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宗虽然喜欢梅妃,但她本性文雅娴静,缺乏老年男人喜爱的娇媚气质,玄宗和她在一起总难以纵情尽兴。而杨贵妃恰恰迎合了玄宗,她本性娇媚,感情奔放热烈,玄宗和她在一起时能淋漓尽至地表现人的自然本性,总是沉浸在欢快愉悦之中,渐渐地玄宗就疏远和冷淡了梅妃,杨贵妃渐得专宠。
天宝四年(745年)八月,杨玉环被正式册为贵妃后,梅妃被迁入上阳东宫,几乎被玄宗遗忘了,而对杨贵妃是宠爱更深,且娇惯放纵,杨贵妃也是渐生任性骄横,时常对玄宗使性。玄宗也只好一味讨好、哄慰。
天宝五年七月的一天,玄宗至翠花西阁,盛夏之季,烈日当空,株株梅树枝叶憔悴泛黄,不禁触景生情,感念起它的主人梅妃,不禁长叹一声。这时高力士随侍在身边,他知道玄宗本是一多情种,也知道玄宗此时的心情,加上梅妃是高力士亲自选来的,心中对梅妃的处境非常同情,平日梅妃对高力士也很倚重,高力士很敬重梅妃的品行性情,便不失时机地奏道:“陛下为何长叹?”
“朕是睹物思人啊!力士呀,朕已有一年没有看到梅妃了吧?不知她此时是否也像这梅树一样憔悴无神?”
高力士便有意激玄宗说:“陛下是想把她召来,但又担心杨贵妃怨恨陛下吧?”
高力士的激将法果然有效,玄宗竟即刻命高力士去上阳宫宣召梅妃。
梅妃进宫后,玄宗便携梅妃入席共饮,追叙旧情。情浓日短,不知不觉已是星斗阑干,双双酒酣。两情断割一年,今日重续,别具浓情密意,柔情似水。
而杨贵妃见玄宗一日未归,到了深夜还没见人影,便命人去接,回报说陛下已在翠华西阁召幸梅妃。杨贵妃听后,立刻妒火冲天,怨情汹涌,一夜都没有入睡。
第二天一早,门上的兽环声打破了翠华西阁的宁静,也惊醒了正在依偎酣睡中的主人。玄宗知道这一定是杨贵妃来了,急忙披衣而起,将梅妃和衣抱入另室,让其暂避一时,随命启开阁门,杨贵妃快步闯了进来。
“天已大亮,陛下为何不去视朝?”杨贵妃极不高兴地对玄宗说。
玄宗见杨贵妃这样问,自知理亏,便谎言说:
“朕昨日偶感风寒,身体不适,故未能及时早起视朝。”
“陛下何必对妾说谎!想必是贪恋梅精,终夜欢娱,身体疲劳而不能早起吧?”
杨贵妃面带冷笑,伶牙俐齿地嘲讽道。
玄宗分辩说:“她,朕若爱恋她,何必将她弃之上阳宫。”
杨贵妃仍是不依不饶,手指床下的凤鞋和床上的翠钿说:“藕断丝连。否则,那凤鞋、翠钿从何而来?”
说着走上前去,把翠钿拿到手中,竖起柳眉说道:“大臣们想是待朝已久,此时不见陛下视朝,一定以为是陛下迷恋臣妾,臣妾如何担当得起。请陛下还是放臣妾回寿王府吧,免得被人戏弄指责。”
说罢,将手中的翠钿抛在了玄宗脚下,转身欲走。不想“杨贵妃要回寿王府”这句话和随之摔打的举动,一下刺痛了玄宗的要害之处,气得这位年近古稀的老皇帝全身颤抖,须发倒立,厉声喝道:“站住。你竟敢如此出言不逊,难道朕不能将你驱逐出宫吗?”
“陛下是大唐天子,一言九鼎,臣妾立刻出宫。”
杨贵妃仍不示弱,斜视玄宗大声说道。
玄宗并非真要废逐杨贵妃,只是被逼到这份上,立刻召来高力士说:“贵妃欺君犯上,即刻驱逐出宫,送还杨家。”
说罢,拂袖愤然而去。高力士见皇上真的动了大怒,也不敢多问,只好将贵妃送到了她哥哥的府中。
不说杨府上下,远近族亲都惶惶不可终日,杨贵妃也悔恨自己做的太过分了,哭得像泪人一般。
宫中的唐玄宗,废逐杨贵妃出宫后,白日尚恨恨不平,当夜幕降临,宫灯点起,这位一生酷爱声色的风流皇帝,突然产生了一种不可言喻难耐的孤寂和惆怅,坐立不安,举止失常。从黄昏到月上中天,他几次无故发火,甚至怒骂、打罚内侍。他已深深感到,没有杨贵妃在身边的生活是多么的索然无味。他取过横笛,悲凉、幽怨的笛声在夜空中久久回荡。
高力士看到玄宗的一举一动,心里非常明白,长叹一声对玄宗说:“贵妃回府时一路痛哭不止,几乎像泪人一样,她已知罪悔错,请陛下宽恕,召她回宫吧!”
玄宗此时恨不能立刻见到贵妃,但一时又放不下皇帝的威严和架子:“刚刚遣出,朕怎么好召回?而且夜已深,宫门早已关闭,如何出宫?”
高力士知道玄宗心急如焚,就献计说:“可开安兴坊,过太华公主府,轻车简从,不待天亮,老奴就可把贵妃送到陛下面前。”
果然如高力士所言,平明时分,杨贵妃由高力士悄悄接回宫中。贵妃含泪下拜,泣声谢罪。玄宗此时见到贵妃,怒气早已烟消云散,只是宽慰,随即扶上龙床。
杨贵妃与唐玄宗第一次较量,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大获全胜。自此,玄宗对她的恩宠更隆更深。
第二次发生在天宝九年(750年)二月。这一天,玄宗在殿中宴请诸王。席间,诸王各奏音乐,嗣宁王李琏(玄宗长兄宁王李宪之子)颇善吹笛,特取紫玉笛吹奏玄宗所作《凌波曲》。李琎眉清目秀,年轻貌俊,引得杨贵妃时时瞩目,待他吹笛,更是缠绵缭绕,不由意动情牵,久久凝视。这些玄宗自然看在眼中,不禁心生醋意,只是不便说出。
待罢宴撤席,诸王拜辞离去,玄宗去后室更衣,杨贵妃便取来嗣宁王吹过的紫玉笛,也依音度调,吹起《凌波曲》。
玄宗听到贵妃的笛声立即出来,眼见刚才嗣宁王所用紫玉笛,立即醋意大发,说道:
“嗣宁王刚刚吹过的笛子,口泽尚存,你怎么能去吹?成何体统!”
贵妃听后毫不理会,直吹到终曲方才慢慢放下。玄宗一时气的在室内乱走,不禁越想越生气,“皇家尊严何在!”竟乘着酒性,把杨贵妃再次赶出皇宫。
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宠而得高官厚禄,见杨贵妃被玄宗废逐出宫,立刻慌了手脚,无计可施,便向诡计多端的户部侍郎吉温求问。吉温自然愿为效劳,便立刻进宫奏事,又从容地说:“刚才进宫听说陛下已将贵妃娘娘斥逐出官,愚臣以为,贵妃有忤圣意,应当死罪,只是她承蒙陛下宠爱,自应死于宫中。陛下难道会吝惜宫中这一席之地给她就戮,而让她在宫外受辱吗?”
吉温知道玄宗是不会忍心赐死杨贵妃的,所以此言想激玄宗将贵妃召回。二人只要一见面,便会冰融雪化。
杨贵妃墓玄宗听后点头不止,及退朝用膳,便命张韬光将御前佳肴数种携赐杨贵妃。贵妃见御赐佳肴,顿时痛哭流涕:“请张公转奏陛下,臣妾罪当死,蒙圣上隆恩,从宽遣放没有立即赐死。然而臣妾自思一再忤旨,不应再生,今天应当即死。臣妾无从谢陛下,唯有发肤是父母所给,余下则都是陛下所赐,所以,只有断发一缕,聊报圣恩。”
说罢,用剪刀剪断一缕秀发,请张韬光转呈玄宗。杨贵妃又哭着说:“为我转奏陛下,以此作诀别之物!”
张韬光受杨家厚赠而归,将杨贵妃的秀发搭在肩上,再次进宫,他哭着叙述了贵妃对他说的话。
玄宗此时正茫然若失,见到贵妃的一缕青丝,又听了贵妃所说的话,不禁大惊失色,即刻派高力士去杨府召回杨贵妃,贵妃毁妆入宫,拜伏无言,只是呜咽流泪。玄宗大为不忍,亲手扶起贵妃,命侍女替她整妆更衣。重新夜宴,恩爱更深。
玄宗与杨贵妃这两次悲欢离合,不仅没有产生一丝一毫的隙怨,每次和好后,玄宗对杨贵圮的宠爱反而更深。杨贵妃以自己的美貌、聪慧、妩媚,彻底征服了昏庸老朽的唐玄宗的感情,获得了牢固的专宠地位,把一切女人统统挤出了玄宗的感情世界。
杨玉环与唐玄宗有着怎样的
感情经历
唐玄宗时期发生了震惊朝野内外的马嵬驿之变,杨国忠被杀之后,扈从的六军将士们,把马嵬驿团团围住。这时唐玄宗心里非常害怕,不知他们还要干什么,便亲自出来宣慰军士,命各队收兵,然而此时圣旨也毫无作用了,玄宗只好命高力士去询问陈玄礼将军。
陈玄礼对高力士说:“杨氏一族都被杀,杨贵妃也不可留下,请陛下割爱。”
高力士回报玄宗,玄宗说:“贵妃居于宫中,不涉外事,为什么要杀她?”
陈玄礼说:“如今杨家均被杀死,若贵妃留在陛下身边,人人自危,兵士岂肯离去?愿陛下三思!眼下将士要谋反,最危险的还是陛下。”
玄宗也感到了形势的紧张,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气势,所以也不敢摆皇帝的威风,只好返回驿门之内,此时的玄宗真是心乱如麻,呆若木鸡。
只听军士们在驿门外高喊:“不杀贵妃,誓不扈驾。”
这时高力士从外面踉跄着跑了进来,大声对玄宗说:“陛下,众怒难犯,军士已闯进来了!若再不速决,后果不堪设想!”
玄宗此时也急了,大声说:“罢了!罢了!你代朕传旨,赐她自尽罢了!”
玄宗说完,不禁老泪纵横。外面的六军将士听说皇帝有旨,赐杨贵妃自尽,不禁欢呼起来:“皇上万岁!”
这时的杨贵妃在驿馆内,外面的事都已听见,知道她们杨氏一族顷刻之间全都命归西天,心似刀割,泪如雨下。忽又听高力士传旨赐她自尽,如五雷轰顶,肝胆俱裂,立刻晕倒在地上,等她清醒过来,泪流满面地说:“今天我们杨家遭此大难,我一人活着也没有意义了,高公公待我整整装束,容我与陛下告别。”
此时此刻,杨贵妃想起了她三十几年的人生经历,与寿王五年的恩爱与依依辞别,陛下十七年的恩宠,特别是长生殿七夕之夜与玄宗的密誓,龙言在耳,册封之日庄重、欢悦的宏大仪式,历历在目……她才年仅38岁,怎能不留恋这如诗如画般美好的生活!
这十几年内,她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因为她的得宠,也给她的家族带来过无比的荣耀和显贵,如今她做梦也没有想到,也是因为她给她的家族带来灭顶之灾,它来得这样突然,这悲惨的结果与昔日的显贵一样,都是她意想不到的。如果当初不是玄宗老昏夺子妻,她仍然是寿王妃而不是皇帝的宠妃,虽然没有昔日的显贵,也绝不会有今日的悲惨结局。可罪在她吗?
杨贵妃知道今日已决无生路,只有一死以谢陛下。至死,她也没明白,这人生的悲剧的罪魁就是昏庸贪色的大唐天子唐玄宗。
杨贵妃现在只有悲悲切切地向玄宗告别,她依恋地望着唐玄宗:“妾有负国恩,死不足谢陛下。愿陛下多珍重,妾今后不能再侍奉您了!”
说完,缓缓向佛堂走去,拜道:“我杨玉环罪孽深重,才有今日结局!祈求神佛,早日超度我的阴魂亡灵。”
说完放声大哭,披发伏地。高力士忙将杨贵妃扶起,引至佛堂前的梨树下,解下罗带,系于树枝上。杨贵妃再向唐玄宗拜道:“妾与陛下永诀了!”
拜毕款款站起,自将头套入罗带中,两脚一蹬,霎时间气绝身亡。
玄宗自不忍痛,背身泣不成声,肝胆欲裂,默默地说道:“愿妃子善地受生吧!”
杨贵妃自缢的消息立刻传遍驿门外的六军将士,“万岁”的呼声再次喊起。
高力士是最先向唐玄宗荐举杨贵妃的,如今又是他亲自杀死了她,心中自然愧疚。他见贵妃已死,便又亲自将她放下,把尸体移置驿馆内,玄宗见到贵妃的尸体,又放声大哭起来。
悲恸之后,命高力士速行殓葬,没有棺椁,只好用紫褥裹严,在驿馆西边一里多远的路北坡上,草草埋葬,随葬品只有她的一个锦香袋。然后玄宗又祭祀一番,痛哭一场。仓皇启驾,向蜀地逃去。
马嵬驿之变后,唐玄宗到成都避难。做了太上皇,让位于太子李亨,史称唐肃宗。
由于唐玄宗的昏庸荒淫,才造成了社会的动乱和衰败,可是他们把这些却迁怒于一个女人,所以发生这样的悲剧也是必然的。
至德二年(757年)十一月下旬一天,自成都返回西京长安途中的唐玄宗,路经马嵬坡杨贵妃墓,睹墓思人,在几十名侍从的护卫下,唐玄宗缓缓向坡上的贵妃墓走去,昔日与杨贵妃朝朝暮暮相厮相守,恩爱甜蜜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这位太上皇的眼前……
可今日太上皇眼见坟墓前是那样平常,没有一丝一毫象征权贵、富有的装饰物,只有高不足尺的土堆和几簇在寒风中不停摇摆的枯草。玄宗站在坟前,踌躇了很久都不愿离去,泪水流满了这位七十三岁高龄老人的脸上。
太上皇回到长安后,仍居住在兴庆宫。他追忆往事,不觉又潸然泪下,感到无限的悲伤和孤独。他思念杨贵妃,也痛恨自己作为一个大唐天子却不能保住自己心爱之人的生命,让贵妃死的如此凄惨,而埋葬的又是那样的草率,不仅没有高大的墓碑和雄伟壮丽的陵园,就连下葬时最起码的棺椁都没有,他感到对不起杨贵妃,他决心要为杨贵妃重新发葬,重建坟墓和陵寝。
他召来肃宗李亨,说明了自己的决定,肃宗自然不敢反对父皇的意见,就颁下了重新安葬父皇爱妃的诏书。
诏书颁布后,朝中有人极力反对,理由是,如改葬杨贵妃,恐怕会引起当年逼迫太上皇赐死杨贵妃的六军将士心生疑惧。当时在安禄山之乱还没有平定的形势下,这一理由无疑是十分正当和极有说服力的,因为它关系到大唐社稷的安危,所以,玄宗也不得不放弃此意。
不能改葬杨贵妃,太上皇便派遣心腹宦官高力士等暗中去马嵬坡,把杨贵妃的坟墓移到一个向阳的山坡上。因为埋葬时只用了一条紫褥裹尸,如今尸体早已腐烂,只有胸前的锦香囊还在,高力士收回送给了太上皇。太上皇如获至宝,他把这锦香囊放在怀中,随身携带。此后又命画师为他画了一幅杨贵妃的画像挂在寝宫中,时常面对画像哀叹、出神,老泪纵横。
此时的兴庆宫已失去了往日的欢乐和辉煌,秋草枯黄,落叶满院,满目萧瑟。太上皇也失去了往日皇帝的权力和威严,白天不是在秋叶枯草中漫步,就是面对贵妃的画像久久出神。夜晚便一个人睡在死一般寂静的宫中,孤苦凄凉,此时他更加思念杨贵妃。太上皇忽然想起早年读史籍时看到过汉武帝时代有李少君者,能将死者的亡灵招来,与亲人会面,便常对高力士说:“此人若生今世,或许我还能和贵妃会上一面。”
据说,后来高力士还真的从蜀地找来一位叫杨通幽的方士,法号鸿都道士,他知道了太上皇的苦思奇想,入宫见太上皇,自称有李少君之术,能寻得杨贵妃亡灵来与太上皇相会。太上皇听后大喜,即刻按杨通幽之意,在宫中设坛,足足忙了数日,可杨贵妃的亡灵仍不见踪影。杨通幽便对太上皇奏道:“贵妃娘娘想是仙侣,不入地府,待明日臣神游仙境,穷宏索渺,定为太上皇寻到贵妃娘娘的仙籍。”
太上皇思念心切,有何不准。第二天一早杨通幽命坛下侍役说:“你们守在坛下,不得喧哗妄动,无论我如何情况也不得叫醒,千万千万。”
然后杨通幽整装焚香,自己俯身横卧坛上。如此三天三夜,才见他缓缓而动,突然起身,似乎精力极为疲惫。又盘坐歇息一会儿,才用右手在左袖中摸了一摸,然后走下坛来,去见太上皇。
此时太上皇正在殿内心急如焚,坐立不安,忽听宫人轻声入报:“奏太上皇,杨道士醒来!”
太上皇急忙起身出殿,见杨通幽已走下坛来,便急切地问:“爱卿,可见到贵妃?”
杨通幽微言答道:“臣已见过贵妃娘娘,取有信物可以作证。”
说着从左袖内取出两物,一个是半支金钗,一个是半具钿盒。太上皇接过仔细看,都是开元末年初召杨贵妃时赐赠的定情之物,只是各缺了一半。便问道:“这两件东西从何而来?”
杨通幽就把这三天来见到娘娘的情景向太上皇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