于她心灵手巧,遇事留意,苦心学习,很快就掌握了挡车工的一些基本技能,进步快,深受车间领导的赏识,在质量月期间她创造了八千米无次布的记录。在讨论她是否树为标兵时,黄石棉纺织厂厂长一句话引得大家的赞同:“北京的纺织女工创造了万米无次布的记录,进了国务院,当上了国家领导人,田菊英未能达到万米的记录,但当一个黄石市纺织行业的标兵还是绰绰有余的。”田菊英就成了全市纺织行业的标兵。

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是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报告会的成员只有七个人,是全市各行业挑选的精英。首场报告会的听众是市直各机关负责人、各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七位报告人的讲稿都是宣传部组织记者采写的。报告人都必须先背稿,脱稿演讲,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讲稿都是写的自己所做的一些事情,容易背熟,稿子一熟个个都讲得顺畅。报告会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雷鸣般的掌声,效果特好。市委书记也亲临了报告会,看到如此看好的效果,便要求宣传部搞巡回报告。并说:“榜样树起来了,就得要求全市广大人民学习。”于是报告会便改成了巡回报告团,深入全市各行业作巡回报告。

报告团作巡回报告历时半个月,吃住都在市委招待所——海观山。报告团的七位成员就数黄义平和田菊英年轻,其他五位四男一女都已成家,全住市内。根据要求报告团成员都应住海观山,便于统一管理,可成家的人家里总有一些难料的事,除了正常的学习外,其他的晚上一般不住海观山。只有黄义平和田菊英还是单身,在单位都住单身宿舍。黄义平的单身宿舍在一门,田菊英住黄石港青山湖,老大不远的,回宿舍也没有什么事,只有他们才根据要求住海观山。

报告团成员唯一的工作就是作报告,报告稿早已背熟,每天一场两场,最多三场,就是上台重背一遍稿件而已,其他都是应景的应酬,大都显得轻松。晚上回海观山的时候,大多只有黄义平和田菊英。招待所为报告团成员每人安排了一个房间,都在三楼,中间一条过道,黄义平和田菊英的房间正好对门。整个三楼很多夜晚只有他们两人,不说有什么故事,就是在一起聊聊天也好,可黄义平性格内向,就是不愿和女孩子交往,致使二十八岁还是单身,连女朋友都没有。在他认为男人和女人是不应该拉拉扯扯有瓜葛的,更不应有强奸和通奸之说,那些都是没有骨气的男人。有时他和田菊英吃完晚饭一起回房间,若田菊英不说话,他是任何话也不会说的,直到房间门口,各自开门,道一声晚安便关门闭户。倒是田菊英经常敞开房间大门,他决不会越雷池半步去田菊英的房间。时值春暖花开,到处春风和熙,他关门闭户干什么呢?黄义平就喜欢读点闲书,看点小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几年,社会上流传一种例如《我该怎么办》之类的文革伤痕文学,就是出身不好的挨整、领导干部、走资派进干校牛棚、知识分子挨批之类的典型事例。他关门闭户就是看这类休闲小说。他看后还有一些感想,他也为故事中的主人翁鸣不平,但这样全盘否定文革也不好。

有天晚上他正在看小说,听见敲门声,紧接传来田菊英的声音:“黄师傅在吗?”

黄义平心想明明知道我在房间,问些废话干吗。还是开了门,看见田菊英手里织着毛衣,圆圆的脸上一堆笑容:“春风暖暖的,关门闭户干嘛呀?”

黄义平勉强挤出一点笑容:“还能干嘛,看点闲书呗。”

“是不是看琼瑶的三角恋爱呀?”田菊英也不管黄义平请不请的,直接进了房间。

房间就是那种两个床位的标准间,田菊英靠窗坐在了黄义平原来看书的位上,黄义平只好坐在床上。

“黄师傅,听了你的报告,你的事迹真感人,我得好好向你学习。”田菊英边织毛衣边说。

“我那活你学不了,下井不就是个力气活吗。”

“论力气活我们女人肯定比不了你们男人,但你那种精神还是可以学的。哎,黄师傅,井下我没去过,黑吗?”

“不黑,有灯呀。井下你一辈子都不要去才好。过去炭笼里叫‘埋了没死’。现在安全状况好多了,但安全事故还是不能杜绝。下井是很辛苦的,夏天还好说,因天气暖和。冬天就难熬了,尤其是上夜班,深更半夜从热被窝里起来穿衣就有点冷,再到工作间换工作服最难受。你没见那工作服,就像剃头师傅磨刀儿的布片一样,脏得不能再脏了,因为在井下和煤打交道。还要干不湿的,每次穿上去就像热铁湿水一样,透心凉。冬天上班换衣是我们下井人的一关。”黄义平讲到实情处和讲演稿竟是两码事。

田菊英听着停下了手中活儿,睁着大大的眼睛望着黄义平,停了会儿才说:“都说煤矿工人好,工资高,听你一说,也是些辛苦钱。”田菊英从提袋拿出毛线,“黄师傅,帮个忙。”说着将毛线圈往黄义平手里套。

黄义平只好伸手撑开毛线圈。织毛衣必须将线圈缠成球。田菊英的第一个线球已织完,他俩配合着缠完一个线球田菊英才离开黄义平的房间。

现在的气候变暖了,五一还没到,大街上的人都已经穿衬衣了。第二天吃完晚饭回房间后田菊英换了件水红色的连衣裙。今天还好黄义平没有关门,田菊英关好门后进了黄义平的房间。在黄义平的眼里田菊英圆圆的脸蛋,眼睛、鼻子、嘴巴也周正,白净净的,女人该突出的地方也突出,虽算不上美人,长得也不丑。

“黄师傅,天气还这么早,老在房间里躲着干嘛呀,出去逛逛。”田菊英笑容可掬地邀黄义平。

黄义平国字脸上一双眼睛很冷静地望着田菊英,但内心急烈地变化着,这可是一个女孩子邀一个男孩子逛马路呀。但语言和行动有些迟缓。

田菊英见黄义平没有反应,便主动上前拉了黄义平的衣:“走呀。”

黄义平才扭捏地跟在田菊英的后面下楼。走出招待所,由于海观山地势较高,还可以看见西边没有下山的太阳。已经有三五对男女沿着江边向海观山的高处“名人楼”漫游,看情形他们不是夫妻也是谈恋爱的男女。黄义平总是有意无意地走在田菊英的后边,好让田菊英决定往哪个方向逛。田菊英自然而然地往江边走去。两个人逛马路,总是一前一后就显得不自然,而且还别扭,可黄义平就是不跟上去。

“哎,黄师傅,这里为什么叫‘海观山’,这里哪有海?应该叫‘观江山’还是可以的。”田菊英放慢了脚步与黄义平并排信步。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大概有什么典故吧。”黄义平转过面向下游望去,指着西塞山说:“西塞山我可是知道一点,西塞山又叫鸡头山,你看百里黄荆山如万马奔驰,西塞山一马当先锁住大江,它是当年吴国的西边要塞,所以叫西塞山。”

“那么一点矮山,还西边要塞,吴国靠它作要塞,真是撞到鬼了。”田菊英不同意黄义平的说法。

“你还别不信,有刘禹锡的诗为证,‘千年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就是写西塞山的,你看只要西塞山的横江铁锁一旦沉入了江底,石头城南京马上就会举起降幡,你说西塞山重要不?”黄义平回过头来看田菊英。

田菊英瞟了黄义平一眼,“看不出,你还蛮有学问嘞。”

“学问谈不上,初中毕业,到部队混了五年,只是偶尔看些闲书而已。”

“多大了?”

“今年二十有八。”

“你肯定有女朋友了,她在哪个单位?”

“煤黑子一个,没人要。我娘在乡下为我张罗过两次,也见了面,就是没有下文。”

他们边走边说着,不知不觉已走过“名人楼”来到海观山最高处,夜幕已经降临,天上有了稀疏的星星,江对面散花州的灯亮了,身后的市区也亮起了一片灯海。晚风不大,但也吹得海观山上的松树呼呼着响,高处没有路灯,但凭借黯黯的夜影,黄义平也看见风将田菊英的裙子拉向了一边。

“有点凉吧,我们回去?”黄义平征求着田菊英的意见。

仲春夜晚江风一吹确有凉意,“好吧。”田菊英答着。

两人在暮色中沿回路而返,当走到房间的大楼前,黄义平正准备上进大楼的台阶,田菊英扯了黄义平的衣服一下:“你那闲书有的是时间读,时间还早,我们去文化宫转转?”

黄义平本不想去转,有碍于都是报告团的,只好转过方向随田菊英一起走。文化宫出海观山宾馆的大门向前走大约一百米左拐不远就是。文化宫原先是张家湖与长江连接的湖口,海观山是湖口中的一岛,后来逐渐填挤已经没有湖口了,海观山与上窑连成了一片陆地。只是文化宫的地底下还留有张家湖向长江排水的隧道。文化宫实在没有什么文化可言,进大门的右边有一礼堂,有时开开大会,有时搞搞文艺汇演,偶尔也放放电影,反正闲时多用时少。与礼堂不远有一露天灯光篮球场,自从体委建了室内灯光球场后,这露天球场基本废弃。周边还设有一些玻璃宣传栏,宫内空场上隔三岔五修有水泥桌椅供游人休息。宫内绿化很好,高大的法桐与低矮的小叶黄杨相映衬,还有许多黄义平叫不出名的花木。

他们走进文化宫的大门,左边空场昏黄的灯光下有不少人在跳交际舞,其中有不少是学跳舞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全民又掀起学跳舞的高潮,跳这种交际舞。他们在舞池边站了一会,看那些学跳舞的走步和踩脚。

田菊英用膀子推了黄义平一下:“你会跳吗?”

黄义平看着他们舞步说:“不会,我看也不难,进两步一停,理论上说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追’。”

“你还蛮会总结的,不难,我们试试。”田菊英带有挑衅性地瞟着黄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