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唐宫秘史
24552700000024

第24章 苦辣酸甜走一生——王侯将相篇(3)

对于他的死因,后人的说法很多,有人说他是因为吃了牛肉白酒而死。这种说法,在一些史书上也有记载,杜甫曾去耒阳,游览岳祠,突然发起大水,阻断了回去的路,于是耒阳县令派人划船送来牛肉白酒。后来,杜甫漂泊到湘潭间,羁旅憔悴,为衡州耒阳县令所嫉妒和厌恶。于是,杜甫投诗给当朝宰相,宰相立即派人送来牛肉白酒,以示慰劳,杜甫吃过以后,一晚上就死了。隐含的意思就是,杜甫是吃得过多而胀死的。但是,这种说法未免太有损一代文豪的形象,所以很多人并不赞同。

杜甫草堂

于是,另有一部分人分析,他应该是中毒而死。由于杜甫被大水阻隔在耒阳的时候,正好遇到酷热的夏天,食物非常容易腐败,县令送来的牛肉一次吃不完,过了一天就变质有毒了。而当时杜甫已年老多病,吃了腐肉,又饮了白酒,加速毒素在血液中的循环,最终心脏衰竭而死。

但是这种说法也未免显得有些牵强。之后,唐人李观在他的诗中对杜甫的死因,又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说:“杜甫前往耒阳,聂县令对他非常的不礼貌。一天,杜甫过江来到上州,喝醉了酒就寄宿在了酒家。这天傍晚,江水暴涨,杜甫被湍急的江水吞没,其尸体不知落于何处。后来,唐玄宗来到这里,想起杜甫,命令天下人寻找其下落。聂县令于是捧着一抔土,说‘杜甫被牛肉白酒胀死,已经安葬于此。’”

这种说法好像十分的贴切有道理,也符合杜甫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但却没有人赞同,甚至还被众人嘲讽为无稽之谈。

总的来说,绝大多数人赞同杜甫死于湘江舟中这一观点。大历五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玢率兵作乱,潭州城里大火冲天。正好赶上深夜,官军措手不及,潭州刺史崔瓘被乱军杀害,百姓也都跟着仓皇出逃,全城一片大乱。正在潭州养病的杜甫携家眷跌跌撞撞逃出城外,准备投奔在郴州做官的舅氏崔伟。杜甫全家乘船溯郴水而上,行到耒阳县境内的方田驿时,突然大江涨水,风狂浪急,只得在当地停船。

而杜甫本来就贫病交加,这个地方又没什么亲友接济,一连五六天弄不到食物充饥。后来,耒阳县令聂氏知道他来到了自己这里,于是派人送来了酒肉,并邀请他到县里做客。杜甫对他感激不尽,于是作诗答谢。可惜,水势越涨越猛,答诗送不到聂县令手里,眼看又要挨饿,他们也只得掉转船头,到了衡州。

大水退去之后,聂县令派人再邀杜甫,只见茫茫江水,杳无踪迹,于是断定杜甫一家已被洪水吞噬,十分遗憾,只好拾起杜甫遗落的靴子,建了一座衣冠墓以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

其实杜甫并没有死,这时候他和家人已经回到了衡州,停留了几天后,仍以船为家沿江而下。其间,杜甫还在船上作过一首诗,名为《过洞庭湖》:“破浪南风正,回樯畏日斜。湖光与天远,直欲泛仙槎。”

但是,沿江两岸没有落脚之地,杜甫又在船中住了一秋一冬。凄风苦雨使他的风痹病日益加重,最后竟卧床不起了。而偏偏此时祸不单行,杜甫的幼女也不幸身亡了。本来已经病入膏肓的杜甫再也经受不了巨大的打击,带着无限的惆怅和怨恨病死了船舱里。

令人感到更加悲哀的是,杜甫死后,家人没有钱财把他好好安葬,只好将他的灵柩暂时停放在了岳阳。四十三年之后,他的孙子杜嗣业才把他的灵柩运到河南偃师,正式安葬在首阳山下。

之后,杜嗣业还请求诗人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于是元稹在其中记载有“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有九”的句子,证明杜甫确是在船中因病而去世的。

那么,从以上我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为唐朝时期如此着名的大诗人,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而且他的悲惨命运和给我们后人留下的诗歌,也说明了他当时生活的坎坷和无奈。不管怎么说,他的诗歌不仅给了我们很好的文学欣赏价值,也可以作为很重要的史料参考。

姚崇为何被称为“救时宰相”

世界变化万千,朝廷政变更是如此,历经多次周折而最终取得帝位的唐玄宗李隆基,为了国家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勤勉政事、重用人才。他一心想恢复唐太宗时的盛世,于是任用姚崇为宰相,整顿朝政,他希望姚崇能帮助自己把中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扭转过来,就这样,在姚崇的辅佐下,唐王朝重新出现了兴盛的景象。

姚崇在唐代三朝为相,他才思敏捷、通达知变,武则天当政时就很受赏识,唐玄宗即位后,仍然以姚崇为相。姚崇也的确不负重望,向唐玄宗提了很多好的建议,玄宗也一一予以采纳。由于君臣同心协力,励精图治,几年后,大唐帝国百废俱兴、河清海晏、吏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唐玄宗也对姚崇更加信任了,凡是军国大事、官员进黜,总要先找姚崇商议,然后定夺。每逢临朝奏事,玄宗也只问姚崇,其他官员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

但是,正当玄宗励精图治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中原的广阔土地上,到处都出现了成群的飞蝗。那蝗群飞过的时候,黑压压的一大片,连太阳的光辉都被遮没了。蝗群落到哪里,哪个地方的庄稼就被啃得精光。为此,人民惶恐不安,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在那个科学并不发达的时期,人们还比较迷信,认为蝗灾是天降给人们的灾难,是无法避免的。再加上有些人有意搞迷信宣传,于是,各地为了消灾求福,都烧香求神。眼看庄稼被蝗虫糟蹋得这样惨,人们拿它没有一点办法,也不实施任何的措施。

这样消极的措施,使灾情越来越严重,受灾的地区也越来越扩大。地方官吏不得不向朝廷告急。当时宰相姚崇向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认为蝗虫不过是一种害虫,没有不能治的。只要各地官民齐心协力驱蝗,蝗灾是可以扑灭的。这并不是什么难事,更不可用迷信的方式来解决。

唐玄宗一向十分信任姚崇,听后也觉得确实是这样的情况,就立刻批准了姚崇的奏章。于是,在皇帝的支持下,姚崇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头点起火堆,等飞蝗看到火光飞下来,就集中扑杀;同时在田边掘个大坑,边打边烧。这个命令一下发,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拒不执行。他也写了一道奏章,说蝗虫是天灾,人力是没法抗拒的,要消除蝗灾,只有积德修行。

三彩战马俑

姚崇看到倪若水的奏章,十分恼火,专门发了一封信责备倪若水,并且严厉警告他说,如果眼看蝗灾流行,不采取救灾灭蝗措施,将来造成饥荒,要他自己负责。倪若水看宰相说得非常坚决,不敢不依。他发动各地官民,用姚崇规定的办法灭蝗,果然效果非常明显。只汴州一个地方就捕灭了蝗虫十四万担,灾情在姚崇的指挥下,很快就缓和了下来。

就这样,倪若水在事实面前服输了,可是在长安朝廷里还有一批官员,认为姚崇灭蝗的办法,过去从来也没人做过,现在这样冒冒失失推行,只怕生出什么是非。唐玄宗听到反对的人多,也开始动摇起来。

于是,他不放心,又找姚崇来问,姚崇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做事只要合乎道理,就不能讲老规矩。再说历史上大蝗灾的年头,都因为没有很好捕灭,造成严重灾荒。现在河南河北,积存的粮食不多,如果今年因为蝗灾而没收获,将来百姓没粮吃,流离失所,国家就危险了。”

唐玄宗一听蝗灾不除,要威胁国家安全,也害怕起来,说:“依你说,该怎么办才好?”姚崇说:“大臣们说我的办法不好,陛下也有顾虑。我看这事陛下且别管,由我来处理。万一出了乱子,我愿意受革职处分。”唐玄宗一看他这么有信心也就点头同意了。

但是,姚崇出宫的时候,有个宦官悄悄对他说:“杀虫太多,总是伤和气的事,希望您三思而后行啊。”姚崇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请你不必再说。如果不杀蝗虫,到处都是荒地。河南百姓,统统饿死,这难道不伤和气吗?”由于姚崇考虑到国家的安全、百姓的生活,不顾许多人反对,坚决灭蝗,各地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姚崇从此更加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百姓的共同赞赏。

姚崇不仅治理国家有方,而且他办事干练也是出名的。一次,姚崇的一个儿子死了,他请了十几天的假,把政事委托给他的助手检校吏部尚书卢怀慎。卢怀慎虽然与姚崇同朝为相,但他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及姚崇,事事都要推托给姚崇处理,并因此落了个“伴食宰相”的雅号。在姚崇请假期间,许多政事他决断不了,公文越积越多。但是,姚崇料理完丧事回朝后,没有花多少时间,就把案头的积件处理完了。旁边的官员看了,没有一个不佩服他的。

姚崇自己也有点得意,就顺便问一个官员说:“我这个宰相,能跟古代什么人相比?能不能比得上管仲、晏婴呢?”那官员也十分诚恳地说:“跟管仲、晏婴似乎比不上,但是您也可以称得上‘救时宰相’了。”

于是,这之后,人们就把姚崇尊称为“救时宰相”。

杨国忠为何遭到众人的反对

唐玄宗晚年以后,自以为天下太平,深居宫中,花天酒地,整天沉溺于酒色歌舞之中,不理朝政。朝廷的大小事情,都由宰相李林甫决定。天宝十一年(752年)十一月李林甫病死后,朝廷政务就都由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独揽。

杨国忠

李、杨二臣都是奸佞之辈,他们结党营私,一味迎合玄宗,打击贤能,制造冤案,诛死重臣,终于将一个“开元盛世”的大唐,毁败殆尽,酿成“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京、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就打着诛杀杨国忠的旗号,起兵叛唐,揭开了长达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在华清宫正与杨贵妃享受淫乐的唐玄宗,初得奏报安禄山叛乱的消息时还将信将疑。又过了几天后才离开华清宫返回长安。此时,唐玄宗才意识到时局的严重性,慌忙调兵遣将。杨国忠等一班佞臣,在危亡之机仍徇私而误国误民。十二月中旬,玄宗下旨令太子李亨监国,自己率兵亲征。

玄宗对宰相们说:“朕在位近五十年,早已厌倦朝政,去年就想传让太子,可时逢水灾、旱灾相继发生,朕不想把灾害留给子孙,想等灾定年丰时再传。不料突发叛乱,朕当亲征,使太子监国,待事平之后,朕也可高枕无忧,颐养天年了。”

玄宗这些言不由衷的话,可吓坏了杨国忠,原来杨国忠过去曾与李林甫一起打击太子亲信,诬陷太子,杨贵妃姐妹兄弟也恃宠专横跋扈,一旦太子君临天下,杨氏家族将有灭顶之灾。退朝后,杨国忠急忙找到杨贵妃及三位姐姐秘密商量对策。

杨国忠对四姐妹说:“太子憎恶我家由来已久,若一朝得天下,我们姐妹兄弟的性命危在旦夕啊!”

四姐妹听后也感到大祸即将临头,抱头痛哭。最后由杨贵妃出面御士请命,请玄宗收回亲征和太子监国的制命。御士是古代臣子以死相请的一种表示。所以本来并无决心的玄宗见贵妃以死相请,就更没有决心了,便废止太子监国和亲征之事。在这种危难之时,杨国忠仍徇私误国。

哥舒翰在国家危难之时,抱病接受了元帅之职,率大军二十万在潼关筑成一道防线,据险坚守,本欲等叛军远来,粮草困乏必发生内变,然后出兵大战一举歼灭叛军。可就因杨国忠平时与哥舒翰不和,总是在玄宗面前说哥舒翰的坏话。

昏庸的玄宗就这样偏听偏信,连连下令催哥舒翰主动出兵,结果全军覆没,哥舒翰被迫投降安禄山。安禄山自起兵三十五天就攻陷了东都洛阳。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初,潼关失守,这样长安已失去御敌的屏障,叛军可长驱直入。潼关失守的消息传到长安后,人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六月十二日的夜里,玄宗秘密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顿六军,又从宫马中选出九百匹好马。

第二天一早,玄宗携杨贵妃姐妹、高力士等千余人,在陈玄礼率六军的护卫下,偷偷开延秋门,狼狈地向西逃去。