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运出元神,历游九霄天境,仍不见娘娘身影。然后我又到了东极大海,见仙山缥缈,下有一仙洞,洞门朝东,双扇紧闭,上有“玉妃太真院”五个大字,臣因贵妃娘娘生时曾号“太真”,就去叩门,恰好有二位侍女推门而出,问臣有何干,待臣说明后,便转身入去,不一会儿,有一侍女,将臣引入洞内,只见一仙女头戴金莲,身披紫袍,胸佩红玉,云发半挽,睡态犹存,在八名侍女的簇拥下款款而来。
臣想她定是贵妃娘娘,赶紧上前叩拜。贵妃娘娘对臣答礼,并问“皇上可好?”又问天宝十四年以后的事情,臣都做了回答。贵妃叹道:“谢谢皇上还记挂着我,献上此物,聊寻旧情。”
贵妃醉酒图
臣接过金钗、钿盒,又问贵妃娘娘,她与太上皇有无密语?贵妃娘娘说:“天宝十年,伴皇上避暑在华清宫,曾于七夕之夜在长生殿,与皇上对天密誓,世世愿为夫妻,此话只有皇上一人知晓,可作凭信。”
太上皇听到此言,不禁潸然泪下:“确有此事。贵妃还有何语?”
杨通幽接着说:“贵妃娘娘又说:‘为此一念,恐怕要有堕下界,才能与皇上重续情缘。只有到了这一日我与皇上即能情笃如初。愿你转答圣躬,不要再徒劳自苦了!’”
太上皇听到这里,更是痛哭流涕,说:“若真如贵妃所说,我情愿速死,好早日与贵妃团聚。”
此事不知真假,无从考证,也许其中另有诡计。只是从这以后太上皇累日不食,何况本来也已年老体弱,心如死灰,不久便形同槁木,奄奄一息。
宝应元年(762年)这位风流天子终于结束了他七十八岁的一生,到另一个世界去会他的爱妃杨贵妃去了。
自私而可悲的张皇后
乾元元年(758年)广平王收复两京,唐肃宗迎太上皇李隆基回长安。也就在这一年,张淑妃终于实现了她当皇后的梦想,被册封为皇后。李辅国也被晋封太仆卿。此时二人更是狼狈为奸,内外勾结,势倾朝野,常任意干预政事,令肃宗十分恼火。但肃宗觉得张皇后对自己有恩,也不便将她怎么样。
张皇后被封为皇后以后,仍不满足,她屡次提出“子以母为贵”的成例,要肃宗立自己的儿子兴王李诏为皇太子,肃宗没有答应她的要求,因为肃宗觉得李诏虽为嫡出,但毕竟年纪太小,还是决定立长子李豫为太子。
太上皇李隆基回长安后,闲居在兴庆宫中,这时的他,已是75岁的老人了。这位昔日的风流天子,不是悼念杨贵妃,就是追忆梅妃,常常触景生情,悲伤掉泪。肃宗颇能体谅父亲的心情,常去太上皇的兴庆宫探望,凡从前侍奉过太上皇的人,一律召还,仍去供奉太上皇。但是,太上皇仍然郁郁寡欢,有时明明是一件喜事,也会因太上皇的感伤或是触景生情的悲泣而闹得不欢而散。
不久,张皇后的儿子兴王李诏得了重病,时间不长便死了,张皇后悲极生怨,把儿子的死归咎在太上皇身上,说他整天哭哭啼啼,宫中的晦气殃及了兴王,她又同李辅国一起在肃宗面前数落太上皇的种种不是。李辅国还借故提出让太上皇迁出兴庆宫,住进西宫。
张皇后和李辅国的连连逼迫太上皇,使肃宗怏怏不快,生起病来。李辅国便假传肃宗诏命,调铁骑500人,到于睿武门外,将太上皇逼入西宫,囚于甘露殿,殿中因很久没有人居住,一片萧瑟,只有老太监数人,器物用具都不完备,太上皇见此十分伤心,没办法,只得将就住下。就这样张皇后和李辅国仍不肯罢休,供给太上皇的食物用品越来越差,每顿都是冷菜剩饭,肃宗也受到了张皇后的约制,从此不敢去西宫内看望太上皇。
上元三年(762年)老病缠身的太上皇李隆基终于结束了凄苦的晚年生活,享年78岁。
肃宗本来身体欠佳,听到父皇驾崩的消息,更是悲悔交集,病势急转直下,就在肃宗病危之际,宫中又发生了一场内乱。原来,这时李辅国的权势越来越大,连张皇后也得受他挟制,可张皇后哪里肯受李辅国的气,所以两人开始互不相容,竟至视若仇敌。
张皇后看肃宗病成了这个样子,知道肃宗活不了多久,怕李辅国弄权危及自己,便召太子李豫入宫,对他说:“李辅国出入禁中,统领禁兵,设假诏书逼迁太上皇,现在又挟制皇帝,罪大恶极。趁着皇帝现在还在。请太子设法及早把李辅国除掉,否则,他很可能阴谋叛乱。”
太子听了张皇后的话,流着泪答道:“今日皇上病危,此事不便告知。若骤然发兵诛杀李辅国,皇上恐怕受不了如此惊吓,还是等皇上病稍好些再说吧!”
张皇后看太子不愿与自己合作,又去找肃宗的次子越王李系商量。李系早就十分痛恨李辅国,听了张皇后的话,正合他的心意,便一口应承下来。
可是,因越王行事不密,走漏了风声,李辅国决定先下手为强。
起事那天,张皇后遣人去召太子,说皇上病危。太子受令,立即赶往,刚走到凌霄门,李辅国与党徒程元振等一班宦官走出来,拦住太子说:“宫中恐有他变,殿下不可轻易入内。”
太子现在根本听不进李辅国的话。说皇上已危在旦夕,我不能因怕死而不进去。就这样太子闯进了飞龙殿。
李辅国这时伪传太子令,带领羽林军闯入肃宗内室,逼张皇后出来,张皇后见此景知道大事不妙,便哀求肃宗救命,此时的肃宗还剩下一口气,看到眼前的这一切是又气又急,一口气没上来,立刻就不能讲话了。
李辅国现在哪管这些,牵着张皇后就往外拖,将张皇后及其左右几十名侍从一并收捕,囚于冷宫。他还派人去将越王李系及其亲信宦官朱光辉、马英俊等人全部拘捕,幽禁起来。
可怜肃宗此时仅一人留在寝殿,无人问津,又惊又怕,又急又怒,一会儿便一命呜呼了。这个称帝六年的一国之君就这样凄惨地死去了。
也就在这一天张皇后和越王等人全部为李辅国杀死,认贼为友的张皇后就这样结束了她自私而可悲的一生。
独孤氏为何死后被追封
为“贞懿皇后”
贞懿皇后独孤氏是唐代宗的贵妃,她生性贤德,在宫中,深得代宗的宠爱。
独孤氏是曾为三朝外戚显赫一时的独孤家族的后裔。她父亲独孤信曾任左威卫录事参军。
独孤氏长得异常美丽,是以美色闻名而被选入宫中。
唐代宗在位期间,中宫位虚,“贞懿皇后”是独孤氏死后追赠的。那么独孤氏生前为什么没有被立为皇后呢?有人猜测,是太子生母沈氏一直下落不明的缘故,代宗在位17年,也一直没有终止寻访沈氏,在这方面,代宗是有情义的。
独孤氏对不册自己为皇后不仅没有丝毫的怨言,而且非常理解代宗,为此更得代宗喜爱。所以代宗每遇朝中疑难大事,都与贵妃商量,贵妃每次都再三避让,说:“妇人见识浅短,不当参预国家大事。”
代宗为了讨贵妃欢心,便去访寻贵妃的后家侄辈,赐以官爵。哪知贵妃知道后,便竭力辞谢,说:“妾父元擢,与李辅国同党,原负罪于国家,还免于一死,已是万幸,岂可使罪人之后,多得功名。”
像独孤贵妃这样谦让贤明的人在唐代的后宫中是不多见的。
大历十年(775年)的六月,是独孤贵妃的四十岁大庆,代宗便在御园中张灯结彩,为贵妃庆贺。
入夜,灯火齐放,密如繁星,笙歌处处,代宗这个多情天子,更是兴奋异常,与贵妃在御园中一直游玩到夜深月落,才回宫中安寝。
谁知这独孤贵妃娇怯怯的身体,受不了这般劳累,第二天便病倒了,代宗皇帝真是心急如焚,把早朝也废了,终日陪伴在贵妃的病榻前,调汤弄药。
但从来是好事易破,这位贵妃病后20多天,竟香消玉殒了。
代宗怎能受得了这沉重的打击,抱住贵妃的身体,嚎啕大哭,后宫中多少妃嫔宫女,围着劝说,可代宗就是不听,从早哭到晚,好似害了疯癫病一般。他把独孤贵妃的遗体一直殡于内殿,日日探视竟有好几年不忍移出宫去,直至大历十三年十月才予以安葬,代宗还特命宰相作哀词褒扬独孤贵妃的德行,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后又追封独孤妃为“贞懿皇后”。
沈太后留千古之谜
建中二年(781年)二月二日。京都长安,太极殿上,文武百官在宰相杨炎的率领下,正向皇帝贺喜。40岁的皇帝德宗,更是满脸的喜悦,高兴万分。朝臣们也是个个欢欣鼓舞,高兴异常。
唐代制度,皇帝只是单日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可今天为双日,为什么今天皇帝违背常规而上朝接受朝贺呢?想必是朝中有大喜事,否则不会如此。
原来这喜事并非什么军国大事,而是皇帝的家事,是皇帝唐德宗因失散而下落不明长达22年之久的母亲睿贞皇太后沈氏在洛阳城中找到了。
睿贞皇太后沈氏,本湖州(今浙江吴兴)一良家女子,玄宗开元末选入东宫为宫女,当时肃宗李亨为太子,沈氏被遣往侍奉李亨的长子广平王李豫,也就是以后的代宗。
那时代宗只有十五、六岁,见沈氏长得贤淑美丽,加之二人朝夕相伴,沈氏又生得十分聪慧伶俐,深得代宗的喜欢,渐渐生了爱慕之心,竟使沈氏怀孕,肃宗性本仁厚,也不责怪,便将沈氏赐给代宗为内侍女眷。
天宝元年(742年)沈氏为代宗生下长子德宗李适。沈氏虽然为皇太子的长房生下了长子,可是,由于她并非是代宗的合法妻室,所以在代宗宫中似乎没有什么名分。
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在德宗15岁的时候,安禄山叛唐后进逼长安,玄宗李隆基带领朝中几名大臣及杨贵妃、太子李亨及诸皇子皇孙半夜仓促逃离长安,可却没有带嫡长孙生母沈氏。
安禄山攻占京都长安以后,将被唐玄宗遗弃在皇宫里的王子王孙的妃妾们,都拘押在东都洛阳的掖庭里,沈氏也不例外。
唐肃宗在灵武称帝以后,封代宗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至德二年(757年)十月,东都收复,代宗入东都洛阳时,沈氏已在洛阳被关押一年多了。代宗从掖庭中找到了沈氏,又将她收入在洛阳宫中,从此沈氏再也没有回到西京长安。
代宗被立为太子后的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史思明再度攻占洛阳,沈氏便下落不明,或逃或死,无人知晓。
等到代宗再次打败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收复洛阳时,又派人到处寻访,可十多年来一直杳无音讯。
德宗即位后,仍然着意向四处寻访生身母亲,并遥尊生母沈氏为“睿贞皇太后”的尊号,还在涵元殿具册、立牌、上皇后朝服,朝中大臣都要参拜。
这样一来,引起民间不少人假冒沈太后。
这一年,洛阳城内忽有一老妇人,能详细追述宫中的情形,自称是沈太后,德宗派去洛阳寻访太后的朝使不能确认,特请示德宗,要他派遣宫中的宦官或宫女去验证,女官李真从前曾随侍过沈太后,她到了洛阳后,见到这位老妇人。觉得很像当年的沈太后,又盘问了一些宫中的细节,以及当时发生的事情,都回答的不错,李真也一时难辨真假,突然她想起沈太后左手指有伤疤,便拉起了老妇人的左手,看到左手上确有一条伤疤,难道真的是沈太后?李真也不敢拿主意了。
众臣官及地方官们贪功心切,便将这位老妇人迎于东京洛阳的上阳宫,以太后礼拜之,奉之如真太后一般。又将喜讯报告京城。一时朝廷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皇帝的生母沈太后已访到了,文武百官无不高兴。德宗李适与母亲失散二十多年,思母心切,听到奏报,更是喜不自胜,欣喜若狂,还管他什么双日不受朝贺的法度,见朝中文武百官入宫贺喜,便上朝接受朝贺。这便是本篇开始所描写的那一幕。
谁知过了一两天之后,高力士的养子高承悦入朝上奏德宗道:“此老媪并非真太后,乃是臣之养父高力士的养女。”
德宗听后大吃一惊,又命高力士的养孙樊景超去洛阳验视。樊景超见了这位老妇自然熟识,他们属姑侄关系,他便对姑母说:“姑母,太后岂可冒充?你怎敢如此大胆,实在不可理喻!难道姑母真的不怕死吗?”
这位老妇人还不肯承认,樊景超又厉声喝道:“有诏令下,高女伪充太后,令即速解往京都治罪!”
一听这话,老妇人方知事情不妙,立刻吓得发抖说:“这不是我的本意,是别人强迫我这样做的!”
原来,高力士的这个养女,少年时曾入掖庭做过宫女,常同沈太后相见,凑巧的是,她与沈太后年龄相当,相貌也有相似之处,沈太后曾为儿子削肉脯而割伤过手臂,高女也因剖瓜伤了手指,两人形迹几乎相同。高女见皇帝寻访太后多年而无下落,产生了假冒的念头,以图富贵。但是她尚不敢明说出口,正在洛阳寻访太后的朝使为贪功,虽有疑惑,仍是以假作真促成了这件事。
德宗接到樊景超的据实陈明详情以后,并请求治罪。
德宗则摇头说:“不可!不可!朕为寻母宁肯受百次欺骗而求得一真。如今若惩治高氏就会得罪天下,日后谁还敢为朕出力查访,这不岂是大违了朕的初衷吗?”
高氏就这样被免罪放还。
自此以后,各地又有奏称访得沈太后者,但后又都不是真的。又经多方查访,最终也没有寻找到下落。
沈氏之事,成为千古之谜。
不做贵妃宁当贫民的王珠
唐德宗当太子的时候,经常到一位叫王承升的大臣家去,二人志趣相投,一次二人正在王承升家客厅中开怀畅饮,只听后面书房中传出一阵阵悠扬的琴声,德宗听罢拍案叫绝,便追问何人所弹。王承升回答是其妹妹王珠在弹琴。
德宗这才想起曾听到别人讲述王承升之妹不仅姿色过人,而且棋琴书画,无所不通,德宗让王承升请其妹出来相见。王承升见太子夸奖妹妹,自然非常高兴,急忙进后院请妹妹打扮与太子相见,谁知这位王珠小姐对太子毫不热心,不愿出来相见并对哥哥说:“我一个女孩家,并不图荣华富贵,还是不见太子吧!”
但王承升怕得罪太子,好说歹劝,王珠才来到前厅与太子施礼。
德宗见王珠虽不施粉脂,却有天姿国色,止不住内心冲动。这次一面之交后,德宗果真恋上了王珠,整日朝思暮想,饮食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